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图文详解天津有轨电车兴亡史

5月前浏览1562

在近期《话说天津卫》节目中,话友热议天津有轨电车线路的变化与记忆中的运行细节,今天“公交迷”翟莹先生整理了天津有轨电车线路的发展过程,通过历年线路变化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回顾那个远去年代天津市民出行的深刻记忆。



“1

电车带来租界区的繁华


晚清时期的1906年至1908年,比商依次开通了白、红、蓝、黄牌4条有轨电车线路,电车促使城市的发展重心由老城厢旧城周围及河流沿岸向电车沿线转移,改变了传统封建城市的空间模式。同时期为了使电车通过海河,修建了钢结构平转式开启的金汤桥与老龙头铁桥,从而使渡河交通更为便捷,电车也成为连接海河两岸最主要的方式。

 

民国以来,随着连接租界与老城区的电车系统的形成,城市商业投资大量向电车经过的路线转移。红牌电车通过的奥租界大马路一度很繁华,只是由于意租界不准该界内主要街道开设商店,繁华地段至奥意租界交界处便中止了。然而日、法租界由于地理位置居于城市中心,加上租界当局对商业投资的吸引,使黄、蓝、绿牌电车道成为大小商家的主要聚集区。城市商业繁华的中心也就由 “上边”的老城厢,被电车拉到了 “下边”的租界。

 

1906年

2月16日:围城路线和北大关至岔口的线路开始试运营,共有18辆电车低速行驶。

2月27日:围城环行白牌电车线路正式运营,线路长5.16公里,刚开始运行时是单行轨道,1907年修成双轨。线路途经北门、商会、考工厂、北海楼、东北角、崇仁宫、东门、马棚胡同、东南角、广益大街、荣业大街、县衙门、南门、南门里、西南角、西门、西门北、西北角、福建会馆、县公署等站。

 

说明:因图幅和字号所限,示意图仅标注主要电车的站名,同下

1908年

开通红牌电车线路,长3.541公里。线路途经北大关、万寿宫、考工厂、北海楼、东北角、老铁桥、大口、东浮桥、奥国菜市、东天仙、意奥交界、意领事馆、特三区公署、火车站等站。

开通蓝牌电车线路,长5.135公里。线路途经北大关、万寿宫、考工厂、北海楼、东北角、崇仁宫、东门、马棚胡同、东南角、下天仙、芦庄子、邮便局、陈列馆、四面钟、梨栈、天增里、海大道、权仙、巴黎道、中街、法国桥、特三区公署、火车站等站。

开通黄牌电车线路,长4.156公里。线路途经北大关、万寿宫、考工厂、北海楼、东北角、崇仁宫、东门、马棚胡同、东南角、下天仙、芦庄子、邮便局、陈列馆、四面钟、梨栈、天增里、海大道、权仙、巴黎道、中街、法国兵营、法界河沿等站。

 

1918年

修建了由法租界天增里(劝业场)至西开教堂的绿牌电车线路,长0.969公里。

 

1921年

有轨电车绿牌修通从现今滨江道直行横穿和平路的双轨轨道,与滨江道东段的蓝牌轨道连通,这样绿牌就可以直接从老西开驶往东站了。

 

1927年

为了应对劝业场一带日益增长的客流,电车公司又开通了自东北角经东门、东南角、南市、劝业场至海大道的花牌电车高峰线,行驶于蓝、黄牌路线上,车前悬挂蓝、黄两色标牌故称花牌,线路长4.027公里。使天津总共有了六条电车线路,六条线路全长21.63公里,运行区域覆盖了华界老城厢和奥、意、日、法四国租界以及部分俄租界和老龙头车站。

 

另外,1927年以后随着万国桥(今解放桥)的建成,蓝牌有轨电车轨道由走老龙头铁桥改走万国桥,线路由现今松江路过河通往河北一经路,改为由现解放北路过河通往河北二经路,并修建了围绕二经路、新纬路、一经路、建国道行驶的东站环行轨道,与红牌电车道连通。

 
 

1942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接管了电车,基本仍沿袭比商原行驶路线和配车总量,但在各线路配车数上进行了调整,同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钢铁资源应对战争需要,拆除了滨江道横穿和平路的轨道,绿牌电车改回天增里至老西开区段行驶。

1946年

中国的交通车辆由左行改为右行,同时线路行驶方向随之改变。蓝牌改为北大关起经北马路、南行东马路穿罗斯福路(今和平路)至劝业场,转向东北行滨江道、折北至中正路(今解放北路)渡中正桥至东站,折西北行旧红牌电车道、经建国道河东大马路渡金汤桥,经河沿复至东北角止于北大关。

