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弹塑性材料强化准则(Hardening Rule)

3月前浏览5476

一些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后,屈服应力增加。加载开始时,材料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此时应力-应变关系为线性。当达到屈服极限,材料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卸载,卸载曲线斜率与初始曲线斜率相同,如果再加载或者反向加载,后续过程的屈服应力按照不同的硬化模型来确定。

弹塑性材料的包辛格效应(Bauschinger Effect)

在材料塑性加工过程中正向加载引起的塑性应变导致材料在随后的反向加载过程中出现塑性应变软化(屈服极限减少)的现象。这一现象是包辛格于1886年在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中发现的。当金属材料先拉伸至塑性变形阶段后卸载至零,再反向加载,即进行压缩变形时,材料的受压屈服极限比材料未经拉伸至塑性变形而直接进行压缩的屈服极限明显要小。若先进行压缩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卸载至零后再拉伸时,材料的屈服极限同样会减少。简单概括为:一个方向的强化会导致另一个方向的弱化。

两种常用应变硬化模型

如图所示,随动硬化模型(Kinematic hardening)假设弹性范围(初始屈服应力的两倍)保持不变。弹性范围的中心沿着虚线穿过原点,平行于应变硬化线。因此,线段b–e和f–g长度都相等,并且是o–a长度的两倍。这种特性符合包辛格效应。在各向同性硬化模型(Isotropic hardening)中,假定材料因拉伸后屈服应力增加,而压缩时的屈服应力同样增加,即反向加载的屈服应力大小等于先前屈服应力的大小。也就是说,b点和e点的应力大小相同。因此,在该模型中,弹性范围增大。这种特性不符合包辛格效应。

来源:数值分析与有限元编程
塑性加工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02
最近编辑:3月前
太白金星
本科 慢慢来
获赞 2粉丝 4文章 30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屈服准则

▲图1 单轴应力状态如图1所示,单轴应力状态时,材料从初始弹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时的应力值,称为屈服极限。假设拉压屈服极限相同,等于屈服应力 只要正应力 ,则弹性域可表示为 边界条件 确定材料是否处于弹性状态,称为屈服准则。 称为屈服函数。如图2所示的双轴应力状态,由于这种状态不同于受拉伸试验的试件的单轴应力状态,因此显然不可能通过这种试验直接预测所研究的材料是否会失效。▲图2 平面应力状态必须首先建立一些有关材料实际失效机理的标准,以便判断应力状态对材料的影响。本文介绍延性材料最常用的两种屈服准则。特雷斯卡准则(Tresca Criterion)该准则由法国工程师Henri Edouard Tresca 提出。基于以下观察结果:延性材料屈服是由于材料沿斜表面滑动而产生的,主要是剪切应力所致。根据这一准则,只要给定的结构构件中剪应力的最大值 仍然小于试样开始屈服时相同材料的拉伸试样中剪应力的相应值,则该构件是安全的。轴向载荷下的最大剪应力 等于相应轴向正应力值的一半。对于平面应力状态,如果最大正应力均为正或均为负,则剪应力的最大值 等于 ,如果最大正应力为正而最小正应力为负,则剪应力的最大值 等于 ,因此,如果主应力 同号,最大剪应力准则可表示为 如果主应力 不同号,最大剪应力准则可表示为 上述关系可由图3表示。如果主应力坐标 该点位于图中所示区域内,则结构构件是安全的。如果超出该区域,则材料已屈服。▲图3 特雷斯卡准则米赛斯准则(Mises Criterion)该准则由美国应用数学家Richard von Mises 在1914年提出。基于对给定材料中畸变能量的测定。对于给定的材料,只要该材料的单位体积畸变能的最大值仍然小于引起同一材料拉伸试样屈服所需的单位体积畸变能,则材料没有屈服。在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各向同性材料,其单元体的最大畸变能为 在拉伸试样开始屈服的特殊情况下, 此时 ,只要材料没有屈服,则 上述关系可由图4表示。如果主应力坐标 该点位于图中所示区域内,则结构构件是安全的。如果超出该区域,则材料已屈服。▲图4 米塞斯准则位于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位于二四象限的平分线上如图5,椭圆通过六边形的顶点。因此,对于这六个点所代表的应力状态,这两个标准给出了相同的结果。对于任何其他应力状态,最大剪应力准则比最大变形能准则更为保守,因为六边形位于椭圆内。▲图5 两种准则对比对于纯扭转, ,主应力坐标 位于二四象限的平分线上。如果按照最大剪应力准则, 或者 材料就屈服了。如果按照最大畸变能准则, 或者 材料才屈服。但是, 的大小必须等于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的 ,延性材料的比值为 一般为0.55-0.6。因此,就预测扭转屈服而言,最大畸变能准则比最大剪应力准则更为精确。来源:数值分析与有限元编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