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本文整理了湿式静电除尘器(湿电)的总体布置形式和流场组织方案,并分享了运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经验。湿电除尘器可分为一体式设计和分体式设计两大类,其中一体式设计包括顶出和侧出两种形式,而分体式设计则包括“下进上出”和“上进下出”两种烟气走向。文章指出,一体式设计的流场组织相对简单,但有时需要增设孔板以确保流场均匀性
。分体式设计则面临更大的流场组织挑战,尤其是由于场地限制导致的流场恶化和系统阻力损失增加。文章建议,在设计分体式湿电除尘器时,应尽量减少弯头数量,避免锥斗设计,以简化流场组织并降低成本。此外,无论哪种设计形式,烟气出口应尽量从中间引出,以避免烟气偏流问题。作者强调,合理的流场组织对于湿电除尘器的性能至关重要,需要流体工程师根据经验进行详细的优化。
根据湿式静电除尘器相对于湿法脱硫塔设计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成2类,一类是湿法脱硫和湿电除尘一体式设计、另一类是分体式设计。一体式设计为“下进上出”形式,包括顶出和侧出;而分体式设计的烟气走向可分成2种,即“下进上出”和“上进下出”,包括底出、顶出和侧出。针对不同的设计,流场组织方案也有较大区别。
图1一体式湿除设计(顶出)
图2对比了顶出添加孔板前后的阳极管束入口速度分布结果的对比,流场较为奇怪,可能是扩口外围湍流流动形成的,必须通过孔板消除四周的湍流微团,才能使设备流场分布稳定下来。通过设置1层环形气流均布板并调整各分布板的倾斜角度,可实现流场的均匀分布,阳极管束入口速度相对标准偏差系数(Cv)可达到0.1至0.15。
图2 顶出流场分布
图3是侧出方案及对应的流场组织方案,一般是一层导流板+检修格栅+均匀或非均匀开孔的孔板(这些导流板及孔板布置需要详细的优化调整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极易造成出口侧烟气偏流严重的问题),对于已有项目,如果有现场表现出除尘效果不理想,可能是侧出结构偏流问题造成的,可以采用铺设孔板或散铺封板等方式补救,不过也需要流体工程师根据结合经验详细优化给出封堵措施。
图3 侧出流场分布
合理的入口烟道设计是下游流场组织的必要条件,设计入口烟道时,应尽量减少弯头数量,方圆变径尽可能设置在上游,保证烟道几何形状越靠近湿电入口越规则。除尘器底部要极力避免锥斗设计形式,一旦设计为锥斗形式,流场组织极困难,往往要配合2层孔板加格栅,对应的造价也会增加,在现在这个行情下,采用这种布置形式去竞标,价格上恐怕没有优势。对于“下进上出”的湿电设计形式,应尽量采用图4中的1和2方案,避免3方案。
图5左侧为入口上气室等压烟道设计形式。同图4下气室设计形式类似,只不过气室在上方,不必考虑污泥斗的存在。当湿电本体入口截面烟气流速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在下气式适当位置设置一层格栅即可实现流场的均匀分布,Cv值一般能够满足小于0.2的技术要求,较好的情况下能够小于0.15。该类型可参照SCR脱硝设计,技术较为成熟,导流板数量较少,能降低材料、设计和施工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可首先这种上气室设计形式。
图5右侧为入口上气室矩形烟道设计形式。若脱硫塔出口为顶出而非侧出时,入口烟道内的烟气二次流现象不明显,只需要在湿电本体入口上气室安装一套密布的斜向导流板,即可实现Cv小于0.2或者0.15。若脱硫塔出口为侧出形式,如图4右侧图所示,还需要在上气室内设置1层孔板和1层格栅,这时基本可保证Cv值小于0.15,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Cv小于0.1。
本文只是小编积累的一些小知识,存在认知局限性,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大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