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讨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不同负载模式下上颌全牙列远移的过程中各牙齿的牙周膜应力分布及牙根吸收的危险区域。方法:建立包括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微种植钉联合镍钛拉簧远移全牙列,通过控制不同的牵引方向(一共12组),记录并分析上颌牙列中各牙齿的牙周膜应力情况。结果:牵引钩高度0 mm,位置侧切牙、尖牙之间或者尖牙、第一前磨牙之间,种植钉高度0 mm或7 mm,这4种模式所受到的力系统在这12组结果中是比较均匀的,各个牙齿牙周膜所受到的应力在适度范围内,且牙列在矢状方向移动的效率较高。结论:牵引力与弓丝平行时(23-0-0、34-0-0),所受到的力系统比较均匀的,各个牙齿牙周膜所受到的应力在适度范围内,且牙列在矢状方向移动的效率较高。磨牙区不容易出现压力过大区域,前牙区容易出现,可能和解剖及位置相关。牵引钩附近的牙齿是牙根吸收的危险区域。不建议高位种植钉和高位牵引钩一起使用,注意侧切牙及尖牙垂直向受力。
关键词:三维有限元;微种植钉;牙周膜应力;牙根吸收;
自林久祥教授[1]提出健康矫治的理念后,正畸的并发症包括牙面脱矿、黑三角、牙龈退缩、牙根吸收等越来越受到医生的关注。其中,牙根吸收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特发性吸收可由于个体自身代谢异常所致;一种是进行性吸收可由正畸治疗中所施加的力的大小、持续时间、牙根移动方式、移动速度等引起[2]。在正畸临床中,尤其是成年人要警惕这种牙根吸收[3,4],在治疗前完善三维影像学检查,在治疗中施加合适轻力,减少牙齿移动距离,定期拍片观察。
牙齿在牙槽骨中成U型排列,牙齿的移动方式受到阻抗中心和施力方向的影响,关于探讨在全牙列远移中,哪些部位是牙根容易吸收的危险部位,不同上前牙覆牙合覆盖类型,配合何种牵引更合适,我们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的三维有限元研究。三维有限元技术在引入口腔临床已经有一段时间[5,6],并且得到各位学者认可,可以用来模拟口腔组织,观察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特征[7]。本文基于患者前牙美学区的不同表现[8]、深覆牙合、正常覆牙合、浅覆牙合、是否有露龈笑[9]、上前牙唇倾度等,模拟了12种负载模式下,各个牙齿的牙周膜应力分布,希望为临床中合理设计矫治方案提供一定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建模材料
选取浙江省杭州地区24岁男性成年志愿者1名(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该实验获得患者颌面部放射影像资料后,均为计算机模拟的体外试验),个别正常牙合,牙列完整(无上颌第三磨牙)、无龋齿、牙弓左右基本对称,双侧磨牙基本中性关系,牙周组织健康。
1.2 上牙列-直丝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使用64排lightspeed VCT(GE company, American)进行颅面部扫描。扫描间距设定为0.50 mm, 每层与上一层重叠0.20 mm, 总共获得512张断层图像。
建模步骤如下:(1)将512张CT断层图像文件导入Mimics软件(Materialise, Leuven, Belgium),通过阈值化操作,分别提取上颌骨及上颌牙列的结构信息,牙周膜统一厚度为0.25 mm[10]。并把得到的数字模型导入Geomagic12.0软件中进行模型表面优化及曲面化处理。(2)在三维设计软件UG10.0中,以杭州新亚齿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的金属滑盖自锁托槽(ROTH)数据(表1),为托槽原型,为减少托槽余隙角的影响,托槽槽沟的尺寸设定为0.019×0.025英寸[11]。
1.3 材料力学属性
弓丝、牵引钩 、托槽的杨氏模量为200 GPa, 泊松比为0.3。牙周膜的杨氏模量0.05 MPa, 泊松比0.49。牙齿及牙槽骨的杨氏模量分别为20 GPa、2 GPa, 泊松比均为0.3。
1.4 计算条件的设定
上颌骨固定,牙齿间接触绑定,0.019×0.025 inch SS弓丝与0.019×0.025 inch托槽接触,牙齿与牙周膜、牙周膜与牙槽骨都绑定。弓丝以y=2.619596×10-5x4+1.375403×10-2x2-1.289235[12]四次多项函数为标准建立模型(图1)。设定初始水平面为弓丝上缘,为0 mm,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模拟微种植钉矢状向位于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高度为7 mm和0 mm; 牵引钩矢状向位于侧切牙及尖牙中点,和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中点,高度分别设定为7 mm、0 mm以及-7 mm; 150 g镍钛拉簧从牵引钩至微种植钉。
