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电机缺陷/故障对振动噪声的影响——【电驱动系统NVH系列专题(五)】

2月前浏览4539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电机在不同缺陷下的阶次噪声特性。研究揭示了电磁力阶次与结构模态的耦合关系,并对比了匝间短路、静态偏心和动态偏心等缺陷对电磁力阶次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些缺陷会调制电磁力的空间或频率阶次,引发结构共振,加剧振动噪声。研究指出,电磁振动问题源于电磁力阶次与结构模态的耦合。该成果为电机噪声的控制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有助于指导电机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噪声降低策略。

本文首先通过有限元计算方法计算电机阶次噪声,借助电磁力阶次及模态计算结果,分析电磁力阶次与结构模态的耦合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匝间短路、静态偏心、动态偏心三种缺陷,分别对比其电磁力阶次特征与理想电机的差异。并分析对比缺陷导致的电磁噪声差异对比及原因。

1 电机参数信息及分析方法

     

1.1 电机参数

计算中选择某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为例。电机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电机基本参数  
 
电磁模型示意如下图1-2所示,气隙麦克思维压力分布如图3所示。  
 
图1 电磁模型示意    
 
 

1.2 结构参数

简化后的电机模型如下图4-5所示。本研究中主要关注径向激励对结构圆柱模态的影响。  
 
简化模型各阶次径向模态如下图6所示:    
 
 
图6 电机圆柱模态示意    
 

1.3 计算方法

在电磁模型和结构有限元模型基础上,提取气隙麦克斯韦压力并将其映射到结构有限元网格上,计算结构在电磁激励下的振动噪声响应。计算流程见下图7所示。  
 
图7 计算流程示意    
 
气隙采样路径及齿面网格示意如下图8-9所示:  
 

2 理想电机电磁力阶次及振动噪声特性

     

借助图7中计算流程,提取气隙麦克思维压力得到电磁力空间及频率阶次特征如图10所示。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噪声结果如图11所示。  
 
图 10 理想电机电磁力阶次特征    
 
 
图 11 理想电机噪声计算结果    
 
结合电磁力阶次特征及噪声计算结果,对主要噪声峰值进行简要分析:12阶~1500Hz处峰值为0阶电磁力激励圆柱二阶模态引起的强迫振动;16阶~1500Hz处峰值为+4阶电磁力激励圆柱二阶模态引起的强迫振动;48阶~6000Hz为0阶电磁力与圆柱0阶模态产生的共振;52阶~5200rpm为+4阶电磁力与结构4阶模态产生的共振。  

3 三种缺陷的电磁力阶次及振动噪声特性

     

3.1 匝间短路

匝间短路示意如下图12所示:  
 
图12 匝间短路示意    
 
在电磁有限元模型中提取气隙电磁力得到电磁力阶次特征以及噪声结果如下图13所示:  
 
图13 匝间短路时电磁力阶次特征    
 
对比电磁力阶次特征可以看出,增加短路缺陷后电磁力频率阶次特征与理想电机相同;空间阶次则被4,8调制。  
 
图14 匝间短路时电磁力噪声计算结果    
 
从噪声曲线上可以看出,频率44阶处由于调制出了空间±4阶电磁力,导致圆柱4阶模态固有频率处出现噪声峰值;同样,频率48阶处,由于调制出了±4阶电磁力,其在4阶模态处同样出现新的噪声峰值。  

3.2 静偏心

静偏心示意如下图15所示,即转子几何中心与定子几何中心不重合,转子旋转中心为转子几何中心。静态偏心时,气隙磁导在时间上不变,在空间上由于偏心的存在引入了新的谐波项。本计算中,设定偏心量为10%气隙厚度。  
 
图15 静偏心示意图    
 
在电磁有限元模型中提取气隙电磁力得到电磁力阶次特征以及噪声结果如下图16所示:  
 
