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2023年中国锂电年度十大领袖!

11月前浏览6765


 


2017年4月,在杭州举办的一场 “互联网+” 峰会上吴晓波曾向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抛出一个问题 “如果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十年的话会是哪个词?”


周其仁先生回答说是 “水大鱼大” 。水是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鱼是企业。几个月后,两人再次相见,周其仁先生补充道,“水大鱼大” 之外,还有 “水浑鱼杂” 。他认为,中国经济有今天,前仆后继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功不可没,企盼减少企业家的非正常死亡,降低夭折率。


中国锂电过去激荡的十几年间,何尝不是如此呢?


众所知之,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全球90%的锂电市场份额近乎被日韩等外资企业垄断,而时下,我国已在全球锂电产业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约占全球总销量的56.9%;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比例达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等。


在这样一个激 情燃烧的年代,正是无数锂电企业家前赴后继,历经跌宕与苦难,凭借着涌动在激 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赌性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或是如苦行僧般的科学钻研,最终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锂电崛起大戏。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讲过:“伟大的将军们,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点燃,用微光照亮队伍前行。”


如今锂电江湖又进入新一轮博弈与洗牌周期,甚至 “锂电产业全面进入超级产能过剩时代”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产业冲突和博弈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残酷淘汰赛已不可避免。近几个月内,多位产业领袖公开呼吁警惕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出现的 “超级产能过剩与疯狂价格战” 现象及风险。


纵观锂电江湖的沉浮兴衰,无论是企业强势崛起,还是轰然倒塌,多还是人力所致,特别企业领袖的影响与决策往往事关全局成败,甚至会影响产业的未来走向。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清晰的看到,即便是竞争激烈的2023年,很多企业或是营收继续保持两位数甚或更高增长,或整体资本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或在加速构建国际化与一体化战略堡垒,或持续技术突破与推进产业化进程,这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综合实力依旧在壮大、成长,无疑,这就是企业家的精神与力量。


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综合评估了2023年锂电企业家们在“产业地位与发展势头、国际化发展与进程、财务健康与资本实力、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等多个核心维度,重磅推出《中国锂电年度十大领袖(2023)》,并以此向每一位锂电产业中的奋斗者致敬。


特别注:排名不分先后,入选指标如下

1.在他们的带领下,2023年企业持续实现两位数及以上高速增长,且处于细分领域龙头地位,或未来有可能成为新的龙头企业;

2.在国际化发展与布局方面,已建立/计划建立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或企业海外收入规模超100亿元,或海外收入占比在30%以上,且至少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趋势;

3.在资本层面,2023年成功带领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或接近上市,或最新披露资产负债率低于70%,且短期资金净值为正;

4.在技术创新层面,2023年发布了现象级创新产品,研发投入至少已连续三年保持增长趋势,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4%等。


 
 


创建于2011年12月的宁德时代(300750.SZ),初始注册资本仅为100万元,激荡的12年间,在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曾毓群的带领与奋力搏杀下,如今宁德时代已从原来只拥有几间厂房的小作坊成长为 “连续近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第一,连续近3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 的全球锂电霸主。


如今的曾毓群已经55岁,曾靠赌 “三元锂电池” 技术路线强势崛起的他,心境与战略视野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其办公室悬挂的牌匾已经由 “赌性更坚强” 改成了 “溥博渊泉” 。“溥博渊泉” 这四个字出自《中庸》,意思是崇高广大的德行,深远卓识的智略。


作为企业家代表,曾毓群曾在北京的协商座谈会发言中说:企业应重视基础研究,而非热衷技术改进收获短期利益。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新体系新材料、先进制造、大数据应用、远程升级(OTA)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迭代。


曾毓群无疑是一个强力的行动派,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近十年间(2014年-2023年9月)宁德时代研发投入合计497.2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40%,其无疑是锂电领域在研发方面投入最多的企业。


持续且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为宁德时代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以及雄厚的技术储备。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6月末,宁德时代拥有研发技术人员17998人,这是2017年末的5.25倍;同时,宁德时代还拥有6821项境内专利及1415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13803项。


在最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方面,宁德时代无热扩散技术电池产品持续获得国内外客户认可,并批量应用;麒麟电池已实现量产装车,助力 CLTC综合工况续航1000Km以上车型的上市;发布全新的凝聚态电池,拓宽以高安全和轻量化为核心的应用场景;宣布4C麒麟电池首发平台和钠离子电池首发车型,推进M3P产业化;此外,在储能电池方面,宁德时代EnerOne、EnerC产品持续大批量出货,升级产品EnerOne Plus较上一代产品能量密度与充放电效率持续提升。公司推出零辅源光储直流耦合解决方案,推进集长寿命、高安全、高效率多种优势的储能产品应用……


如今宁德时代到底还有多少技术储备,几乎是整个行业共同好奇的话题。


当地时间11月9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在德国慕尼黑宣布,将2023年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授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以表彰他在推动全球交通电动化和能源革命进程中的卓越贡献。


除了在研发领域持续突破外,曾毓群还有更大的产业抱负。今年3月份,曾毓群在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曾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应该坚持开放发展总方针,公司走向海外,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是中国汽车企业发展的高阶阶段”。


事实上,宁德时代也是锂电领域全球化拓展最快,布局最深的企业,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统计,过去9年间(2014-2022年)其海外收入由0.15亿元增长至757.30亿元,增长近5048倍,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也由1.70%增长至23.05%。2023年其海外收入继续保持凶猛的增长势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达656.84亿元,同比增长了195.16%,海外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34.71%。


在海外产能布局方面,2023年其也取得重大突破,宁德时代在德国图灵根州建设的第一座海外工厂到2023年年初已宣布正式投产,第二座海外工厂位于欧洲匈牙利德布勒森也于去年9月正式启动,规划产能100GWh。宁德时代披露,到2023年底两家欧洲工厂的产能将达到180GWh。


当然,今年最受市场瞩目的还是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的合作进展,福特汽车11月21日表示,正在恢复密歇根州一家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工厂的建造工程,合作,由宁德时代向其进行电池CTP(无模组电池包)的技术许可(有偿)的工厂。


12月7日,宁德时代又与香港科技园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宁德时代宣布将在香港科学园设立国际研发中心,总投资超过12亿港元,以此促进新能源科技创新,推动香港可持续发展。曾毓群介绍,宁德时代依托香港创新研发中心,将充分发挥在产业、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推动新能源领域技术进步和创新应用,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宁德时代的强大还不止于此,目前宁德时代还通过自制开采、投资入股、合资合作、回收利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电池矿产资源和上游材料领域布局,打造供应链韧性。而前瞻性的一体化的布局是宁德时代拥有更强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以2023年上半年数据为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品毛利率为20.35%,同比增长了5.31个百分点,无论是毛利率还是增幅均远超核心竞争对手。


