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纳秒激光、皮秒激光、飞秒激光,你分得清吗?

7月前浏览6728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激光加工技术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实现多种材料加工,包括切割、焊接等。超短脉冲激光可实现“冷加工”,减少热影响,提高加工质量。激光加工广泛应用于电路板钻孔、划线切割、表面结构化等领域,具有非接触式、高效、可控性好等优点。在汽车、电子、航空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未来加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激光加工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大家对激光加工并不陌生,但你对经常能听到的纳秒激光、皮秒激光、飞秒激光等,你是否能分得清呢?


▌ 我们先来搞清楚时间单位换算


1ms (毫秒)=0.001=10-3 

1μs (微秒)=0.000001=10-6 1ns (纳秒)=0.0000000001=10-9 1ps (皮秒)=0.0000000000001=10-12 1fs (飞秒)=0.000000000000001=10-15 


搞清楚了时间单位,我们就知道了飞秒激光是一种极其超短脉冲的激光加工。近十年来,超短脉冲激光加工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 超短脉冲激光的意义


人们很早就尝试利用激光进行微加工。但是由于激光的长脉冲宽度和低激光强度造成材料熔化并持续蒸发,虽然激光束可以被聚焦成很小的光斑,但是对材料的热冲击依然很大,限制了加工的精度。唯有减少热影响才能提高加工质量。


当激光以皮秒量级的脉冲时间作用到材料上时,加工效果会发生显著变化。随着脉冲能量急剧上升,高功率密度足以剥离外层电子。由于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时间很短,离子在将能量传递到周围材料之前就已经从材料表面被烧蚀掉了,不会给周围的材料带来热影响,因此也被称为“冷加工”。凭借冷加工带来的优势,短与超短脉冲激光器进入到工业生产应用当中。


激光加工:长脉冲 VS 超短脉冲


超短脉冲加工能量极快地注入很小的作用区域,瞬间高能量密度沉积使电子吸收和运动方式发生变化,避免了激光线性吸收、能量转移和扩散等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


长脉冲激光加工后的部位


超快激光脉冲加工后的部位


▌ 激光加工的广泛应用


激光加工包含高功率切割、焊接;微加工之钻孔、划线、切割、纹理、剥除、隔离等,各种激光加工手段的主要用途有:



1. 钻孔


电路板设计中人们开始用陶瓷基底代替常规的塑料基底以实现更好的导热效果。为了连接电子元件,一般需要在板上钻高达数十万个μm级的小孔。因此保证基底的稳定性不会受到钻孔过程时热输入的影响就变得十分重要,皮秒激光正是这个应用的理想工具。


皮秒激光能以冲击钻探的方式完成孔的加工,并保证孔的均匀性。除了电路板,皮秒激光还可以对塑料薄膜、半导体、金属膜和蓝宝石等材料进行高质量钻孔。


100μm不锈钢薄片,钻孔,3.3ns vs 200fs ,1万个脉冲,烧蚀阈值附近:



2. 划线,切割


通过扫描的方式叠加激光脉冲可以形成线。通常要通过大量的扫描可以深入到陶瓷内部,直到线的深度达到材料厚度的 1/6。然后沿着这些刻线从陶瓷基底上分离单个模块。这种分离方法叫做划线。


另一种分离方法是使用超短脉冲激光烧蚀切割,也称为消融切割。激光对材料进行烧蚀,去除材料直到它被切透。这个技术的好处是加工的孔的形状和尺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所有的工艺步骤可以通过一台皮秒激光器完成。


皮秒激光和纳秒激光在聚碳酸酯材料上进行划线加工的不同效果。



3. 线烧蚀(去除镀层)


另外一种经常被视作微加工的应用是在不损害或轻微损害基底材料的情况下精确去除涂层。烧蚀既可以是几微米宽的线,也可以是几平方厘米的大面积去除。


由于涂层的厚度通常远小于烧蚀的宽度,以至于热量不能在侧面传导。因此可以使用纳秒级脉冲宽度的激光。


高平均功率激光、方形或矩形传导光纤、平顶光强分布,这几项技术的结合使得激光面烧蚀得以在工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使用通快公司的 TruMicro 7060 激光器去除薄膜太阳电池玻璃上的涂层。同样的激光器也可以应用在汽车工业中对抗腐蚀涂层进行去除,为后续焊接做准备。



4. 表面结构化


结构化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物理特性。根据荷花效应,疏水性表面结构让水从表面流掉。用超短脉冲激光器在表面创造亚微米结构可以实现这个特性,并可以通过改变激光参数对所要创造的结构进行精确控制。


相反的效果,例如亲水性表面,同样可以实现,而且微加工还可以创造更大尺寸的结构。这些工艺可以用于发动机中的油箱来制造一些降低磨损的微结构,或者在金属表面结构化实现与塑料的焊接。



5. 雕刻成型


雕刻成型是通过烧蚀材料创造三维形状。尽管烧蚀的尺寸可能会超过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微加工的范畴,但是它所需的精度还是使它被划分到这类激光应用领域。皮秒激光可以用于加工铣床的多晶金刚石刀具边缘。