图16 静态偏心时电磁力阶次特征    
 
对比电磁力阶次特征可以看出,增加静态偏心缺陷后电磁力频率阶次特征与理想电机相同;空间阶次则被±1调制。  
 
图17 静态偏心时电磁噪声计算结果    
 
由噪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由于±4阶空间电磁力被±1调制后,出现新的±3阶空间电磁力,因而在结构3阶模态~3800Hz处噪声峰值出现一定程度提高。由于偏心量相对较小,因而3阶模态处噪声峰值仍然显著小于结构4阶及0阶共振频率处。  

3.3 动偏心

动偏心示意如下图18所示,即转子几何中心与定子几何中心不重合,转子旋转中心为定子几何中心。动态偏心时,气隙磁导同时引入时间及空间谐波项。本计算中,设定偏心量为10%气隙厚度。  
 
图18 动态偏心示意图    
 
在电磁有限元模型中提取气隙电磁力得到电磁力阶次特征以及噪声结果如下图19所示:  
 
图19 静态偏心时电磁力阶次特征    
 
对比电磁力阶次特征可以看出,增加动态偏心缺陷后电磁力频率阶次特征及空间阶次均被±1调制。  
 
图20 静态偏心时电磁噪声计算结果    
 
对比噪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动态偏心下,由于频率阶次被±1调制,导致图上出现大量边频,如33,39,45,51等阶次;由于空间阶次被±1调制,导致出现空间±3阶电磁力出现,因而圆柱3阶模态处噪声特征与静态偏心下相似。随着偏心量的提高,变频处及圆柱3阶模态处噪声峰值将进一步提高。  

4 总结

     

