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中国储能年度十大领袖!

7月前浏览11952


摘要

中国储能产业历经十余年发展,打破国际垄断,占据全球供应链优势地位。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占比超90%,相关材料市场份额均超80%,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随着产业竞争加剧,企业家决策和领导力决定未来走向。宁德时代、华为数字能源等企业通过创新、研发投入和战略布局取得显著成就。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企业家远见,中国储能产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巩固全球新能源产业地位。



正文


每一次产业与经济周期的崛起与没落,都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冲击,在其影响下即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力量与风险,也可能成为企业,乃至大国崛起的关键力量。


在2017年4月,吴晓波曾向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十年的话会是哪个词?”


周其仁先生回答说是 “水大鱼大” 。水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几个月后,两人再次相见,周其仁先生补充道,“水大鱼大” 之外,还有 “水浑鱼杂” 。他认为,中国经济有今天,前仆后继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功不可没,企盼减少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降低夭折率。


中国储能过去激荡的十几年间,何尝不是如此呢?


众所知之,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90%的锂电市场份额近乎被日韩等外资企业垄断,而时下,随着中国储能的强势崛起,我国已在全球储能,乃至整个锂电产业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已提升至90%以上;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等。


在这样一个激 情燃烧的年代,正是无数储能企业家前赴后继,历经跌宕与苦难,凭借着涌动在激 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赌性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或是如苦行僧般的科学钻研,最终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储能崛起大戏。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


如今储能江湖又进入新一轮博弈与洗牌周期,甚至 “产业全面进入超级产能过剩时代”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产业冲突和博弈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残酷淘汰赛已不可避免。近几个月内,多位产业领袖公开呼吁警惕储能电池领域出现的 “超级产能过剩与疯狂价格战” 现象及风险。


纵观储能江湖的沉浮兴衰,无论是企业强势崛起,还是轰然倒塌,多还是人力所致,特别企业领袖的影响与决策往往事关全局成败,甚至会影响产业的未来走向。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到,即便是竞争激烈的2023年,很多企业或是营收继续保持两位数甚或更高增长,或整体资本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或在加速构建国际化与一体化战略堡垒,或持续技术突破与推进产业化进程,这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综合实力依旧在壮大、成长,无疑,这就是企业家的精神与力量。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综合评估了过去近一年间锂电企业家们在 “产业地位与发展势头、国际化发展与进程、财务健康与资本实力、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等多个核心维度,重磅推出《中国储能十大领袖》,并以此向每一位储能产业中的奋斗者致敬。


特别注:排名不分先后,入选指标如下


1.在他们的带领下,企业持续实现两位数及以上高速增长,且处于细分领域龙头地位,或未来有可能成为新的龙头企业;


2.在国际化发展与布局方面,已建立/计划建立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或企业海外收入规模超100亿元,或海外收入占比在30%以上,且至少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趋势;


3.在资本层面,近一年成功带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或融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或接近上市,或短期资金净值为正;


4.在技术创新层面,近一年企业发布了现象级创新产品,或研发投入至少已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趋势,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4%等。


 
 


创建于2011年12月的宁德时代(300750.SZ),初始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激荡的12年间,在其创始人即董事长曾毓群的带领与奋力搏杀下,如今宁德时代已从原来只拥有几间厂房的小作坊成长为总资产破7000亿元的全球储能霸主。


根据SNE Research统计,2023年宁德时代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市占率为40%,连续3年排名全球第一。另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十年间,宁德时代 “储能系统” 业务收入由0.44亿元增长至599.01亿元,增长了1360倍,十年合计创收1214.35亿元。


如今的曾毓群已经56岁,曾靠赌 “三元锂电池” 技术路线强势崛起的他,心境与战略视野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其办公室悬挂的牌匾已经由 “赌性更坚强” 改成了 “溥博渊泉” 。“溥博渊泉” 这四个字出自《中庸》,意思是崇高广大的德行,深远卓识的智略。


作为企业家代表,曾毓群曾在北京的协商座谈会发言中说:企业应重视基础研究,而非热衷技术改进收获短期利益。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新体系新材料、先进制造、大数据应用、远程升级(OTA)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迭代。


曾毓群无疑是一个强力的行动派,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十年间(2014年-2023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合计532.0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18%,其无疑是储能领域在研发方面投入最多的企业。


持续且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为宁德时代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雄厚的技术储备。目前宁德时代拥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锂离子电池企业重点实验室、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的测试验证中心、21C创新实验室、未来能源(上海)研究院、厦门研究院、江苏研究院等各具特色的研发机构,并设立了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福建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联合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截至23年末,宁德时代拥有研发技术人员20604名,拥有8137项境内专利及1850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19500项。


