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2400字解读“Buck电路的EMI高风险区”

6月前浏览2541



昨天在公 众 号发了一张关于“Buck电路的EMI高风险区”的手绘图,有小伙伴就私信我让讲讲为啥是高风险区,说明这位同学确实在思考,才有自己的疑惑。既然如此,那我们今天就聊一聊这个问题。


   

一道问题


   

   


照例,先抛出来一道问题:如上图Buck电路所示,同属于Buck电路的电流回路,为什么蓝色 区域不是的EMI高风险区?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重点在于弄清楚背后的逻辑。在硬件岗位的面试过程中,这个问题大概率是遇不到的,但是这对我们硬件设计和EMC调试却是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细聊一下。


   

两个电流环


   

   


我们重温下到Buck电路的电流环路。


①当上管Q-HS导通,下管Q-LS关断时,电流环路为从Vin正极-->Q-HS-->L-->Cout/Rload-->Vin负极。此时的Q-HS中的电流波形为:


 


②当上管Q-HS关断,下管Q-LS导通时,电流环路为L-->Cout/Rload-->Q-LS-->L。此时的Q-LS中的电流波形为:



上述两个环路中,Q-HS和Q-LS电流都是不连续的,都存在电流激增和骤降的过程,具有很高的di/dt。波形的上升沿时间Tr越短,变化率越大,蕴含的高次谐波分量就越多。高di/dt,就会产生高次谐波分量。


前方高能!


这些高频分量,结合器件和PCB的寄生电容和分布电感在恰当的时机发生谐振,能量被妥妥地放大Q倍(品质因数),再利用寄生电容提供的传输通路,高频噪声就这样被LISN或其他设备接收到,测试就这样fail了。


如果对上面说的“放大Q倍”不了解的同学,可以查看“振铃系列”文章《信号振铃遇到过没?来聊聊为啥(终结篇) -- 消除振铃》,共5篇哈。不要偷懒,相信认真读完后,你必然会有收获!



上面说的是紫色 区域,我们再看下蓝色 区域。由于两个环路都流经了电感L和负载Cout/Rload,电感L中的电流是两个电流环重叠部分的累加,波形为:



从波形上看,电感L中的电流是连续的。虽然电流一直在波动,但是没有出现激增和骤降的突变点,没有高di/dt,则高频分量就少很多。


   

一个开关节点


   

   


上节说了两个电流环中存在高di/dt部分,会存在高频分量。这里再说下电压部分,在紫色 区域同样存在高dv/dt。


我们看下SW节点波形,如下图所示:



标准的矩形波,电压波形跳变具有明显的激增和骤降,存在高dv/dt,高频分量饱和程度也是拉满。结合上节提到的寄生电容和分布电感,给共模噪声的产生做了巨大贡献。SW节点电压跳变所产生的高dv/dt就是共模噪声的源头。


上述两点都是在紫色 区域发生,而不是在蓝色 区域。所以紫色 区域至关重要。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当然不是!

这才是今天要聊的4点中的前2点。这两点在EMC设计中时常被提及的,但是还有两点,也要需要重点考虑,却经常被人遗忘。如果考虑不周,轻则修改电路参数,重则PCB直接要改版。


后面2点,或许就是年薪30万和年薪40万的硬件工程师的区别之一。



来源:硬件微讲堂
电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3
最近编辑:6月前
硬件微讲堂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1粉丝 35文章 10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看图识物,你能猜出来此为何物么?

今天不聊具体的知识点,我们聊点轻松的。分享一下最近在实验室我发现了一个自认为很美的物件。题面:该物件,个头可大可小,多呈圆柱形,通常作为核心部件出现在整机中。在光源下细看,看到如下景象,如下图。说实话,我被这画面没惊到了!有种巧夺天工的感觉!再调整下视角:再调整下视角:来源:硬件微讲堂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