其一体化版图的深度与广度还在不断延伸。在1月29日,宁德时代还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在广东省佛山市投资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项目,项目建设周期为4年,投资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238亿元,建设内容为  “建设具备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含兼容过程料)及相应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三元正极材料及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


纵观中国动力电池产业20年发展史,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历过了一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而每一轮产业洗牌几乎都伴随着产业明星的倒下,笔者分析发现,企业大多死于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在未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尤为考验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与资本实力。


在24潮统计的 “锂电十大排行榜” 中,宁德时代资金净值为2177.82亿元,同比上一年增长了57.74%,高居榜单第一位,其资金净值较第2-20名之和还要高出686.41亿元,资本实力傲视群雄。


而强悍的资本实力既是宁德时代抵御产业寒潮的最有利武器,也为其后续发展构建了无限可能。


关于未来产业竞争格局,曾毓群认为:“承载 ‘双碳’ 战略重要使命的动力电池,正成为世界新旧动能转换和汽车消费复苏的顶梁柱。未来5年到10年,全球降碳减排进入攻坚期、窗口期,对动力电池产业交付效率和交付品质都将提出更高要求。”


在曾毓群看来,动力电池行业已迈入了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 的新阶段。“全球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动力电池的赛道上来参与竞争;电池产业的前半程已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进入电池产业的后半程,要与产业一起迈向高质量跃升发展 。要坚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以及科技平权。”


 
 


弗迪电池前身是比亚迪锂电,成立于1998 年,是比亚迪(002594.SZ)最重要的动力与储能电池的研发与制造平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其产品领域覆盖3C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多个领域。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比亚迪一直占据全球锂电江湖头部位置。比如2022年弗迪电池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市占率为27.03%,高居第二位。而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11月份,比亚迪分别占据动力与储能电池销量榜第二位,仅次于宁德时代;整体来看,前11个月比亚迪位列动力电池销售榜第二位,位列储能电池销量榜第四位。


弗迪电池董事长兼CEO何龙堪称比亚迪元老级人物,其早在1997年7月就加入比亚迪集团,曾任第一事业部、第二事业部质量部经理,第二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现任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比亚迪慈善基金会理事等职。


目前,何龙领导下的弗迪电池在技术人才储备、新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据悉,截至2022年12月1日,弗迪电池拥有博士450人,累计申请专利6200+,累计授权专利3600+。


近年其开发了高度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 “刀片电池” ,更好解决市场安全痛点,加速磷酸铁锂电池重回动力电池主流赛道。


据比亚迪财报披露:其刀片电池战略目标是 “打破传统电池系统的模组概念,利用刀片电池独特长宽比特征,实现超长尺寸电芯的紧密排列,获得更高的体积利用率,使得搭载磷酸铁锂体系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达到 700km 以上;并成为全球唯一可通过针 刺实验的动力电池,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树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杆。”


谈及刀片电池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成为动力电池的划时代作品,解决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以及安全顾虑,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巩固了公司的全球龙头地位。”


此外,基于刀片电池技术,其还推出「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让「刀片电池」与车身结合更为紧密,使整车扭转刚度突破 40000N·m/°;进一步加强整车安全,正碰结构安全提升50% ,侧碰结构安全提升45%,车身轻量化系数低至1.75;同时通过释放原来电池与车身地板之间多层结构占用的空间,增加垂向乘坐空间,提升舒适性。


“助力整车安全再升级,让燃油车的上限成为了电动车的下限。”


在储能电池方面,公司计划推出能量密度更高的刀片储能电池—魔方储能系统,基于刀片电池和CTS专利技术,系统容量密度较上一代产品提升89%,魔方组合成为20尺集装箱,单箱容量即可达到5.36MWh。搭载比亚迪储能全新一代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突破一键启动免调试、故障诊断、智能温控交互技术等。“魔方储能系统彰显了公司储能系统持续创新的技术能力,符合国家储能产业将在 ‘十四五’ 跨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的要求,推动国际化战略换挡提速,加速世界能源革命进程。” 弗迪电池如是说。


据笔者了解,目前拥有超20年整车厂合作经验的弗迪电池搭载车型已超过200款,搭载弗迪电池的车辆超过350万辆, 除了配套比亚迪外,弗迪电池客户还包括特斯拉、红旗、长安、丰田、福特、蔚来、戴姆勒、T公司等车企。而工信部公布小米汽车的申报车型信息显示:小米汽车产品商标为小米牌,为纯电动轿车;一共两款车型,一款名为SU7,该车型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单体供应商为弗迪电池。


在储能电池领域,弗迪电池已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了近百个工业级电化学储能解决方案。业务覆盖23个国家,300+个城市,遍布全球六大洲。


在市场端攻城拔寨的弗迪电池,在产能投资布局上也非常凶猛。最新消息,11月18日,淮海控股集团与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就钠离子电池项目签署合资协议。双方拟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年产能30GWh,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微型车钠电系统配套商。


淮海控股什么来头?资料显示,淮海控股集团曾用名江苏淮海车辆集团总厂,拥有20家下属公司,业务覆盖114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经营淮海新能源、弘安汽车、宗申车辆三大品牌,在徐州、重庆等地设有七大制造基地,在巴基斯坦、印度、智利、秘鲁、印尼等国家也设立了海外基地。


在下游应用端,淮海控股集团的布局已进入实质性的市场化推广阶段。今年6月18日,陕西淮海车业有限公司100万辆钠电新能源车辆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六省唯一的全产业链钠电新能源微车生产基地。


据多家外媒报道:比亚迪还计划在西班牙、韩国等地建立电池超级工厂。


综合动力电池网、起点锂电大数据以及西部证券等数据统计,目前比亚迪电池产能规划合计为617GWh,预计2023/2024年电池产能将达482/587GWh。


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何龙提出了 “打破惯性思维,挑战理论极限” 的工作方针,目的就是贯彻竞争。何龙表示,跳出惯性思维的怪圈,从外界看我们的业务、生产、管理、开发以及整个市场。打破了惯性思维,紧接着就是挑战理论极限。“像刀片电池就是挑战理论极限的成功案例,它挑战的是空间利用率的极限,从理论上讲,极限就是空间全部用满。”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挑战了理论极限我们会发现遍地都是机会,人事、采购、财务等各方面的管理,都有机会去改善、有空间去挖掘。“公司最近提出了极致成本、极致设计、极致生产......就是要挑战理论的极限,要做到极致,没法再超越。总的来看,竞争说到底是各种数字的竞争,排行榜上都是用数据说话。所以,竞争文化落地,核心是要做好信息化,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以方便做各种数据对比。”


 
 


