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让CST告诉你为什么高速信号换层时需要放伴随地过孔

1月前浏览3942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讨论了高速信号在多层PCB设计中换层时伴随地过孔的重要性。仿真结果显示,放置伴随地过孔可显著减少换层处的EMI辐射,因为伴随地过孔能引导电流沿最小阻抗路径回流。反之,缺少伴随地过孔会导致电流聚集并增加辐射。本文分析基于个人理解,旨在强调伴随地过孔在高速PCB设计中的关键作用,并欢迎业界指正和讨论。

大家好,我是CST电磁兼容性仿真。这是我的第58篇原创文章。为避免错过干货知识,欢迎关注公 众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今天小编聊一聊高速信号换层时为什么需要放伴随地过孔。

高速信号伴随地过孔在电路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高频率、高速数字信号传输中。以下是高速信号伴随地过孔的几个作用:

  1. 提供地连接:在多层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设计中,地平面通常会被分割成多个区域,这可能导致地连接不足。通过使用地过孔,可以有效地连接这些地区域,提供更好的地连接,降低地回流的阻抗,减少信号环路。

  2. 减少地回流路径:在高速信号传输中,信号和地回流路径的长度、面积和阻抗都对信号的传输性能有影响。通过在信号线和地层之间引入地过孔,可以减少地回流路径的长度,降低其阻抗,从而降低信号传输中的信号失真和串扰。

  3. 提供局部电容:地过孔在信号线和地层之间形成了一个局部电容。这个电容可以帮助提供信号的电源去耦和滤波效果,降低信号线上的噪声和干扰。

  4. 防止电磁干扰:地过孔可以在信号线和地层之间形成一个隔离层,防止电磁干扰的传播。这有助于减少信号线上的串扰和噪声,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

综上所述,高速信号伴随地过孔在高频率、高速数字信号传输中起到了连接地、降低地回流路径阻抗、提供局部电容和防止电磁干扰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换层时返回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如图四层板的横截面。其中信号路径从第一层开始,然后通过过孔到第四层。返回电流将从的第三层切换到第二层。

那么通过CST仿真来看一看加不加伴随地过孔对EMI辐射发射有什么影响

如下图,一个高速信号的八层板,仿真的信号速率1000Mbit/s。信号从发射端出发从TOP层换层到第六层信号层再换层到BOTTOM层的接收端。第二层和第七层是GND层。

用CST分别来仿真放置伴随地过孔和不放置伴随地过孔的PCB的电场强度。如图左边是放置伴随地过孔,右边是不放置伴随地过孔。

仿真结果

为了方便查看和对比电场强度,电场范围我都设置的-85~-150dB(V/m)

从图中仿真结果可以看到,放置伴随地过孔最大电场强度:-93dB(V/m),而不放置伴随地过孔最大电场强度-86dB(V/m)。另外每一个过孔附近的电场强度颜色都是不放置伴随地过孔更强更深。说明不放置伴随地过孔会导致信号换层的地方发射电场更强,有可能带来EMI辐射发射问题。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小编认为的原因是:高速信号的回流路径总是找它的最小阻抗路径,电流总会通过地平面上沿着信号线传输路径回流到发射端。由于在信号换层的过孔周围没有GND的伴随地过孔,也就是信号回流的最小阻抗路径走不通,导致大量的电流聚集在过孔附近。此时PCB形成一个偶极子天线。从而将信号向外辐射。如果此时给它放置伴随地过孔,电流就会很舒服从它的最小阻抗路径回流到发射端,此时电流环路最小,电场强度与电流回路面积成正比,所以此时辐射发射也是最小。

以上是小编的个人理解,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有说的不好和不对的地方还请多多指正,多多包涵。非常感谢您的观看。

来源:CST电磁兼容性仿真
电源电路电磁兼容电场CS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12
最近编辑:1月前
希格斯玻色子
知识就是力量
获赞 40粉丝 66文章 8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基于CST的电机控制器EMC仿真——零序分量注入算法

大家好,我是CST电磁兼容性仿真。这是我的第59篇原创文章。在做电机控制器的CST电磁兼容性仿真的时候,很多人通常使用CST Studio Suite软件自带的SVPWM算法脚本去生成六个PWM驱动信号作为激励信号进行电磁兼容性仿真。当然也有一些能力强会编程的小伙伴自己去写SVPWM算法,比如六相叠加SVPWM算法,SVPWM的七段式和五段式算法都有。达索系统的CST Studio Suite软件做二次开发的工程师选择了是一种更简单的算法,它不用去区分分区,也不用复杂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出马鞍波,这种简明的方法叫均值零序分量注入的SVPWM算法。均值零序信号算法原本只是SPWM的一个算法,但SPWM与SVPWM的区别就只在于SPWM是使用方波也就是PWM去模拟正弦波的,SVPWM是根据调整不同的零序分量来减小开关频率,好处自然是可以减少开关损耗,但SVPWM和SVPWM本质算法都是一样的,只是实现方式不同。SPWM调制技术相比较SVPWM,省略了扇区判断,矢量合成等步骤,相对来说更加简单,但是最大输出线电压只有√3/2Udc。基于零序分量注入可以提高母线电压利用率,并且合适的零序分量还能达到SVPWM的效果。均值零序分量注入算法三相输出电压基波分量可以表示为其中Ua,Ub,Uc为电压波形,m为调制度,只考虑线性区间,0<m<1,w为角速度2*pi*f,Vdc为PWM波的高边电压。首先在每个时间点取Ua,Ub,Uc的最大值。获得一组数据,公式如下然后再每个时间点取Ua,Ub,Uc的最小值。获得一组数据,公式如下最后取平均值,公式如下:波形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中间的折线就是V0这个调制值,是一个周期为原波形1/3的三角波,然后和原来三相电压的波形叠加,即这个作为调制波,原三相电压作为载波进行调制,就可以得出马鞍波。 来源:CST电磁兼容性仿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