红牌则由北大关经金汤桥至东站,在经过蓝牌的轨道回到北大关。形成了红蓝牌连线运营。绿牌电车载客运营区段改由劝业场(滨江道辽宁路口)至老西开。

 

“2

河北区电车发展的高峰期


从解放前夕到解放后五十年代,天津有轨电车发展的重点区域由租界转移到河北新区,随着紫牌电车从北站连通了原有老电车的线网;新建北站至东站的新蓝牌电车;红牌改为从北站经老城厢连接和平路、滨江道至东站,有轨电车的核心枢纽也由北大关转移到中山路尽头的北站,因此河北区也见证了有轨电车最后一个大发展时期。

 

1947年

3月15日:北站至金钢桥的紫牌电车通车,长2.151公里。这样就形成天津有轨电车——红、黄、兰、绿、白、花、紫的七彩线路。当年又因为金汤桥年久失修,红牌电车分两段运行,北大关至金汤桥段(一段),金汤桥至东站段(二段)。这样算来,天津的电车线路增至了八条。也因此缘故,蓝牌电车恢复为北大关至东站区间段运营。

 

1950年

6月6日:紫牌电车双轨工程开工。此项工程由北站至金钢桥铺设双轨并连接大胡同与花牌线接通。

9月22日:有轨电车红牌一段(北大关至金汤桥)段停驶,拆除东北角至金汤桥老铁桥大街、海河边一段的轨道。开通5路公共汽车代替运营。二段由东站延长至劝业场。

10月1日:紫牌电车在首届国庆节时双轨通车并延长至大沽路,取消花牌线(东北角至人民医院),使北站一带的乘客可乘紫牌电车直达市商业中心劝业场。

 

1951年

7月28日:开始修建北站经昆纬路、小树林、建国道至东站的有轨电车线路,全长3.117公里,以沟通北站与东站的联系。

11月10日:昆纬路至建国道新建蓝牌有轨电车路线通车。

1952年

3月25日:电车公司将原黄牌路线终点,由北大关延长至西北角。

12月25日:电车公司调整有轨电车路线:红牌改为自西南角发车,经南马路、和平路、滨江道到东站;黄牌改为自西北角发车经北马路、东马路、和平路到人民医院;蓝牌改为从北大关发车,经北马路、东马路、和平路、滨江道、东站、建国道、新货场、小树林、昆纬路、到中山路北站。

 

1956年

10月:有轨红牌电车改由北站经中山路、金钢桥、大胡同、北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和平路、滨江道到东站形成大环线,全长10.1公里,方便乘客减少换乘时间。为满足西北角和北站一带乘客的要求,修建东北角弯道,解决乘客倒车问题。

 

1958年

10月30日:有轨电车将白牌路线,改为黄牌和黄白牌,黄牌由人民医院经东马路、围城外道(逆时针方向围城转)至西北角环行;黄白牌由人民医院走南马路、围城内道(顺时针方向围城转)去西北角环行。撤销站距短的大沽路、天纬路、辰纬路三站。

 


“3

有轨电车的衰亡


进入60年代,特别是1963年以后,我国实现了石油自给,为发展公共汽车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确定了我市“淘汰有轨、维持无轨、大力发展公共汽车”的公共交通事业的方针。加之电车线网维护成本太高,轨道设施和车辆老化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同时为改善和平路等交通干线的道路交通状况,因此将有轨电车线路拆除,以公共汽车代替。

 

1960年

1月27日:电车公司拆除有轨电车北门至北大关一段的行车路线设施及轨道,因此对行经该区域的有轨路线作如下调整:1、有轨蓝牌缩短为北站到东站,东站至北大关段停驶。2、红牌改以人民医院为终点,不再去东站。3、黄牌走外围城道(逆时针方向围城转),以东站为终点站,劝业场至人民医院一段停驶。4、黄白牌走围城内道(顺时针方向围城转)去东站。

2月25日:因滨江道设为商业游览区,绿牌电车停驶,轨道拆除。

 

1964年

5月28日:有轨电车蓝牌由东站暂时延长至滨江道劝业场,即由劝业场经东站、小树林到北站。

12月1日:开始拆除有轨电车的赤峰道一段轨线。

 