亿纬锂能(300014.SZ)创建于2001年,回看亿纬锂能22年创业史,其由最初重点发展锂原电池、消费电池,再扩张至动力与储能电池领域,其始终持续占据产业头部位置,成功的秘诀在于其创始人、董事长刘金成始终信奉不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在经营上则表现为试图通过多元化布局来对冲单一业务风险暴露的冲击。


尽管当前锂电产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资本实力羸弱等压力或风险,但刘金成通过“差异化的进击策略、前瞻性的一体化与国际化布局,稳健的财务结构与持续提升的现金流及资本实力” 等战略的实施与落地,使得亿纬锂能已拥有抵御产业周期变化的能力与实力,未来其仍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在国际化布局方面:2023年,亿纬锂能明显在加快推进全球化进程,其宣布开启 “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合作” 新征程:具体动作包括全资孙公司亿纬匈牙利与匈牙利 Debrecen政府的子公司签订购地协议,将依托国内制造优势及运营经验,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建设4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大规模建设大型圆柱乘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产能。“该项目的实施,强化了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市场地位,完善了公司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促进了公司海外业务的顺利推进,也有利于快速响应匈牙利当地关键客户对新能源汽车配套动力电池的需求。”


另外,其全资孙公司亿纬马来西亚与PKL及其控股公司签订购地协议,用于投建 “圆柱锂电池制造项目” 。该项目配套支持了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地区电动两轮车及电动工具制造企业,是公司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


在客户拓展方面,亿纬锂能与美国客户ABS签订合作协议,根据约定预计向ABS生产和交付13.389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子公司亿纬动力与美国客户Powin签订电池产品采购协议,约定向Powin生产和交付10GWh方形磷酸铁锂电池资本实力。


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深厚的技术储备与研发突破。目前亿纬锂能已经形成锂原电池、三元软包、三元方形、三元圆柱、铁锂方形的全形态锂电池谱系,并在46系列大圆柱、大铁锂电池率先布局,成为公司先进电池技术代表产品。


数据显示,近些年亿纬锂能一直在加大对主营业务的研发投入力度,据24潮统计,过去近18年间(2006年-2023年9月)亿纬锂能累计投入研发费用78.35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为6.60%。目前其培养了超过四千人的研发团队,建设23万平米高水平研究院,建成19个大型研发实验室和中试线,强化成果转化力度,快速响应下游需求,形成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开发体系。


目前亿纬锂能将 “46系列大圆柱电池产品” 当做进击乘用车市场的重要抓手。46系列大圆柱电池凭借其在安全性能优势、更低的制造成本,是国际头部车企的重要选择,且已得到更多主流车企的认可,将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重要发展方向。在该系列产品上公司具备显著的技术和产能建设优势,在获得了海外一流车企的重要订单后,陆续在国内外更多车企上实现定点,现已取得未来5年客户意向性订单合计约472.31GWh。


据了解,目前亿纬锂能已经完成了46系列三元高比能电池部分产能建设,产线运转良好,近期完成了100万颗46系列三元高比能电池的生产下线,正式实现商业交付及应用。预计今年内完成20GWh产能的落成,并规划了沈阳、成都、匈牙利等地超50GWh的建设安排以阶段性满足国内外客户需求。


结合对未来储能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判断,亿纬锂能还率先发布领先技术产品LF560K。LF560K采用超大容量(单体电芯容量达 560Ah)的CTT(Cell to TWh)电芯方案,是行业目前普遍采用的280Ah电芯容量的2倍,同时循环次数超过12000次,有效满足储能尤其是中大型储能电池系统对长循环寿命的要求,有效降低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据亿纬锂能透露,该产品发布后,广受客户好评,目前已获取5年内的意向性客户需求超过140GWh,公司规划的行业首个单体规模最大的60GWh超级工厂,已正式启动建设。


作为掌舵人刘金成早在1985年就开始涉足锂电池的研发,他始终坚信一条 “做锂电池必须是长期主义” ,他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觉得要把心静下来,用长期主义的观点来做这个事情,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个事情就好做很多。


他举例道:在2018、2019年开始在供应链里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和国内行业里的头部企业成立了22家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供应链交付以及控制成本。“这就是我们当前的业务架构,我们会在这样一个思路,继续前行。”


根据其战略规划:“三足鼎立”(消费、动力、储能电池)的业务结构会让公司能够更加稳健的运行,哪怕市场有一些波动,或者有一些局部市场的变化,我们依然能够稳健前行。


关于未来动力电池发展的美好前景,刘金成在今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谈了三点看法,

第一,确定性非常强,这件事情不需要再探索,不需要去踩雷,已经过了这个阶段;

第二,大众有一个报告中说,“因为电动车的经济性和便利性会让更多的人使用电动车和电动工具,所以,将来一年中国车的用量不是2,500万辆,而是5,000万辆”,我其实比较相信这样一个判断。如果将来中国车的用量是一年5,000万辆,即使今年卖1,000万辆,电动车的渗透率才20%,而20%是一个最基础的量,这也是动力电池最黄金的一个阶段。;

第三,打造世界级的电池企业,现在全世界的主机厂向中国企业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我们刚刚在沈阳建设了电池工厂,之后还会在欧洲为宝马建设新的工厂,亿纬锂能会成为欧洲主机厂的主要电池供应商之一。


“电池行业要面向国际化,在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合作方面,中国企业不要 ‘依然采取下不封底的方式’ ,这样其实并不好,我们要有一点绅士风度,要把自己的使命定位在 ‘可信、可靠、和谐发展’ 。” 刘金成认为,“和谐发展” 就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成立于2017年10月的瑞浦兰钧(0666.HK),是青山实业结合其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新能源领域进行投资布局的首家企业,专注于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与制造,招股书显示其拥有堪称豪华的股东阵容,先后进入瑞浦兰钧的投资方有30多家,不仅有IDG资本、深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还汇聚了上汽系、中伟股份等一众产业龙头,以及浙江、佛山、芜湖、淄博等国资。


瑞浦兰钧董事长曹辉则是锂电池领域的资深专家,曾任职于上海航天电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2009年牵头组建了上海市较早一批GWh车用动力电池生产线,并在动力电池行业提出了多项技术创新。曹辉博士曾牵头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及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其还是超过870项专利的发明者,多项专利已成功申请并商业化。


可以说,正是在资本、资源与技术等加持与助力下,瑞浦兰钧成为了当前锂电领域发展最快、势头最为强劲的企业之一。


据了解,瑞浦兰钧从成立的2017年至第二年的2018年整年,都处于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阶段,2019年初开始第一只电池才完成交付。而从0到营收突破100亿元,其只用了5年时间,近乎与宁德时代同速,堪称锂电产业成长最快的企业。


