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企业技术创新的两张思维导图

1年前浏览1322

不久前我在清华讲创新,有学员觉得知识点太多、要慢慢消化。我才意识到我讲的内容确实不少,需要把观点组织一下。于是,我画了四张思维导图,描述这些观点。今天有朋友希望我在群里讲一下。讲完后,又希望能写出来。今天先就两张说一下。

创新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很多人想象中的不确定性是这样的:  

我们打算做一件事,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哪种方法好。于是,我们做了些实验、测试这些方法。通过实验,发现有些办法行不通、有些办法效果不好,但最终选出了好的办法。  

但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却是这样的:  

你打算做个实验时,但实验设备老是出故障,让你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发现:原本精度标定为1%的元器件,基准值经常漂移,范围远远超出了1%。你忙活了半年,都在处理这些杂事,实验根本就没有做成。  

也可能是这样的:  

为了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你和用户做多次交流。你千辛万苦地按照用户的要求,开发出一款产品。兴高采烈地跑到用户那里。用户看完你的东西,遗憾地对你说:你理解错了,这不是我需要的!  

这两种“不确定”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前一种在预料之中,后一种在预料之外。1997年我到宝钢研究院工作,发现很多项目的不确定性都在人的预料之外。以至于当时出现过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按照计划做的项目,几乎都失败了;成功的项目,几乎都改变了计划。  

偶尔犯错也就算了,但有些人犯错却是一种常态。比如,对用户的理解总是错的或用户的需求总是不能满足,预料之中的困难往往不难,而困难总在预料之外。有点像某人炒股的感觉:我买了的股票总是跌,我卖出去之后却开始涨。  

当这种现象成为大概率发生的普遍现象,就激发了我对创新研究的兴趣。  

为什么关键问题总在人的预料之外呢?显然,人的观念有问题了。人的观念为什么存在问题呢?因为我们接收到的、关于创新的信息出了问题:我们只接受到部分、甚至错误的信息,故而形成了错误的观念。所以,我们研究创新要从“幸存者偏差”开始:分析接受信息的环节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这样,我就画了一张思维导图。

这张图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创新中的认知问题。也就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奇怪现象,这是幸存者偏差的表现;第二个部分是产生幸存者偏差的原因,也就是信息来源问题;第三部分是消除偏见,也就是解决幸存者偏差的办法、纠正由此而产生、常见的错误观念。  

学院派专家是如何导致“幸存者偏差”、又如何影响项目策划的?一种典型的现象就是:学院派专家特别关注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却忽视了对技术原理的描述。有了先进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原理正确、完整啊!另外,原理正确并不意味着技术成功:因为技术成功需要安全、稳定、可靠。为此,要解决大量困难的问题。所以,过度关注新理论、过度关注原理本身,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而形成对创新的片面认识、甚至忽视掉最关键的地方。

我们研究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简单一句话是:我们希望能够把工程思想和创新结合在一起。我发现:善于创新的企业,恰恰是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做到这一点有点难。因为工程项目往往没有不确定性,创新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创新与工程思想的结合,和传统的工程项目不一样。但也与院校的科技创新不一样。

我们的方法 论就是要做到:不确定的因素在预料之中,而不是预料之外。这样做,创新的成功率就高多了,也能做成大事。但问题是怎么做呢?我们通过选择项目、策划项目、项目管理来,把“预料之外”的不确定性,转化到“预料之中”,创新过程就能和工程方法结合了。  

如何转化呢?

这就要研究创新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幸存者偏差。导致创新相关信息出现“幸存者偏差”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的主观因素。如学院派专家的话语权太强、混淆企业创新和科学研究等。还有一种是创新过程必然存在的客观因素,这就是“人择难题”。研究透了“人择难题”,让我们变得善于选择项目、策划项目。于是,我又做了一张思维导图。  

“人择难题”的意思是:创新项目做的都是前人没有做出来的技术。前人牛人很多,我们想到的办法几乎总有前人想到过。所以,我们容易想到的办法,几乎总是不能成功。人择难题给我们的结论是:绝大多数创新者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超越前人,而是具备了前人不具备的条件(需求)。  

创新项目的选择和策划,就要基于这种认识。  

简单地说:容易成功的创新项目往往具备“天时”、“地利”的优势。要找到这样的优势,项目才值得做。这是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  

同时,“人择难题”还意味着:创新往往发生在条件不是非常理想、需求不是非常强烈的时候。所以,技术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渐近性。

要适应渐进性的要求,其实就是要摒弃理想主义。创新的策划往往就要给予这种原则。比如,条件不成熟时,用户的理想需求就无法实现,这样就要重新定义用户需求。再如,技术困难的原因,很可能是条件不理想;这个时候,不要仅专注技术本身,而是转过头来分析一下:技术成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是不是应该把功夫花在改善条件上

另外,用户自己说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是这种原因导致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潜在需求。对需求理解不到位,是创新最常出现的问题。所以,要以终为始、需求驱动:在深刻理解需求的基础上,再做研发。

经过这样的策划过程,关键的难点和不确定性就消除了。这样,创新项目就可以转化成一个“类工程项目”了。如果创新过程不能和工程思想结合,企业的创新是做不成大事的。我一直觉得,华为比国内企业企业的优势,就是在于能够把工程管理能力与创新研发结结合起来。

点到为止地写这么一点吧。完全写清楚,恐怕要几万字才行。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12-18
最近编辑:1年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3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