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雷达天线系统中的测量仪器(二)

6月前浏览9610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频谱分析仪用于测量信号频谱和功率谱,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等领域。其工作原理包括信号混频、中频处理、检波和显示等步骤,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深入研究信号。频谱分析仪还具备自动化功能,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信号。在频谱分析中,时域和频域是重要概念,频谱分析有助于确定信号谐波分量。频谱监测确保无线业务在分配频段内运行,电磁干扰测试评估无用辐射对其他系统的影响。相位噪声和抖动是信号质量的重要参数,对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频谱仪

频谱分析仪是在其频率范围内测量输入信号的频谱(幅值-频率关系)的仪器。它的主要作用是测量信号的功率谱。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频谱分析仪用作频率选择性峰值响应电压表,经过校准以显示正弦波的RMS(均方根)值。不要与功率计混淆,现代频谱分析仪执行数字信号处理,并具有更深入地研究信号的功能。只要知道了正弦波的某个值(例如峰值或平均值)和测量这个值时所用的电阻值,就能够校准电压表用来指示功率  

1. 时域和频域

时域是信号在时间轴随时间变化的总体概括。

频域是把时域波形的表达式做傅立叶等变化得到复频域的表达式,所画出的波形就是频谱图。是描述频率变化和幅度变化的关系。

示波器用来看时域内容,频谱仪用来看频域内容。

时域(时间域-Timedomain)——自变量是时间,即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信号的变化。其动态信号x(t)是描述信号在不同时刻取值的函数。

频域(频率域- Fequency domain)——自变量是频率,即横轴是频率,纵轴是该频率信号的幅度,也就是通常说的频谱图。频谱图描述了信号的频率结构及频率与该频率信号幅度的关系。对信号进行时域分析时,有时一些信号的时域参数相同,但并不能说明信号就完全相同。因为信号不仅随时间变化,还与频率、相位等信息有关,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信号的频率结构,并在频率域中对信号进行描述。动态信号从时间域变换到频率域主要通过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等来实现。很简单时域分析的函数是参数是t,也就是y=f(t),频域分析时,参数是w,也就是y=F(w)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时域函数通过傅立叶或者拉普拉斯变换就变成了频域函数。
通常用时间作为参照来记录某时刻发生的事件。这种方法当然也适用于电信号。于是可以用示波器来观察某个电信号(或通过适当传感器能转换成电压的其他信号)的瞬时值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在时域中用示波器观察信号的波形。然而,傅立叶理论告诉我们,时域中的任何电信号都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具有适当频率、幅度和相位的正弦波叠加而成。换句话说,任何时域信号都可以变换成相应的频域信号,通过频域测量可以得到信号在某个特定频率上的能量值。通过适当的滤波将下图中的波形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正弦波或频谱分量,然后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单独分析。每个正弦波都用幅度和相位加以表征。如果要分析的信号是周期信号,傅立叶理论指出,所包含的正弦波的频域间隔是1/T,其中 T 是信号的周期。某些测量场合要求我们考察信号的全部信息 — 频率,幅度和相位,然而,即便不知道各正弦分量间的相位关系,我们也同样能实施许多的信号测量,这种分析信号的方法称为信号的频谱分析。  

复合时域信号

2. 什么是频谱  

频谱是一组正弦波,经适当组合后,形成被考察的时域信号。假定希望看到的是正弦波,但显然图示信号并不是纯粹的正弦形,而仅靠观察又很难确定其中的原因。下图同时在时域和频域显示了这个复合信号。频域图形描绘了频谱中每个正弦波的幅度随频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信号频谱正好由两个正弦波组成。现在知道了为何原始信号不是纯正弦波,因为它还包含第二个正弦分量,在这种情况下是二次谐波。既然如此,时域测量是否过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时域测量能够更好的适用于某些测量场合,而且有些测量也只能在时域中进行。例如纯时域测量中所包括的脉冲上升和下降时间、过冲和振铃等。

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关系  

频域测量同样也有它的长处,更适于确定信号的谐波分量。
在无线通信领域,非常关心带外辐射和杂散辐射。例如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必须检查载波信号的谐波成分,以防止对其他有着相同工作频率与谐波的通信系统产生干扰。同时对调制到载波上的信息的失真也非常关心。三阶交调(复合信号的两个不同频谱分量互相调制)产生的干扰相当严重,因为其失真分量可能直接落入分析带宽之内而无法滤除。  

