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于lumerical fdtd模拟等离子共振吸收的折射率传感器

7月前浏览7994

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学研究中,金属纳米粒子的光学特性是许多应用的基础,例如化学和生物医学传感、 表面增强光谱、和近场扫描光学显微镜。金或银纳米粒子中的电子与入射光场相互作用时产生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LSPR)。这种 LSPR 现象强烈依赖于纳米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周围介电环境。特别是后者 的依赖性开辟了一条折射率传感的道路,对于一定的折射率变化,LSPR现象将导致较大的光谱偏移,从而可以检测介电环境微小的变化。在实际应用中,金属纳米结构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实现低损耗器件,人们通过优化结构几何形状和使用增益材料来降低损耗。超材料是共振金属纳米结构,其晶胞远小于光的工作波长,通过正确设计超材料中的电磁响应,可以实现完美的吸收。一般来说,在实际应用中,理想的吸收体对入射角和光的偏振不敏感。

我们的传感器方案提出了潜在的折射率传感器平台,其中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基于简单的反射率测量,只需使用单波长光源就可完成。图 1 展示了吸收体传感器结构的几何形状。它由两个功能层组成:最上层是金纳米盘阵列,最下层是金镜,这两层由 MgF2 电介质隔开。该结构设计为在垂直入射时在 x 和 y 方向上与偏振无关。


图1 传感器结构

为了证明我们的吸收器用作LSPR传感器的可行性,图2a显示了空气(n=1)和水(n=1.312)的仿真反射光谱,周围介质折射率的变化会导致反射光谱谷的移动;图2b展示进一步研究LSPR折射率传感器的灵敏性,将折射率差值为0.01的不同溶液作为周围介质进行仿真,可以看出该器件具有高灵敏度。


图2 (a)传感器在水和空气中的反射率光谱;(b) 传感器的灵敏度仿真

由于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强烈依赖于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周围介电环境,因此我们对纳米结构的不同半径和高度进行仿真,以实现能够运用于不同波段的折射率检测(图3),因此也可以设置相应的结构大小满足我们想要的波长下的折射率传感和检测。


图3 (a)不同半径的Au纳米盘反射率光谱;(b) 不同高度的Au纳米盘反射率光谱

为了更好地理解等离子吸收的性质,我们模拟了谐振时的纵向截面电场分布,如图 4a 所示。很明显,光波入射时,两层之间会产生局域电磁场的强烈增强。因此,电磁场可以有效地限制在中间 MgF2 层中,导致光谱中出现明显的反射率下降。图 4b 显示了等离子共振波长下Au圆盘周围的电近场强度剖面(横向截面),可以看出Au圆盘边缘周围的电场强度显著增强。


图4 (a) xz截面的电场分布;(b) xy截面的电场分布



来源:320科技工作室
化学光学电子UM电场Lumerical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7
最近编辑:7月前
320科技工作室
硕士 | 结构工程师 lammps/ms/vasp/
获赞 223粉丝 346文章 30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扩展黄永刚原始晶体塑性程序加入AF背应力模拟金属疲劳问题

本文摘要(由AI生成):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使用晶体塑性建模方法预测多晶镍基超合金的低周疲劳寿命。为了描述多晶金属循环加载中的包辛格效应,在原始程序中修改流动方程,引入背应力项和运动硬化项。背应力的演化遵循 AF 模型,使用原始的 PAN 模型描述滑移系统的硬化行为。文章中还引入了两类疲劳指示因子,分别是累计塑性滑移和累计能量耗散。最后使用文献中的例子验证了修改模型的准确性,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了数值验证。结果表明,考虑背应力效应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多晶材料的疲劳寿命。参考文献:《Low-cycle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a polycrystalline nickel-base superalloy using crystal plasticity modelling approach》在原始程序中修改流动方程,加入背应力项,引入运动硬化项,从而可以描述多晶金属循环加载中的包辛格效应背应力的演化遵循AF模型并使用原始的PAN模型描述滑移系统的硬化行为为了表征多晶的疲劳寿命,引入两类疲劳指示因子分别为一:累计塑性滑移二:累计能量耗散以文献的例,验证修改模型的准确性,其中文献作者的几何模型和材料参数如下依据该模型,作者模拟得到单调拉伸以及循环加载下材料的宏观应力应变响应为微观响应结果为基于两类疲劳指示因子,作者通过线性外推得到了基于模拟的寿命预测结果:基于作者提供的思路和参数,对黄永刚原始程序进行修改,考虑背应力效应,并进行简单的数值验证1,建立包含200晶粒的二维多晶模型(0.1*0.03mm),并使用四节点平面应变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如下图2,施加正弦形式的循环拉压的位移载荷(1%),引力比为-13,模拟结果如下:第一个滑移系统的背应力:累计塑性剪切:累计能量耗散:宏观应力应变响应:来源:320科技工作室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