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力学概念 | 结构的极限荷载

8月前浏览7035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详细探讨了极限荷载在结构工程中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极限荷载是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前的最大承受力,对结构强度设计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图示说明了超静定梁在极限弯矩下形成塑性铰的过程,并介绍了利用虚功原理求极限荷载的机动法。单跨静定梁和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可通过分析塑性铰形成后的机构虚位移得出。文章还强调了不同结构在屈服后的强度储备差异,并提供了相关力学概念的往期文章列表,帮助读者深化对结构设计的理解。


极限荷载的定义

▲图1

如图1所示的超静定梁,当    截面弯矩达到其极限弯矩    。时该截面处退化成为塑性铰(普通铰是双向铰可以围绕着铰的两个方向自由产生相对转角,而塑性铰是单向铰,只能沿着弯矩增大的方向自由产生相对转角,即在继续加载条件下,截面相当于铰结点, 结点两侧作用有一对大小维持为    的集中力矩。若发生反向的转角,则塑性铰处将恢复刚性联结的特性,这一点是由弹塑性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此时,体系仍为几何不变的,能继续承受更大的荷载,直至    截面弯矩也达到其极限弯矩     而失去抵抗转动约束的能力,结构转化为机构。结构进入塑性阶段并最终丧失承载能力时的极限状态作为结构破坏的标志,因而称为塑性分析方法。结构在极限状态所能承受的荷载称为极限荷载。工程设计一般按极限荷载计算结构强度。

虚功原理求极限荷载

  • 单跨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因极限状态属于平衡状态,所以可以利用虚功原理来求其相应的极限荷载,称为机动法。图2a为等截面简支梁,在跨中承受逐渐增加的集中荷载    ,最后,跨中截面的弯矩达到极限弯矩    而形成塑性铰(图2b),梁成为机构而破坏相应的荷载称为极限荷载    

▲图2

图2c为梁跨中形成塑性较后机构发生虚位移的情况。此时,外力所作虚功为

 
 

而体系的内力虚功为

 
 

根据虚功原理     

 
 
  • 单跨超静定梁的极限荷载

超静定梁由于具有多余约束,因此必须有足够多的塑性较出现,才能使其成为机构而破坏,这也是超静定梁与静定梁求极限荷载的不同之处。

▲图3

图3a所示为两端固定的等截面梁,设其截面的极限弯矩均为    。梁在弹性阶段的弯矩图如图3b 所示,在截面    处弯矩最大。当荷载继续增大,截面    处的弯矩首先同时达到极限弯矩    形成塑性较。此时,梁的弯矩如图3c。当荷载继续增加时,截面    处的弯矩    保持不变,所增加的荷载将由简支梁来承受(图3d)。当荷载增加到使    截面的弯矩达到    而形成塑性铰时梁转化为机构而破坏,此时梁的弯矩如图3e 所示,相应的荷载称为极限荷载    

当采用机动法时,可依据图3f 所示的破坏机构的虚位移图得外力所作的虚功为

 
 

体系所接受的变形虚功为

 
 

利用虚功原理可求得极限荷载

 
 

由以上情况可知,不同的结构在最大应力达到屈服极限之后的实际强度储备差异很大。如静定桁架在杆件材料屈服后不存在强度储备,而超静定次数较高的梁和刚架,其强度储备一般较大。

★★★★★★★ 往期 ★★★★★★★★


力学概念| 梁的极限弯矩

力学概念| 自平衡体系(一)

力学概念| 自平衡体系(二)

力学概念| 空腹桁架

力学概念| 直接传力路径


来源:数值分析与有限元编程

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01
最近编辑:8月前
太白金星
本科 慢慢来
获赞 6粉丝 17文章 32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力学概念 | 从简单到复杂(2)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本文探讨了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解决结构力学中的超静定问题,以具有对称性的刚架结构为例,详细阐述了在温度变化下的弯矩图和变形图的定性分析过程。文章通过微段分析,推导了温度变化引起的杆件变形表达式,并展示了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弯矩变化情况。最后,文章回顾了往期力学概念,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结构力学知识和参考。从静定到超静定,从低次超静定到高次超静定,也就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分析,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图1所示刚架结构各杆长度相同且 均为常数。若该结构内部空间温度均匀升高 ,外部空间温度没有变化,试定性地作出图示刚架结构的弯矩图和变形图。▲图1刚架是对称的,且温度变化也是对称的。将对称轴 两边的支座 去掉,形成一个对称静定结构,该结构在温度变化的变形如图2所示。▲图2结构杆件上截取任一微段 (图3),设微段上侧表面温度升高 ,下侧表面温度升高 .假设温度沿杆件截面高度 按直线规律变化。此时,微段的变形如图3虚线所示,截面在变形之后仍将保持为平面。可见,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杆件变形可以分解为沿杆件轴线方向的伸缩和截面绕中性轴的转动两部分,此时杆件不存在剪切变形.▲图3设截面中性轴至微段上、下侧表面的距离分别为 ,中性轴处温度的变化为 ,由于 ,按几何关系可得 设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 ,则微段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轴向应变和曲率可分别表达为 式中 为杆件上下侧温度变化之差.对称轴两侧的温度均升高 ,由(1)知BD杆的轴向伸长量是横梁 以及边柱AD,CF的2倍。注意变形曲线凸向温度高的一侧。▲图4在 处增加限制竖向运动的约束,如图4所示,相当于将 端由自由变形状态向下拉一段距离,原因是中柱伸长量是边柱AD,CF的2倍。由此可知, 支座竖向反力是向下的,故可以画出横梁 的弯矩,如图5所示。▲图5在 处增加限制水平运动的约束,如图6所示,相当于将 端向内推一段距离。此时水平支座的反力指向对称轴。忽略其他因素,由此可得边柱AD,CF的弯矩,在经过一轮弯矩分配可得弯矩图,如图7所示。▲图6▲图7在 处增加限制转动的约束,如图8所示,相当于将 端顺时针方向转动了一个角度,由此可得最终变形图。忽略其他因素,由此可得边柱AD,CF的弯矩,在经过一轮弯矩分配可得弯矩图,如图9所示。▲图8▲图9将图5,图7,图9的弯矩叠加,得到最终弯矩图,如图10所示。▲图10★★★★★★★ 往期 ★★★★★★★★力学概念 | 从简单到复杂力学概念 | 利用对称性原理巧解一道结构力学题力学概念 | 集中质量法求自振频率力学概念 | 等强度概念的应用力学概念 | 桥梁墩柱的稳定分析力学概念 | 结构的极限荷载力学概念| 梁的极限弯矩来源:数值分析与有限元编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