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平叠加剖面解释
连续的岩层在构造力或地层重力的作用下遭到破坏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一种构造现象。
按形成时期分为:
今断层:与构造定形同期形成的断层(四川主要指喜山期);
古断层:在定形现今构造之前任何时期形成的断层;
古今复合断层:古断层在定形现今构造的构造活动中继续发展所形成的断层。
按断层面倾角大小、断层两盘的相对关系分为: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平推断层(走滑断层):两盘相对位移主要沿水平方向进行,垂直断距不明显;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可近一步分为:
逆冲断层--断面倾角在45。以上的逆断层;
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45。以下的逆断层;
冲-掩复合断层--一条断层由逆冲和逆掩两部分构成。一般上部为冲断、下部为逆掩,多呈‘L’形;
断层性质:指正、逆(逆冲、逆掩)、平推等;
断层走向:断层在平面上的延展方向,一般以正北方为基准,用方位角或方位表示(如40。或北东);
断层倾向:垂直断面向上盘方向所指示的方位,它与断层走向互为垂直关系,如北西或北北西;
断层倾角:沿断层倾向方向量出的断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断层延伸长度:断面与某地层面相交的交线称为断层线,其长度即为断层断至该层的延伸长度;
纵向穿层情况:反映断层在地层中向上或向下断开及消失层位状况;
断距:指断层沿断层面相对位移的距离(亦称为总距离),它由水平断距和铅直断距构成。
水平断距--指断层上下盘断点间的水平位移量;
铅直断距--指断层上下盘断点间的铅直位移量。
断点:在地震剖面上解释的某条断层,展绘在平面上仅表示为一点,即断点,其断层平面走向、倾向不确定。
断层:多个断点组合即为断层,它在平面上有确定的走向和倾向。
落差:断层上盘断点到相同层位下盘之间的铅直距离,它和地质上所谓铅直断距有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情况下不能代表铅直断距。
倾向、倾角:沿地震剖面方向上所观测到的断层倾向和倾角均为视倾向和视倾角,其倾向与实际断面倾向有一定出入,其倾角一般小于实际断面真倾角。
断层是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正、负向构造有机的紧密结合,共同反映了构造展布格局、构造受力状况和构造间的接触关系;
用于构造活动和构造发展研究、沉积相研究、受力分析、裂缝发育带和储层优劣预测、油气资源评价等;
断层具有两重性,一是遮挡作用,有利于油气富集;二是破坏作用,可使已富集的油气散失。因此可以从封堵条件对圈闭进行描述评价。
由于四川盆地的断层主要表现为逆断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逆断层进行叙述。
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将落差小于100米的断层称为小断层,将落差为数百米的断层称作中型断层,将落差为千米以上的断层称作大型断层。
① 在无薄层叠加干涉和其他反射组系干扰情况下小断层一般表现为同相轴扭曲、小错动或反射能量减弱,高分辨率剖面提高了剖面纵横向分辨率,上述小断层特征更清楚,是识别小断层的重要资料。
当同相轴分叉合并或强弱相位转换时,应根据近邻层反射特征和相邻剖面表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小断层。
② 发生小断层的部位存在局部地层产状变化。
③ 为逆断层时纵向穿层较少,但在其上下近邻相位应有类似地震响应。
④ 因重力作用的差异压实和局部拉张力所形成的小型正断层,断面一般较陡,纵向断穿层位可以较多。
⑤ 正断层断面一般较逆断层断面平整、光滑,因此,正断层时较逆断层易产生断面波。
⑥ 小断层一般在横向延伸不远,但在测线较密情况下,相邻测线的相同部位应有反映。
⑦ 小断层易发生于高陡构造轴部、翼部等部位,易发生中陡和平缓构造轴部、陡缓转折带、构造扭曲带、构造翼部、向钭到背钭的转换带等部位。
① 无论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反射同相轴或波组均明显错断。
逆断层时,同反射层同相轴在断层附近相互叠掩;正断层时,同反射层同相轴在断层附近一般无叠掩现象。
② 断层附近反射波形改变、能量减弱,可见绕射波和断面波。
③ 存在一定宽度的断裂带。断裂带资料信噪比降低,反射波波形、能量有不同程度变化,断裂带影响区以外反射波恢复正常。
④由于中型断层在纵向上一般要断穿多套刚柔相间的地层组合,断面一般不平直。
因此,断面波在时间剖面上的表现可能是断断续续的,但在断面倾角较小的断层段,断面波表现较充分。
如果断面较陡,尽管断层面具备形成断面波的条件,但其反射能量受到局限,也可能见不到明显断面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