电机电磁振动问题是电磁力频率阶次和空间阶次,结构模态阶次与频率耦合作用的结果。当频率一致且阶次一致时,电磁力与结构将存在显著共振,进而导致严重的振动噪声问题。  
分了三种缺陷类型对电磁力及振动噪声的影响,可得到以下结论:  
a) 匝间短路导致的不平衡反应在的电磁力阶次特征上:电磁力空间阶次以电机极数2p进行调制;频率阶次不变;  
b) 静偏心反应在的电磁力阶次特征上:电磁力空间阶次以±1进行调制;频率阶次不变;  
c) 动偏心反应在的电磁力阶次特征上:电磁力空间阶次以±1进行调制;频率阶次以±1进行调制。  
  如需了解专题其他文章,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电驱动系统NVH系列专题(四)】——齿轮啸叫噪声的建模方法
来源:懿朵科技
振动电磁力汽车电机NVH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0
最近编辑:2月前
懿朵科技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2粉丝 10文章 7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电驱动系统NVH系列专题(四)】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本文介绍了一种由法国Vibratech和懿朵科技联合开发的齿轮啸叫噪声建模方法。该方法结合仿真与实测,能准确预测齿轮啸叫噪声。研究采用频域模态分析,通过计算静态传递误差、齿轮啮合刚度等参数,得出动态传递误差和齿轮动态响应。实测结果显示,该方法预测准确。此外,研究发现高速旋转的风机叶片会导致流动不均匀,进而增加噪声。该建模方法为解决啸叫问题提供了可靠工具,并已通过实际案例验证其有效性。齿轮啸叫噪声的建模方法 Alexandre Carbonelli1, Pascal Bouvet,J1. Perret-Liaudet² ,Emmanuel Rigaud²,C.Jacques Vialonga31 VIBRATEC² Ecole Centrale de Lyon3 Renault SA齿轮啸叫噪声建模和仿真计算方法直接影响噪声结果的可靠性。法国Vibratech集团与懿朵联合开发的Vibragear软件通过仿真与测试结果对标,能够准确高效预测齿轮啸叫噪声,为解决啸叫问题提供可靠工具。摘要 齿轮啮合过程产生的力经常被认为是齿轮箱的主要激励来源。这个过程所产生的动态啮合力通过轮体、轴和轴承传递到齿轮箱上。齿轮箱的振动则会直接引起齿轮箱的啸叫声。通常假设齿轮的静态传递误差和齿轮啮合刚度的波动是齿轮箱辐射噪声的主要来源。这些激励来源于齿轮变形和齿轮微观参数(主动修型和制造误差)。实际中,预测静态传递误差引起的噪声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本的计算流程,通过使用有限元方法并考虑参数激励以及耦合。整个流程基于频域的模态方法,对于分析很多自由度系统能够提高效率。第一步,通过齿轮宏观和微观参数计算静态传递误差和齿轮啮合刚度。第二步,利用以上数据计算动态传递误差、齿轮动态载荷和齿轮箱动态响应。此方法中需要建立齿轮箱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通过专门齿轮箱台架设备进行测试,并对比仿真和试验结果。使用加速度传感器和光学编码器测试静态和动态传递误差以及箱体振动响应。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仿真与试验的对比,来验证仿真方法的准确性。 绪论 齿轮箱是汽车上主要的振动噪声来源之一。齿轮箱内部有多种激励源,取决于齿轮箱状态。例如啸叫噪声来源于负载轴系,尤其是反向运行时。激励源是参数激励,并通过轴系和轴承传递到齿轮箱体,见图1所示。然后齿轮箱体振动和噪声直接或间接传递到车内。 图1 齿轮箱啸叫噪声的产生和传递1、 齿间激励;2、激励的传递;3、箱体振动 激励可以分为两种现象:传递误差和啮合刚度波动。传递误差主要由于主动(齿轮修型)和非主动(制造误差)的齿轮几何偏差引起。齿轮和轴的变形导致传递误差额外的波动。齿轮之间的接触主要通过啮合刚度(见图2)进行建模。啮合刚度根据接触状态随时间变化(接触齿数、啮合线位置等) 图2 齿轮接触等效模型。小齿轮用3D模型或集中惯量建模,齿轮接触用啮合刚度建模 传递误差计算 对于齿轮系统,负载下的STE是主要噪声来源之一。STE是在低转速和给定施加扭矩下被动齿轮实际位置和理论位置之差。其特性取决于啮合齿轮对的瞬时状态。STE来源于齿轮变形、齿面修型以及制造误差。STE的计算方法相对比较经典。对于主动齿轮每个位置θ,通过啮合运动学分析可以计算出啮合面内相配齿面理论啮合线。下面方程组描述了齿轮静态弹性变形。 计算中需要以下数据:初始齿轮间隙:几何缺陷和齿轮微观修型的函数;齿轮柔度矩阵C:通过计算有限元模型静态弹性变形,并进行插值得到;赫兹变形hertz:根据赫兹理论计算得到。实际计算中需要考虑到每个齿轮位置θ啮合线上不相邻的齿轮,并能够得到时变的STE和齿变形。其中STE是施加扭矩(或施加载荷P)的函数。啮合刚度k(t)与施加扭矩T=P*Rb和静态传递误差δ(t)有关,并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Rb代表被动齿轮基圆,e(t)代表以米为单位的静态传递误差(施加到啮合线上)完整计算流程见图3所示: 图3 完整传递误差计算流程 用于研究的齿轮系统 用于进行研究的齿轮箱如图4所示,其中一部分箱体被移除。齿轮箱由4个齿轮、3根轴和2对啮合组成。每对啮合齿轮的齿数Z如图所示。使用加速度传感器和光学编码器测试静态和动态传递误差以及壳体振动响应。 