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力助攻之下,中国2023年全年出口汽车预计超过500万辆,首次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汽车年出口量:
从 1 增长到 100 万辆,用了 55 年;
从 100 万辆增长到 200 万辆,用了 10 年;
从 200 万辆增长到 300 万辆,仅仅用了 1 年;
从300万辆增长到500万辆,又是1年。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性机遇,这里面的机会无限,而相比整车,从投资角度而言,其实还有一个方向甚至更好,尤其是在面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那就是汽车零部件板块,把握机会也不难。
虽然国内很多人骂中国汽车行业太卷,但放眼中国,哪一个行业不卷,汽车行业确实卷出来了,贡献了今年出口最主要的增长力量,也正是因为足够卷,造就了中国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强大的竞争力。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成为全球销量之王,背后则是理想、蔚来、小鹏、零跑、哪吒、问界、长安、吉利等一大堆新势力或传统燃油车巨头在紧追不舍。
在中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还比较小的情况下,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就意味着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链,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足够多的投资机会。
相比整车环节,汽车零部件的机会更多,原因也不复杂。
一方面,整车厂商数量偏少,具备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就更少了,这里面大部分又已经被市场充分定价了,而且理论上,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化的趋势之下,未来行业集中度还将持续提升,而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依然难言完全确定,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商用临近,对于行业又将是一次大洗牌,最终赢家依然不确定。
相对而言,汽车零部件竞争格局确定性就高很多,由于是面向B端的生意,竞争的核心就是技术和成本,不管下游主机厂商如何竞争,当下的汽车零部件龙头,未来都将持续受益。
而且由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化,迭代速度更快,这既是对整车厂商的能力考验,更是对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的考验,行业领先厂商在技术、资金、人力和管理上更具备优势,更能快速响应下游主机厂商的需求,获得更多配套机遇。
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和成本等整体竞争力上已经稳居全球领先水平,甚至当下市场份额也是全球领先,在可预期的未来里,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还将保持相当的竞争力,基本可以确定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无需担忧,最大的麻烦反而是市场端。
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趋势,欧美日韩等传统燃油车巨头节节败退,为了保护他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会不会采取贸易保护的方式禁止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抑或是采取高关税的方式降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这是值得担忧的潜在风险。
尤其随着中国和美丽国的脱钩问题越发成为现实压力。新能源汽车遭遇贸易壁垒问题是必须关注的潜在风险。
目前国内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出口比例还比较小,问题暂时不大,但随着国内渗透率逼近40%,各个厂商都在加速出口进程,营收占比提升起来后,一旦遭遇市场禁入限制,将成为企业和整个整车行业的重大问题。
虽说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毕竟欧美日韩等才是最重要的汽车市场,如果在这些市场里遭遇贸易壁垒问题,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走向全世界无疑是大大的不利。
相比整车,汽车零部件遭遇贸易壁垒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了,就像消费电子一样,因为种种原因也有终端厂商遭遇贸易保护的问题,但零部件厂商却基本没有这个烦恼。
同样的,汽车零部件竞争核心是成本和技术,虽然技术上,很多厂商距离国外顶尖厂商依然有一段距离,但在成本上却已具备足够强的竞争优势。
而且国内厂商也在技术端加速追赶,综合竞争力逐步提升,国外汽车厂商本来在新能源汽车端竞争力就弱,理论上,更加依赖于国内的汽车零部件厂商的产品供应,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
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时代,由于盈利模式变化,车企加大了软件的投入,硬件端除了底盘等核心板块之外,其他更多由供应商完成,尤其是智能化带来的模块化需求和智能化需求增加,对零部件产品智能化的要求也在提升,汽车零部件厂商在行业中的价值占比将逐步提升。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渗透率提升的过程,汽车零部件的市场空间将持续发展壮大,很多优秀的公司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益,未来都将是机会非常大的领域。
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非常多,最好选择电动化、智能化、科技化、有望带动显著增量的零部件市场,典型的如三电技术就不用说了,不过这块主要在主机厂商手中,并没有太合适的机会。
考虑到NOA加速渗透,2024年有望成为真正的NOA元年,智驾也将成为大家购置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无人驾驶大规模商用的日程日益临近,汽车智能化不仅将是2024年,也将是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值得持续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