谐波失真测量

频谱监测是频域测量的又一重要领域。政府管理机构对各种各样的无线业务分配不同的频段,例如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移动通信、警务和应急通信等其他业务。保证不同业务工作在其被分配的信道带宽内是至关重要的,通常要求发射机和其他辐射设备应工作于紧邻的频段。在这些通信系统中,针对功率放大器和其他模块的一项重要测量是检测溢出到邻近信道的信号能量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干扰

电磁干扰(EMI)是用来研究来自不同发射设备的有意或无意的无用辐射。在此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无论是辐射还是传导(通过电力线或其他互导连线产生),其引起的干扰都可能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根据由政府机构或行业标准组织制定的有关条例,几乎任何从事电气或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人员都必须对辐射电平与频率的关系进行测试。

3. 频谱仪原理  

下图是一个超外差频谱分析仪的简化框图。“外差”是指混频,即对频率进行转换,而“超”则是指超音频频率或高于音频的频率范围。从图中我们看到,输入信号先经过一个衰减器,再经低通滤波器到达混频器,然后与来自本振(LO)的信号相混频。

典型超外差频谱分析仪的结构框图

由于混频器是非线性器件,其输出除了包含两个原始信号之外,还包含它们的谐波以及原始信号与其谐波的和信号与差信号。若任何一个混频信号落在中频(IF)滤波器的通带内,它都会被进一步处理(被放大并可能按对数压缩)。基本的处理过程有包络检波、低通滤波器进行滤波以及显示。斜波发生器在屏幕上产生从左到右的水平移动,同时它还对本振进行调谐,使本振频率的变化与斜波电压成正比。

频谱分析仪通常使用线性刻度来表示水平轴或 x 轴上的频率,但通常使用对数刻度来表示垂直轴或 y 轴上的振幅。通过使用对数或分贝标度作为振幅标度,可以看到幅度差异较大的信号。在频谱分析仪上查看的信号可能相差 60dB、70 dB 或更多。使用对数刻度是在同一屏幕上查看这些信号的唯一方法。对于某些应用,可能需要使用线性振幅刻度,并且通常有一个开关来实现这一点。

现代频谱分析仪具有很高的功能。由于大多数使用数字技术,因此不仅使用快速傅里叶分析(FFT)的数字信号处理来完成信号处理,而且前面板控件和显示器也使用控制处理器进行控制。这使得频谱分析仪能够整合许多功能,并包括大量的自动化例程。显示器通常可以确定峰值信号,显示其频率和功率电平,或者它可以确定特定点的信号值,或第二个峰值的值等。

3.1 射频输入衰减器

分析仪的第一部分是射频衰减器。射频衰减器是射频和微波电路及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衰减器应用于射频应用中,在接收机、发射机、测试和测量等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衰减器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信号强度,譬如在信号到达敏感电路元件之前。衰减器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制造,了解其各项性能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适合其应用的最佳衰减器。最常见的射频衰减器类型之一是射频同轴衰减器,它与射频同轴系统串联使用,以降低衰减器输出处的信号电平。

衰减器只是沿着信号路径降低所需或不需要的信号强度。它们可用于在灵敏的测试和测量接收机之前降低被测设备的输出信号,以确保更符合保形的阻抗匹配,或确保精确控制发射机输出处的信号幅度。设备的衰减水平——信号功率/电压通过设备损失的量——通常用分贝(dB)或电压比来测量。

射频衰减器通常放置在反射组件/设备的输出和输入处,如滤波器、混频器等。通过这种方式,反射电压不会形成驻波,而是迅速衰减。由于射频衰减器有助于抑制不匹配端口之间反射的重要性,因此射频衰减器通常用于在不同端口阻抗之间提供一定程度的阻抗匹配。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匹配场景,但射频衰减器确实缓解了与连接不匹配端口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导致驻波更快衰减和防止驻波发展。

最常见的衰减器是宽带衰减器。但是某些衰减器类型和技术可能具有与频率相关的性能和局限性。尽管终端也会降低系统负载下的信号强度,但衰减器与终端不同,因为它们与信号路径相连。衰减器基于无源电阻器、吸收材料/技术、PIN二极管或场效应晶体管(FET)技术。此外,衰减器可以由同轴传输线、带状线、表面安装以及波导互连技术开发。这些不同技术的性能和物理特性差异很大,施工质量和成本也有助于提高性能、热性能和物理性能。