在最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方面,宁德时代发布了集长寿命、高安全、高效率多种优势的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并在超级充电站等场景落地公司升级产品EnerOne Plus、EnerD等,较上一代产品能量密度与充放电效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其产品得到了海外市场的高度认可,比如助力Nextera实现1.8GWh 规模的全球最大光储单体项目并网;为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交付6.4GWh规模的全球最大储能项目群;为西澳电力公司Synergy交付3.8GWh规模的澳洲最大独立储能项目。


此外,宁德时代也是储能领域全球化拓展最快,布局最深的企业之一,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10年间(2014-2023年)宁德时代海外整体收入(含动力电池收入)由0.15亿元增长至1309.92亿元,增长近8732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70%增长至32.67%。


宁德时代的强大还不止于此,目前宁德时代还通过自制开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技术授权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电池矿产资源和上游材料领域布局,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其一体化版图的深度与广度还在不断延伸。在1月29日,宁德时代还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在广东省佛山市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为4年,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38亿元,建设内容为 “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


纵观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史,产业已经数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而每一轮产业洗牌几乎都伴随着产业明星的倒下,笔者分析发现,企业大多死于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在未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尤为考验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与资本实力。


最新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末宁德时代总资产负债率为69.34%(同比下降1.22个百分点),拥有资金储备2643.15亿元,剔除短期有息负债后,其资金净值达2380.94亿元,强悍的资本实力既是宁德时代抵御产业寒潮的最有利武器,也为其后续发展构建了无限可能。


“未来的新能源产业竞争,不再是性价比之争,而是复杂国际形势下的资源掌控、极限制造、全球交付、大型场景应用等综合实力之争,是政策支持下和龙头企业引导下的产业集群之争。”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如是说。


 
 


华为数字能源正式成立于2021年,在外界看来,华为数字能源还非常年轻,发展势头却异常凶猛。


2021年,华为数字能源就一跃成为全球户用储能出货量第四名,全球市占率为9%。而户储正是华为数字能源整个链条的重要一环,从发电、输电到用电,打通能源系统的上下游。而大量的数据沉淀又能够转化华为数字能源的智能化优势。


2023年度,在储能领跑者联盟发布的中国企业户用自主品牌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出货量排名中,华为数字能源位列第一位。


华为数字能源也是储能领域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以2022年位列,华为储能海外收入中德国约占比15%、意大利占比5%,欧洲的其他地区占53%。海外户储直接为华为数字能源带来了百亿元收入。


“2021年我们其实是从一个产业组织变成一家公司,但实际业务早在2012年就已经起步。当时我们也在思考,一家公司该凭借什么发挥自身价值、带动数字能源行业发展?我们认为是技术创新。” 华为数字能源侯金龙表示,伴随能源行业的清洁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未来方向,行业发展将从过去的 “资源驱动” 向 “技术驱动” 转型,“所以我们瞄准了电力电子、储能管理、热管理、数字化等最为关键的几个技术作为公司业务核心。”


华为数字能源掌舵人侯金龙出生于197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6年加入华为,历任无线GSM研发产品总监、无线系统部总工程师、无线MSC6.0试点PDT经理、无线移动产品行销总监、无线营销工程部部长、鼎桥通信公司CEO、网络能源产品线总裁、IT产品线总裁、Cloud&AI产品与服务总裁、云与计算 BG总裁等,现任华为董事、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如今全球能源产业正在发生深层变革,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是能源演进变革的四大关键路径,能源世界和数字世界将深度融合发展,能源产业进入数字能源新时代。


面向新时代机遇,华为数字能源融合Bit、Watt、Heat、Battery等4T技术,聚焦新能源、交通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基础设施、新型电动出行能源基础设施、新型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新能源基础设施”,为这场社会与能源变革保驾护航。


侯金龙判断,“AI正在颠覆千行百业,将为包括能源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侯金龙认为,AI将进一步加快能源产业低碳化、智能化发展,为数字能源行业带来更多新技术、新机遇,未来AI在数字能源涉及的每个应用场景中都将体现出价值,而关键在于怎么用好AI、理解AI。


 
 


早在10多年前,比亚迪(002594.SZ)创始人王传福就提出了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即太阳能电站梦想、储能电站梦想和电动汽车梦想。


而王传福储能电站这一梦想,在手下大将比亚迪储能董事长何龙的拼杀下正在变为现实。据悉,比亚迪是最早布局储能业务的重磅玩家之一,早在2008年,比亚迪成立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始研发储能系统产品。2009年,比亚迪首个储能电站在自有坪山厂区落成,规模为1MW。


如今深耕储能市场多年的比亚迪储能已全面覆盖电源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为全球客户提供全场景、全价值、全生态的储能解决方案,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最新财报披露,2023年比亚迪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为28.4GWh,约同比增长134.71%。根据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发布的 “中国企业全球直流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2023年度出货量排名” 榜单,比亚迪储能位列榜首;同时,比亚迪储能还位列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发布的 “2023年中国工商业储能系统企业出货量TOP10” 榜单榜首。


