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内卷的储能:价格腰斩,上市放缓!

11月前浏览7466



2023年,储能产能快速扩张,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压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向产业链每个环节。
为支持 “削峰填谷”,财政补贴+强制配储助推新型储能产业一路高歌猛进。资本涌入、产业扩容、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储能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 “内卷”。
以电池为代表的产能扩张速度超过市场需求释放的速度,尚在蓝海中探索技术创新和应用市场的储能企业,被迅速裹挟进入红海“白刃战”,价格从去年年初到年尾几近腰斩。而对优质并网点的争夺导致了“跑马圈地”般的储能项目超前建设。
储能行业正在重演光伏行业的惨烈。

装机快速增长 商业模式亟待改善

新增装机规模首次突破20吉瓦,三倍于2022年水平。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86.5吉瓦,同比增长45%。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达51.3吉瓦,占比从2022年77.1%降至59.4%,但仍占据绝对份额。新型储能累计装机34.5吉瓦/74.5吉瓦时,同比增长18.2个百分点,其中锂电占据主流。
2023年是我国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第三年。这一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1.5吉瓦/46.6吉瓦时,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150%,首次超过抽水蓄能新增投运近四倍之多。
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蓄能方式,包含锂电、压缩空气及液流电池等多种储能方式,技术类型多样,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与抽水蓄能相比,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较好,优势逐渐凸显。
产业链成熟度高的动力电池规模化发展为锂电在储能领域夯实根基。2022年6月2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的《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成为电化学储能主要的技术路线。因此,动力电池高速增长以及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的提升,加速了产业的成熟和规模化,大幅度降低成本,为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3年,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进展加速,成为量产元年。自2021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以来,钠电商业化进程加速。2022年10月27日,传艺科技钠电中试线顺利投产,2023年3月一期4.5吉瓦时量产线顺利投产;2022年11月29日,中科海钠(阜阳)全球首条吉瓦时级钠离子电池产线生产出产品下线,并有望完成100兆瓦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推行使用。供需两旺,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进程迎来拐点。
长寿命、高安全的储能新秀钒电迎来商业化曙光。全钒液流电池的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可以相互独立,储能时长越长,单度电分摊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价格越便宜;特别是储能时长超过4小时以上,其单瓦时成本降低到3元以下。用于长时储能的钒电,经济效益明显。初装成 本 价格下降超预期,有利于推动钒电池的规模化应用。国内企业纷纷布局钒电产业链。


电堆和电解液是液流电池的核心部件。电堆主要由离子交换膜、电极、双极板等构成,代表公司有大连融科、北京普能、四川伟力得等。



离子交换膜可以分隔正负极电解液,选择性地通过符合条件的离子;由于其制备工艺复杂,长期被杜邦、戈尔、旭硝子等美国和日本少数厂家垄断,国内企业如东岳集团、江苏科润正在加速进行国产替代。电解液占电池成本的40%,代表性公司有大连博融和湖南银峰,电解液中核心成分的原料是五氧化二钒,国内钒资源产能相对集中,攀钢钒钛(000629.SZ)、河钢股份(000709.SZ)等公司在钒钛资源综合使用和钒产品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表前”应用仍为重点,商业模式亟待改善。强制配储政策是国内表前储能装机上量的关键原因。当下兴起的国内储能装机需求主要源于政策需求,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强制新能源配储,另一方面是国务院国资委对“五大四小”等发电央企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出了50%的刚性要求。
作为国内最大的细分应用场景,独立储能有望成为大储主流形式。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的数据,2022年,国内完成招标的储能项目容量为44吉瓦时,其中独立储能项目招标量占比最高,达到47.5%,这些项目在2023年陆续逐步投运。从2023年前三季度储能中标容量来看,总量为13吉瓦/33吉瓦时,同比增长121%,其中独立储能占比超过一半。从收益水平来看,新疆、内蒙古、甘肃、山东、湖南、宁夏等省份投运的独立储能项目内部收益率在3%-10%左右,收益水平普遍偏低。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永华认为,2024年预计将有更多省市出台鼓励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的政策,独立储能将以“报量报价”等更灵活的方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
新能源配储项目主要是解决新能源电站并网问题,投建后的储能设施利用率低,难以有效改善配套新能源电站的收益水平。预计短期内,该领域还将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用户侧储能延续2014年以来装机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累计装机占比下降至10%以下。用户侧储能市场集中度高,源于峰谷价差大、补贴力度强,2023年,浙江、广东、江苏三省用户侧储能投运规模占比超过了60%。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预测,未来用户侧储能领域市场玩家将继续增加。在“表前”储能赛道内卷加剧的情况下,将会有更多企业把目光投入到用户侧领域;收益来源改善。伴随负荷数据采集精度和预测技术的提升,通过聚合方式参与需求响应和电力市场并获取收益有望成为现实,应用场景拓宽。随着电动汽车、分布式光伏的大发展,有望从工商业储能场景为主扩展到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光储充、虚拟电厂等新场景。

