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高分子材料(Polymer materials)的数值模拟前沿研究分享

6月前浏览11720

文一:

 

聚合物复合材料断裂的梯度相间增强相场模拟方法

摘要:

与微米级夹杂物相比,纳米级填料颗粒在改善聚合物的弹性和断裂行为方面的优势已通过几项实验观察得到证实。然而,对这种非均质材料中裂纹扩展的精确建模涉及复杂裂纹拓扑结构的解析,同时考虑多个裂纹的聚结和分支。这种复杂性使得传统的尖锐裂纹建模方法,例如基于单位分割思想的方法,适用性有限,尤其是在3D中,因为这些方法涉及对演化裂纹表面的显式跟踪。因此,相场断裂方法已经成为传统尖锐裂纹模型的一种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法,尤其是当需要处理复杂的裂纹拓扑结构时。此外,标准的两阶段连续谱模型由于缺乏必要的长度尺度,无法捕捉到前面提到的较小即较强的尺寸效应。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有限应变超弹性的背景下,我们在先前的工作中引入了标准一阶连续体模型的基于梯度界面的增强。本贡献将梯度界面的思想扩展到相场断裂方法。在此,考虑了如实验所观察到的具有连续变化或分级材料性质的填料颗粒周围的界面区域。复合材料的断裂行为可以通过用于确定界面区域内的弹性和断裂特性的分级程度来控制。与标准相场断裂模型相比,分级相间参数的最佳组合产生了更硬的宏观响应,如在更硬相间的情况下所观察到的。通过广泛的数值实验,描述了所引入的技术对广泛的实验观察到的断裂行为进行建模的适当性,这取决于填料和基体相之间的粘附程度。

 

图:连续体的尖端裂纹示意图和弥散相场裂缝模型的示意图。

 

图:梯度相界概念。

 

图:建模示意图。

 

图:标准算例的断裂相场建模示意图。

 

图:在低相间断裂能的情况下,分级相间弹性对复合材料断裂响应的影响。

文二:

 

模拟聚合物复合材料尺寸效应的增强计算均匀化技术

摘要:

几项实验研究证实,纳米夹杂物是比微米夹杂物更有效的增强聚合物的增强材料。标准的一阶计算均匀化方案由于缺乏必要的长度尺度来模拟这种尺度效应而存在不足,需要对标准方案进行改进。本文基于界面能量学的思想,对一个这样的扩展进行了深入的评估。系统的数值试验和分析表明了上述方法在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建模中的局限性,即填充材料比基体更加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分级中间相思想的方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算例对该方法进行了综合评价,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不同填料-基体刚度组合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建模。

 

图:计算均匀化过程示意图,描绘了两个相关尺度下的BVP。

 

图:RVE 由基体材料(蓝色显示)和圆形夹杂物(红色显示)组成,具有(a)含能界面或(b)厚度为 t 的梯度界面(绿色显示)。

 

图:二氧化硅填料颗粒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相间性质随指数 n 值的变化。

 

图:IECH尺寸效应缩放:环氧树脂基体中橡胶颗粒的宏观Piola应力随填料颗粒尺寸的变化。

 

图: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橡胶颗粒在环氧树脂基体中的粒径和界面强度发生变化时,相应的柯西应力分量 σ11的节点值的云图。

 

图:在选定的颗粒半径下,RVE 在剪切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形状。为了显示填料和基体的相对位移,将变形形状叠加在未变形形状上。

 

图:相间厚度对容积加载尺寸效应标度的影响。

 

图:三维RVE的结构化六边形网格,a=100,r=25(和t=5),分别用于IECH和GICH。

 

图:三维强度尺度参数对两种方法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体积载荷作用下,环氧树脂基体中二氧化硅颗粒在 a = 100,r = 25(和 t = 5)的固定微结构构型。

文三:

 