在产业布局上,瑞浦兰钧电池产品总产能上,从2020年初的2.3GWh增长至2022年底的35.2GWh,三年间增长14.30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瑞浦兰钧在2022年在全球锂离子电池制造商中按全球储能电池装机量计拥有8.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在中国动力电池产品中按装机量拥有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十;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2023年1-10月份瑞浦兰钧动力与储能电池内销累计排名第七、单纯动力电池排名第八、单纯储能排名第三,动力与储能电池出口累计排名第六。


目前瑞浦兰钧的客户包括中国新能源车企20强中的10家以及中国五大新势力车企中的4家;其储能客户包括七家中国十大储能变流系统制造商及六家中国十大储能集成商(按2022年的出货量计,数据来源于弗若斯特沙利文)


12月18日,瑞浦兰钧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18.3港元,募集资金21亿港元,其中80%的资金将用来继续扩大电池产能。截止22日收盘,瑞浦兰钧市值达417亿港元。其影响力已延伸至资本市场。


瑞浦兰钧与曹辉的产业野心远不止于此。笔者几个月前在参观瑞浦兰钧温州总部时发现,在其展厅内赫然写着 “2027年成为千亿级全球化企业” 的宏伟目标。


根据瑞浦兰钧战略规划,到2025年锂电池产能达到150GWh,另据电池中国报道,到2026年,瑞浦兰钧零碳电池总产能将超过200GWh以上,以满足海内外不同应用领域的客户需求。


“在电池行业,越懂技术越懂客户,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曹辉说,本质上还是用工程师思维去解决市场问题。公司从一成立就定了一个目标,做最高性价比的产品。客户说要高能量密度、高能量效率、长寿命,提出这些指标互相之间都很矛盾。那么我们就要用市场需求牵引我们的产品研发。


一年多前,瑞浦兰钧重磅推出的 “问顶” 电池创造的一系列亮眼数据,比如 “在电芯层级将能量密度提升15%,在系统层级将有效体积利用率提升26%,将方形磷酸铁锂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高到450Wh/L,超过了当前400Wh/L的行业平均水平,使得磷酸铁锂车型迈入700km续航门槛;三元锂电池续航甚至突破1000km。” 等等,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今年5月,瑞浦兰钧又在国内正式发布问顶320Ah储能电芯,成为业内第一家推出320Ah储能电芯的企业。全球送样及官方实测数据的公开证实问顶320Ah储能电芯实际性能全方位超行业标准:

1、减少用地面积,增加10%以上的净利润。得益于瑞浦兰钧 “问顶” 技术的提升,问顶320Ah储能电芯的极耳长度降至13mm,使电芯能量密度达到95.4%。因此,规模化应用问顶320Ah电芯能够减少15%的用地面积,增加10%以上的净利润;

2、多方位降本,提升经济效益。从单体容量来看,同尺寸下,问顶320Ah储能电芯实际容量达到335Ah,对应系统容量提升至5.2MWh,使得系统集成商除电芯外的所有成本下降4%、总包方基建成本可以下调4%;

3、每支问顶320Ah储能电芯减碳54.6kg,对应的碳足迹也更低。在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掀起 “零碳行动” 的当下,更低的碳足迹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减碳计划,助力客户加快构建并实现减碳目标。


强大的研发能力、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强悍的战略执行力与清晰的宏观战略视野等,正在构成瑞浦兰钧核心竞争力。曹辉坦言现阶段产业已进入 “寒冬前的深秋” 。他表示,竞争已经到了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在生死边缘。我觉得90%的电池集成商都会倒下。电池厂倒下两三家的概率也很高。去年年底时我的预测就相对保守了,已经感觉到了 “超级过剩” 时代要来了, 能保住30%-40%的增长就相当不错。很多冲进来的公司最后一定是灰头土脸地出去,对电池的复杂性要有敬畏。


“竞争残酷,先活下来,这个我们有信心。” 曹辉已有应对策略,一是产品差异化。只有产品充分差异化,才能避开内卷;二是直接布局海外。在国内拥有巨大的产能已经成了劣势,而出海做供应链本地化,供应海外公司已经是必备的一条路。“越早出海意味着越早抢占海外市场,我们更倾向于成为第一批出海的中国新能源企业。”


而国际化正是其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之一。招股书上显示,除目前国内的五大生产基地外,瑞浦兰钧计划在欧洲、东南亚及南美洲等地区建立生产工厂,来增强其在全球的业务,目的是更接近当地的自然资源及原材料,并分散地缘政治风险。


最新消息2023年9月4日,瑞浦兰钧欧洲子公司于德国慕尼黑正式启动,成为全球化战略布局新支点,计划将欧洲作为又一科研、生产、营销基地。


而据24潮统计,2023年至今,瑞浦兰钧与Powin、SUNPIN SOLAR、VENA ENERGY、Energy Vault等海外巨头签订总打销售合约,合约总规模合计39.4GWh,签约规模位居行业前三。


 
 


远景动力的前身是日产和NEC等成立的“Automotive Energy Supply(AESC)”, 从2010年上市的第一代日产EV “LEAF(中国名:聆风)” 开始向日产供应电池。2019年才被远景科技集团收入帐下。


毫无疑问,董事局执行主席张雷执掌下的远景动力也是目前动力与储能电池江湖中扩张最为凶猛,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企业之一。据官网介绍:远景动力在中国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产能规模达20GWh,预计每年可为全球超过80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高耐久性和高性价比的动力电池。


而根据其战略规划,远景动力未来将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3大生产基地。预计到2026年将实现全球零碳产能400GWh,这无疑是一份极具野心的战略规划。


而远景动力也确实展现了高效的战略执行力。美国当地时间6月7日,远景动力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佛罗伦萨县的智能电池工厂举行开工仪式。该工厂规划年产能达到30GWh,将由100%清洁能源驱动,于2026年投产。据了解,该工厂将为宝马新一代车型配套大圆柱动力电池产品。在2022年10月,宝马集团宣布与远景动力达成战略合作,为将在北美生产的 “新世代” 提供高能量密度、高续航、更安全和零碳的电池供应。


事实上,2023年以来,远景动力在中国、法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和美国等全球多地布局的新工厂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鄂尔多斯工厂投产后仅一年时间就已完成500万颗储能专用电芯的生产;十堰工厂项目于2022年4月正式开工,目前也已正式投产;日本茨城工厂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地多个生产基地都在加紧建设中,预计最快明年将在美国实现储能电池专用产线的量产。


凭借引领行业的创新技术与全球化的产业布局,远景动力已同奔驰、宝马、日产、雷诺、本田、一汽、东风、吉利、奇瑞等国内外多家头部主机厂商达成战略合作,为59个国家的超1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产品,迄今为止从未发生一起重大事故。