而比亚迪储能的掌舵者何龙堪称比亚迪元老级人物,其早在1997年7月就加入比亚迪集团,曾任第一事业部、第二事业部质量部经理,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现任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比亚迪慈善基金会理事等职。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储能业务将在比亚迪未来业务版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2023年6月,比亚迪计划投资220亿元在深圳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项目。其中,储能产业园项目拟投资20亿元,规划产能为20GWh。


据笔者了解,为了 “力争储能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比亚迪打造的具有超高容量密度、超高安全、超长寿命和超低成本、具有降维打击能力的全新一代储能系统——魔方储能系统到目前全部型号已批产,覆盖用户所有需求,累计申请专利180项。


这一产品正在成为比亚迪储能全球化拓展的利器。2024年初,比亚迪储能与西班牙可再生能源开发商Grenergy公司签署协议,为Grenergy在智利Oasis de Atacama(阿塔卡马绿洲)的项目供货首批1.1GWh储能系统,提供2136个MC Cube(比亚迪魔方),阿塔卡马绿洲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4.1GWh,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储能项目。


目前,比亚迪储能业务已覆盖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南非、智利、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财报显示,比亚迪2023年海外储能系统出货量为18.4 GWh,业务占比达64.79%。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何龙提出了 “打破惯性思维,挑战理论极限” 的工作方针,目的就是贯彻竞争。何龙表示,跳出惯性思维的怪圈,从外界看我们的业务、生产、管理、开发以及整个市场。打破了惯性思维,紧接着就是挑战理论极限。“像刀片电池就是挑战理论极限的成功案例,它挑战的是空间利用率的极限,从理论上讲,极限就是空间全部用满。”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挑战了理论极限我们会发现遍地都是机会,人事、采购、财务等各方面的管理,都有机会去改善、有空间去挖掘。“公司最近提出了极致成本、极致设计、极致生产......就是要挑战理论的极限,要做到极致,没法再超越。总的来看,竞争说到底是各种数字的竞争,排行榜上都是用数据说话。所以,竞争文化落地,核心是要做好信息化,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以方便做各种数据对比。”


 
 


今年是阳光电源(300274.SZ)创办的第27个年头,在创始人及董事长曹仁贤的带领下,其从50万元资金起家的小厂,一路搏杀,历经数个产业与经济周期,终成长为市值千亿的储能龙头企业。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公布的《2023年全球市场中国储能系统企业出货量榜单》,阳光电源再度蝉联第一。


“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 ,一直是曹仁贤的梦想。但当2015年阳光电源刚刚切入储能行业时,很多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这家企业,毕竟那时,国内电动车市场也才刚刚起步、锂电池仍十分昂贵,“当时进入储能市场也是基于对可再生能源未来渗透率逐步增加的预期。由于太阳能、风能都有波动性,间歇式能源的弊端将逐渐显现出来,所以我想储能的时机一定会到来。而踩准时机也非常重要,搞得太早有可能会死在黎明前夜,搞得太迟也可能根本没机会入场,所以到底在哪个点去做新业务、去做加法,确实很考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曹仁贤说。


“可再生能源行业经历过几次大的波折,低谷时我们练好内功养精蓄锐;风口来临时,我们踩准前进的步伐。” 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一语道破,唯有对于赛道足够热爱、专注并极致创新,才能在发展的 “变” 与 “不变” 中把握好时机、抢占住先机。


曹仁贤还表示:“阳光电源这一路走来,核心还是靠自身的洞察力,对商机、危机、机会的洞察与识别。可再生能源行业经历过几次大的波折,低谷时,我们练好内功养精蓄锐,在行业发展的风口来临时,我们踩准前进的步伐。”


历史多次证明,从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从1997年到现在,阳光电源一直围绕着如何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如何去服务好可再生能源行业,同时构筑好自己的 ‘护城河’ ,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曹仁贤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核心技术的锻造和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每年都是这么坚持下来,所以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 。


事实上,持续且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为阳光电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据24潮统计,过去近16年间(2008年-2023年9月)阳光电源累计投入研发费用77.0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26%,其中近三年研发费用投入均在10亿元以上。


2023年,阳光电源面向海外大型地面应用场景,推出 “三电融合” 的Power Titan 2.0全液能储能系统,采用314Ah大容量电芯,配置嵌入式PCS,实现交直流一体化,标准20尺集装箱容量达2.5MW/5MWh;同时搭载干细胞电网技术,实现系统更高效、更友好、更安全。


据笔者了解,在2022年,阳光电源的Power Titan液冷储能系统就通过UL 9540、UL 9540A安全测试,这是中国唯一以 “电池系统+PCS” 通过双认证的大型地面储能集成系统。2023年4月,又通过了TÜV莱茵全维度技术测试,成为首个集齐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 “三合一” 全系认证的产品,效力覆盖欧洲、北美、澳洲、东南亚、非洲等所有主流市场,标志着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均达全球最高标准。