激光是加工多晶金刚石的理想工具,多晶金刚石是可以制作铣刀刀刃的极为坚硬的材料。使用雕刻成型技术来加工铣刀的切屑槽和齿,这种情形下激光的好处是非接触和高加工精度。


微加工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品正通过激光微加工进入我们的视野。



激光加工属于无接触式加工,具有后续工艺少,可控性好、易于集成,加工效率高、材料损耗小,环境污染低等显著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航空、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减少材料消耗等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机械设计的内容讲解到此结束,欢迎各位进行补充。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仅供学习,交流所用,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


来源:非标机械专栏
电路半导体航空冶金汽车电子UM焊接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28
最近编辑:7月前
非标机械专栏
签名征集中
获赞 181粉丝 55文章 123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知识

本文摘要:(由ai生成)钢铁材料中包含多种基本组织,如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和珠光体等。这些组织的形成与钢的化学成分、冷却速度和热处理工艺密切相关,对材料性能有重要影响。奥氏体是γ-Fe中的固溶体,铁素体是α-Fe中的固溶体,渗碳体是碳与铁的化合物,珠光体则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此外,还有贝氏体、马氏体、莱氏体等多种组织类型。了解这些组织有助于优化钢铁材料的生产工艺和应用性能,提高材料的整体性能。 奥氏体 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特征:奥氏体是一般钢在高温下的组织,其存在有一定的温度和成分范围。有些淬火钢能使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这种奥氏体称残留奥氏体。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 铁素体 定义: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 特征: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渗碳体 定义: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 特征:渗碳体不易受硝酸酒精溶液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白亮色,但受碱性苦味酸钠的腐蚀,在显微镜下呈黑色。渗碳体的显微组织形态很多,在钢和铸铁中与其他相共存时呈片状、粒状、网状或板状。 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 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 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珠光体 定义: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特征: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 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 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 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上贝氏体 定义: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 特征:过冷奥氏体在中温(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 穿晶 下贝氏体 定义: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 特征: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 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粒状贝氏体 定义: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 特征: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 无碳化物贝氏体 定义: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 特征: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无碳化物贝氏体一般出现在低碳钢中,在硅、铝含量高的钢中也容易形成 马氏体 定义: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特征: 板条马氏体:尺寸大致相同的细马氏体条定向平行排列,组成马氏体束或马氏体领域;在领域与领域之间位向差大,一颗原始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不同取向的领域。由于板条状马氏体形成的温度较高,在冷却过程中,必然发生自回火现象,在形成的马氏体内部析出碳化物,故它易受侵蚀发暗。 针状马氏体,又称片状马氏体或高碳马氏体,它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片较粗大,往往贯穿整个晶粒,将奥氏体晶粒加以分割,使以后形成 的马氏体大小受到限制,因此片状马氏体的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则。针状马氏体按一定方位形成。在马氏体针叶中有一中脊面,碳量越高,越明显,且马氏体也越尖,同时在马氏体间伴有白色残留奥氏体。 莱氏体 定义: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特征:呈树枝状的奥氏体分布在渗碳体的基体上 回火马氏体 定义:马氏体分解得到极细的过渡型碳化物与过饱和(含碳较低)的a-相混合组织 特征:它由马氏体在150~250℃时回火形成。这种组织极易受腐蚀,光学显微镜下呈暗黑色针状组织(保持淬火马氏体 位向),与下贝氏体很相似,只有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极细小的碳化物质点 回火屈氏体 定义:碳化物和a-相的混合物 特征:它由马氏体在350~500℃时中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细小的粒状碳化物,针状形态已逐渐消失,但仍隐约可见,碳化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分辨,仅观察到暗黑的组织,在电镜下才能清晰分辨两相,可看出碳化物颗粒已明显长大 回火索氏体 定义:以铁素体为基体,基体上分布着均匀碳化物颗粒 特征:它由马氏体在500~650℃时高温回火形成。其组织特征是由等轴状铁素体和细粒状碳化物构成的复相组织,马氏体片的痕迹已消失,渗碳体的外形已较清晰,但在光镜下也难分辨,在电镜下可看到的渗碳体颗粒较大 球状珠光体 定义:由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组成 特征:经球化退火获得,渗碳体成球粒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渗碳体球粒大小,取决于球化退火工艺,特别是冷却速度。球状珠光体可分为粗球状、球状和细球状和点状四种珠光体 魏氏组织 定义:如果奥氏体晶粒比较粗大,冷却速度又比较适宜,先共析相有可能呈针状(片状)形态与片状珠光体混合存在,称为魏氏组织 特征:亚共析钢中魏氏组织的铁素体的形态有片状、羽毛状或三角形,粗大铁素体呈平行或三角形分布。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界,同时向晶内生长,过共析钢中魏氏组织渗碳体的形态有针状或杆状,它出现在奥氏体晶粒的内部来源:每天学点热处理机械设计的内容讲解到此结束,欢迎各位进行补充。 -End-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或改编,仅供学习,交流所用,未找到原创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 来源:非标机械专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