凶猛的投资风格,也必然需要强悍的融资能力才能保持战略的持续性。10月28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远景动力已于年中完成B轮10亿美元融资,并开始新一轮融资规划,以满足其全球新增订单及产能布局的需求。


仅一个月后,据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远景动力(AESC Group)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的目标估值约为100亿美元。知情人士表示,远景动力正考虑在C轮融资中从私人投资者那里筹集约15亿美元。目前的考虑还只是初步的,融资规模和估值等细节仍有可能发生变化。远景动力和远景科技集团(Envision Group)的代表拒绝置评。


今年7月,远景科技集团还发布了《2023零碳行动报告》,公司已在2022年实现运营碳中和目标,远景动力从而成为全球首家实现运营碳中和的电池科技企业,以实际行动助力全球零碳转型。远景动力还顺势推出了全球首批 “碳中和” 储能电池,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TÜV南德颁发的 “碳中和认证(PAS2060)”。


据了解,通过远景方舟碳管理系统,远景动力对储能电池产品进行了 “从摇篮到大门” 的碳足迹分析,从原料开采、加工、包装、运输到生产、污染物排放等流程进行了精准的碳排放核算,自动生成碳排放报告并模拟减排路径。产品碳足迹的信息均被记录在储能电池产品的 “零碳绿码” 中,展示透明、可追溯、可认证的碳足迹数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池生产采用100%绿电,远景动力所产产品碳足迹整体远低于同行业同类产品。


远景动力表示,储能对全球实现碳中和转型至关重要,远景动力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首款储能专用电芯,多款产品已经交付全球头部客户,在中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超过150多个储能场站装机运行。


今年8月,远景动力与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Fluence达成战略合作,在此前5月,Fluence宣布与远景动力签订供货协议,双方Fluence将采购远景动力在美国制造的储能电池产品,预计2024年开始交付。


除了Fluence,远景动力近期还与另一家美国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达成深度合作,并成为Powin一级电芯供应商。此前,远景动力已与Powin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联合建设860MWh的光储项目。


据悉,截至10月底,远景海外储能系统交付量和订单量同比增长约300%。其中,英国是远景最重要的海外储能市场。远景在英国储能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今年新增储能订单有望超2GWh。目前在手订单已超过70GWh。


在2023年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张雷在回答彭博社主播弗朗辛-勒夸关于新能源产业下一个发展方向是什么,在哪些领域需要突破的问题时,张雷表示,相比某个领域的突破,他更看重整个能源系统的协调效应和协同成本。


张雷说,现在大多数绿色科技公司都聚焦和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比如光伏组件、动力电池、风力发电或者氢气制取等,但缺少能够真正提供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的公司。目前世界正在从化石燃料能源系统向可再生能源系统过渡,需要把风能、光能、氢能、储能,像交响乐一样通过协同和合作,满足源源不断绿色能源的供给和低成本电力的需求。发挥系统性协调作用,真正建立可再生能源系统,这将变得非常重要。


“远景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是绿色能源系统协同的很好实践,甚至与工业系统聚集在一起,真正使产品不仅具有成本竞争力,而且无排放。无论是应对气候危机,还是经济发展,全世界都需要这样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张雷如是说。


 
 


国轩高科(002074.SZ)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最早的动力与储能电池制造商之一, 在董事长李缜的率领下,于2015年成功借壳上市,成为 “动力电池上市第一股” ,比宁德时代上市整整早了近三年时间。如今其无论是在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领域,其均位居全球前十名。


据24潮统计,过去8年间,国轩高科年营收规模增长了7.40倍,于2022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即便是激烈竞争的2023年前三季度其营收依旧保持了50.96%的增长,达217.78亿元。据了解,前三季度国轩高科出货量为31GWh,已超去年全年规模;其中国内动力电池装机10GWh,市占率3.9%,排名第五。东兴证券预计23年国轩高科电池出货有望达 50-55GWh。


谈及公司所取得的成绩,李缜认为,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 “长期主义” 的结果,体现在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国际化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前谋划,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多年前,即2020年,大众战略投资国轩高科,目前股份占比24.77%,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曾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大众入股对于国轩高科近几年国际化战略布局的三大重要意义:大众给国轩带来的,是资本、管理、市场的全面升级。


数据显示,国轩高科确实是锂电领域国际化发展与布局最快的企业之一。其海外收入已经连续三年(2020-2022年)保持200%以上的强劲增长,2023年上半年其海外收入达30.62亿元,同比增长了296.63%。


此外,在产能布局上,2023年国轩高科在海外已连落数子,为未来发展构建了广阔的发展与想象空间。比如9月,国轩高科欧洲首个电池生产运营基地,哥廷根工厂首条电池产线正式投产产,标志着公司已经在欧洲实现本地化生产与供应。;10月,在北美市场连下两城,接连宣布美国国轩将在伊利诺伊州建设锂电池项目(10GWh 锂电池组+40GWh 电芯),拟在密歇根州投资建设电池正负极材料项目,合计投资超43亿美元。其中锂电池项目预计2024年投产。面对美国IRA补贴要求带来的本土化生产压力,中国电池厂纷纷赴美建厂,公司投资规模较大、投建进度最快,有望充分享受北美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红利。


最新消息,据路透社报道,斯洛伐克经济部于11月23日表示,中国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和斯洛伐克合作伙伴InoBat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计划在斯洛伐克建设一个电动汽车电池厂。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Gotion InoBat Batteries计划在2026年开始在新工厂生产电动车电池,最初的年产量预计为20GWh。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5日,国轩高科就宣布,全资子公司合肥国轩与InoBat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携手探索包括在欧洲合资建设40GWh产能在内的合作机会。随着此次新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以及报道中出现的合资企业名称 “Gotion InoBat Batteries” ,意味着国轩高科和InoBat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国轩高科即将落地又一个欧洲电池工厂。同时,初始产能20GWh,也说明双方计划分阶段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国轩高科与InoBat不仅是合作伙伴关系。今年8月23日,双方在合肥签订投资协议,国轩高科已收购InoBat的25%股权。(来源:东方证券、维科网锂电)


此外,据了解,国轩高科越南/泰国/印度产能亦将陆续落地,公司规划到2025年全球产能达到300GWh,其中国内200GWh,海外100GWh。


在海外客户拓展方面,国轩高科目前已为大众标准电芯全球定点供应商,预计未来标准电芯将覆盖大众旗下80%量产车型,同时公司加深推进与美国Rivian/印度Tata/越南VinFast等公司战略合作,并进入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供应商体系。东兴证券分析认为,在大众股东加持下公司出海进程将顺利稳固推进,海外电动车渗透率提升空间广阔且目前亟待降本,公司作为海外布局优势领先的LFP电池龙头企业,未来有望抢先收获海外市场高增速的红利,长期看好公司全球市占率提升。