1965年

1月17日:拆除东站至劝业场一段轨道,解放桥面轨道于2月24日拆除,拆除后开始调整有轨电车原有线路,施工期间公共汽车公司开通长春道至东站临时路线。

3月:电车公司拆除和平路滨江道至东南角的有轨轨线。自3月1日8点30分起紫牌电车全线停驶,黄白线停驶改为白线围城环行。从此有轨电车只剩下红白牌、蓝牌路线,91部车参加运营。汽车公司开辟由花园站(渤海大楼)至北站的1路,全程5.85公里。

4月10日,和平路改建工程全部工程完工,拆除了和平路(东南角至人民医院)和滨江道(劝业场至东站)的有轨电车轨线27282米。开通东站至西站的24路公共汽车线路,全程7.2公里,代替老蓝牌有轨电车行驶。

 

1970年

7月15日,有轨电车北站至东站的蓝牌停驶,开辟27路公共汽车代行。10月10日电车轨道开始拆除,至12月底完工。

 

1972年

1月21日,因配合“7047”地铁工程,红白牌电车由北马路至西马路段停运拆除,改走东马路、南马路,拆线工作至3月31日全部完工。因此有轨电车仅存北站、中山路、大胡同、东马路、南马路至西南角5.22公里线路。

 

1973年

1月1日,有着66年历史的有轨电车线路全部停驶,有轨电车全部被公共汽车所替代。新开辟由北站至中山路、东马路、南马路、南开五马路、南丰路至南开文化宫的新12路公共汽车。



“4

替代有轨电车的重要线路


在替代有轨电车的汽车线路中,最重要的非1路莫属了,这条线路在有轨电车撤销之前,也与电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上世纪20年代初,比商电车公司也想趁着第二代金钢桥修建之际,想将电车从老城厢通过金钢桥、大经路(今中山路)修至北站,但由于沿线居民和商户对帝国主义资本的抵 制,不想因为通行电车扩大外国人在华界河北新区的势力范围,加之人力车夫的多次抗 议,因此公共交通线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河北区几近空白。

为了解决河北新区的交通问题,直到1932年,当时的天津市政府开办了公营的“天津市营公共汽车公司”,开通了从北站经大经路至东北角的线路,这也是现今河北区界内第一条公共交通线路,也就是现在1路汽车的雏形。1934年,私营的“天津汽车公司”承包了官办的汽车线路业务,继续维持运营。

到了1938年日本占领天津初期,伪市公署成立了“天津交通株式会社”,将天津原有的5家私营公共汽车公司强行收购,并将所有线路纳入统一的管理,将北站至东北角的线路定名为第1号路线,并且打破了公共汽车不能在电车行驶路段通行的限制,将1号线由北站经铁路局前、冈纬路、市公署前、宇纬路、金钢桥、交通公司(原东北角长途汽车站位置)、东门、东南角、南市等站开到日租界的商业中心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同时将原小刘庄至国民饭店的4号路线也顺着今和平路延长到了这里,因此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形成了互补延伸的趋势。

 

解放后的1950年5月18日,为了便利市民出行,公共汽车公司原1、4线连接为第1路,从经北站、新大路、律纬路、月纬路、宙纬路、元纬路、金钢桥、东北角、东门、东南角、南市、百货公司、劝业场、国民饭店、烟台道、小营门、大营门、绍兴道、十二经路到小刘庄,形成了一条贯穿市区南北核心路段的一条近10公里的超长线路,线路也同时配备了9辆最新式的苏联吉斯155型公共汽车运营,并执行《禁止携带笨重物品或不洁物品乘车的规定》。

 

但是因为燃油短缺车辆减少,也为了充分发挥紫牌有轨电车的运营优势,1955年10月1日将1路缩短为天津饭店(国民饭店)至小刘庄。同年12月1日,公共汽车1路与老6路(下瓦房至灰堆)连接由天津饭店至灰堆,老6路撤销,并于22日将天津饭店终点站改到和平站。因此1路也就暂时告别北站至劝业场这个天津公共交通的的核心路段了,也成为之前人们口中的“老1路”。

1961年6月27日,公共汽车1路行驶路线改为由中心公园至尖山,其陈塘庄至灰堆段定名为20路。1965年2月24日,原1路(中心公园—土城)改线号20路。到了1965年3月,伴随着有轨电车拆除,1路汽车重返中山路、东马路、和平路这条天津昔日的“十里繁华带”,由电车变身而来的“大红头”也成为一代天津市民的经典记忆。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翟莹、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翟莹

来源:轨道车辆技术
汽车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1-14
最近编辑:5月前
轨道车辆技术
硕士 传播轨交知识,结交天下好友
获赞 74粉丝 120文章 367课程 1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