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当前基层面临的六大突出问题

8月前浏览3136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基层治理中的“小事”若不当处理,将带来严重后果。人民论坛调研发现六大问题,如权责利不对称、干部压力与怨言、政治正确影响积极性、能力与岗位不匹配、考核问题以及形 式 主 义等。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缺陷、信息传递不畅、考核方式不当及领导干部自身问题。形式 主 义是“毒瘤”,需改变评估和激励机制,减少形 式主 义,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特别策划


在一线采访调研过程中,我们常听到干部谈起一些“小事”:“能者多劳”产生了反讽含义;基层疲态治理还能走多远;干部工作责任重大,身心压力超负荷等基层治理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扩大,关乎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实现。有干部坦言,这些基层“小事”,潜藏巨大隐患,如果得不到治理,可能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基层实践中存在哪些值得警惕的“小事”?这些“小事”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有效治理?人民论坛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对此进行梳理。一起来看本次调查的重要发现。  

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rmltwz)


六个突出问题


   

   


1    

“能者多劳过劳”却没有多得,反而慵者逍遥


网络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认为这一问题表现突出。这也和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干部提及在不少党政部门都存在的“能者多劳”反讽困局相印证。有干部坦言,在单位里,越能干的人事情越多,不干事的人就不会让干事,反倒很闲适。能干的人相较于同一层级的闲人,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高薪酬,反而因为干的工作多,犯错误、受指责的机会多,面临着“多干多错”的尴尬,而那些少干甚至不干活的人反而享受着“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悠闲。


2    

基层干部责任大、压力大、内心有怨却无声


处在落实政策的第一线,基层干部每天都要应对“始料未及的新情况新变化”,因而经常会发现问题,可以就政策落地效果、上级任务的可行性等提出贴合实际的意见建议。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的基层干部害怕自找麻烦,往往选择缄口不语。有干部坦言,“日常工作事无巨细、复杂多变,有时执行起来困难重重,而且遇到重大事件,担心出现疏漏或者差错,心理压力也很大”。也有不少基层干部坦言工作忙碌,对家庭有亏欠、心存愧疚,孩子老人无暇照料,内心难免有怨言。


3    

为了讲政治而讲政治,挫伤干部积极性


网络调查显示,七成多受访者认为这一问题伤及根本。访谈中也有干部表示,存在着以讲政治的名义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现象,比如周六不加班就成了政治不正确。还有干部反映存在披着“政治正确”“提高政治站位”的外衣设置潜规则,打压妨碍私欲的人和事,贪私忘公、滥用权力。


4    

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夹生干部”在不熟悉的领域乱指挥


有六成多受访者在网络调查中选择了这一问题。在走访中,有干部指出,“有的干部对分管业务不熟悉,还不承认能力不足、也不愿学习提升,结果导致决策质量低,影响基层治理效果”。更为关键的是,“夹生干部”能力的生熟难以辨别。碍于身份地位很少人会质疑领导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加之一些“夹生干部”依靠某些光环掩饰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足,因而让人真伪难辨。


5    

干部考核存在以结果论英雄、一票否决式、留痕式考核等问题


在走访中,有干部指出考核中还存在着一套标准考核所有岗位干部、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群众参与度低、考察范围小的问题。网络调查显示,有六成多受访者选择了考核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干部表达了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的期待:“希望用人看亲、用人看钱、用人看团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


6    

种类繁多、程度各异的虽不想搞却又不得不搞的形式 主义


在调研走访中,不少干部谈及“形式 主义”都深恶痛绝却又深感无力,“各种检查太多,疲于应付”“上级部门下发的各类表格填报,时间紧、内容还不符合基层实际”“多头治水,形式过重”……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还出现了一种更为隐蔽的形式 主义:在认真部署、狠抓落实的“严谨”程序之下,有的干部不注意改进方式、方法,也无暇深入实践,反而在材料上做文章、“纸上论英雄”,以形式 主义反对形式 主义



根源


   

   


▶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


第一,行政体制中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权责利层级不对称。在调查中,有七成多受访者选择这一原因。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根基,责任层层压实到基层,相配套的社会资源、管理权限、民生服务等有时却未能同步。不仅如此,资源、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权限、人力物力财力往往分配到基层的也相对较少。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不清晰,有的责任会向基层转嫁。权责不匹配的问题进一步加重了基层干部负担。对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眼前事,基层干部“看得见”却常常“管不着”。


第二,信息传递机制不完善,基层上下级信息不对称,自乱阵脚。走访调研中发现,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传的情况,导致基层治理中信息有误、方向不对;在信息传达过程中部门、层级之间还存在“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不仅如此,信息传递多采取文件传达、统计报表等纸面形式,缺乏现场交流、实地走访。流于形式和表面的信息沟通往往无法真切感知基层的实际问题,从而降低基层治理效能。


第三,“优秀轮流当”、重结果轻过程等偏离正轨的考核方式和制度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绩效考核走样变形,陷入了绝对追求量化指标、重结果轻过程、一票否决式考核等误区。调查中,有超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考核方式和制度存在偏离正轨的问题。有受访干部提及,“为了考核而考核,很多指标不切实际,反而助长形式 主义之风”。扭曲的考核方式让一些干部备受煎熬,一方面他们非常反感形式 主义考核,另一方面迫于压力又不得不按照这种考核要求来完成相关任务,反而又助长了这种风气。


▶从领导干部自身来看


第一,主观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的政绩观作祟。政绩观是一面镜子,反映党员干部的品质格局、政治立场、党性修养。基层工作处处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政绩观,“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处理每件具体事务出发点是什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是基层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的选择,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处理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每件“小”事。


第二,干部自身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易出现执行偏差。调查中发现,部分基层干部或是基本功不扎实、真本事不多,不懂规律、不懂门道,蛮干盲干;或是创新能力不足,不敢领风气之先、不敢越雷池一步,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还有的群众工作本领有待提升,害怕面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缺乏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非但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反而搞得怨声载道、群众不满……因此,面对一些基层“小事”,部分能力不足的干部便以形式 主义来敷衍,靠做虚功掩盖本领缺失。


第三,干部职业倦怠、价值观冲突等心理问题频发。近半数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原因。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和激励,但是仍有一些干部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中出现倦怠、厌烦、身心疲惫的情况,尤其是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中出现同自身价值观不一致甚至是冲突的情况时,有的干部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情况正逐渐向年轻干部群体蔓延,有年轻干部坦言,“有时面对工作毫无斗志,只想退休”。职业倦怠、价值观冲突等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干部个人身心健康、职业发展,更会影响基层治理水平、政府形象和服务质量。


形式 主义“毒瘤”给基层治理带来堵点、痛点


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根源多在于形式 主义,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一些干部忙的不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实事,而是望不到边的数字游戏和自我折腾;越怕露马脚,越是瞄准不易犯错的事,搞得轰轰烈烈、华而不实,成为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形式 主义发生在领导干部中,常常伴随着不了解实情、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群众的官僚 主义。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形式 主义伴随官僚 主义、本位主义在作祟,基层的一件件民生“小事”才落了空。


来源:现代石油人
材料游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5-05
最近编辑:8月前
现代石油人
博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7粉丝 90文章 864课程 1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