图4 用于研究齿轮箱动态响应的齿轮系统 动态响应计算流程 该计算方法需要完整的齿轮箱有限元模型,来获得其模态信息。齿轮之间的接触用连接每对啮合齿轮自由度的刚度矩阵来建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采用啮合刚度的平均值,以获得平均模态信息。该方法使用强大的频率分辨率算法,以迭代求解动力学方程[5-6]。并对频谱迭代法进行扩展,以便将优化参数考虑在内。在本案例中,由于刚度的波动造成激励之间存在耦合。我们得到啮合动力学方程如下: K,C,M分别代表系统的刚度矩阵,阻尼矩阵和质量矩阵;{X}表示系统的广义坐标系,(’)代表时间导数;Rj是两个啮合齿轮的自由度的宏观几何耦合矢量;Kj是第j阶啮合刚度;最终可以得到频域下的动态传递误差(DTE)、齿轮动态载荷和箱体振动。运行速度直接影响共振峰幅值和振动响应幅值,这两个量直接影响齿轮箱的严重程度。对不同施加扭矩可以重复以上流程。计算流程的第一部分,即STE计算,可以用来优化齿轮参数以最小化激励。动态计算可用于优化变速箱其他部件(比如箱体的几何形状,轴承刚度)。所有计算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计算过程示意 计算流程的验证 本文计算方法在典型的汽车变速箱上得到了广泛而复杂的测试验证,如图6所示。测试时,使用了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和光学编码器对静态传动误差波动,动态传动误差,齿轮箱振动和啸叫噪声进行了测试。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齿轮箱的振动。测试过程是在法国Lardy的Bacy非循环测试台上进行的。实验台是由由电机驱动的齿轮箱构成的,并通过制定转矩来模拟车轮的反作用力。测试过程中,转速和转速也都进行了测量。 图6 验证计算结果的步骤实验中齿轮箱的装配并没有完全完成,这是由于装配完成后,在给测试台施加静态扭矩时,实验台无法完成模态测试。因而,尽管啮合刚度和齿轮刚度在预紧力作用下的刚度的变化至关重要,在本次测试中并没有考虑在内。本文中,我们使用了Vibratec前期测试得到的模态结果。实验中我们通过向测试台施加静态扭矩来对系统进行测试,但实际上齿轮箱实际工作时的夹紧力与Bacy实验台上的夹紧力并不相同。由于齿轮箱的某些部件在不同的条件下在频段上会有较大的离散性,因为未完全装配的齿轮箱并不能完全准确的描述实际齿轮箱的动态特性。但是,在这一实验台上得到的测试结果能够准确的验证测试计算方案。图7对比了传递误差测试和计算结果。测试的平均值结果没有得到,但是可以对比最重要的波动值。峰峰值得到正确的估计。传递误差测试非常复杂。制造误差和装配误差会导致很大的离散性。而且,每个齿的微观参数都应该进行准确测试,以得到真实齿面形状。测试和计算的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测试曲线是对试验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并重新提取得到。 图7 测试(左)和计算(右)静态传递误差结果。对比验证峰峰值图8显示了在不同转速下齿轮箱加速度的变化。主要比较了在主要阶次和模态上频率和幅值的结果。主要阶次和频段上的对比结果表明:动态幅值的计算是正确的。 图 8 测试与计算结果得到的振动响应与转速变化。计算结果中表明了主导阶次和主导频率 为了验证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测试结果进行了阶次跟踪分析。我们主要考虑了前两阶啮合频率。一阶啮合频率对应Z1/Z2=35/39,二阶啮合频率对应Z3/Z4=16/69。齿轮箱的一个测点上得到的二阶啮合频率测试结果如图9所示: 图 9 二阶啮合频率的追踪.齿轮箱测点上的振动响应.红色实线:测量值;紫色虚线:仿真计算值 我们对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动态模型的修正,解释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频率漂移和模态吻合差异。即便如此,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仍是令人满意的。测试不能考虑结果的离散性,但是仿真可以做到。根据齿面测量结果,进行了离散性研究来确定动态响应包络线。由于测试得到的齿面微观参数离散分布不符合高斯定律,因此假设齿轮误差范围内平均分布。众所周知,制造和装配误差引起的离散性会导致齿轮系统的动态结果和辐射噪声较大的变化(有时高达10dB)。因此计算了一百次激励结果,所有啮合阶次对应的响应结果如图10所示。在一些频率处,由于模型问题会有较大的离散性。尽管如此,阶次响应幅值与测试结果一致性很好。一级啮合阶次离散性要高于二级啮合阶次,二阶要比一阶对离散性更加敏感。 图10 齿轮箱壳体10个测点的均方值 工程应用中主要关注的问题的是不同部位对噪声的贡献量,以确定齿轮箱上哪个位置具有最高的振动水平,以及不同位置振动水平的排序。图11显示了在特定选择检测点上,测试与计算得到的加速度值的对比。结果均表示,在n2点振动量级最小,因而可以作为与其他部件的连接点。此外,由于齿轮箱的装配状态不同以及模态调整引起的频率的偏移给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带来了一定的偏差,但总的来说这一方法仍适合作为预测不同位置噪声、振动贡献量的分析工具。 图11 齿轮箱测点上加速度RMS值。左侧为仿真结果,右侧为测量结果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完整的齿轮箱啸叫噪声计算方法,并且考虑了制造误差。