华安证券分析认为,海外市场安全和资质认证、渠道布局所需时间周期较长,且国际标准体系更加严格,为先进入者构筑了 “产业护城河” 。


目前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广泛应用在美、英、德等成熟电力市场,不断强化风光储深度融合。所有参与的储能项目未出现一例安全事故,在调频调峰、辅助可再生能源并网、微电网、工商业及户用储能等领域积累了广泛的应用经验。


2023年至今,阳光电源已签订多个海外储能大单,比如通过澳洲GPS并网许可,签约南澳最大独立储能订单138MW/330MWh;签订英国825MWh储能大单;10月,阳光电源与澳大利亚Hive Battery Development Pty Ltd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阳光电源将为创新型储能项目Hive,提供总计3GWh容量的PowerTitan大型液冷储能系统等等。


“目前阳光电源50%左右的营收来自国际业务,这块确实是我们的金牛业务,同时也化解了单一市场上的风险。全球市场对于我们来说确实非常重要,在布局上也花了很大的代价和力气。” 曹仁贤表示,“从2005年开始,阳光电源做了近20年的海外业务布局,下一步我们还要跟广大友商和行业领军企业一起去探索海外业务的规律,在产品创新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


据财报披露:目前阳光电源已在海外建设了超20家分子公司,全球六大服务区域,85+全球服务中心,拥有280+认证授权服务商和数百家重要的渠道合作伙伴,产品已批量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据24潮统计,过去15年间(2008年-2022年)阳光电源海外收入合计达424.48亿元,2023年上半年再次实现137.04%的高速增长,达历史新高的154.29亿元。


据国泰君安分析,2023年阳光电源前三季度储能系统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77%,结构上海外占比超85%,其中以欧美大储为主。预计全年实现储能14-15GWh出货。


曹仁贤也曾坦言,这一路走来,资本的助力不可或缺。2016年和2021年,阳光电源先后两次进行了再融资,分别募资了26亿元、36亿元,重点投向研发创新中心扩建、全球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业务产能提升等。


对于这两次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曹仁贤表示:“非常及时、非常关键,是行业和公司腾飞的两个关键时间点。如果当时不去增加资本金、不去募集那些资金,那么阳光电源有可能就在那个时候掉链子了。”


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9月末,阳光电源资产负债率为66.32%,同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04个百分点;拥有资金储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172.80亿元,剔除短期有息债务,资金净值为136.14亿元,资本实力远超同类竞争对手。雄厚的资金储备即使阳光电源拥有了抵御产业寒潮的实力,也将为其后续发展与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在的光伏和储能产业内卷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当前的产业竞争环境曹仁贤有清晰的判断和认知,他表示,光伏与储能产业发展迅速,不少跨界企业涌入光伏行业,但项目经验不足,导致很多储能设备投而不用,产品同质化泛滥,劣币驱良币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避免盲目扩张。他同时强调 “光伏行业必须坚持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光伏与储能产品的竞争力。加大绿色制造,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在数字能源方面的运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车株洲所” )堪称储能系统集成领域发展最快,势头最猛的企业,甚至没有之一。


在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的2022年储能系统企业出货量系列排名榜单中,中车株洲所以3GWh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二,全球第四。而根据CNESA发布的中国储能系统出货量排行榜,中车株洲位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阳光电源。


2024年中车株洲所势头依然凶猛。2月18日,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框架采购中标结果公示。中车株洲所更是以高达13.7亿成为第一中标人,拿下大唐整整1GWh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的订单量。


3月4日,又与桐城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粤电莎车综合能源有限公司、中电建巴里坤新能源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总计约12.9亿元人民币的储能设备销售合同。


资料显示,中车株洲所创立于1959年,前身是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现为中国中车集团核心全资一级子公司,主要立足于交通与能源领域,目前拥有七千余人的科研技术队伍。但中车株洲所储能业务部门成立至今,只有两年多时间。


2022年2月15日,株洲所综合能源部正式揭牌,成为八大业务单元之一,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集中式大储到分布式小储等多种定制化解决方案。


据 “星球储能所” 报道,中车株洲所于当年(2022年)一举拿下超40亿元年度新签订单,在新疆、内蒙、湖北、湖南等10多个省份中标20余个储能项目,装机总量超3GWh,实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惊人飞跃。


中车株洲所的强势崛起,除了技术因素外,价格战的影响与作用也不可小视。


比如在2023年11月28日,广东省能源集团新疆有限公司2023年225MW/900MWh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开标,中车株洲所的总报价57420万、折合单价仅0.638元/Wh,开创了4小时储能价格的先河,震撼业界。


