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RED-ACT | 4月17日日本6.2级地震破坏力分析

1月前浏览3247

Real-time 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using City-scale Time history analysis 

(RED-ACT)

致谢和声明:

       感谢日本K-Net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分析仅供科研使用,具体灾情和灾损分析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研究采用RED-ACT技术评估了2024年4月17日日本四国岛6.2级地震的损害。通过K-Net地震动数据,分析了建筑破坏、人员感受及滑坡分布。结合中国地震学会标准,利用强震台网信息和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对多层框架、砌体结构和桥梁结构进行了破坏能力分析。研究结果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依据,但具体灾情需现场调查确认。

一、地震情况简介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4月17日22时14分(当地时间4月17日23时14分)在日本四国岛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3.05度,东经132.60度。


二、强震记录及分析

      20240417日本6.2级地震获得了20组地震动,由于地震动没有完全收集,可能还有更强的记录。典型地震记录分析如下:

KOC015典型站位置北纬32.939度,东经132.726度,记录到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539 cm/s/s。该地震动及反应谱如图1、图2所示。  

(a) EW

 

(b) NS

(c) UD

图1 典型台站地面运动记录

 

图2  典型台站典型记录反应谱


三、地震动对典型城市区域破坏能力分析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标准《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T/SSC 1—2021》(参阅新标准发布 :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利用密布强震台网在震后获取的实时地震动信息,再结合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就可以得到地震发生后不同地点的建筑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图3为根据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建筑震害分布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示意图。

 

图3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破坏力分布图

 

图4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图


四、台站附近地震滑坡分析

根据当地地形数据、岩性数据和实测地面运动记录,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滑坡体饱和比例下的滑坡分布,如图5所示。其中,底图为当地坡度分布图,每个圆圈代表每个台站的计算结果,圆圈中的数字代表发生滑坡的临界坡度,台站附近坡度大于该数值的地方滑坡发生概率高。

 

(a)滑坡体饱和比例为 0%

 

(b)滑坡体饱和比例为50%

 

(c)滑坡体饱和比例为 90%

图5 不同台站附近地震滑坡分布


五、地震动对典型单体结构破坏能力分析

(1) 对典型多层框架结构破坏作用

模型1:三层框架结构(感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奇教授级高工提供模型)

       将典型台站记录输入立面布置如图6(a)所示的6度、7度和8度设防的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得到其层间位移角包络如图6(b)所示。

   
   

(a)立面布置示意图           (b)层间位移角

图6 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 对典型砌体结构破坏作用

模型1:单层未设防砌体结构

       选取图7所示纪晓东等开展的单层未设防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毁坏状态。(纪晓东等,北京市既有农村住宅砖木结构加固前后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11,53-61.)

 

图7 单层三开间农村住宅砖木结构振动台试验


模型2:五层简易砌体结构

       选取图8所示朱伯龙等开展的五层简易砌体结构足尺试验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中度破坏状态。(朱伯龙等,上海五层砌块试验楼抗震能力分析,同济大学学报,1981,4,7-14.)

   
   

(a)平面图                        (b)剖面图

图8 五层简易砌体结构布置


(3) 对典型桥梁破坏作用

模型1:某80年代公路桥梁(感谢福州大学谷音教授提供模型)

       选取图9所示某80年代公路桥梁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中度破坏状态。

 

图9 某80年代公路桥梁模型


模型2:某特大桥引桥(感谢福州大学谷音教授提供模型)

       选取图10所示某特大桥引桥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完好状态。

 

图10 某特大桥引桥模型


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ACT振动非线性化学建筑BIMOpensees材料科普数字孪生控制试验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11
最近编辑:1月前
地震那些事
博士 抗震防灾数值模拟仿真
获赞 35粉丝 46文章 53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AIstructure-Copilot-v0.2.5:前处理功能持续更新,设计质量提升

0功能简介为了使软件使用更加便捷,我们根据用户反馈,持续在进行相关功能的更新和优化,本期更新了:(1) Copilot的前处理功能,新增了图层隔离、图层修改、飘窗识别等实用性功能;(2) 对之前飘窗和阳台部分轴线提取不理想的问题进行了优化调整,协助用户可以更好的更便捷的完成前处理工作(3) 我们也对算法进行了改进,设计细节效果提升,欢迎试用!1.AIstructure-Copilot软件更新1.1 参数设置面板优化根据用户反馈建议,将参数设置面板分成设计信息、图层信息、标准层参数及楼层组装三个类别,使用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a)原参数设置界面,没有区分具体参数选项 (b)设计信息输入 (c)图层信息输入 (d)标准层参数及楼层组装1.2 新增图层隔离功能前一版本用户在进行图层选择的时候容易出现漏选构件的问题,导致影响后面的智能设计。新增加的“图层隔离”这一功能,用户在进行图层信息选择的时候,每完成选取一个图层的动作后,软件将自动关闭该图层,便于用户检查需要选取的构件是否还有遗漏。在用户全部图层选取完成后,点击参数设置里的“确定”按钮,CAD界面将显示全部已经选取的图层里的相关信息,这也是后续我们做结构设计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以下30秒视频展示上述操作过程。 1.3 加强用户交互,增加图层修改功能新一版本在菜单栏中增加了“修改图层”选项,用户在完成空间轮廓提取步骤后,可根据实际需求将框选构件调整成“可布置剪力墙”、“不可布置剪力墙的隔墙”、“门窗”等构件,增加灵活度,用户可根据实际建筑需要做相应的指定。 (a)菜单栏增加“修改图层”选项 (b)用户根据需求进行相关图层的调整1.4 增加飘窗自动识别新一版本在进行建筑空间识别时,与卧室空间窗构件对应的小空间(2㎡为判断标准)将自动识别为飘窗,后续结构设计中AI将自动进行调整,如果实际建筑中飘窗的面积超过2㎡,请用户自行进行指定。 (a)前一版本对飘窗位置的处理 (b)新版本对飘窗自动识别1.5 新增消息通知功能新版本增加了消息通知功能,将发布一些软件相关资讯。用户点击菜单栏的消息通知选项,可按需查询相关资讯。 (a)菜单栏中的消息通知选项 (b)用户可按需查询通知信息2.设计效果提升本次更新后设计效果也有显著提升,详见下图,具体更多细节且听下回分解。 3.结语我们更新了前处理功能,完善了用户检查和用户交互等实用性功能,同时对飘窗等部分轴线的提取做了特别处理,协助用户可以更便捷的完成前处理工作,更好的开展智能设计。同时,本次更新设计效果也有所提升,欢迎大家试用。 后续,我们还将不断完善相关产品功能。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工作,多多支持!温馨提示:为更好使用AI设计工具,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