扩展一个通用的快速粗粒度分子动力学模型来研究接枝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摘要: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因其高通用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以及低密度而成为工程应用的一类重要材料。通过将聚合物链直接连接到纳米填料上,即所谓的接枝,实现了基质和填料之间更好的负载转移,此外,还获得了填料更好的分散性。两者都能增强力学性能。由于纳米尺度的实验研究极具挑战性,因此需要补充的数值研究来揭示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为此,分子动力学非常适合,因为它可以捕捉微观结构,但在数值上计算成本也很高。因此,这一贡献为研究接枝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提供了一个快速粗粒分子动力学模型。为此,我们通过接枝键扩展了现有的模型,这使我们能够直接比较未处理和接枝填料的效果。特别是,我们研究了填料含量、接枝度和填料尺寸对聚合物(接枝)纳米复合材料刚度和强度的影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与未处理的填料相比,接枝键对刚度的影响很小,而强度显著提高,这与文献一致。所提出的聚合物接枝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关键的基质-填料界面提供了基础。此外,这一贡献将分子动力学的见解转化为力学性能,从而弥合了与工程规模的差距,从而代表着朝着开发聚合物(接枝)纳米复合材料的全部潜力迈出了一步。

 

图:嵌入热塑性基体的无机填料: a)未经处理填料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PNC) ; b)接枝填料的聚合物接枝纳米复合材料(PGN) ,即聚合物链与填料表面之间的共价键。

 

图:单轴拉伸模拟的刚度和强度。

 

图:填料含量的影响。

 

图:接枝键在聚合物链中的位置。

文四:

 

非线性光弹性的数值模拟

摘要:

当分子光开关,如偶氮苯或降冰片二烯,嵌入到足够柔软的聚合物基体中时,所得化合物可以经历由特定波长的光引起的机械变形。这些光敏化合物具有作为软激励器应用的潜力,而不需要硬接线电子器件或单独的能源。这种特性在微型机器人的设计中 特别有吸引力,但其他应用,如高速数据传输或将光子能量转换为机械响应,也有很大的前景。尽管有这些几乎未来主义的可能性,光敏聚合物在工业应用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提高这类软智能材料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制定严格的本构建模方法。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光机械建模方法,与之前发表的基本原理不同。我们简要介绍了必要的本构方程,这些方程随后与各自的平衡定律结合使用到有限元实现中。最后,通过一个简单的二维基准点示例说明了数值求解方法的能力,并随后将其扩展到更复杂的三维问题。

 

图:光致变形下未变形体和变形体的示意图。

 

图:(左)在可变强度光源照明下的材质样本草图。(右)施加10 mV电势差时有限元模型的变形。颜色映射和箭头指的是均匀化电子序参数的大小和方向。

 

图:(左) X 方向(虚线) ,Y 方向(虚线)和不同穿透深度的大小(实线)材料样品顶边中心点的位移。(右)变形材料样本。颜色是指在左边的图中选择的颜色。

 

图:(左)花瓣的一半与140个六面体单元相啮合的模型。(中)闭合的花,由八个完整的花瓣组成,以2 V的施加电势排列成花朵。(右)开放的花,以0.2 V的施加电位开放。彩色图是指位移大小。

 

图:(左)对于各种材质厚度值,花瓣尖端在Y方向(虚线)、Z方向(短划线)和大小(实线)上的位移。(右)变形的花瓣。着色是指变形。

文五:

 

柔性管状金属-聚合物粘接接头的数值研究

摘要:

粘结管状接头已在各种工程和工业应用中得到应用,为连接管状基材提供了一种高效耐用的方法,同时确保了良好的密封性能。在这项工作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用于在复杂载荷和被粘物大变形下承受大扭转旋转的粘结柔性管状金属-聚合物接头。为此,开发了两个不同的有限元模型。一种是针对较小的旋转值优化接头性能,另一种是使用内聚区建模并引入聚合物管状粘附物中的屈曲效应来预测整体接头强度。为了评估超弹性特性对接头性能和强度的影响,还考虑了不同的聚合物材料。三种不同接头布局的实验结果与数值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对于较小的旋转值,可以使用二维模型来准确预测关节行为。尽管如此,对于聚合物材料的高旋转值和大变形,复杂的3D模型(包括屈曲的影响)对于预测接头强度是必要的。