“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全球化是历史的潮流,谁都阻挡不了?” 李缜说,

第一是经济基础。我们所有的企业,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的企业都在走向全球化,都需要在全球分享各自的成果、产品、技术。这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

第二是全球化已经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交流系统、通讯体系、运输系统等,想要阻断这个技术基础已经不可能;

第三是谁也阻挡不了全球资源往效率更高的地方流动。这是必然的规律,全球人才、知识都在往更需要的地方流动。有了这些良好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基础,所以说,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


李缜认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市场的法则是靠竞争,不是靠补贴,企业自身实力是核心。李缜表示,企业本身的实力来源于这几方面:首先是看一家企业有没有核心技术。国轩有超过6000名优秀的研发技术人员,有超过7000项的电池专利技术。我们始终认为,科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技术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工程是一个落地的过程。科学解决从0到1的问题,技术解决从1到100的问题,工程解决从100到1000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轩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国轩从未放弃长期增长的技术基础;

第二,国轩在不断打造全产业链。比如我们在阿根廷有锂矿资源,在印尼有镍矿资源等,我们在中国国内有碳酸锂资源、磷酸铁资源等。资源链建设解决的是我们的成本问题;

第三,国轩也在进入电池回收领域,实现循环利用、低碳发展。2050年左右,在能源存储领域,人类社会对资源的掠夺将不复存在,电池制造所需资源的80%以上来源于回收。这样我们的电池就有了足够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了长期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供应链基础,全球市场的基础,我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获得社会更多的认可。


 
 


今年是阳光电源(300274.SZ)创办的第26个年头,在创始人及董事长曹仁贤的带领下,其从50万元资金起家的小厂,一路搏杀,历经数个产业与经济周期,终成长为市值千亿的新能源龙头企业。


据权威数据咨询机构标普全球发布的2022年全球光伏逆变器企业出货量榜单,阳光电源以77GW的成绩蝉联全球第一;而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出货量连续七年位居中国企业第一,2022年,储能系统出货量达7.7GWh,海外占比70%。全球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发布的2022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BESS)集成商市场份额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阳光电源以16%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其后是Fluence(14%)和特斯拉(14%)、华为(9%)和比亚迪(9%);另外,据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S&PGlobalCommodityInsights)在10月初披露,截至2023年7月,按已交付项目计算,阳光电源位居全球系统集成商之首。


“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 ,一直是曹仁贤的梦想。但当2015年阳光电源刚刚切入储能行业时,很多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这家企业,毕竟那时,国内电动车市场也才刚刚起步、锂电池仍十分昂贵,“当时进入储能市场也是基于对可再生能源未来渗透率逐步增加的预期。由于太阳能、风能都有波动性,间歇式能源的弊端将逐渐显现出来,所以我想储能的时机一定会到来。而踩准时机也非常重要,搞得太早有可能会死在黎明前夜,搞得太迟也可能根本没机会入场,所以到底在哪个点去做新业务、去做加法,确实很考验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曹仁贤说。


“可再生能源行业经历过几次大的波折,低谷时我们练好内功养精蓄锐;风口来临时,我们踩准前进的步伐。” 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一语道破,唯有对于赛道足够热爱、专注并极致创新,才能在发展的 “变” 与 “不变” 中把握好时机、抢占住先机。


曹仁贤还表示:“阳光电源这一路走来,核心还是靠自身的洞察力,对商机、危机、机会的洞察与识别。可再生能源行业经历过几次大的波折,低谷时,我们练好内功养精蓄锐,在行业发展的风口来临时,我们踩准前进的步伐。”


历史多次证明,从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从1997年到现在,阳光电源一直围绕着如何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如何去服务好可再生能源行业,同时构筑好自己的 ‘护城河’ ,不断迭代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曹仁贤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核心技术的锻造和持之以恒的自主创新,“每年都是这么坚持下来,所以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 。


事实上,持续且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为阳光电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据24潮统计,过去近16年间(2008年-2023年9月)阳光电源累计投入研发费用77.0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26%,其中近三年研发费用投入均在10亿元以上。


2023年,阳光电源面向海外大型地面应用场景,推出 “三电融合” 的Power Titan 2.0全液能储能系统,采用314Ah大容量电芯,配置嵌入式PCS,实现交直流一体化,标准20尺集装箱容量达2.5MW/5MWh;同时搭载干细胞电网技术,实现系统更高效、更友好、更安全。


据了解,在2022年,阳光电源的Power Titan 液冷储能系统就通过UL 9540、UL 9540A安全测试,这是中国唯一以 “电池系统+PCS” 通过双认证的大型地面储能集成系统。2023年4月,又通过了TÜV莱茵全维度技术测试,成为首个集齐电池系统、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 “三合一” 全系认证的产品,效力覆盖欧洲、北美、澳洲、东南亚、非洲等所有主流市场,标志着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均达全球最高标准。


华安证券分析认为,海外市场安全和资质认证、渠道布局所需时间周期较长,且国际标准体系更加严格,为先进入者构筑了 “产业护城河” 。


目前阳光电源储能系统广泛应用在美、英、德等成熟电力市场,不断强化风光储深度融合。所有参与的储能项目未出现一例安全事故,在调频调峰、辅助可再生能源并网、微电网、工商业及户用储能等领域积累了广泛的应用经验。


2023年至今,阳光电源已签订多个海外储能大单,比如通过澳洲GPS并网许可,签约南澳最大独立储能订单138MW/330MWh;签订英国825MWh储能大单;10月,阳光电源与澳大利亚Hive Battery Development Pty Ltd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内,阳光电源将为创新型储能项目Hive,提供总计3GWh容量的PowerTitan大型液冷储能系统等等。


“目前阳光电源50%左右的营收来自国际业务,这块确实是我们的金牛业务,同时也化解了单一市场上的风险。全球市场对于我们来说确实非常重要,在布局上也花了很大的代价和力气。” 曹仁贤表示,“从2005年开始,阳光电源做了近20年的海外业务布局,下一步我们还要跟广大友商和行业领军企业一起去探索海外业务的规律,在产品创新和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


据财报披露:目前阳光电源已在海外建设了超20家分子公司,全球六大服务区域,85+全球服务中心,拥有280+认证授权服务商和数百家重要的渠道合作伙伴,产品已批量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据24潮统计,过去15年间(2008年-2022年)阳光电源海外收入合计达424.48亿元,2023年上半年再次实现137.04%的高速增长,达历史新高的154.29亿元。


据国泰君安分析,2023年阳光电源前三季度储能系统收入137亿元,同比增长177%,结构上海外占比超85%,其中以欧美大储为主。预计全年实现储能14-15GWh出货。


