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不同位置的应力分析

6月前浏览7897

摘    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冠心病、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研究不同形状动脉不同位置斑块的应力情况,对于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生物力学角度,建立一个流体-固体耦合2D模型,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弯曲、分叉血管不同位置的血栓受到血液的应力情况。结果显示:弯曲动脉上游和下游处斑块受到的应力相对较大且剪切力相对较小,容易继续生长甚至破裂,中游处斑块相对稳定;分叉动脉中游处斑块受到的应力最大,具有破裂的风险,下游处斑块相对稳定,但是对于组织供血构成较大障碍。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力;有限元;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简称AS)是引发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1]。AS斑块会受到血流的冲击作用,这可能会超过斑块的应力阀值,使得斑块破裂并形成血栓,造成心肌出现严重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2]。Reitsma等[3]发现血液流速慢会引起血小板凝结和血栓的形成。陶梅等[4]研究了壁厚对支架力学性能的影响。张鹏飞等[5]运用组织速度成像(TVI)和Q-analysis软件测量斑块不同部位的位移和应变率的峰值,发现不同类型的斑块同部位应变及应变率存在差异。2016年,林敏等[6]对254例患者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平均值密切相关。2019年,赵鹏等[7]探讨了冠心痛病人血清血小板趋化因子4(CXCL4)和血小板趋化因子12(CXCL1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目前在数值计算方面,主要集中于斑块本身材料以及血液成分的研究。因此,研究不同形状动脉不同位置处斑块的应力,对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评估、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模型和方法

研究中血管可被建成2D或者3D模型,但事实证明2D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血液和血管壁间的动态关系,且能提高计算效率。本文基于有限元法,研究血液与斑块的相互作用。建立一个流体-固体2D耦合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中血管长30 mm, 壁厚1 mm, 直径4 mm, 椭圆是斑块,其长轴和短轴分别为8 mm和4 mm。建立有限元矩阵方程,对整个区域进行网格划分。使用单位大小的自由三角形网格划分模型:血管壁由1 219个网状顶点和2 005个三角形单元组成,血液包含2 528个顶点和4 767个三角形单元。


1.1 流体模型

假设血液是不可压缩流体,血流动力学满足Navier-Stokes方程[8]:

2 结果与分析

2.1 弯曲动脉中不同位置AS斑块应力分析

通过AS斑块模型计算动脉上不同位置的斑块应力,通过最大应力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弯曲动脉中最大脉搏下二维模型的流场和应力场分布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最大应力发生在斑块的表层,斑块两端的压力最大;最大流速位于斑块顶部,这与报道结果一致[10];3种情况下斑块最大应力依次为1×105 Pa、0.99×105 Pa和1.06×105 Pa, 血液最大速度依次为0.48 m/s、0.52 m/s和0.55 m/s, 均呈增长趋势,即速度与应力正相关;上游和下游的斑块受到的应力最大,弯曲处中游斑块应力最小。

弯曲动脉3个位置斑块的表面和脂质核表面最大应力以及斑块表面的最大剪切力分布的柱状图如图3所示。脂质核的应力大小可以评估斑块破裂的风险,应力越大破裂的风险越高。从图3可以看出,上游、中游、下游脂质核表面所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5.572 7×104 Pa、5.472 1×104 Pa和5.733 7×104 Pa, 下游处斑块破裂的风险最高。斑块表面的剪切力和应力决定斑块的生长,斑块受到的剪切力和应力越小,脂质和复合糖类越容易聚集沉淀,加速斑块生长。各位置斑块表面受到的最大剪切力分别为2.877 3×103 Pa、3.046 6×103 Pa和2.789×103 Pa, 斑块表面所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4.637 5×104 Pa、4.713 9×104 Pa和4.581 7×104 Pa, 下游处的最大剪切力和最大应力最小,所以下游处斑块生长的可能性最大。