 

图:纯I型和II型的线性软化牵引分离定律。

 

图:管接头的布局、尺寸和胶粘剂厚度(以毫米为单位) : (a)-布局 X,(b)-布局 Y 和(c)-布局 Z。

 

图:用于制造管状接头的模具。

 

图:扭转试验装置。

 

图:不同关节布局的扭矩-扭转曲线实验研究。

 

图:通过解析解和本模型得到粘结层中的剪应力分布,采用粗网格和细网格。

 

图:变形形状,最大旋转角度沿轴线 = 180 ° 。

 

图:三维模型用于预测接头的最终旋转,网格表示。

 

图:对于布局 X、布局 Y 和布局 Z,前三个折叠模式形状。

 

图:不同布局的数值和实验扭矩-扭转曲线。

 

图:在旋转800 ° 时 X 排样的变形形状和粘接层中的 SDEG 损伤变量。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断裂复合材料非线性通用电子裂纹理论自动驾驶材料机器人分子动力学数字孪生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11
最近编辑:6月前
江野
博士 等春风得意,等时间嘉许。
获赞 48粉丝 47文章 31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接触(Contact)与摩擦行为(Frictional Behavior)的机理与应用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计算与STEM领域研究前沿文一: 如何在生物材料中选择离散或连续的界面以实现强度-韧性的权衡摘要:许多生物材料,如珍珠层、骨骼和龟壳角质层,能够成功地实现强度和韧性之间的权衡,这归因于软硬相形成的堆叠微观结构。然而,在这些生物材料中,一些生物材料的软相形成界面是连续的,而一些则是离散的。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弹塑性离散界面的剪切滞后模型,揭示了不同生物材料中两种界面的选择机制,从而解决了强度和韧性之间的权衡问题。基于剪切滞后模型,对于任意数量的界面结合段的一般情况,获得了硬界面相中的应力和位移以及软界面相中的剪切应力的理论解。进一步获得了代表体积单元(RVE)的有效应力和有效应变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分析交错生物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进一步进行基于3D打印样本的相应实验以验证理论预测。研究发现,当硬相和软相具有相当的机械性能时,如龟壳角质层中的机械性能,界面保证了高的载荷传递效率,从而在血小板中产生极限应力,而其离散分布导致界面剪切应力水平高于连续结合界面。这种材料-结构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硬相断裂和软相失效的混合损伤模式,从而导致了极好的强度-韧性折衷。然而,如果两相的机械性能显著不同,如珍珠质材料或骨骼中的机械性能,则离散界面应导致界面失效的独特损伤模式和硬相的低利用效率。相反,在这种情况下,连续的界面更有利于在强度和韧性之间取得平衡。所有结果表明,生物材料基于软硬相力学性能的差异,选择不同的界面结构来满足强度和韧性匹配的要求。这种选择机制为具有良好强韧性匹配的人造复合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直接参考。 图:考虑离散界面的剪切滞后模型。(a) 交错组合的示意图和代表性单元的选择;(b) 脆性薄片和弹塑性界面层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c) 在晶胞中通过离散的界面片段结合的两个血小板(n=1的特殊情况对应于部分结合的界面)。 图:在RVE中的(a)纯弹性界面段、(b)左部分屈服界面段(k=p)、(c)右部分屈服界面片段(k=q)、(d)仅一个部分屈服界面区段(p=q)和(e)完全屈服界面区段结合的血小板元件的力平衡示意图。 图:具有部分粘结界面的3D 打印复合材料样品。 图:(a)复合强度、(b)复合韧性和(c)不同粘结长度部分粘结界面微观损伤模式的实验结果。硬相和软相具有相当的力学性能(弹性模量比为5:2,强度比为2:1)。 图:(a)复合强度,(b)复合韧性和(c)离散粘结界面情况下的微观损伤模式的实验结果与不同长度的右手段。硬相和软相具有相当的力学性能。 