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晶间腐蚀是金属晶界处发生的局部腐蚀现象,主要由晶界合金元素贫化引起,奥氏体不锈钢和含Cr、Mo的镍基合金对其敏感。焊接热影响区因焊材Cr含量提高而增加晶间腐蚀倾向。晶间腐蚀与晶界碳化铬析出导致铬耗损有关。奥氏体不锈钢中碳化铬沿晶界形成贫铬区,促进晶界快速腐蚀。图1至图4展示了晶间腐蚀的外观、晶界敏化示意图和金相照片。
在晶界上或靠近晶界处发生的局部腐蚀,而晶粒内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腐蚀,则称为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IGC)。这种局部腐蚀主要是由晶界上合金元素(主要是Cr、Mo)的贫化引起的。
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中和含Cr、Mo的镍基合金具有晶间腐蚀倾向。不锈钢的晶间腐蚀主要发生在焊接热影响区(HAZ),因为为了避免焊缝产生结晶裂纹,焊材中会人为提高Cr含量,使焊缝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可翻阅鄙作《为什么奥氏体不锈钢焊缝中含有铁素体》),由于焊缝中的Cr含量比母材高,所以不锈钢的晶间腐蚀主要发生在焊接热影响区。晶间腐蚀敏感性是由于晶界附近碳化铬(Cr23C6)的析出导致晶界附近铬的局部耗损。当局部铬含量下降到约12 wt%以下时,该区域不再是“不锈钢”,并可能发生加速侵蚀。
图1 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晶间腐蚀示意图
图1代表了在HAZ中经过晶间腐蚀处理的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外观。在暴露于腐蚀环境的焊缝表面,通常存在大致平行于熔合边界的线状腐蚀区域。在截面上,可以观察到沿热影响区“敏化”带的严重腐蚀。这个“敏化”带距离熔合边界有一定距离,这是由于碳化物析出导致“敏化”是发生在600到850°C的温度范围内,在这个温度范围以上,碳化物会分解重新固溶到母体中。因此,靠近熔合边界的热影响区(HAZ)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相对来说没有碳化物(这要假设冷却速度足够快,可以抑制碳化物的析出)。
在大多数奥氏体不锈钢中,碳化铬(Cr23C6)优先沿晶界形成,碳化铬(Cr23C6)的析出,要求铬从相邻的基体(晶粒)中短程扩散,这样就会在其周围形成一个贫铬区,如图2和图3所示。这样就降低了显微组织的局部抗腐蚀能力,促使了晶界区的快速腐蚀,这样就产生了晶间腐蚀,如图4所示。
图2 奥氏体不锈钢晶界敏化示意图
图3 不锈钢晶界敏化金相照片
图4 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金相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