2.2 分叉动脉中不同位置AS斑块应力分析

分叉血管中最大脉搏下二维模型的流场和应力场分布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最大应力区域发生在斑块的表层,斑块两端的压力最大,最大流速位于斑块顶部;中游处斑块受到的应力最大,高达1.68×105 Pa, 上游和下游处斑块受到的应力分别为4.96×104 Pa和5.18×104 Pa, 低于中游处的应力;不同斑块位置的血液流速有明显区别,下游处斑块情况下流速最大,达到了1.65 m/s, 是上游和下游处斑块情况下流速的2倍;中游处斑块和下游处斑块对组织供血影响较大,中游分叉处的血栓影响右上方血管的流量,造成供血不足,分叉下游处斑块影响右下方血管的流量,造成组织缺血。

分叉动脉3个位置斑块的表面和脂质核表面最大应力以及斑块表面的最大剪切力分布的柱状图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上游、中游、下游脂质核表面所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5.558 9×104 Pa、5.808 4×104 Pa和5.537×104 Pa, 分叉中游处受到的应力最大,分叉上游和下游脂质核表面受到应力基本一致;上游、中游和下游处斑块表面受到的最大剪切力分别为2.889×103 Pa、1.899×103 Pa和2.921×103 Pa, 3处斑块所受到的最大应力分别为4.710 1×104 Pa、4.556 8×104 Pa和4.687 7×104 Pa, 无论斑块的剪切力和表面应力,分叉中游处都最小。因此,中游处斑块相对最容易快速生长变厚,而且破裂风险相对较高。

3 结 语

依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一个2D流体-固体耦合模型,计算了AS斑块与血液的相互作用。血液对动脉中的斑块产生相应的应力,主要集中在斑块中脂质核的上方。不同动脉形状和斑块位置,对AS斑块壁面的影响存在差异,AS斑块在弯曲动脉下游和分叉动脉中游处继续发生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本模型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刘文一,赵丹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管内不同位置的应力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1(01):89-93.

免责说明:文章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人体模拟及其器械仿真解决方案
材料SCL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11
最近编辑:6月前
Class叶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粉丝 14文章 14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胸腰段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

