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由ai生成)
作者探讨石油地质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国企吸引力下降、一线工作艰苦且待遇不佳、国际化下外籍员工待遇高、国企内部待遇歧视等问题。一线工作艰苦、技能单一、社交能力退化,增加转行难度。作者呼吁基层从业者自救,对行业现状进行反思。
本人今年小硕毕业,石油地质类专业,本科专业资源勘查,不过学校是三本,当时碍于高考失利,只能听从父母意思选了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为的是将来能回油田,等到本科毕业,由于三本院校达不到油田招人的硬性指标,所以又一次听从父母的安排,考了个二本学校本专业的研,也考上了,一晃又是了三年,今年终于毕业了,以为这下可以回油田,谁知道回是回了,可是二分却又到了县级城市,一个作业区,说是今年所有新人都不能留在研究院,要下基层,至于以后能否调回来,谁都说不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面试了一家猎头公司,合资企业,外企的管理模式,虽然稳定性跟国企比,也许是差些,但是待遇什么的都还不错,工作本身也是属于高压的行业,但我觉得能不断提升自己也是兴奋的一件事。回家跟父母说了不想去中石油的想法,结果她们说我目光短浅,中石油迟早会好起来,薪资也会涨,只是时间问题,国企才能安稳一生,如果不去,我这辈子随时都可能丢掉工作,到时候年龄大了哪家公司会要你,为此,现在和父母关系严重恶化,很郁闷。我就想问问大家,对于女孩子来说,难道只有进了国企,生活才叫稳定吗?以中石油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进去了,工作就再也不用担心了,就有保障了吗??
作者:豪子在原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安稳的很,工资标准稳定执行了13年没有变过,永远发12个月足额工资。
那么13年前的工资是不是那么不堪呢。找了个老海外问了问,零几年账面工资确实低很多,但效益好时能发钱、敢发钱,实际收入比现在可观,退休算上企业年金作为补充,下半辈子也算体面。
但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面临的是高了许多倍的房价。
如今,一线岗位已经劳工化,陷入了看似高大上其实招不到人的怪圈。事实上年轻人已经不再亲睐这样的工作,一线来了又走的毕业生很多很多,留下来都是农村、西部地区的。
一线岗位与机关单位工作区别很大。一线员工一年进不了一次机关,没事也用不着去,反正没门卡、没工作证,去餐厅也吃不了饭。
石油 行业 是个高度国际化的行业,也很艰苦。欧美年轻人早就在一线岗位绝迹,我遇到的欧美从业者,都是短期、临时的技术支持,各个都超过五十岁,相对年轻的欧美从业者无一例外都是相对高级管理岗位、技术专家。
而一线操作岗位早已经充斥东欧(以波兰 、俄罗斯为甚)、东南亚(马来西亚尤多)、中美洲 (多为美国公司廉价劳动力)、南美甚至非洲员工(尼日利亚 等产油国),而且这些员工,即使是来自不发达国家地区,合同薪资也为中资公司同岗位一线员工的*2到*3倍,待遇随行就市。
同一屋檐下,中方员工不仅工作带头走前面,还要谈奉献,讲政治,学三老四严 ,app打卡,人生太难了。
这种差别待遇与逆向歧视 ,其实在很多国家都存在。比如俄油俄气,他们的本国合同待遇也很低,因此也催生一大批俄罗斯从业者去英国、挪威 找工作。
中国人离开体制在外拼搏的也不少,而且很多都很优秀。中海油 一度是培训机构的存在,尤其是前些年签劳务派遣 合同时代的大学生员工,现在初步改正了。
石油 行业内的跳槽 需要契机,或求学或中外合作项目,或因缘际会跟着了好领导。去国外存在语言/文化门槛;在国内,几乎一定是从三桶油 去民营,需要勇气(这一点筛选掉一半),也需要过硬的技术实力(这一点再筛选掉一半)。
现在的行业现状,已经对行业新鲜血液造成了严重的筛选器效应 。正如前文所说的,非穷苦出生,在一线岗位留不下来,其次,加入并愿意留下来的新员工只剩子弟。
子弟其实也挺瞧不起一线工作的,由于父辈关系网络的存在,子弟最大程度享受了各方面的政策利好,比如工作调动、岗位提拔、在职研究生...对子弟来说,一线岗位只是过渡,只是必要的基层经验。但对于另外一部分群体,基层岗位是一辈子的事。
体制内同等政策下的待遇歧视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一线岗位消息极不灵通,很多政策都与之无缘。其次,所有存在指标限制的惠顾政策,优先照料的都不是一线傻干活的人。
我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211、石油院校毕业的同事,扎根基层很多年后,却连中级职称 都评不上,进修学习也排不上队,不管就现状还是长远发展,可以说都极不理想,他们的心态已然是放弃。
石油 行业的一线岗位,在野外,在海上。从业者没法基于这份工作获取一项可迁徙的技能、社会资源,甚至社交能力也陷入长期慢性退化。工作将人的技能单一化、狭隘化了,这是跳巢改行 的的另一层阻碍。
在我看来,行业每一个基层从业者都亟待开展一场自救行动。
今不同往昔,石油 行业,底层从业者的阶层下滑现象十分严重,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对下一代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