衰减器有固定衰减器和可调衰减器两种。可调节类型的衰减器可以具有离散衰减水平的开关衰减器,也可以是具有模拟调节的连续可变衰减器。这两种类型都可以设计为具有电气或机械控制。一些衰减器通过数字信号甚至软件进行编程控制。它的作用是保证信号在输入混频器时处在合适的电平上,从而防止发生过载、增益压缩和失真。由于衰减器是频谱仪的一种保护电路,所以它通常是基于基准电平值而自动设置,不过也能以10 dB、5 dB、2 dB甚至 1 dB 的步进来手动选择衰减值。下图所示是一个以 2 dB 为步进量、最大衰减值为 70 dB 的衰减器电路的例子。

参数已设定的典型频谱分析仪显示图

其中隔直电容是用来防止分析仪因直流信号或信号的直流偏置而被损坏,不过它会对低频信号产生衰减,并使一些频谱仪的最低可用起始频率增加至9kHz、100kHz 或10MHz

3.2 低通滤波器或预选器  

低通滤波器的作用是阻止高频信号到达混频器。从而可以防止带外信号与本振相混频,在中频上产生多余的频率响应。微波频谱分析仪用预选器代替了低通滤波器,预选器是一种可调滤波器,能够滤掉我们所关心的频率以外的其他频率上的信号。

对于频谱测试,射频前端的预选器至关重要,这是实现准确频谱测试的重要前提!预选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滤波器,实际应用中,要么是低通滤波器,要么是可调谐带通滤波器。在低频频谱测试时,频谱仪通常采用低通滤波器作为预选器;而在高频段,频谱仪通常采用YIG (Yttrium Iron Garnet,钇铁石榴石铁氧体) 滤波器作为预选器。采用YIG技术的带通滤波器,一方面可以覆盖到更高频率(高达50GHz),另一方面在调谐中心频率时,滤波器的相对带宽变化很小,从而保证了频谱的准确测试

3.3 相位噪声和抖动  

没有一种振荡器是绝对稳定的。虽然看不到频谱分析仪本振系统的实际频率抖动,但仍能观察到本振频率或相位不稳定性的明显表征,这就是相位噪声(有时也叫噪声边带)。

相位噪声定义为由信号中发生的短期相位波动引起的电噪声。这些随机波动是由称为抖动的时域不稳定性引起的。

抖动定义为高频信号中信号脉冲的偏差。偏差可以是幅度、相位时序或信号脉冲的宽度。 

相位噪声和抖动是时钟性能相同信息的两种不同测量值。相位噪声是频域中的测量性能,抖动是时域中的测量性能。

相位噪声是测量信号两侧的噪声频谱,靠近频域中的中心频率或基波时钟。相位噪声是由于信号的随机相位变化而产生的抖动的结果。信号相位或频率中的电平以频谱线的带宽表示。时序不稳定性越大,谱线越宽。要定义相位噪声,需要指定三个元素:  

A.相位噪声幅度:相位噪声规格的电平或幅度相对于载波以dB表示。这通常表示为 dBc,例如,-50dBc 表示与载波的电平低 50 分贝。之所以采用这种测量方法,是因为相位噪声通常随载波电平的变化而变化。当相位噪声随载波电平变化时,规范可以规定在给定载波电平下相位噪声为– n dBc。

B.与载波的偏移:相位噪声规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相位噪声达到一定水平时与载波的偏移。这是因为噪声水平根据载波的频率偏移而变化,频率偏移必须由元件供应商给出。通常,相位噪声在靠近载波时上升得更快,然后逐渐消失,直到最终达到本底噪声。1 kHz、10 kHz、100 kHz 等的偏移是通常引用的偏移。

C.测量带宽:噪声功率与带宽成正比,因此有必要说明已使用的带宽。使用的带宽越宽,通过滤波器并被测量的噪声水平就越大。最方便使用的带宽是 1 Hz,因为很容易将此电平与其他带宽相关联。因此,这种相位噪声规范格式几乎被普遍采用。频谱分析仪无法直接在1 Hz带宽内进行测量,因为这需要非常窄的滤波带宽。因此,它们在更宽的带宽下测量信号,并在数学上将电平调整为 1 Hz 带宽的电平。

信号发生器或其他振荡器的典型相位噪声规格为-100 dBc/Hz(100 kHz偏移)。对于完整的相位噪声规范,将指定几个点来指示不同点的相位噪声,通常相差十倍:10 Hz、100 Hz、1 kHz 等  

