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教你搞定多孔介质驱替

8月前浏览2959

浅谈多孔介质的微观驱替(二氧化碳驱替油)


作者:极度喜欢上课


一、引言

二氧化碳强化采油(CO2-EOR)是将 CO2 注入油藏,利用 CO2 与油的相互作用,提高石油采收率,并实现 CO2 有效封存的一种技术。本文分别建立“混合相”和“非混合相”两种情况的CO2驱替油模型,并简要分析两种情况下的驱替效果,希望能给相关研究方向的同学一定的启发。


二、“混合相”CO2驱替油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

如图1所示,在二维几何维度下进行建模。几何由左右两部分拼接而成,其中左部分为宽65微米,长320微米的矩形,右部分的多孔介质结构则直接导入COMSOL官网的多孔介质几何模型[1],增加左部分的矩形是用于设置边界条件中的初始值,以提高模型收敛性。CO2和油的混相从左端以0.001米每秒的速度输入,右端产油。

混合驱替的难点在于如何考虑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以及如何处理因浓度不同导致的物质物性参数的变化,本模型则是参考一篇文献中的方法来进行处理的。


图1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如图2所示,展示了考虑“混合相”时模型不同时刻的驱替情况。图中可以清楚看到从左到右发生了驱替,CO2和油的混合物逐步填满多孔介质域,大约在0.5秒的时刻完成了驱替。

图2

如图3所示,展示了考虑“混合相”时模型的驱替率。在0.5秒时,模型的驱替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驱替基本结束。

图3


如图4所示,展示了考虑“混合相”时模型不同时刻密度的变化情况。CO2和油的混合相的密度比纯油相的密度低。

4

如图5所示,展示了考虑“混合相”时模型不同时刻动力粘度的变化情况。CO2和油的混合相的动力粘度比纯油相的动力粘度低。

图5

三、“非混合相”CO2驱替油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
本节“非混合相”CO2驱替油模型的几何与边界条件设置同第一节的“混合相”CO2驱替油模型基本一致,不再赘述。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如图6所示,展示了考虑“非混合相”时模型不同时刻的驱替情况。图中可以清楚看到从左到右发生了驱替,CO2将油逐步驱替出多孔介质域,但是多孔介质域内还有较多的油残留。与考虑“混合相”的模型相比,考虑“非混合相”的模型有更为清晰的两相界面。

图6

如图7所示,展示了考虑“非混合相”时模型的驱替率。在0.2秒时,模型的驱替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六左右且基本保持稳定,驱替基本结束。

7

如图8所示,展示了考虑“非混合相”时模型不同时刻密度的变化情况。

图8

如图9所示,展示了考虑“非混合相”时模型不同时刻动力粘度的变化情况。

图9

四、“混合相”CO2驱替油模型(三维)
(一)模型的建立
参考COMSOL官网的三维多孔介质几何模型[2],本文还建立了三维的“混合相”CO2驱替油模型,如图10所示。三维模型的边界条件和二维模型的边界条件基本一致。

图10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分别展示了三维考虑“混合相”时模型不同时刻的驱替情况、计算域内密度变化情况以及计算域内动力粘度情况。

11


12

13

五、总结
本文利用COMSOL Mutiphysics建模,分别建立“混合相”和“非混合相”两种情况的CO2驱替油模型,模型都做出了比较直观的效果,希望能给相关研究方向的同学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http://cn.comsol.com/model/pore-scale-flow-488
[2]http://cn.comsol.com/model/analyzing-porous-structures-on-the-microscopic-scale-85371

来源:COMSOL实例解析
Comsol多孔介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3-03
最近编辑:8月前
获赞 182粉丝 260文章 85课程 3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