价格全线下滑 293家企业终止上市

2023年,电芯降本驱动新型储能技术加速放量,推动了储能系统持续降价,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过去一年,电芯产能快速扩张。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备电类电池)出货量预估在200吉瓦时左右。新增锂离子电芯产能(含规划、开工和达产)约1172.5吉瓦时,而同期全球电力储能年总装机量约为100-120吉瓦时,受供需关系影响,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50%左右,造成产品库存升高,电芯产能扩张速度远超市场需求释放速度。
招标量持续高增,中标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降幅明显。截至2023年12月,包括多个框架采购协议在内国内储能系统集成与EPC合计招标37.9吉瓦/93.9吉瓦时,超2022年全年。价格端,受原材料价格下降、下游商业模式不成熟与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国内储能系统与EPC中标单价持续走低,截至2023年12月,储能系统与EPC中标单价分别为0.77元/瓦时与1.45元/瓦时。2023年,进入储能领域的企业超过数万家,储能招投标市场厮杀激烈,头部效应仍然明显,海博思创、中车、比亚迪(002594.SZ)、宁德时代(300750.SZ)、电工时代、阳光电源(300274.SZ)、远景能源等龙头企业入围半数以上标的。
储能电池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全线下跌。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自高点56万元/吨的价格最多下降至年内9.9万元/吨的低点,相比2022年高点降幅超80%;原材料宽松带动储能电芯相对过剩,电芯价格持续走低。截至2023年12月,储能电芯价格已跌至0.44元/瓦时,相比2023年年初下降54%;储能系统均价与2023年初相比接近腰斩,甚至出现低于0.6元/瓦时报价。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储能电芯价格将稳定在0.4元/瓦时左右,预计储能系统(0.5C)价格将稳定至0.8元/瓦时,低于成 本 价的无序竞争仍会存在。
资本市场高开低走,储能企业上市进程放缓。延续2022年储能行业高景气度,2023年资本市场仍持续为储能各环节加力。多起储能融资金额在亿元以上,2023年融资总额达534亿元(仅统计披露具体金额的融资事件,不含上游材料端融资事件),涉及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技术,以及智能制造、虚拟电厂、AI数字化等新领域。但由于证 监 会新政出台,2023年全年共有293家拟上市企业终止上市申请(包括撤单和被否),多家储能企业的上市节奏整体亦有放缓。2023年前三季度储能指数表现好于创业板,但由于投资者对储能领域,特别是锂电产业链产能过剩以及价格战的忧虑,第四季度下跌较多。
刘为认为,目前,储能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已经进入最后下跌阶段。从产业链来看,各个环节利润都经过严重挤压,部分环节甚至出现亏损,碳酸锂价格跌破10万元/吨,未来继续下跌空间不大。目前,储能领域已经利空出尽,加之海外市场光伏装机超预期增长,发展中国家储能需求才刚刚崛起,新的市场有待开发,新能源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交易而激活储能更大的需求,增量潜力巨大,未来有望否极泰来,实现反转。
受国内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政策推动、欧洲能源危机、美国推进大储项目等多方因素影响,未来5年储能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发展机遇。根据CNESA预测,保守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吉瓦,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49.3%;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4吉瓦,2023-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60.3%。
今年,储能产业竞争或将持续加剧。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预测,2024年,新增装机将达到35吉瓦以上,储能政策和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商业模式更加成熟,储能经济性将有望提升,中国储能将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阶段发生实质性转变。

