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由AI生成):
同行评审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但存在不足。匿名性使其缺乏吸引力,科学家面临发表压力,评审时往往避免指出不足。为改进,可量化评审工作并纳入晋升考核,允许审稿人决定信息披露程度,评估已发表文章,并打击欺诈行为,联系审稿记录与被引用记录以提高评审可靠性。这些措施有望提升评审质量,加速论文发表。
同行评审构成了整个学术研究活动的基础。是期刊用来把控论文质量的主要手段。我在欧美期刊发现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同行评审的缺点以及改进措施。
首先是同行评审的缺点
(一)由于匿名的性质,同行评审是一项不起眼又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如今,科学家们受到来自高校及资助单位的严酷压力,必须持续不断地发表论文。任何让人偏离这一目标的工作,包括评审他人的研究,也许都会令自己失去经费或职业发展的机会。出于同理心,很多评审人在评审时都不大能点出不足之处。
(一)增强同行评审这项工作的吸引力,使之不再纯粹是一项义务,而且研究者们也许就有望自告奋勇来审稿。比如:科学家们的评审工作得以量化并可为他们的简历增色,高校及资助单位在决定提拔或分拨资金时便会将这个因素考虑在内。提高科学家评审的积极性还有望加速论文的发表。
(二)审稿人可以决定信息披露的程度,以及在什么情形下披露。这样,对同僚一篇论文的评审也许会以匿名的形式出现在相关期刊的评审流程中。但是到了做绩效评估的时候,便可以在相关论文上加上评审人的名字,以此向他们的领导证明他们所做的额外工作。
(三)传统的同行评审都在文章发表之前进行。可以允许审稿人评估已经发表的文章。
(四)打击欺诈行为。一旦将研究人员的被引用记录及审稿记录联系起来,期刊编辑在选择可靠的评审人时就会变得更容易,狡猾的作者也更难骗过他们。
以下是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