又比如3月20日,中核集团发布了铭然华港10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10MW/20MWh储能系统采购成交候选人公示,成交候选人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1407.3072万元,折合单价0.704元/Wh。


而0.704元/Wh的单价对于容量20MWh储能时长2小时的储能系统来说是一个相当低廉的价格。有机构统计显示,2024年2月,2小时储能系统报价区间0.744-1.08元/Wh。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显示,中车株洲所无论是在储能系统采购还是在储能EPC方面的中标单价均低于同期平均水平,即便是容量小、储能时长低的项目也同样如此。


或许受到了价格战的影响,2023年中车株洲所整体营收增长了23.39%至523.0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4.53%至11.54亿元。


但背靠中国中车(601766.SH),手握雄厚资本实力的中车株洲所显然并不在意这一点得失。根据中国中车财报披露,截止年末中车株洲所总资产与净资产分别达914.46亿元、230.75亿元,而中国中车的净资产规模更是高达1965亿元,现金储备规模达648.63亿元。


作为央企背景的储能企业,株洲所之所以能够在这样一个民企聚集、疯狂内卷的产业登顶,离不开董事长李东林的掌舵。公开资料显示,1989年7月,22岁的李东林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牵引及传动控制专业本科毕业,随后便加入了株洲所,历任副总工程师、轨道交通事业部副总经理、制造中心主任、营销中心副总经理等职位,直到2018年5月,这位轨道交通老兵升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开始全面掌舵这艘横跨交通、能源两大领域的巨轮。


“新兵出道,与时间赛跑,同强者过招,血海市场杀出重围。……赛道又热又卷,你们很拼很燃,拼出规模,拼向头部。” 在1月29日株洲所表彰大会上,李东林将 “时代最佳创业者” 奖杯颁给了储能团队-综合能源部。


李东林还为中车株洲所擘画了 “向头部进军,创世界一流” 战略蓝图。他表示,“十四五” 株洲所要打造200亿元的产业增量,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和新能源是布局重点领域。


“双碳产业是万亿级赛道,株洲所具备良好基础、大有可为。” 李东林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坚定向头部进军,化危为机、化压力为动力,实现发展破局。”


 
 


创建于2018年的奇点能源,毫无疑问也是当前储能领域风头最劲的企业之一。


在产业层面,根据储能领跑者联盟发布的2023年储能产业链数据排名,奇点能源在中国企业国内用户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出货量排名、中国企业全球用户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出货量排名中,均位列榜首。


而在资本层面,其也得到了诸多顶级资本的关注与支持。据媒体统计,2021年至今奇点能源至少已经过四轮融资,投资方阵容颇为豪华,包括IDG、高瓴创投、交银投资、建信投资、宁德时代(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广发信德等产业与资本顶级机构的身影。


而面对储能产业的激烈竞争与趋势变化,奇点能源董事长刘伟增却始终保持着足够的静气和定力:“我们一直都是一家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公司!”


据刘伟增回忆,当年,在奇点能源成立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初创团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制造之中。直到2021年4月中旬,奇点能源正式推出全新一代户外机柜式标准化储能产品eBlock。


参投奇点能源B轮融资的朝希资本就曾分析了eBlock产品的三点优势,一是有安全事件发生时,可以快速隔离断电,让损失降到最小;二是通过电池簇之间的管理和调度,让电芯在生命周期里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最高的充放电效率。相较传统的储能系统必须预留出5%以上的余量,奇点能源充放电深度可以做到单电芯100%;三是奇点能源把这些做成了标准化模块,可以快速交付,快速安装,快速调试和快速并网。


“在还没有彻底弄明白行业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不会轻易动手。” 刘伟增曾这样说道。


公开资料显示,刘伟增早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随后又取得博士学位。其在2004年10月加入全球能源事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特变电工。刘伟增从普通工程师一直做到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特变电工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位。


这期间,刘伟增积累了大量技术研发、项目产品化、市场管理的经验,其曾主持参加国家863课题4项,获发明专利38项,研究产品包含±800kV特高压柔性换流阀、电能路由器、高压SVG和光伏并网逆变器等,电压等级从400V±800kV,覆盖户用、工商业园区微网到主干输电网几乎所有应用场景。


在刘伟增看来,归根到底,中国储能产业能否穿越过重重迷雾,走向商业化的大江大海,关键还是在于需求、安全和成本这三大要素。痛点不除,那储能之路必然道阻且长。刘伟增认为,“如果你能真正解决行业的痛点和难点,这才是你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在这位企业掌舵人看来,不论行业如何跌宕与喧嚣,都必须要沉得住气,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我一直相信,一款好的产品,它本身就是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从来不担心市场和竞争。”


