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深入理解RCD钳位电路工作过程,低成本完成EMI整改目标

7月前浏览3641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详细探讨了反激式开关电源中RCD钳位电路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要点,通过优化RCD参数降低电磁干扰并提升电源效率。文章解释了RCD电路的工作过程,并通过波形分析讨论了开关管电压变化。实验表明,适当减小电阻值可降低电压峰值,但过小电阻值会增加能量损耗。因此,在设计RCD电路时需平衡电压峰值、能量损耗和效率。合理选择电容和电阻参数,可在保证EMI整改目标的同时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电源设计。

第2161期


深入理解RCD钳位电路工作过程,低成本完成EMI整改目标


一、RCD钳位电路

反激式开关电源的RCD钳位电路由电阻R1、电容C1和二极管D1组成,如下图,其中:Lk为变压器的漏感,Lp为变压器原边绕组电感、Cds为Q1的寄生电容、T1为变压器、Q1是开关管、D2是输出整流二极管,E1是输出滤波电容。

变压器漏感Lk与原边电感Lp串联,原边电感Lp与变压器T1并联。原边电感Lp的能量可通过理想变压器T1耦合至副边,给后端负载提供能量。但变压器漏感Lk的能量无法耦合至副边,只能通过寄生电容释放能量,引起的尖峰电压,可以通过电阻R1吸收回路吸收能量。

1、工作原理

为了简化,其他的元器件已去掉,工作过程:Vin是整流之后的直流脉动电压,当开关管Q1关断时,漏极电流迅速下降,变压器原边电流给Cds充电,D1导通。由于C1容值远大于Cds,所以Lk释放的能量主要给C1充电。

由于电容电压具有不能突变的特性,且电容值越大电压变化率越小,因此C1的存在,降低了开关管漏源电压尖峰值,减小了开关管电压变化率,电源的EMI也就较好。

当绕组中的电流反向时,D1截止,C1充电结束,此时C1通过R1放电,C1吸收的漏感能量通过R1来消耗。

2、Uds关键波形分析

1)下图是开关管Q1的Vds电压随着时间变化的波形图,t1时刻前也就是纵坐标为零时候,Q1导通,由于变压器原边电感较大,且电感两端电压与电流变化率成正比,因此流经漏感电流线性上升,到t1时刻,Q1断开;

2)t1至t2时刻时,由于变压器原边电感的作用,流经变压器的原边电流基本不变,且此时RCD钳位电路中的二极管关断,输出电路的二极管D2反向截止。

这一阶段可以认为是变压器的原边电流对Q1的寄生电容Cds恒流充电。

而在此时电容C1向R1缓慢放电,当漏极电压大于整流后的输入电压与变压器副边的反馈电压之和后,变压器原边的能量耦合到副边,并经整流二极管D2整流,以及E1电容滤波之后开始向负载提供能量。

3)t2时刻后,ds大于输入电压与C1此时的两端电压之和,二极管D1导通,流经D1的电流急剧上升,同时钳位电容C1不断充电,直至t3时刻变压器原边电流下降为零时,二极管D1再次关断,此时漏极电压升至最大值。

4)t3时刻后由于寄生电容Cds两端电压大于输入电压,将有一反向电压加在变压器原边两端,因此,Cds与变压器原边励磁电感及其漏感开始谐振,谐振期间,开关管的漏极电压逐渐下降,储存于Cds中的能量的一部份将转移到副边,另一部分能量返回输入电源,直到谐振结束,漏极电压稳定至直流输入电压(Vin)与变换器次级反射电压(Vor)之和大小。

为方便理解,对Q1关断时候的尖峰端Uds的波形电压解剖分析,在下图中,Vdsmax=Vinmax+Vor+Vspike,其中:

Vds:Q1中D与S两端电压

Vin:直流输入电压

Vor:变压器次级反射电压

Vspike:变压器初级漏感造成的尖峰电压

3、RCD不同电阻下的波形分析

RCD钳位电路当中,选择合适的电阻电容对于能量吸收以及输出效率和芯片发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些开关电源是不需要RCD等其他吸收电路的,具体电路具体分析,去掉之后芯片内置MOS管可能会容易损坏,因此,一般都要增加吸收电路。

如下图是反激式开关电源局部电路,看看改变电阻R1阻值,Uds波形参数会有什么变化,取R1分别等于360K、180K、106K,市电输入190VAC、相同负载情况下测试的波形。

1) R1=360K

从下图可以看出来,在R1=360K时候,Vds=548.6V

 R1=180K

从下图可以看出来,在R1=180K时候,Vds=481.0V

3) R1=108K

从下图可以看出来,在R1=106K时候,Vds=457.6V

从以上三张图可以看出,电阻越小,Vds电压越小,这是由于放电电流越快,因为C1吸收的能量靠电阻来消耗,但是R1过小会增大变压器能量损耗;

事实上,电容值过大时,电容两端电压上升缓慢,变压器原边的能量不能快速传递到变压器副边;电容值过小,电容上电压很快会降到变压器副边反射电压,在开关管导通之前,箱位电路电阻将成为反激开关电源的死负载,消耗变压器的磁芯能量,降低整个电路效率。

二、总结

电容电阻都需要选择合适,如电压峰值比较大,那么电容的电压应力大,在满足箱位电路功能的作用情况下,可进行电容值的增大电容,从而可以降低电压电压峰值;

同时需要调节箝位电路的电阻值,使得幵关管导通时,电容上电压降为接近变压器副边反射电压,之后电容对电阻继续放电至开关管再次导通。



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电源电路电磁兼容芯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7
最近编辑:7月前
电磁兼容之家
了解更多电磁兼容相关知识和资讯...
获赞 25粉丝 144文章 206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静电放电(ESD)的基本模型

第2164期静电放电产生的失效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热击穿,一种是电击穿。产生热击穿的根本原因是ESD脉冲产生了瞬间大电流,这时因为半导体组件的热传导特性都不是很好,由ESD电流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使得温度上升,而由于ESD现象所发生的时间非常短暂,所以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很难被泄放。产生电击穿的根本原因是大电场所引起的介质击穿,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MOSFET的栅氧处。知道了产生ESD损害的原因,我们在ESD防护设计中就需要处理大电流和高电压的问题。因此,片上ESD防护的原则有以下两条:一是通过低阻通道安全泄放ESD电流,二是将电压钳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静电放电模型 ESD事件依据静电放电产生原因及其对集成电路放电方式的不同可分成以下四类模型: (1)人体放电模型(HBM, Human-Body Model) (2)机器放电模型(MM, Machine Model) (3)器件充电模型(CDM, Charged-Device Model) (4)电场感应模型(FIM, Field-Induced Model) 以最为人熟知也最常用的人体放电模型(HBM)为例来介绍下ESD模型的概念。HBM模型是指通过接触芯片,人体上由于摩擦或其他因素所积累的静电从芯片内流过泄放至地,放电时间只有几百纳秒,而瞬间的放电电流可达到数安培,从而足以将芯片内部的组件烧毁。对于一般商用芯片标准2KV 静电防护电压而言,其对应的瞬间放电电流最大值可达到1.33A。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