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方法论的局限性

8月前浏览7509

20多年前,我有意识地阅读创新理论方面的著作,从技术创新方法到研发管理方法,从具体工作方法到技术哲学。试图理解创新方法。阅读相关著作时,感觉这些理论和方法很好,不仅逻辑自洽还能让人眼前一亮。  

但奇怪的是:这些方法往往不能解决我心中的困惑。后来才逐渐意识到:方法 论几乎都是有局限性的。但问题是:几乎所有的方法 论都会追根溯源,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怎么会有局限性呢?  

其实,方法 论的本质是解决效率问题。对于创新工作,提高效率的本质办法是减少盲目的探索和瞎折腾。方法 论研究之所以要“追根溯源”,就是要扩大视野、把能够想到的问题尽量想到,避免功亏一篑。但是,如果问题考虑得非常全面,做事却没有重点的话,同样是低效率的!  

所以,有针对性的方法 论才会有高效率;把有针对性的方法用在不适合的地方就是局限性。方法 论的针对性和局限性是一体两面。所以,好的方法 论都是有针对性的、适合用在某类场景。比如,TRIZ特别适合机械装置、生产工艺的发明;IPD适合大型科技团队的系统开发;精益适合工厂的持续改进。好的方法离开了适当的范围,就会出问题。有些方法,针对的是明确的问题;有些方法,针对的是问题的提出;有些方法,针对相对稳定的对象、有些方法,针对对变化的管理;有些方法针对的不确定性,在描述用户需求;有些方法针对的不确定性,在市场规模。

例如,IPD的优势在于大团队的高效协同。前提是问题的不确定性较少,而复杂度较高。如果把这套东西用在小团队的探索性研究上,肯定就不合适了。就像背着氧气袋和雪鎬这些攀登珠峰的工具,去爬上海100多米的佘山;工具就变成了累赘。或者说,本来就是一个人要去一个地方,却要为这趟行程修一条路;修路的成本会大于走路的成本。  

我们谈方法 论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人往往是非常聪明的。对于他的日常工作,他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最好的。外行专家要改变他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不明智的。只有当他面临的问题发生改变的时候,经验不再有效、需要改变思路的时候,方法 论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创新方法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2-28
最近编辑:8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2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1条评论
事在人为
签名征集中
8月前
66
回复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