图:界面结构对真实生物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a) 研究了具有连续界面和离散界面的珍珠层交错复合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b) 具有连续和离散界面的龟壳类角质层交错复合材料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 图:珍珠层状和龟壳角质层状复合材料的有限元模拟。(a) 具有离散和连续界面的有限元模型;(b) 具有离散界面和连续界面的珍珠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损伤模式;(c) 具有连续界面和离散界面的龟壳角质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损伤模式。文二: 多尺度表面粗糙度对裂缝渗透率的影响摘要:我们通过直接的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在粗糙裂缝中流体流动中的作用。首先生成不同相对粗糙度的随机粗糙分形曲面,然后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粗糙分形曲面进行分解。在水平层过程中对不同频率的地表拓扑信息进行滤波,大尺度波度基本保持不变。为了探索表面粗糙度在不同长度尺度范围内的影响,我们对不同流动条件和裂缝间距下的每个近似水平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尺度下相对粗糙度和粗糙度细节对涡流形成过程中惯性引起的非线性流动行为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误差指标来描述在地表剖面描述中由有限分辨率引起的渗透率的相对误差。我们的分析表明,在不同的近似水平和相对粗糙度下,表面渗透率的相对误差可以很好地用所提出的指标来描述宽范围的流动条件和裂缝孔径。这项研究提供了多尺度粗糙度在粗糙裂隙流体流动中的作用的见解。 图:表面轮廓的特征。 图:这项工作中关键步骤的流程图。 图:不同表面剖面的速度场。为了清楚起见,只显示了模拟域的一个子域。颜色条显示速度大小。实线表示流线。 图:不同近似水平下的表观渗透率由相应表面的渗透率归一化而非近似。文三: 压电材料振动诱导的纳米摩擦调制摘要:机械振动作为固体/液体润滑剂的一种替代应用,已成为在宏观尺度上调节摩擦的有效手段。最近,原子力显微镜(AFM)实验和模型模拟也表明,尽管通常需要额外的外部振动源来激励系统,但纳米级接触界面也具有类似的振动诱导的减摩效果。在这里,通过沿着接触界面引入压电薄膜,我们证明了当施加交流(AC)电压时,通过导电AFM探针测量的摩擦可以显著降低(超过70%)。这种实时摩擦调制是由于源自固有逆压电效应的局部纳米级振动而实现的,并且适用于各种材料组合。借助Prandtl–Tomlinson(P–T)摩擦模型的分析,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振动振幅与滑动能量波纹扰动的相对因子之间存在近似线性的相关性。这项工作为实现小规模界面的主动摩擦调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而不需要额外的振动源或可能对设备功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全局激励。 图:显示了在由压电薄膜的反压电效应引起的振动驱动下进行摩擦测量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图:摩擦和振动振幅信号随驱动频率的变化。 图:(a) 在一阶弯曲共振和二阶弯曲共振时,摩擦和弯曲振幅信号随驱动电压振幅的变化,误差条表示在相同偏压下重复扫描期间信号的标准偏差;以及(b)在一阶和二阶弯曲共振处的摩擦与弯曲振动振幅的关系信号。 图:微悬臂梁振动模式的有限元模拟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a) AFM探针的光学图像(上面板)和模拟中使用的FEM模型(下面板);(b) 一阶(实线)和二阶(虚线)弯曲模式的计算形状;以及(c,d)当激光点(c)靠近边缘或(d)有意向基底移动时,使用新探针在一阶和二阶弯曲共振处的摩擦与弯曲振幅信号,插图是显示不同测量期间激光点位置的光学图像,误差条表示数据的标准偏差。 