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错错得错:谈谈创新项目的评审

8月前浏览7489

人类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前进的。但如果纠错的方法不当,纠正一个错误会带来一个更大的错误。对待创新,往往就是这样。  

我国有位著名学者曾经指出:颠覆性的创新往往都是被专家投票投没的。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颠覆性的创新往往都只有少数人支持,比例往往不到十分之一。但如何纠正这种现象呢?是不是要求评委们宽容些、手下留情呢?如果这样,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错误。  

专家投票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机制,其前提资源有限。这时,专委会支持一个项目就意味着放弃另外一个项目,给一个项目打高分就意味着给另外一个项目打低分。所谓的“宽容”,相当于对自己不懂的项目打分高一些。如果这样,那些负责人脑子混乱、内容不知所云的项目就可能受益;而脑子清楚、表达清晰的人就相对吃亏。这样就合理了吗?显然是不对的。  

所以,要求评委无原则地“宽容”,是一种“错错得错”。

创新是有风险的。国外有统计:在创新活动中,平均3000个创意中有一个能够取得成功,10多个项目中有一个能取得成功。创新的价值在于:创新能带来巨大的回报。10个项目中只要有一个能取得成功,对企业就是有利的。如果把3000个想法都拿来立项的话,或许能有2、3个可以成功。但对企业甚至个人来说,肯定就是不划算的。所以,项目评审是必须的,评审过程要把那些成功概率低的项目去除,创新活动总体上才会有经济性。  

项目评审时,当然是懂行的专家评审更靠谱一些,因为他们把握风险的水平更高。但对于颠覆性的创新,真正懂行的人特别少,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支持。大家可以测算一下:在这种情况下,10个人的专家委员会中有6票以上支持的概率肯定小于万分之一。所以,专家委员会这种方式,几乎必然把这类项目淘汰掉。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本质上是要换一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是否支持一个项目主要是少数关键人物说了算。比如,一个关键人物同意后,就可以获得创新的投资。这时,只要你找到10个人,很可能就会找到一个愿意投资你的人。再如,每个投资方由两个关键人物商量说了算;这个时候,如果你找到100个投资方,大约就能找到一个支持你的人。  

这种机制的特点是:决策圈子小、可以单独决策的团队多。对于国家投资的项目,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机制。民间风投多了,才有可能有这样的条件。每个投资人对自己的钱负责,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特长选择投资。  

所以,只有大量民间资本投资高科技,颠覆性的创新才容易出现。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科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3-08
最近编辑:8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