相关链接

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清:

2023年储能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内卷”。内卷有利有弊,只有内卷,才能竞争;只有竞争,新技术才能层出不穷,中国储能已成为全球储能技术与成本最优的产业。“内卷”是一种表象,其本质是机制没有到位,如果需求侧资源与新能源都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储能需求;如果新型储能也能够进入输配电价,必将构建发输配储新形态,形成大电网与微电网协同的新型电力电量平衡方式。只要体制机制改革到位,未来储能市场可期,新能源+储能终将成为中国碳中和的主旋律。

中国电科院资深专家、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来小康:

2023年储能行业链条上,几乎每位从业者都会感受到“卷”,2024年如何看待“卷”及如何应对“卷”需要思考。“卷”说明大家都看好储能这个赛道,无疑是正确的赛道。“卷”还意味着此行业尚未定型,没有形成垄断,大家仍都有机会。重要的是如何破“卷”,似乎有三条路可选:盯着主战场成为主力军;寻找利基市场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愿赌服输及时止损。选出正确之路的关键在于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把控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俞振华:

2023年又是储能发展史的独特一年,并网超出不同一般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储能价格不断突破新低,重演光伏的惨烈,“内卷”已然成为热词。2024年,储能企业在保障资金链的同时,选准自己的赛道,重新定位行业,以创新为牵引,做到增韧与突破。沧海横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时代,储能企业是带领中国技术、供应链、标准“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各类优秀储能领军团队在“双碳”赛道愈挫愈勇,百折不回。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吴家貌:

2023年,储能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全年新增容量首次超过100吉瓦时,规模再次翻番。国内储能装机同比增长超150%,持续引领全球。除大型储能外,工商业储能也渐入佳境,户储在欧洲等地全面开花。与此同时,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全球出货量连续七年位居中国企业第一,稳居行业领先地位。展望2024年,伴随新型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储能系统需要满足更高的涉网性能要求,构网能力成为储能必修课。此外,为了保障储能系统的极致安全,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在深度融合电力电子、电化学、电网支撑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AI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田庆军:

2023年,风、光进入了年新增超2亿千瓦的新时代。风、光大规模装机带动对储能的大量需求,去年储能市场继续成倍增长,今后还将保持高增长。储能的价值正在凸显,技术创新驱动下,锂电池储能度电成本已接近2毛钱;市场化政策日益完善,储能盈利能力创下历史高点,电力现货全面开放后,储能将比风、光更赚钱。储能行业依旧内卷,价格竞争激烈。但储能走向调用、参与市场交易趋势确定,未来将不仅考验储能产品的安全和性能,还考验储能企业提供更优交易策略的能力。去年,储能出海蔚为风潮;今年,中国储能企业将加速出海,两条腿走路会走得更稳。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大为:

随着资本热潮的逐步冷却与阶段性产能过剩引发的内卷淘汰逐步呈现,储能产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转型期。这个阶段,客户专业度提升,不再只关注产品价格,对产品的性能质量也有更高要求。一批注重产品研发和实际场景应用的企业将逐步形成各自的市场竞争力。头部企业高集中度的市场格局将加速形成。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对储能提出更高要求。天合光能通过纵向一体化发展,打通光储技术融合,让光伏发电从适应电网走向支撑电网,加速光伏成为主力能源。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路径,潜力巨大。加快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对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于中国工业报


来源:锂电那些事
化学电源汽车电力电子新能源焊接电机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2-22
最近编辑:11月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2粉丝 180文章 2190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