首页/文章/ 详情

好书推荐 | 《人工智能:重塑秩序的力量》

6月前浏览9538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概述了AI的发展历程、挑战与前景。AI已广泛应用于多领域,但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深入研究、关注社会影响及加强数据保护。GPT等大模型展现出强大能力,并探索了AI在艺术创作上的可能性。最后,推荐了一本全面介绍AI的图书,帮助读者深入了解AI发展全貌。

人工智能(AI)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如何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AI研究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出现,使得AI开始在特定领域得到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突破,AI得到了飞速发展,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棋类游戏、语音识别扩展到自动驾驶、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等多个领域。

尽管AI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学术、产业和技术方面仍面临诸多争议和挑战。学术上,AI的发展引发了关于意识、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等方面的哲学讨论。产业上,AI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部分岗位可能被取代。技术上,AI面临的挑战包括算法的可解释性、数据隐私和安全等问题。此外,AI技术在军事、监控等领域的应用也引发了伦理和人权方面的争议。

未来,AI将继续发展壮大,但需要解决的挑战和困境也将更加复杂。学术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AI的基本理论,提高算法的可解释性和泛化能力。产业界需要在推动AI技术应用的同时,关注其对劳动力市场、社会公平和环境的影响。技术层面,需要加强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AI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参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范,引导AI技术的健康发展,以实现人类与AI的和谐共生。

2022年,GPT和LLM横空出世,它们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GPT可以用于智能客服、语音助手等场景,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而LLM则可以用于文本生成、机器翻译等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我们挑选了一下几个问题给LLM之一——星火大模型回答。

Q1

如何理解算法、数据和算力及其相关关系?

算法、数据和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 算法:算法是人工智能的灵魂,它决定了AI的智力水平。算法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规则,它是处理数据、提取信息、做出决策的核心。算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AI的学习能力和智能表现。例如,深度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大量数据训练,识别图像、语音等复杂模式。

2. 数据:数据是人工智能的食粮,它是AI学习和进步的基础。没有数据,AI就无法学习知识和提升能力。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中,大量的高质量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AI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泛化能力。

3. 算力:算力是人工智能的动力,它决定了AI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算力可以理解为计算资源,包括CPU、GPU等硬件设备。随着AI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算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没有足够的算力,即使有优秀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AI的训练和推理过程也会变得极其缓慢,甚至无法完成。

4. 相关关系: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算法需要数据来训练和优化,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又需要算力的支持。同时,随着算法的进步,对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速度的要求也会提高,从而推动算力的发展。反之,算力的提升和数据的增长也能促进更复杂、更高效算法的产生。

总之,算法、数据和算力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它们的相互作用推动了AI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在未来,这三个要素的协同发展将继续引领人工智能向更高层次的智能迈进。


Q2

如何改进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既得到好的结果,又能减少算力和显卡的消耗?

改进人工智能算法以获得好的结果同时减少算力和显卡消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模型简化:精简模型结构,去除不必要的层或节点,使用更小的网络。例如,采用MobileNets、SqueezeNet等为移动设备设计的轻量级神经网络。

2. 参数共享与迁移学习:利用预训练模型进行迁移学习,只在必要的层次上调整权重,这样可以减少训练所需的计算量。

3. 量化与二值化:对模型的权重和激活进行量化,减少数值表示的精度,如使用二值化网络(BNNs),可以显著减少所需的计算资源。

4. 知识蒸馏:将大型、复杂模型的知识转移到小型、高效的模型中,通过这种方法,小型模型可以达到接近大型模型的性能。

5. 稀疏性优化:在训练过程中鼓励模型权重矩阵的稀疏性,这样可以减少存储和计算的需求。

6. 模型剪枝:通过移除模型中不重要的权重或神经元来减小模型的大小,这通常对最终性能影响不大。

7. 数据压缩和选择性训练:对数据集进行压缩或选择性地使用子集进行训练,可以减少数据加载和处理的时间。

8. 并行计算与硬件优化:优化算法以更好地利用GPU或其他专用硬件的并行处理能力。

9. 使用云服务和分布式计算:虽然这可能不会直接减少算力消耗,但可以通过云服务按需分配计算资源,从而降低成本。

10. 算法效率改进:研究和实现更高效的优化算法、正则化技术和损失函数,以提高收敛速度和减少过拟合。

11. 自适应学习率和早期停止:使用自适应学习率可以在保持收敛速度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迭代,而早期停止可以在验证性能不再提升时终止训练,节省计算资源。

12. 混合精度训练:使用不同精度的浮点数进行训练,如结合使用单精度和半精度浮点数,可以在不影响结果质量的前提下减少内存使用和提高计算速度。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在保持或甚至提高模型性能的同时,减少对算力和显卡资源的消耗。然而,这些方法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和可用资源进行权衡和选择。