频谱分析仪和示波器图上显示的相位噪声图

在某种程度上,所有信号都存在相位噪声。在大多数应用中,相位噪声水平并不是特别重要,但在其他应用中,如SONET、RF通信和蜂窝通信,它对系统的整体运行至关重要。通过正确选择振荡器及其使用位置,可以减轻相位噪声的量。为了满足所有类型无线电系统的要求,需要进行改进,相位噪声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参数。

什么是抖动

抖动是信号的周期与周期之间与其完美对称性的不一致。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边沿或相位抖动测量为时间间隔误差和周期,或周期间抖动是相邻周期周期之间的差值。抖动可以通过两种变体来测量和定义:随机抖动或确定性抖动。随机抖动通常是不相关的,因为峰值抖动值会随着时间而增加。确定性抖动元件是相互连接的,并且不会随时间增加。下面的示波器图显示了抖动。

如何测量抖动

时钟性能最关键的方面之一是抖动。不过没有测量抖动的行业标准,但是,有几种公认的方法来确定时钟中的抖动水平。这些结果可能会因所使用的测试设备、它们的连接方式以及实际测试条件而有很大差异。虽然 JEDEC 标准确实提供了定义和建议的测试条件,但不同测试人员的测量结果之间缺乏一致性。  

所有不同类型的抖动测试都包含三个要素:

1.被测设备 (DUT) – 要测量的组件。

2.参考振荡器 – 系统时钟需要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性能 DUT。

3.电源 – 清洁电源提供准确且可重复的测试。

测试应使用校准的测量设备进行,例如:

1.示波器

2.频率计数器

3.信号完整性分析仪

进行时域抖动测量

可以使用示波器进行时域抖动测量。示波器可轻松查看波形和脉冲。大多数供应商提供抖动测量测试数据包,但需要额外付费。具有高采样带宽 (10GS/s+) 的高速 (1GHz+) 示波器应该足以收集所需的数据。请记住,时域抖动测量,特别是周期和周期间的测量,是随机的,并且是多个样本的平均值。JEDEC 标准 65 要求至少 1,000 个样本,但大多数工程师似乎更喜欢 10,000 个样本率。

周期抖动

周期抖动是测量的时钟周期与理想周期之间的差值。理想周期可能难以辨别,因此将平均观测周期视为理想周期更为实用。这是计时设备制造商提供更准确规格的常见做法。测量周期抖动的标准程序包括随机测量一个时钟周期的持续时间 10,000 次,并使用记录的数据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和峰峰值。由于周期抖动的随机性,峰峰值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可能需要重新测试周期抖动几次才能获得真正的平均值。

循环到循环000

测量周期间抖动的过程需要测量两个完整时钟周期的持续时间 10,000 次,并取两者之间的差值。记录的数据用于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值。峰值只是观察到的周期的最大差异。如前所述,在确定周期抖动时,峰峰值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周期到周期抖动通常需要重新测试几次才能得出平均值。

时间间隔误差 (TIE) 抖动

仅使用振荡器时,测量TIE抖动非常困难。通常,需要直方图来绘制测量值与测量发生频率的关系。TIE测量的抖动直方图示例如下所示。在本例中,连续变量被映射到 500 个箱中,数据集的总人口为 3,200,000。TIE的平均值理论上为零,从该测量中可以看出,平均值为0 nsec。对于此图,分布近似为高斯分布,标准差为 1.3 psec。  
相位噪声和抖动的存在会显著降低各种应用的性能,例如无线通信、高速数据传输和雷达系统。它们可能会引入错误,降低信号质量并限制可实现的数据速率和传输距离。为了减轻相位噪声和抖动的不利影响,精确的频率控制元件至关重要。这些器件提供稳定的参考频率、精密的频率调谐和低相位噪声特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定时误差并保持信号完整性。
PLL和频率合成器被广泛用于尝试精确的频率控制,并降低复杂系统中的相位噪声和抖动。这些技术将使用反馈环路和高级滤波,将输出频率与稳定的基准同步,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相位噪声和相关抖动。然而,频率控制产品的选择和设计对可实现的相位噪声和抖动性能有直接影响。必须仔细考虑振荡器稳定性和带宽等因素,以确保最佳性能。简而言之,如果系统的性能需要一个干净、稳定的时钟,那么只有基于石英的晶体振荡器才能实现抖动性能,这对当今的许多应用至关重要。

由信号中发生的短期相位波动引起的电相位噪声是由称为抖动的时域不稳定性引起的。抖动是高频信号中信号脉冲在许多方面的偏差。作为频率质量和定时信号完整性的指标,相位噪声和抖动始终相互关联。但是,最好记住,他们的指标通常是单独查看的。

文章内容引用来源:

1.Keysight 频谱分析基础 - 应用指南
2.频谱分析仪和信号分析仪

3.