本文计算方法得到了总体验证,可用于优化现有研究的齿轮箱系统。根据齿轮的微观和宏观参数,系统激励(STE和啮合刚度波动)能够得到正确估计。然后使用完整系统有限元模型,计算识别关键参数,通过最小化激励源(比如,静态传递误差)能够在指定工况下得到最小啸叫噪声。对模型进行调试以确保良好的仿真模型。尽管模型中有些参数不够准确,但计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箱体表面振动响应结果有足够的计算精度,因此齿轮系统产生的啸叫声功率结果也是准确的。 【参考文献】1. Remond, D., Velex, P., Sabot, J., “Comportement dynamique et acoustique des transmissions parengrenages : synthèse bibliographique”. 1993 hal-00694869.2. Welbourn, D. B.,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gear noise-a survey,”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Noise and Vibrations of Engines and Transmissions, vol. C177/79, pp.9-29, Cranfield Institute ofTechnology, July 1979.3. Harris, L.S., “Dynamic loads on the teeth of spur gears”,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172,(1958), pp.87-112.4. Rigaud, E, Barday, D.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static transmission error of gears: effect of wheel bodyde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adjacent loaded teeth”, Mécanique Industrielle et Matériaux Vol. 51 Issue 2 (1998): pp. 58-60.5. Perret-Liaudet, J., “Etude des Mécanismes de Transfert entre l'Erreur de Transmission et la Réponse Dynamiquedes Boîtes de Vitesses Automobiles”, Thèse de doctorat de l'Ecole Centrale de Lyon N°9207,” 1992.6. Perret-Liaudet J., “An original method for computing theresponse of a parametrically excitated forced system,”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vol. 196, pp. 165-177,1996.7. Carbonelli, A., “Caractérisation vibro-acoustique d'uncascade de distribution poids lourd”,Thèse de doctorat del'Ecole Centrale de Lyon N°2012-34”, 2008.8. Carbonelli, A., Rigaud, E., Le Bot, A. et al.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s an efficient computational method in order to minimize vibrations of multimesh gears transmission.”Advances in Acoustics and Vibration, 2011, 2011.9. Åkerblom, M., Sellgren, U., “Gearbox Noise and Vibration: Influence of Beraing Preload”, TRITA-MMK 2008:17 / ISSN1400-1179 / ISRN/KTH/MMK/R-08/17-SE, Stockholm,2008.10. Nonaka, T., Kubo, A., Kato, S., Ohmori, T., “Silent gear design for mass produced gears with scratters in tooth accuracy”, ASM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Transmission and Gearing Conference, Scottsdale, USA,Vol. 2, pp. 589-595, 1992.11. Driot, N., “Etude de la dispersion vibro-acoustique des transmissions par engrenages”, Thèse de doctorat de l'Ecole Centrale de Lyon N°2002-34”, 2002.来源:懿朵科技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