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详细探讨了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对焊接性的影响,特别是碳含量对钢材焊接性的影响。介绍了晶间腐蚀的概念、产生条件、机理、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以及试验方法。强调了通过精确控制化学成分和采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来提高材料的焊接性和抗晶间腐蚀能力的重要性。
正文
材料是指用于制造结构的金属材料及焊接所消耗的材料。前者称为母材或基本金属,即被焊金属;后者称为焊接材料,包括焊条、焊丝、焊剂、保护气体等。材料因素包括化学成分、冶炼轧制状态;热处理状态、组织状态和力学性能等。其中化学成分(包括杂质的分布与含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焊接结构中,绝大多数常用的金属材料是钢材。碳对钢的焊接性影响最大。含碳量越高,焊接热影响区的淬硬倾向越大,焊接裂纹的敏感性越大,也就是说,含碳量越高焊接性越差。
晶间腐蚀标准分享
有第二相沿晶界析出,金属或合金中含有杂质、晶界与晶粒内化学成分的差异,在适宜的介质中形成原电池腐蚀以及存在特定的介质等。
主要有贫化理论、晶间б相析出理论和晶界吸附理论。
一般采用降低或消除有害杂质、加入稳定化元素(如Ti、Nb)或晶界吸附元素(如B)、适当的热处理工艺,避免在敏化温度及时间内停留以及采用双相钢等。
可分为热酸浸泡法和电化学方法两大类。在特定介质条件下检验金属材料晶间腐蚀敏感性的加速金属腐蚀试验方法,是为了了解材料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和加工工艺是否合理。电化学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和易适用于现场等优点,但同时具有实验结果影响因素众多和重复性差等缺点,往往用来做材料和工艺筛选,并不作为结果判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