罗德与施瓦茨

https://www.rohde-schwarz.com.cn/


来源:雷达天线站
非线性电源电路信号完整性电力电子通信UM理论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7
最近编辑:6月前
雷达天线站
硕士 专注天线仿真和设计
获赞 32粉丝 79文章 6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4D雷达中的馈线损耗问题

本期将讨论雷达系统中关于天线馈线损耗的问题。天线损耗主要是由于来自于信号传输过程中因材料、结构、连接等因素引起的信号功率损失。这种损耗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它直接影响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导致天线损耗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导电材料损耗:天线制造材料的电导率直接影响信号的传输效率。常见的天线材料包括金属,而金属在通电时会发生一定的电阻,导致功率损耗。这种损耗通常以电阻损耗来表示。辐射损耗:天线的结构和形状也会影响辐射效率。天线的设计不当或者损坏可能导致信号不完全辐射出去,一部分信号会被吸收或反射,从而引起辐射损耗。连接器和适配器损耗:天线通常需要通过连接器与其他设备连接,这些连接器和适配器也会引起一定的信号损耗。不同类型的连接器和适配器具有不同的损耗特性。环境损耗:天线所处的环境条件,如大气湿度、温度等,也可能影响信号的传输效率。例如,湿度较高的环境可能导致一定的信号吸收。极化损耗:天线的极化与信号的极化不匹配时,会导致一定的损耗。为了最大程度地传输信号,发送和接收天线的极化应该尽可能一致。图1:不同同轴电缆而在整个雷达系统中,雷达的探测距离和天线性能息息相关。其中一项关键指标就是收发天线的增益强度。影响阵列增益强度的关键因素例如阵元数量、阵元间距、阵列几何形状和工作环境以外,馈电网络的设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馈电网络可以确保天线阵元之间的相位关系,同时减小能量损耗,以保证雷达的探测性能。图2:不同雷达的馈电方式馈线常见类型不同的天线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馈线形式,常见的有同轴电缆(CoaxialCable)和微带线馈电(Microstripline)。其中同轴电缆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外绝缘层组成,外导体提供了较好的屏蔽效果,降低了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同轴线广泛应用于于各种频率范围的天馈系统设计,相对灵活,易于安装和布线。不过在毫米波频段的线损是非常大的,见图1。微带线馈电适用于集成电路和微波集成电路。轻巧、灵活,适合一些对体积和重量要求较高的应用。不过损耗相对较大,适用于短距离传输。SIW传输线是微带传输线和波导传输线的结合体,不过由于介质依旧存在,因此损耗仍旧比波导传输线要高。图3:微带馈线和SIW馈线波导/间隙波导传输线波导适用于高功率和高频率的雷达系统,且损耗相对较低。图4:常规波导馈线和间隙波导馈线馈线损耗的内因从天线本身的设计角度考虑,天线馈线损耗是指信号在从发射设备(如无线电发射机)传输到天线的过程中,由于馈线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信号功率损失。馈线损耗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它对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馈线损耗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1.电导损耗:馈线内部的金属导体通常存在一定的电阻,当电流通过时会产生电阻损耗。这是馈线中最主要的损耗成分之一。电导损耗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高频率应用中,电导损耗可能会更为显著。2.介质损耗:馈线通常由绝缘材料包围,这个绝缘材料也会有一定的损耗,称为介质损耗。介质损耗主要取决于馈线的绝缘材料类型以及频率。在天线中,介质损耗是指由于天线的绝缘材料中存在的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导致的信号功率损失。这种损耗是由绝缘材料的电导和磁导性能引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在板载天线中天线需要附着在介质上,而这些电介质中的分子或离子可能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振动,产生热量,从而导致电导损耗。这种损耗与电介质的电导率有关,电导率越高,电导损耗越大。