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模型粗糙,网格粗糙,大家就当做一个简单例子来看,知道它的应用场景就好,也就起一个参考作用,对比结果也没有总结出一个比较好的让人信服的结论,且不说还不一定准确。
以某新能源小型汽车转向系统中的转向万向节零件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 3D软件,构建三维模型,然后运用ANSYS软件的拓扑优化模块进行有限元模型搭建以及拓扑优化,分析对比优化前后的静力学特性以及前3阶模态的影响,以验证优化的综合性能。
1 拓扑优化设计理论模型
在进行拓扑优化时,应当采用综合考虑结构尺寸、形状及拓扑的优化设计方法。在约束方面,应当考虑应力约束、位移约束以及最小构件尺寸约束。
2 有限元模型建立
汽车自动转向系统如图1所示。
图 1 汽车转向系统示意图
在转向过程中,转向万向节会受到扭力以及轴向挤压力的作用,因此在对转向系统的转向万向节进行拓扑优化时,综合考虑这2种载荷的作用。利用 SolidWorks软件构建转向万向节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并按要求装配。
图 2 转向万向节模型
以汽车的实际应用参数加载以及万向节材料的选取,具体方式如图3所示,在万向节输入端加载716N·m的扭矩,在万向节输出端加载固定约束。网格划分采用三维应力单元,在优化目标区域可以适当密集。选择汽车转向万向节常用的40Cr定义材料属性,在ANSYS Workbench中的Static Structural 中进行设置。材料属性如表1所示,计算单位为长度mm,质量kg,力N,质量密度kg/m^3,应力MPa。
图 3 载荷添加方式
表 1 转向万向节材料属性
3 拓扑优化
将接触面以及载荷约束面设置为优化保留区域, 将其他部分都设置为优化区域。在ANSYS Workbench中, 通过调用Topology Optimization插件进行拓扑优化,选择保留材料质量为60%进行计算,迭代结果如图4所示。
图 4 优化结果
利用Workbench的Space Claim插件对转向万向节模型的轮廓与细节进行修复,使用样条曲线描边,使得零件整体光滑、规整、便于加工。根据拓扑优化结果修复后的零件特征模型如图5所示。
图 5 修复后模型
4 原始模型与重构模型对比
对比优化前后的性能效果,对优化前后模型的静力学状态以及整体模态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保证材料选择、载荷施加方式以及网格划分的一致性。
4.1 静力学分析对比
优化前转向万向节静力学状态如图6所示。由图6可得,优化前最大变形为 0.23049mm,最大应力为635.11MPa,最大应变为0.003248。优化后转向万向节静力学状态如图7所示,可知最大变形为0.24695 mm,最大应力为643.22MPa,最大应变为0.00325。对比图6与图7可以发现,由于材料去除了40%,以及优化后模型的平滑处理,导致在同等载荷与约束的情况下,转向万向节的总体变形、等效最大应力以及等效最大应变略微上升,上升幅度分别是7.1%,0.13%,1.2%,影响都在 10% 以内,变化幅度在可控范围内。综合考虑静力学分析结果以及轻量化结果,优化后的模型达到了预期效果。
(a)变形云图 (b)应力云图 (c)应变云图
图 6 未优化静力学结果
4.2 前 3 阶模态分析对比
对优化前后的汽车转向万向节进行模态求解,得到前3阶振型云图分别如图8、图9所示。对比图8、图9可知,优化前后的转向万向节振型相似,没有太大的改变与破坏。优化前1阶固有频率891.93 Hz,2阶固有频率1 359.9Hz,3阶固有频率2442.8Hz;优化后1阶固有频率830.92Hz,2阶固有频率1266.8Hz,3阶固有频率2032.6Hz。优化后由于质量减少了 40%,前3 阶固有频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在可控范围内。综合考虑模态分析结果以及轻量化结果,优化后的模型达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
图 7 优化后静力学结果
(a)1 阶 (b)2 阶 (c)3 阶
图 8 优化前 1-3 阶模态振型图
(a)1 阶 (b)2 阶 (c)3 阶
图 9 优化后 1-3 阶模态振形图
5 结语
满足其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转向万向节零件质量减少了40%。对其静力学特性以及前3 阶模态进行了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转向万向节方案综合影响在10%以内,达到了轻量化设计的目的,实验结果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网络整理,仅限内部分享,禁止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