Q3

请按照李白,杜甫的写诗风格分别以梅花为主题写一首七言绝句。

李白风格:


梅香独自傲霜雪,

月下风中舞剑歌。

千树万枝皆白首,

独留青眼看江山。


杜甫风格:


梅花独立寒枝上,

雪后初晴影斜阳。

世事如烟人易老,

只有清香似故乡。


我们看到,大模型给出的回答某些时候甚至比人的回答更好。关于大语言模型,事实是:ChatGPT 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的,模型训练使用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算法;海量的互联网文本被用作训练语料。ChatGPT 使用的数据量是惊人的。它的前身 GPT-3 模型用 45 万亿字节的数据训练出 1750 亿个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而 ChatGPT 的规模比 GPT-3 的庞大许多。这让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算法、数据和算力上。

本书融合了哲学、科学、技术、人文等多个视角,将人工智能发展的全景呈现出来,深入浅出。

 
     
目    录    
     
       
       

← 左右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


     

精彩样章

     
       
       
       
       
       
       
       
       
       
       
       
       
       
       
       
       
       
       
       
       
       

←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样章 →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化学电子云计算理论自动驾驶游戏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19
最近编辑:6月前
江野
博士 等春风得意,等时间嘉许。
获赞 48粉丝 47文章 31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好书推荐 |《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程序设计》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本书讨论了高速铁路发展背景、科技研究和轨道工程重要性。中国高铁领先世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轨道工程是关键,面临技术创新挑战。雷晓燕教授专研高铁轨道动力学,提出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程序,强调模型合理性、算法精确性和工程实用性。该书为轨道交通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背景 高速铁路以其迅速、高效、安全、全天候及环境友好等特性,已经成为航空、水运、公路和铁路这四种主要交通方式中,最经济、最有效和最环保的运输选择,它也是解决我国交通需求矛盾的优先发展目标。自21世纪开始,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惊人,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4万公里,位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还带动了信息、材料、能源、制造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制造业、建筑业、农业、能源工业、旅游业等行业的繁荣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速铁路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轨道工程是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磁悬浮铁路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轨道-路基系统、轨道-桥梁系统和轨道-隧道系统的结构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障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技术。高速铁路的轨道工程是国家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运行维护、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正在从大规模的设计和建造逐渐转向检测维护、运营安全保障和运营品质提升。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技术的发展,引领国际轨道交通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系统地总结我国高铁轨道工程的技术经验,解决建设和运营中的许多科技难题和挑战,明确其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把握前沿发展方向,规划布局并推进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创新,以更好地支持轨道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研究 随着列车速度的不断加快、列车数量的密集度增加以及运输负荷的持续上升,列车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随之增强,这导致了轨道结构的病害频繁发生。为了适应这种铁路发展的变化,全球各国都在加强技术创新,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科学管理方法于轨道交通中,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轨道结构型式和特殊用途的特殊轨道,例如德国的博客板轨道、双块式轨道,中国的 CRST III型轨道、75kg 重型轨道,以及用于减振降噪的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和嵌入式轨道等。轨道动力学是轨道结构设计和制造的基础,在轨道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高速列车在轨道上行驶时,机车车辆与轨道结构通过轮轨关系互相关联、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耦合系统。在研究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时,不能简单地将线路视为外部干扰。同样,线路也不存在独立于列车的激扰特性。因此,在分析列车和轨道结构的动力特性时,必须将车辆和轨道结构作为一个耦合系统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中,主要使用商业软件和自编软件。商业软件,如 ANSYS、ABAQUS、UM 等,尽管功能十分强大,前后处理能力出色,但是只能处理一般的、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对行驶于随机不平顺轨道上的列车引起的车辆-轨道耦合振动则无法处理。因此,深入研究列车-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更多地需要依靠自编软件。 本书特色 作者将部分编制的车辆-轨道(-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程序加以整理、补充和完善,增加程序模块说明和注释,并给出源程序和计算实例,在构建各种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算法及程序设计时,特别注重模型的合理与简易、算法的精确与高效、软件的易读与可移植,以及程序的工程实用性。 目 录 ← 左右滑动查看本书目录 → 精彩样章 ← 左右滑动查看精彩样章 → 购买链接 作者介绍 雷晓燕雷晓燕,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江西省“井冈学者”特聘教授,“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铁道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1994年奥地利Innsbruck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客座研究员,2007年美国Kentucky大学高级研究员。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国家、省部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招标、教育部、铁路总公司、江西省科技发展计划及企事业委托合作项目等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2018年)、铁道科学技术一等奖(2011年)、铁道科学技术特等奖(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授权发明专利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减振降噪工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铁路轨道动力学,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