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有效的教学》第1章 :教学的中心是学

8月前浏览4701

教学一词其实是两个字:教和学。这个词的重点显然在“学”字上,人可以自学而不需要教,但教师却不可以自顾教而不需要人来学,离开了学,再先进的教法也变得毫无用处。虽然道理如此简单,但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教学活动却往往本末倒置,只顾教而忽视了学。这种忽视,可能是学校和教师认识不足而产生的,但也有很多时候是刻意而为的。

微信图片_20240314100209.jpg

为什么要刻意地不考虑学,而只顾教呢?

这种教的意义是什么呢?也简单,为了利益而教,就不需要考虑学了,反正有这个教的动作和过程,教师就能拿工资,甚至加一些动作之后还能拿奖,评名师。而学校呢?可以完成看起来很光鲜的项目,可以拿经费,提高影响力和排名,被权威部门认可,继而也可以得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虽然这些学生并没学到东西,但学校名声好,自己就跟着沾光。于是,在这样一个复杂化社会网络中,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往往并不是教学目标中的主要考虑。

虽然这种刻意地忽视学习效果的情况很普遍,危害也很大,但并不是本文想讨论的,因为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我们这里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有意愿上好课,希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们,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标读者群。这里并不会援引很多教学理论,而是根据个人经验和思考给提供一些分析和建议。

一个很怪异的情况是,大学老师都是从大学生过来的,甚至很多人就是本校本学院毕业后留校的,但教学时却不够理解学生。而不理解学生的思路,就很难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好。在对学生的理解程度上,老教师明显比新教师强,可新教师明明几年之前就是学生啊。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因素,有两点应该是主要的。

一个原因是,理解别人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多数人其实都缺乏这个能力,因此教师不理解学生本身也不奇怪,实际上学生也不理解教师。更进一步说,学生之间也互相不理解,同学之间讲题的时候也同样存在教的人认为讲得很明白,而学的人却听不懂的情况。因此,理解学生,应该是教师主动去追求的一个事情,要认识到这个事情的难度,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去观察,去思考,才能慢慢做好。

另一个导致教师不理解学生的原因是,大学教师通常是当初学习较好的学生,并且又比学生多学了几年,知识水平比学生高一个量级。在备课和讲课时,教师自认为已经理顺了逻辑,觉着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并甚至自我得意。然而,所面对的学生水平则参差不齐,很多教师的教学只能让水平最好的学生学懂,多数人跟不上,这是多数年轻教师,尤其是科研上很优秀的教师容易有的问题。当然,大学的专业教学和中小学不同,并不需要让所有人都听懂,不需要“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大学里排在最后的学生通常都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不想学,你永远教不会一个不想学的人,也没必要。为了后面的学生,过多地在低水平的知识上多用时间,是没有必要的,对排在前面,真正想学好并希望学习更多知识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但只教会10%学生的教学活动显然不够成功,一般认为教学应该盯着上中等的学生,让他们能跟上,就是很好的教学。这样,经过课下的继续学习,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本门课的知识能有较好的掌握,就是很成功的教学了。

为了能让前三分之一或一半的学生能听懂,教学方式和内容展开就是很需要研究的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个是深度的教学设计和充分的备课,另一个是上课时对学生的反应有足够的洞察力,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式。比如,当几乎所有人都没听懂,而这部分内容又很重要时,可能需要重复和强调,或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或者举例说明。当多数学生已经理解时,这部分内容应该尽量简洁不要啰嗦,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并且可以把时间留给更有深度的内容。

那么如何知道有多少人听懂了呢?

喜欢研究教学且有多年经验的教师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就能大概知道的。这是一个需要练习的技能,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备的技能。实际上,这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内容。然而,虽然我在这里用了“技能”这个词,但并不觉得需要研究多少心理学,也不认为是单纯靠练习来做到的事。实际上这是一种理解别人的能力,而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技能。一个人如果能放下自己,或者说能跳出自我,把自己当成社会普通的一员,融入到整个事情中去,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不要以己度人,他就会非常善于理解别人。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我觉着不算高,这就是正常人应该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要求太低的人,也不太适合当教师。

有些人采用很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得知别人的感受,一个字——问。我们都知道这是行不通的,靠问得到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回答者经常言不由衷。但换成课堂教学,很多老师却就在用这个方法,一堂课要问学生很多次,这个听懂了吗?这个理解吧?一般来说,这种方式效果并不好,并且经常没人回答而很尴尬。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之前说的,直接问,学生也很难知道什么样算懂了,还有些学生出于各种原因不懂也说懂了。另一个问题是,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几十甚至上百人,这种“群发”的提问,多数人是不会回答的,那么教师又如何得知有多少人懂了呢?因此,提问的方式,顶多适合一对一的教学,完全不适合多人的课堂教学。实际上,即使是一对一教学,也不需要提问,适当的停顿,观察,就知道学生懂没懂。

啰嗦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

一、教学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没学会,再华丽的教学活动也是失败的。

二、教师要能理解学生,并在教学中实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调整教学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

注:不同的学生来上课的期望收获并不相同,能让大多数学生各有所得才是更成功的教学,有关这一点

请参见后续推文〖有层次的教学〗部分。

科普理论通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3-14
最近编辑:8月前
王洪伟
博士 | 教师 教书,也做科研,但主要是学习。
获赞 236粉丝 2144文章 47课程 3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免费 5.0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