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中国,源远流长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漫溯、漫溯,沿着诗词的长河
追寻、追寻,跨越千年的石油情……
3000年前,《易经》描述“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2000年前,《汉书》记载“高奴有洧水可燃”。
1700年前,《博物志》有云“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彼方人谓之石漆”。
最早的命名来自1000年前的沈括——“鄜延境内有石油。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延州之山原,作诗文于其间:“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就是这位古人,以穿越千年的眼光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跨越了千年,你远道而来,地下几百几千米、岁月几万几亿年——距离够深、时间也够远。
尽管姗姗来迟,但只要来了,就让偌大的中国/再无妄论,从此脱下贫油国的帽子。
为了你的到来,有一群人穿过平原,跨过江河,踏破山缺;有一群人下了火车,坐上汽车,赶上牛车。
他们汇聚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大漠,他们历经风霜万里,颠沛流离,磨破了脚底板,刮裂了道道服。
在共和国仅有钻机8部、油井52口、用吨计算的产量12万的全部家当上,建成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员工最多和工艺技术领先的现代石油矿场。
为了你的到来,还是这群人南下四川,北上大庆,东去庆阳,西进吐鲁番;在白山黑水,在新疆戈壁,在黄土高原,在盐碱滩涂——
以“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的志向,以“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的气魄,以“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情怀,以“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的胸襟,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的坚韧,以“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力量——
让荒原里长出石油树,在沙漠中立起钻井塔,于大海中建成人工岛;让那积蓄了千年的旧时光,以黑色油龙的姿态从地下蜿蜒而出;让整个神州大地为之振奋,年轻的石油人终于追上苍老的时间!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这是岑参笔下春风不度的悲怆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这是著名石油诗人李季对玉门的盛赞。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岑参笔下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轮台。“南疆北去中心地,西气东输重点乡。”这是塔里木油田石油工人看到的今日轮台。
来源:现代石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