摘 要:背景:关于胸椎段肿瘤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有关有限元分析胸腰段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的研究不多。目的:建立胸腰段椎体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分析其生物力学分布特点,评估脊椎血管瘤的骨折风险。方法:建立T12-L2椎体的正常椎体、血管瘤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比例分别为20%,40%,60%,80%)、骨水泥填充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分别予以600 N垂直静态压力下正常椎体、血管瘤椎体、骨水泥填充的椎体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结果与结论:(1)建立了有效的T12-L2椎体有限元模型。在静态压力作用下3组模型L1椎体皮质骨应力传导无明显差异,应力最大部均出现在椎弓根基底部、关节突关节及峡部;(2)在骨皮质完整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20%-40%时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应力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当比例为60%-80%时,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应力分布有统计学差异;(3)建立的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可用性;生物力学实验显示,椎体皮质骨完整性、松质骨破坏比例是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关键因素。关键词:骨科植入物;脊柱植入物;有限元;椎体血管瘤;等效应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引言Introduction椎体血管异常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为孤立性病变[1],但是对于其发病原因了解的并不多。有研究发现椎体血管异常的发病率约为10%,通常无明显症状,并可多年无症状或终生无发展,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其中真正有症状的患者仅有0.9%-1.2%[2]。发病部位以胸椎最多,其余依次为腰椎、颈椎和骶椎[3]。患者多表现为神经根受压所导致的伴随症状,如慢性背痛或肌无力、尿便失禁等。一般情况下病情进展较缓慢,急性恶化的情况仅出现在少数病例。有相关学者把生物力学与有限元法运用了骨骼肌肉系统的重建研究中[4]。通过查找发现,目前尚无针对椎体血管异常有限元研究文献,作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回答,什么情况的血管瘤病变可致使椎体骨折,怎样的填充材质或固定方式可以带来更加好的预后。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一种工程学的数值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一个由无数个质点组成的并有无限个自由度的连续体近似为由的有限个单元所组成的集 合体[5]。实验采用Dicom数据直接建模法对胸腰段椎体血管瘤进行有限元建模,同时依此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获得椎体血管瘤椎体应力分布情况,评估椎体血管瘤患者的骨折风险,探索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在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1.1设计有限元模型建立。1.2时间及地点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1.3 对象身体健康的成年女性志愿者,40岁,身高165 cm,体质量60 kg,无脊椎疾病及脊椎外伤,无骨质疏松及其他慢性病史。对实验方案了解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书。详细查体及影像检查未见其他病变,其L1椎体血管瘤。1.4 实验方法1.4.1 有限元模型建立采用的是64排螺旋CT平行扫描,床进速度0.707 mm/s,扫描层厚0.625 mm,螺旋扫描参数为:120 k V,36 m A。将CT扫描的DICOM文件导入Mimics15.01软件中,形成蒙皮,通过光滑处理模块进行光滑处理,通过调整阈值,提取椎间盘轮廓,研究者手绘椎间盘大体模型。导入光滑处理软件中进行光滑处理,最终得到光滑后的椎间盘三维模型。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的3D模型的建立依照上面方法生成。使用布尔操作命令生成1 mm厚的皮质骨和内部松质骨的椎体结构,同样得到包含纤维环和髓核的椎间盘结构,最后完成实体模型的建立。分别建立T12-L2节段正常、病变、骨水泥填充3种情况下的有限元模型,利用Meshing Tools中的volume划分工具对骨骼模型进行自动网格划分,局部实施网格细化,最后得到可以进行试验的有限元模型,其中每节段脊椎中的上下2个椎体设定为正常椎体,中间为病变椎体。有限元法可以有效地模拟临床手术行为和术后影响[6]。1.4.2 各种结构不同的属性材料参数分别赋予各种结构不同的属性材料参数(见表1)。1.4.3 静态生物力学实验病变椎体下方、双侧下关节面以及棘突下方予以固定。在已建立的T12-L2节段有限元模型椎体上表面放有密度均匀的3 mm厚的刚体,覆盖范围包括椎体及后部结构,在椎体及附件定义16个应力测量点(详见图1)。1.5 主要观察指标(1)检测给予600 N的垂直静态压力下病变椎体、正常椎体及经过骨水泥填充的椎体的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2)测量600 N垂直静态压力下病变椎体血管瘤占据椎体松质骨20%,40%,60%,80%时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1.6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标准P<0.05。2 结果Results2.1 建立胸腰椎的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了椎体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T12,L1,L2三节脊椎及二个椎间盘,以及棘上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T12-L2段包含433 204个节点和257 892个单元模型,分别赋予骨性结构、椎间盘、韧带线弹性材料属性(图2)。经静态加载的椎间盘载荷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和文献一致[3],证实模型的力学相似性较好。2.2 在600 N垂直应力下各部位应力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在椎弓根及上下关节突处,压力明显升高(图3)。三组椎体应力配对检验结果(见表2):正常椎体与血管瘤椎体受力及正常椎体与骨水泥填充椎体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骨水泥填充的椎体与血管瘤椎体之间的受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在血管瘤占松质骨比例较小时15%时,在皮质骨完整情况时,3种椎体皮质骨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异常。