图:使用P–T摩擦模型的数值模拟。(a) 示意图显示了一维P–T模型,该模型由于平面外外部驱动而具有扰动能量波纹;(b) 作为针对不同相对扰动振幅计算的致动频率的函数的平均摩擦;以及(c)作为在两个谐振频率下计算的相对扰动幅度的函数的平均摩擦。文四: 单晶纳米划痕中的摩擦磨损:附着力和塑性的影响摘要:摩擦和磨损是两种主要的摩擦学行为,对于不同性质的接触表面来说,这两种行为截然不同。传统的研究通常集中在特定的材料(例如,铜或铁)上,使得摩擦学结果不适用于其他接触系统。在本文中,我们使用一组以粗粒电位为特征的虚拟材料,通过在原子光滑表面上刮擦刚性尖端,研究了界面附着力和材料塑性对摩擦和磨损的影响。由于粘附力和塑性对纳米划痕过程的综合影响,揭示了以下发现:(1)对于界面粘附力主导摩擦的浅接触,随着粘附力增加到临界值,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会增加。对于塑性占主导地位的深度接触,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变化随着附着力的变化而受到限制。(2) 对于弱界面粘附和强界面粘附,摩擦系数对划痕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依赖性,而磨损率随着划痕深度的增加而变高。(3) 随着材料硬度的增加,浅接触和深接触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会降低。 图:(a)纳米划痕模型的几何形状。(b)划痕过程的两步加载。 图:不同划痕深度下两种附着力的磨损率文五: 考虑棘轮效应的高速铁路道岔三维滚动接触有限元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个车轮-道岔-轨枕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中包含一个循环本构模型,该模型准确地捕捉了轨道钢在循环载荷下的非线性硬化行为。同时,采用隐显混合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道岔的瞬态滚动接触特性。通过动力学分析,研究了在不同过岔速度和循环次数下,道岔的瞬态滚动接触状态、道岔的应力应变响应以及轮轨力。研究发现,在轮对跨越过程中,基本轨上的接触应力保持相对稳定,翼轨和长心轨出现多点接触,长心轨表面的接触应力更为显著。在同一循环中,随着交叉速度的增加,长尖轨面上的接触应力逐渐上升。在相同的交叉速度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轮对与长心轨的接触位置逐渐向后移动,接触位置的顶部宽度逐渐扩大。同时,车轮中心垂直位移的波动范围减小,轮缘远离长心轨。此外,在钢轨上观察到棘轮应变的逐渐累积,并且长尖轨上的棘轮应变显著超过基本轨上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为长心轨临界截面轮廓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对道岔的维护和维修具有指导意义。 图:高速道岔示意图: (a)道岔的结构; (b)一个选定道岔; (c)(b)在使用七个月后出现裂缝的道岔。 图:关键截面示意图。 图:轮对道岔轨枕三维有限元模型:(a)结构图;(b) 三维有限元模型。 图:U71Mn热处理钢轨钢的模拟和实验结果:(a)应变循环下应力幅值随循环次数的演变曲线;(b)应力循环(300±700 MPa)下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c) 应力循环(300±700MPa)下棘轮应变随循环次数的演变曲线。 图:循环滚动载荷示意图。 图:翼轨、长心轨和基本轨在不同穿越速度下的接触应力等值线:(a)200km/h;(b) 250公里/小时;(c) 300公里/小时;(d) 350公里/小时。 图:不同交叉速度下垂直轮轨力的响应:(a)200 km/h;(b) 250公里/小时;(c) 300公里/小时;(d) 350公里/小时。 图:不同速度下车轮中心位移的变化: (a)垂直位移; (b)横向位移。 图:在250 km/h的交叉速度下,不同循环的长心轨和基本轨上危险截面的等效塑性应变轮廓:(a)第一循环;(b) 第三周期;(c) 第五个周期。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