曹仁贤也曾坦言,这一路走来,资本的助力不可或缺。2016年和2021年,阳光电源先后两次进行了再融资,分别募资了26亿元、36亿元,重点投向研发创新中心扩建、全球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业务产能提升等。


对于这两次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曹仁贤表示:“非常及时、非常关键,是行业和公司腾飞的两个关键时间点。如果当时不去增加资本金、不去募集那些资金,那么阳光电源有可能就在那个时候掉链子了。”


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9月末,阳光电源资产负债率为66.32%,同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04个百分点;拥有资金储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172.80亿元,剔除短期有息债务,资金净值为136.14亿元,资本实力远超同类竞争对手。雄厚的资金储备即使阳光电源拥有了抵御产业寒潮的实力,也将为其后续发展与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在的光伏和储能产业内卷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当前的产业竞争环境曹仁贤有清晰的判断和认知,他表示,光伏与储能产业发展迅速,不少跨界企业涌入光伏行业,但项目经验不足,导致很多储能设备投而不用,产品同质化泛滥,劣币驱良币的风险仍然存在,因此需要避免盲目扩张。他同时强调 “光伏行业必须坚持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光伏与储能产品的竞争力。加大绿色制造,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在数字能源方面的运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有着北交所一哥之称的贝特瑞(835185.BJ)成立于2000年,在董事长贺雪琴的强势引领下,经过20多年的积累与发展,贝特瑞在负极材料江湖创造了一系列堪称辉煌的战绩,比如 “连续13年位居负极材料全球第一、经营业绩连续18年保持增长趋势” 等等,目前贝特瑞客户已涵盖SK On、松下、LGES、三星 SDI、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众动力与储能电池国际巨头。


如今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领域,贝特瑞甚至已建立了从石墨矿开采到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产成品的完整产业链,确保供应稳定及品质保证。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域,其也通过自建及合作等模式,形成了集原材料、石墨化、碳化、成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布局,同时通过工艺革新降低生产成本。


“我们不仅穿越了产业周期,也穿越了经济周期。” 贺雪琴说,除团队的团结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企业不断进步。“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经营的核心策略,塑造产品竞争力,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


事实上,贝特瑞作为负极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持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据24潮统计,过去年间,贝特瑞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6.01亿元,占营业总收入比例为4.61%。其中,2022年研发投入达历史新高的12.63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92%。


持续且规模化的研发投入也为贝特瑞带来了丰硕的研发与技术成果。其中,在先进负极材料领域,贝特瑞几乎是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其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至第五代产品,比容量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mAh/g以上;另外,公司的钠电正、负极材料已实现批量出货并获得客户认可,同时公司在燃料电池、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领域均有前瞻性布局;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NCA正极材料的技术突破,并向海外的动力电池客户实现批量销售。


贺雪琴认为,“创新是永不停息的。在竞争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门槛。所以,如何设计自身竞争力,十分关键。” 目前贝特瑞绝大部分的产品都已不是漫无目的地开发。


在贝特瑞的展厅中,一组数字很是醒目——截至2022年底研发成果累计销售超400亿元,占公司总业务比例达70%。


从贝特瑞营收结构及变化中可以看到,贝特瑞在正极材料领域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贝特瑞正极材料销售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95.30%,首次超过了负极材料收入成为其第一大主营业务。第三方数据显示,在正极材料方面,贝特瑞在高镍三元市场中的市占率居国内第三。


而这也得益于其成功的合纵连横策略。据了解负责贝特瑞 “锂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 的常州贝特瑞便是由贝特瑞、亿纬锂能、SK On三方共同出资。2022年7月,在常州贝特瑞投产仪式上,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该项目是贝特瑞、SK On以及亿纬锂能三家企业良好合作的开始。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贝特瑞是负极材料领域国际化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Wind数据显示,贝特瑞海外收入已经连续7年保持增长趋势,过去十年(2013年-2022年)海外收入合计为151.79亿元。


当前贝特瑞还在全力推进印尼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总投资额4.78亿美元)建设;8月16日,贝特瑞又公告称,为完善海外供应链布局,贝特瑞与Evolution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投资协议》和《石墨销售和采购的承购协议》,公司或其指定实体拟以总价款不超过676万澳元认购Evolution发行股份后9.9%的权益,并拟在Evolution权益下的Chilalo石墨矿项目的采销及下游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


据了解,Evolution是一家在澳交所上市的澳洲公司(ASX 代码:EV1),间接拥有Kudu Graphite Limited(以下简称 “Kudu” )84%的权益。Kudu持有位于坦桑尼亚东南部Lindi地区Ruangwa区的Chilalo石墨勘探和开采权。


在11月底举办的2023(第十七届)动力锂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贺雪琴表示,动力电池产业面临新一轮洗牌,此时,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一起携手强链,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打造稳固的强供应链,做好产品创新、产业布局,打造绿色、智能制造等竞争优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市场需求一直都在,只是经济发展到了当前阶段,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不能在低附加值的产业中进行同质化竞争,而要占据微笑曲线中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贺雪琴如是说。


 
 


纵观先导智能(300450.SZ)发展史,其创建于1999年,2008年转型切入新能源赛道,为锂电池、光伏等新能源厂商提供自动化设备,并于2015年登陆科创板,20多年间,先导智能已从最初的3人小作坊成长为拥有2.1万名员工,且在新能源装备市场始终保持市占率第一的全球高端锂电池设备制造商。


“那时我自己既当工程师,又当钳工、电工,所有的设计、装配、编程、调试都是我一个人完成。在这个破仓库里,我一住就是四年。经常是没日没夜地安装、调试。” 先导智能创始人、王燕清曾坦言,“我在创业之初是一穷二白,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全凭两个字——努力。”


努力是基础,持之以恒的研发与技术突破或许才是先导智能快速崛起,且持续发展的核心要诀之一。据24潮统计,过去近13年间(2011年-2023年9月)合计投入研发费用54.9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9.78%,且近五年研发投入比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这样的研发投入业内少有匹敌者。截止6月末,先导智能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85项。


“高端智能装备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技术的研发”,近年其在锂电池领域又取得多项重大技术与产业突破。比如先导智能承接了目前规模最大的储能整线,打造出从电芯、电池到模组Pack、充放电设备、集装箱储能到智慧工厂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行业15PPM的储能标准专线,先导智能出货量第一。同时,已经完成30PPM 600Ah的储能专线,以及单线60PPM的工艺验证,持续保持行业领先。此外,还为行业领先的PCS客户提供了首条PCS全自动化组装和测试整线。


目前先导智能实现了包括方壳、软包、圆柱、钠离子、固态/半固态、凝聚态等在内的各类主流以及新型电池的全工艺覆盖,累计销售120余条整线,为全球超2TWh的电池智慧工厂提供解决方案,累计4万台(套)设备在全球20多个国家运行。