1.5 分组
该实验一共分4组进行,分别为A组(0 mm高度 Tads, 牵引钩在23牙位之间)、B组(7 mm高度 Tads, 牵引钩在23牙位之间)C组(0 mm高度 Tads, 牵引钩在34牙位之间)D组(7 mm高度 Tads, 牵引钩在34牙位之间)。
2 结果
各组牙齿在不同负载模式下的牙周膜应力分布(位移云图) 如图2~5所示:不同的压力用不同的颜色标记,相同压力范围内的用同一种颜色标记。从深蓝色到红色到灰色表示应力逐渐增大。其中图例23-0-7代表负载模式,23代表代表牵引钩位于上颌侧切牙与尖牙之间,0代表微种植钉的高度为0 mm, 7代表牵引钩的高度为7 mm, 以此类推(位移放大200倍显示)
3 讨论
成人正畸中,常常会用微种植钉辅助内收上颌全牙列,达到磨牙尖牙中性关系[13]并改善脸型。对于其三维力系的思考是正畸医生需要关注的,既然是全牙列远移,必然要有远移的效率,但同时兼顾健康,警惕不当的正畸力造成的牙根吸收。上述三维有限元实验中,位移云图可以更直观的显示牙周膜受力的情况,黄色和红色部分表示受到适宜的压应力,灰色部分表示所受到的力大于毛细血管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牙周膜微血管受压缺血或者血管破裂出血玻璃样变,在根尖部可表现为可能牙根吸收牙根长度变短,在近远中则可表现为牙根变细。牙根吸收引发因素最高的是压低牙齿[3]。引发牙根吸收的因素中还存在正畸牙齿的往返、转矩、倾斜移动,并且,上述移动均主要在根尖部位发生。
不同的负载模式会引起不同的牙齿移动,每一组力的施加都是在三维方向的控制[14],纵向观察4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第二列(23-0-0、23-7-0、34-0-0、34-7-0),所受到的力系统是比较均匀的(没有出现灰色 区域),距离牙齿近,各个牙齿牙周膜所受到的应力在适度范围内,每颗牙齿在矢状方向移动的效率也较高。目前正畸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托槽尺寸为0.022×0.028 inch系统,为了减少摩擦阻力,一般很少会用全尺寸的不锈钢主弓丝,常用的0.018×0.025 inch或者0.019×0.025 inch不锈钢丝,必然会有余隙角的存在,笔者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认为:在有余隙角存在的情况下,弓丝会在槽沟中旋转一定角度,对于转矩的表达会降低,对牙齿的束缚也会降低,相应牙周膜区的压力也会降低。
如果增加牵引钩高度同时增加牵引钩高度(23-7-7、34-7-7)此时的2和3根尖区显示为灰色,有牙根吸收的风险,所以建议临床上高位种植钉和高位牵引钩不要同时使用,推测其中的生物力学机制 可能是:高位种植钉与高位牵引钩连接形成的力线高于阻抗中心,对整个牙列有压入的力,使得根尖区的压力增加且使用高位牵引钩其对牙列垂直向分力增加。可以使用高位种植钉配合中位或者低位牵引钩来减少牙根吸收的风险。也有学者建议尽量使用高度≤5 mm的牵引钩和摇椅弓曲度≤15°的弓丝,以免造成牙根吸收发生率的增加[15]。
对于前牙深覆牙合,或者开牙合的患者,是否可以根据该实验的结果,调整模式呢?答案是肯定的。增加牵引钩垂直方向的距离会增加垂直方向的受力,使的上前牙伸长或压低。但是这种垂直高度的调整对上前牙特别是牵引钩附近的牙齿的影响是最明显的。牵引钩的位置在23之间时,主要警惕1和2的牙根(根尖区压力显示为灰色);牵引钩位置在34之间时,主要警惕2和3的牙根(根尖区压力显示为灰色)。
当牵引钩放到超低位置时(-7 mm)尖牙根尖区域出现灰色压力区。上前牙2-2表现为伸长,适用于前牙开牙合需要伸长的病例。相对来说,尖牙的牙根较长且比侧切牙中切牙粗,可以抵抗一定的压应力,但仍需要多多注意。
本实验仅仅讨论特定条件下(主弓丝0,019×0.025 inch不锈钢丝并且与托槽间无余隙,镍钛拉簧150 g, 年轻成年志愿者等)的实验模拟结果,需要模拟更多的数据来获得相对可靠的结论。在实际临床中,会有各种各样变化,需要在运用牵引模式时多多思考。
在该实验中,牵引力与弓丝平行时(23-0-0、34-0-0),所受到的力系统比较均匀的,各个牙齿牙周膜所受到的应力在适度范围内,且牙列在矢状方向移动的效率较高。磨牙区不容易出现压力过大区域,前牙区容易出现,可能和解剖及位置相关。牵引钩附近的牙齿是牙根吸收的危险区域。不建议高位种植钉和高位牵引钩一起使用,注意侧切牙及尖牙垂直向受力。
参考文献:[1]蒋啸宇,朱杰晶,王栋才,等.上颌全牙列远移中牙周膜的应力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23,39(04):341-344.DOI:10.13701/j.cnki.kqyxyj.2023.04.011.
免责说明:文章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