“在这个完完全全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战场上,是基于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技术创新、经验积累等多维度的较量,唯有那些能够从低效益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的企业才能活下来,唯有那些能真正解决客户问题并构建核心价值的企业才能走向未来。” 刘伟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根据SNE Research发布的2023年全球储能用锂电池出货量数据,亿纬锂能(300014.SZ)2023年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1GWh,位居全球第三,其增长率达110%,增速远超第一位宁德时代的42%与第二位比亚迪的57%。


亿纬锂能创建于2001年,回看亿纬锂能23年创业史,其由最初重点发展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再扩张至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其始终持续占据产业头部位置,成功的秘诀在于其创始人、董事长刘金成始终信奉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在经营上则表现为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来对冲单一业务风险暴露的冲击。


尽管当前储能产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疯狂价格战等压力或风险,但刘金成通过“差异化的进击策略、前瞻性的一体化与国际化布局,稳健的财务结构与持续提升的现金流及资本实力” 等战略的实施与落地,使得亿纬锂能已拥有抵御产业周期变化的能力与实力,未来其仍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比如在国际化方面,亿纬锂能是国际化最为成功的储能企业之一。据24潮统计,过去17年(2006-2022年)亿纬锂能海外收入规模增长了167倍,且近五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并于2022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亿纬锂能海外收入为74.24亿元,同比增长35.20%,2023年全年其海外收入突破150亿元将是大概率事情。


这或许都源于其深厚的技术储备与研发突破。目前亿纬锂能已经形成锂原电池、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铁锂方形的全形态锂电池谱系,并在46系列大圆柱、大铁锂电池率先布局,成为公司先进电池技术代表产品。


数据显示,近些年亿纬锂能一直在加大对主营业务的研发投入力度,据24潮统计,过去近18年间(2006年-2023年9月)亿纬锂能累计投入研发费用78.35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6.60%。目前其培养了超过四千人的研发团队,建设23万平米高水平研究院,建成19个大型研发实验室和中试线,强化成果转化力度,快速响应下游需求,形成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开发体系。


结合对未来储能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判断,亿纬锂能率先发布领先技术产品LF560K。LF560K采用超大容量(单体电芯容量达 560Ah)的 CTT(Cell to TWh)电芯方案,是行业目前普遍采用的280Ah电芯容量的2倍,同时循环次数超过12000次,有效满足储能尤其是中大型储能电池系统对长循环寿命的要求,有效降低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有效满足TWh时代趋势,解决大规模电站时代的管理复杂化、热失控及经济性等问题。该产品发布后,广受客户好评,目前已获取5年内的意向性客户需求超过140GWh,公司规划的行业首个单体规模最大的60GWh超级工厂,已正式启动建设。


作为掌舵人刘金成早在1985年就开始涉足锂电池的研发,他始终坚信一条 “做锂电池必须是长期主义” ,他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觉得要把心静下来,用长期主义的观点来做这个事情,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个事情就好做很多。


他举例道:在2018、2019年开始在供应链里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和国内行业里的头部企业成立了22家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供应链交付以及控制成本。“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业务架构,我们会在这样一个思路,继续前行。”


面对当前的储能价格战与产能过剩格局,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最近表示:“做储能电池天生需要坚持长期主义,对于质量本身有很高要求,下游客户会了解电池厂的口碑和历史业绩。电池厂在2023年已经出现分化,2024年将会是分水岭;电池厂财务状况也会成为客户的重要考虑因素。一味采取低价策略的公司,很难击败具备顶尖制造水平的头部企业。卷价格不是主战场,而且不可持续。”


刘金成进一步表示,2024年亿纬锂能的经营目标是精耕细作、颗粒归仓,希望建设的每一个工厂都能实现盈利。其中,在储能电池方面,努力在今年和明年把交付量排名进一步提升,且今年开始要逐步提高Pack(电池包)和系统的交付比例。


 
 


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其创始人张剑辉经历颇为传奇,其17岁考入清华大学机电系,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考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张剑辉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NS)工作了6年,2010年入职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智能电网集团担任CTO,1年后创建了海博思创, 名字寓意为:海归的博士想创业。


据了解,海博思创早期以商用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起家,2016年切入储能赛道,目前,海博思创已有超过13年的产品与技术研发经验,储能系统设计与应用项目超过300个,累计投运项目容量超15GWh,项目运维数据超100TB。


此外,海博思创在发展中也得到了很多资本机构的青睐,据媒体统计,从成立至今海博思创共完成8轮融资,根据其已披露金额的5轮融资,总融资额度远超15亿元,并于2023年6月正式冲刺科创板,计划募集资金7.83亿元。


据公开报道,在2020年-2022年期间,海博思创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国内市场出货量榜首。


综合储能领跑者联盟与中关村储能产能技术联盟等机构数据,2023年海博思创位列 “中国企业国内直流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出货量排行榜” 第一位,“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国内市场出货量排行榜” 第二位。