2.3 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不同比例应力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20%、40%松质骨缺损椎体与正常椎体间应力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60%、80%松质骨缺损椎体与正常椎体间应力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 讨论Discussion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因为其克服了传统生物力学的缺点,所以在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7]。其通过离散化的有限单元代替原有物体,结点连接单元,而力则通过结点传递,从而成为了椎体生物力学研究的常用工具之一。应用骨是一种人体中的结缔组织,有着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及维持姿势等作用,并且可以在肌肉的牵拉下完成各种活动[8]。Zauel等[9]首次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单轴向压力作用对人体松质骨骨小梁所产生的形变情况。椎体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椎体病变,有研究发现尸检率约为10%,较多发生于胸椎,但大多数胸椎血管瘤患者无症状,无需处理[10]。而其中0.9%-1.2%的血管瘤会出现膨胀生长,导致压迫神经组织,最终出现神经症状,需要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后路植骨融合在临床应用中更为普遍[11]。病椎在MRI中T1上表现为中等或低信号而T2上则为高信号,在CT中则表现为骨小梁紊乱增粗,骨质稀疏[12]。MRI表现为椎体内T1、T2高信号,类似脂肪的改变,一般提示血管瘤不活跃[13]。无症状的患者随访观察即可,而对于严重的椎体血管瘤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14]。大量文献报道,对于椎体血管瘤应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以稳定椎体,因为很多专家认为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远高于此[15],是考虑到椎体血管瘤可能造成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带来的风险。而椎体血管瘤是否真的会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及哪种类型的血管瘤会增加骨折风险至今尚无明确定论。1975年,Liu首次报告了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Hakim和King模拟了腰椎后部结构特别是小关节的作用,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有专家通过建立胸腰段的有限元模型发现,髓核中心及后偏移是上下终板高应力的部位。Fei等[16]经过有限元建模并行生物力学实验证实:椎体皮质骨、终板、椎间盘分别承受43%、10%、13%的垂直应力。Su等[17]提出当强度在3 k N与5 k N之间时会存在不同的骨折风险,而当强度高于5 k N时是没有骨折风险的,在强度低于3 k N的时候骨折风险为100%。而本研究中在给予600 N的正常压力下,正常的椎体及病椎的应力值均低于此数值,而实验结果显示,此时椎体血管瘤仅占椎体松质骨的15%。椎间盘所受应力分布是不均的,各个椎体的前部所受的应力最大,而后部结构所受应力较小,椎体局部出现受力较大情况,尤以椎体相邻部位更为明显。在椎体应力分布上,Yan等[18]在椎体应力分布上采用挖空骨松质仅以外壳测量椎体轴向符合的办法已证实椎体骨密质可提供75%的椎体强度。相反,Erbulut等[19]则在胸腰椎标本中去掉骨皮质后检测松质骨的轴向负荷抗力,实验结果表明男性中皮质的负荷抵抗力为43.8%(29%-54%),而女性中则为35.2%(22%-44%)。Cao等[20]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标明34%的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在上终板或下终板附近,而63%的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在上下终板之间。王宇等[21]研究发现椎弓根螺钉各部分所承受的垂直应力远小于其他屈伸时所承受的应力。Crawford等[22]研究认为椎体屈曲强度对椎体骨折有之间影响,而椎体的前后径有对椎体的屈曲强度有影响。鲍春雨等[23]研究发现椎间盘内的应力不仅在前屈位大于后伸位并且有着自上而下增大的规律。Dall Ara等[24]通过非线性解剖特异的定量CT数据位依据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预测了体内椎体的力量。Oktenoglu等[25]的研究发现完整的的脊柱与加装稳定系统的脊柱在位移上没有差别。作者研究发现脊柱应力主要集中在终板中央,终板中央又是其结构的薄弱部位,如果持续的增加应力可能导致骨折的可能性增加,而临床上出现终板骨折的情况较多,并与上述文献相符。为了进一步研究椎体血管瘤造成骨松质破坏对椎体应力所造成的影响,作者实验中把有限元模型设置松质骨缺损,采用同心圆的形式设计了缺损分别为20%,40%,60%,80%,同时将缺损赋值后采用弹性模量及泊松比模拟出了病变占椎体松质骨20%,40%,60%,80%的情况,在不同比例的情况下完成静态加压600 N,检测其中16个点的应力变化,结果与正常椎体在相同压力下做比较分析后证实,病椎与正常椎体终板应力均未超越3.6 MPa,椎体血管瘤在骨皮质完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20%-40%的时候,正常椎体与病椎承受应力大小是一致的。这与既往研究结果致[26]。椎体血管瘤在骨皮质完整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60%-80%的时候,正常椎体与病椎所承受应力大小是不一致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在骨皮质完整时,椎体病变与椎体松质骨的比例与椎体骨折风险相关,同时也证实明了当松质骨缺损大于60%以上时,病椎的骨折风险较正常椎体大。而当上下终板有应力超越3.6 MPa,骨折风险也会增加。精确的诊断和正规的治疗计划对获得良好功能及较好远期疗效是很重要的[27]。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胸腰椎血管瘤实际情况,可用于临床对胸腰椎血管瘤患者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结果可以指导制定胸腰椎血管瘤的治疗策略。有限元分析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血管瘤骨折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胸椎血管瘤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管瘤对椎体的松质骨破坏比例及皮质骨是否完整是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由于椎体血管瘤很少发生在关节突及椎弓根,这些部位尚未考虑。有限元分析法仍需要较多的临床观察及术后的长期随访才能对胸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江仁兵,董磊,刘启震等.胸腰段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1):1753-1757.免责说明:文章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来源:人体模拟及其器械仿真解决方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