“先导智能打通了从电池到模组Pack、CTP、集装箱储能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制造,并为全球顶级的客户提供了这一产线服务。模组自动化率超过95%,行业最高。” 本月初,在第八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CBIS2023)上,王燕清表示,“未来的电池工厂将是一个具备清洁能源生产、工厂低碳排放、全流程碳足迹追踪等特色的零碳工厂。” 为此,先导智能从生产全生命周期出发,运用能源在线监控、能源模型搭建、能源智能预测等技术和全工艺流程进行节能降耗。经过预估,每1GWh每年可以节省约910万元能耗成本。


如今先导智能已经与CATL、ATL、NORTHVOLT、比亚迪、LG、SKI、松下、特斯拉、大众、宝马、丰田等全球多家一线锂电池企业和车企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根据先导智能官微披露,今年6-8月,先导获得来自TOP级储能、光伏及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储能电池整线订单20GWh+,累计订单超过100GWh。在产能效率15PPM储能标准专线上,先导长期保持出货量第一,并已实现了单线30-60PPM超级储能线的工艺验证,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而最新财报显示,截止9月末先导智能合同负债(相当于对 “客户预收款” )规模为99.05亿元,刷新同期历史最高纪录。根据长江证券测算,截至2023年9月末先导智能在手订单维持330亿元以上(不含税)。相对重组的订单储备,为公司未来业绩形成了有力支撑。


作为国内装备企业中最早进行国际化布局的公司之一,随着产业全球化浪潮,其未来仍拥有广阔的想象和发展空间。据了解,先导智能已在美国、瑞典、德国、土耳其、法国、匈牙利、日本、韩国等地设立分/子公司。且目前已取得包括远景AESC、ACC等大额订单,并完成了大众量产线的交付计划,同时在LG取得突破;另据王燕清透露:“目前,先导海外业务遍布全球超过18个国家和地区,交付和即将交付的项目超过60个,先导的海外客户数同比增长75%以上,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未来都将会有更多交付项目落地。”


在11月中旬的一场新能源产业大会上,王燕清表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下,产能过剩主要是低端产能过剩和无序的竞争造成的严重内卷。他呼吁光伏企业和新能源企业一定要以创新做为自己的竞争力。


“展望2024年,我充满信心和期待。” 近日王燕清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表示,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新能源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我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提升生产能力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为可持续能源转型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辰储能成立于2019年12月27日,专注于锂电池核心材料、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尽管成立时间尚短,但海辰储能无论是产能扩张,还是企业发展势头都非常强劲、凶悍。比如过去的2022年,成立还不到3年的海辰储能,以超高速的增长,在行业内拿下 “双第一” :即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第一与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第一。


机构Infolink统计还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海辰储能的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居全球第5位,出货规模在8 GWh以上。


在产业与资本布局上,其也保持着凶猛且高效的成长势头。12月7日,海辰储能在重庆市铜梁区举办了重庆基地一期一阶段项目投产仪式。该基地计划总投资130亿元,拟建设56GWh储能锂电池、22GWh储能模组的新产能。


此前海辰储能在厦门基地已拥有约45GWh储能电池产能,重庆基地新产能投产后,其储能电池总产能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100GWh。根据其战略规划,将在2025年全面达成年产能135GWh目标。


更早些时候,即7月5日,海辰储能曾对外宣布完成C轮融资,总额超45亿元。而投资方阵营豪华——国寿股权和金融街资本共同领投,中银资产、金石投资、国投招商、国风投基金、中金资本、鼎晖百孚、中美绿色基金联合领投,首建投新能源、合肥产投及现有股东峰和资本、经纬创投、农银国际、中兵国调、众创等跟投。


据投资界从多位接近海辰储能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本轮投后估值近300亿元。


同一天,海辰储能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海辰储能先后获得厦门当地交行、建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金融授信,累积授信额度超680亿元。


若说凶猛的投资布局与极速增强的资本实力为海辰储能奠定了持续且快速发展的基础,那么新技术的突破则可能为海辰储能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最新消息,12月12日,海辰储能在主题为 “三体·新世界” 首届海辰储能生态日上,重磅发布全球首款k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MIC 1130Ah。这是海辰储能针对电力储能往更大规模发展趋势,专为长时储能市场打造的千安时级超大容量电池。


据海辰储能方面介绍,MIC 1130Ah是其全球首款长时储能专用电池。和采用280Ah的系统产品比较,电池单Wh成本降低15%,体积能量密度提升15%达到400Wh/L,能帮助储能直流侧储能系统降本25%。


另外,海辰储能MIC 1130Ah电芯在循环性能方面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在15000次循环后,电池SOH仍大于60%;在每天一充一放的情况下,令储能系统的服务寿命可长达25年。


据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统计,全球投运及在建的长时储能项目,价值已超过300亿美元。近三年投资的项目若全部建成投运,长时储能装机总量预计新增5700万千瓦,这相当于2022年全球长时储能总装机规模的3倍左右。伴随海辰储能发布其全球首款kAh长时储能专用电池之际,未来采用MIC 1130Ah的储能系统创新将为行业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根据海辰储能微 信 公 众 号11月22日消息,海辰储能已与美国储能技术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FlexGen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海辰储能将为FlexGen供应10GWh的先进储能产品;同时,其将支持FlexGen能源管理系统用于总容量为15GWh的项目。


而据24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海辰储能至少签订了8份重大销售合约,规模合计达39.70GWh。


对外高调、攻势凶猛的海辰储能,其创始人、董事长吴祖钰却几乎是储能领域最为低调的掌门人,其从未公开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也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发表观点。在有限的市场信息中,人们只知道他与宁德时代有着颇深的渊源。


据媒体报道,吴祖钰创业前在宁德时代至少工作6年。谷歌专利数据显示,2012年7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其在宁德时代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多项专利,共有专利署名67项,涉及储能领域的集流体、极片及电池等,不过主要专注于车用方面。因此,其在2014年被宁德市评为市级引进人才,引进单位则是宁德时代。2018年,其还曾作为技术骨干,成为宁德时代授予期权的195名中层管理人员之一。


而海辰储能在官网 “企业家精神” 中的一句话或许隐藏了他真实的性格与创业精神,甚至是产业雄心:“麦子精神: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工程师文化:打破现状,较真。”


百度百科显示:小麦属于禾本科的小麦属,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拥有极强的抗旱与抗寒能力,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总产最高、贸易额最多、营养价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


来源:锂电那些事




断裂燃烧化学燃料电池电源航天汽车电力农业新能源理论材料控制人工智能FAST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12-31
最近编辑:11月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0粉丝 174文章 2088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