从其排名变化可以感受到国内市场激烈的竞争格局与趋势,在张剑辉看来,行业当前竞争白热化,低价竞争的情况大量存在,尤其是部分新进入的企业,缺乏长期积累,只能依靠低价来进入这个领域。另外,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调,电芯价格有所降低,储能系统的成本也有了更多下降空间。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当前市场出现了储能不赚钱的声音。


“储能系统集成的外圈是硬件平台,比较容易仿造,但最终技术核心和内圈,需要基于海量积累的数据、安全运行的控制保护策略、智能化的算法、系统化的集成思想。” 据此张剑辉呼吁,要坚持长期主义,寻找储能的多元价值。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掌握核心技术、具备稳定的产品性能、强大的交付能力、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而对于现在很多观点认为是国内卷不动了,所以要到海外去挣高额的利润,张剑辉认为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如果想在海外能够赢得一些大型储能,包括大型工商业储能订单,最终一定是考验这个企业综合实力,而不是简简单单把这个商品卖出去。这是从前端的销售解决方案,到生产制造、工程交付到最终的运维,是一个全链条,是对一个企业的综合的考验。所以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做好前期大量投入的准备。面儿上的利润并不是真正能够挣到的利润。大家不要看很多企业说海外的毛利很高,也要看别人赔了多少钱,或者在之前已经铺垫了多少年,不要只看到一个最终的结果。”


所以,我觉得企业制定怎样的出海策略,要从自己企业的综合能力出发来综合考虑。我觉得对于中国企业出海,大家不用担心技术,不用担心产品。出海最大的风险在于两个:


第一个是文化的差异,中国企业和海外的人员的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包括工作理解的差异等等;第二个要充分考虑地缘政治的风险,很好的基础可能一夜之间就没有了。


我觉得,这两个风险实际上远远大于我们在产品、在技术、在后端所有环节风险的总和。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27日,专注于锂电池核心材料、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尽管成立时间尚短,但海辰储能无论是产能扩张,还是企业发展势头都非常强劲、凶悍。比如2022年,成立还不到3年的海辰储能,以超高速的增长,在行业内拿下 “双第一” :即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与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


Infolink数据显示,2023年海辰储能的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居全球第5位。并于2023年晋身 “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 ,同时荣获GlocalIN Top 50中国全球化科技企业(全球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超过2800件)


在产业与资本布局上,其也保持着凶猛且高效的成长势头。12月7日,海辰储能在重庆市铜梁区举办了重庆基地一期一阶段项目投产仪式。该基地计划总投资130亿元,拟建设56GWh储能锂电池、22GWh储能模组的新产能。


此前海辰储能在厦门基地已拥有约45GWh储能电池产能,重庆基地新产能投产后,其储能电池总产能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100GWh。根据其战略规划,将在2025年全面达成年产能135GWh目标。


更早些时候,即7月5日,海辰储能曾对外宣布完成C轮融资,总额超45亿元。而投资方阵营豪华——国寿股权和金融街资本共同领投,中银资产、金石投资、国投招商、国风投基金、中金资本、鼎晖百孚、中美绿色基金联合领投,首建投新能源、合肥产投及现有股东峰和资本、经纬创投、农银国际、中兵国调、众创等跟投。


据投资界从多位接近海辰储能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本轮投后估值近300亿元。


同一天,海辰储能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海辰储能先后获得厦门当地交行、建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金融授信,累积授信额度超680亿元。


若说凶猛的投资布局与极速增强的资本实力为海辰储能奠定了持续且快速发展的基础,那么新技术的突破则可能为海辰储能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在2023年12月12日,海辰储能在主题为 “三体·新世界” 首届海辰储能生态日上,重磅发布全球首款k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MIC 1130Ah。这是海辰储能针对电力储能往更大规模发展趋势,专为长时储能市场打造的千安时级超大容量电池。


据海辰储能方面介绍,MIC 1130Ah是其全球首款长时储能专用电池。和采用280Ah的系统产品比较,电池单Wh成本降低15%,体积能量密度提升15%达到400Wh/L,能帮助储能直流侧储能系统降本25%。


另外,海辰储能MIC 1130Ah电芯在循环性能方面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在15000次循环后,电池SOH仍大于60%;在每天一充一放的情况下,令储能系统的服务寿命可长达25年。


据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统计,全球投运及在建的长时储能项目,价值已超过300亿美元。近三年投资的项目若全部建成投运,长时储能装机总量预计新增5700万千瓦,这相当于2022年全球长时储能总装机规模的3倍左右。伴随海辰储能发布其全球首款k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之际,未来采用MIC 1130Ah的储能系统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根据海辰储能微 信公众 号2023年11月22日消息,海辰储能已与美国储能技术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FlexGen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海辰储能将为FlexGen供应10GWh的先进储能产品;同时,其将支持FlexGen能源管理系统用于总容量为15GWh的项目;2024年1月12日,海辰储能与美国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 LLC.(Powin)在重庆制造基地正式签署5GWh储能电池框架采购合作协议。未来三年,海辰储能将基于自主研发的300Ah电力储能专用电池产品,向Powin提供商定的储能容量,海辰储能表示,“此次协议,将进一步巩固双方合作基础,共同推进未来5GWh的项目应用落地。”