电导损耗通常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因为高频下分子或离子的运动更为频繁。B.磁导损耗: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天线的绝缘材料可能表现出磁导性。当电磁波通过这样的材料时,磁导损耗会引起信号功率的损失。这通常与材料的磁导率有关。3.介质极化损耗:在变化的电场下,绝缘材料中的分子可能会发生极化。这种极化可能是由于分子的电子在电场中的相对位移引起的。极化损耗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正相关,因为介电常数越高,分子在电场中的极化越强烈,引起的损耗也就越大。4.馈线长度:馈线的长度也会对损耗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高频率下。对于某些特定频率,馈线长度的整数倍波长会导致阻抗匹配,减小损耗,而非整数倍波长则可能增加损耗。图5:不同的微带馈线上图有三种馈线,第一种是40mm长度,第二种和第三种是70mm长度,同时馈线2和馈线3的差异在于不同的拐角数量。图6:不同馈线的S参数对比表面看上去没明显差异,但从上图右下角的损耗结果来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馈线越长损耗高了将近1dB,另外弯折次数过多,也会增加损耗。天线馈线的设计是无线通信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正确的设计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降低损耗。大多数情况下天线馈线的阻抗应与天线和其他系统组件的阻抗相匹配,以减小反射损耗。馈线的宽度和天线之间的间隙会影响天线的阻抗、带宽和谐振频率。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实现所需的阻抗,标准的馈线阻抗为50欧姆或75欧姆。另外不同类型的馈线具有不同的特性,选择适当的馈线类型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和系统要求。例如在低频段,由于同轴电缆提供了较好的屏蔽性能和灵活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常见的选择。而在毫米波频点,波导由于低损耗和高功率承载能力,则为馈线首选。除此上面所提几点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尽量避免馈线弯曲和挤压。弯曲太厉害可能会损害绝缘层,导致信号损失和性能下降。当天线馈线被弯曲或挤压时,导体内部可能会发生形状变化,导致电流分布不均匀。这不仅会增加电阻,还可能导致额外的电磁场耦合和辐射损耗,导致信号功率的损失。与此同时弯曲或挤压可能导致馈线的几何形状变化,从而改变馈线的特性阻抗。阻抗不匹配可能导致信号的反射,增加传输线上的反射损耗,降低系统效率。另外一些影响比如馈线绝缘层的损伤、导体断裂、相位失真等,都会影响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选择合适半径的曲线来避免馈线的弯曲损耗。基于以上提到的几点,接下来是一些仿真验证。1.不同材料的损耗:在仿真模型中,不同的材料属性,三种材料如PEC、铜和铝同样的馈线长度损耗也不一样。PEC最为理想,铜的导电率比铝的导电率稍微高点,体现在损耗的降低。图7:不同材料的损耗2.同材料不同长度的影响:对比同一种材料铝的10mm、20mm和30mm长度的损耗,馈线越短,损耗越低。图8:同材料不同长度的损耗3.同材料不同拐角的影响:在雷达馈线中,直角拐弯是要避免的。直角拐弯会加剧电子的加速减速运动,因此带入较强的能量辐射。常规设计是需要进行倒角,但直线永远是最佳的。图9:同材料不同拐角的损耗4.同材料不同类型传输线的影响:主要对比微带线和波导传输线的差异。当长度相同(比如30mm),此时波导传输线损耗在0.45dB左右,而微带传输线损耗接近1dB。差异比较明显,这也体现了波导传输线的低损耗优势。图10:同材料不同类型传输线的损耗补充一种微带共面波导结构,共面波导部分距离馈线的宽度对阻抗有小范围影响,比如上图当g由0.1mm增加到0.2mm时,阻抗由50Ω增加至53欧姆。图11:阻抗计算器另一方面是表层地和底层地是否连通的问题,假设在雷达的PCB天线馈线周围存在表层地,此时需要用通孔连接起来。见下图仿真结果。图12:不同结构的S参数和损耗对比总结:1.仿真不用PEC而用产品所用金属替代。2.馈线尽可能馈线短,并减少弯曲或拐角次数;3.介质和导体损耗是物理存在的,天线提升1dB增益需要更大的空间,而使用波导馈线可最大限度减低损耗。4.若不接地,馈线周围通孔表层地将引入耦合,消耗能量。由于项目安排问题,文章更新时间不能确定,但会持续更新。上面所涉及的一些仿真结果并没有做实物验证,如有错误或者遗漏之处,请大家指正,共同探讨。来源:雷达天线站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