而据24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海辰储能至少签订了近10份重大销售合约,规模合计超40GWh。


对外高调、攻势凶猛的海辰储能,其创始人、董事长吴祖钰却几乎是储能领域最为低调的掌门人,其从未公开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也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在有限的市场信息中,人们只知道他与宁德时代有着颇深的渊源。


据媒体报道,吴祖钰创业前在宁德时代至少工作6年。谷歌专利数据显示,2012年7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其在宁德时代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多项专利,共有专利署名67项,涉及储能领域的集流体、极片及电池等,不过主要专注于车用方面。因此,其在2014年被宁德市评为市级引进人才,引进单位则是宁德时代。2018年,其还曾作为技术骨干,成为宁德时代授予期权的195名中层管理人员之一。


而海辰储能在官网 “企业家精神” 中的一句话或许隐藏了他真实的性格与创业精神,甚至是产业雄心:“麦子精神: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工程师文化:打破现状,较真。”


百度百科显示:小麦属于禾本科的小麦属,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拥有极强的抗旱与抗寒能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总产最高、贸易额最多、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今年是科华数据(002335.SZ)成立的第36个年头,也是其上市的第14个年头,也是其最新战略调整的第三年。


在2021年科华数据计划打造 “科华数据” “科华数能” 为主的 “双子星” 战略布局——即在做深数据中心业务和跟数据中心高度关联的智慧电能业务的同时,新成立 “科华数字能源’,做大做强新能源光伏储能、微电网等业务,实现双轮驱动和持续创新。”


在科华数据创始人、董事长陈成辉看来,“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想实现裂变,但这个裂变不能太无序”。整体来看,科华数据立足新能源的根基在于从UPS技术延伸而来的PCS技术能力,并基于此扩展储能系统、户储产品等。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从PCS布局储能系统,科华数据具备对电网属性理解的优势。储能系统集成的核心是对电网属性的理解和产品设计,关键要素体现在:1)调配储能系统并网及参与调度的能力;2)对于电容、充放电特性和内阻一致性的适配能力,能够做到延长储能系统寿命,增加循环次数;3)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电池组的串并联、BMS系统做好前期预警、并通过合理的降温系统避免热失控及失火风险;4)合理的设计变流器实现交流电 网和储能电网的连接。PCS厂商布局储能系统,优势在于对电网、电力电子有较为深刻理解。受益于此,公司多次中标储能系统项目,用户侧储能系统出货量位居全国首位。


事实上,科华数据近年也确实拿下多个标志性储能工程。比如在大型地面电站侧,公司成功交付了多个百兆瓦级的共享储能示范项目,其中,贵州紫云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是目前贵州省乃至西南区首个大型独立共享储能电站、淮北皖能103MW/206MWh 储能电站是并网时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电网侧大容量独立共享电化学储能电站、宁夏侯桥200MW/400MWh共享储能项目是国内首个大规模储能构网型探索应用;另外在工商业侧,公司率先完成工商业储能产业布局,公司承建的广东汕头首个零碳工厂微网示范项目、重庆主城最大用户侧数智能源站储能项目、浙江省用户侧单体最大的磷酸铁锂型储能示范项目、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示范项目等多个工商业储能示范项目已全面落地,且运行良好。


同时,科华数据也在为海外户储市场提供 PCS产品,并进一步推出户储一体机产品,据媒体报道新品发布不到两个月,即斩获超过400MWh订单。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经销商、安装商资源,据ENF不完全统计,科华数据目前在渠道方面已经覆盖了阿联酋、波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市场。


根据CNESA数据显示,公司2023年全球储能PCS出货量排名第二,国内第一。


陈成辉还有更大的产业野心,其在打造 “双子星” 战略布局同时,还启动 “双百亿” 的战略营收战略。


面对产业新竞局,陈成辉的策略是 “进一步深化流程变革,刀刃向内,下大力气解决各种痛点和堵点,打通各个环节,提高运营效率,满足不同板块的发展需求。”


“创新为企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导致业务发散,面对不断变化的行业风口,科华一直秉持自主创新和坚守主业的理念。我们要求创新必须聚焦于公司业务主航道,只有这样,公司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陈成辉如是说。


来源:锂电那些事



断裂燃烧化学电源半导体轨道交通汽车电力电子农业理论材料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1
最近编辑:7月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0粉丝 173文章 2081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