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我国科技界最常见的“幸存者偏差”

10月前浏览1374

我们对科技活动的错误认识,往往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我国最常见的“幸存者偏差”是只关注技术本身,而不关注技术是如何应用的。  

下面这种现象在我国非常常见:某个新名词或新技术来了,出现了一大堆的论文,都在谈这项技术的应用效果,似乎技术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仅从论文和报道中获得信息,我们会觉得:用先进方法的都成功了;我们没有成功,是因为不懂这些方法。这种现象背后,明显存在幸存者偏差:  

1、我们见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失败的往往没有报道;  

2、学术界鼓励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的才容易发表论文、申报项目、申请科技奖;不采用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再好也难以发表、难以申报项目、难以申报科技奖。  

我见到的情况是:大量采用新技术的工作,背后往往是“杀鸡用牛刀”,违反工程界首选简单方法的原则。换句话说,采用这些先进的东西并未因为技术本身有需求。况且,效果是否真的好,也是存疑的。在历史上,模糊控制、智能控制、数学模型、大数据、神经元方法、深度学习、大模型都是这样的。

当我们自己做事情的时候,要以项目成功为目的,就要尽量避免这种“幸存者偏差”。为此,就要回归技术的应用场景。回归应用场景之后,把需求、条件、逻辑都想清楚,才能为技术提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条件可能有不理想的,需要改善条件;需求可能有过于理想的,需要降低要求。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去开发技术本身。否则,失败是大概率事件。  

比如,我们建模型时,要分析:具体应用对模型的精度要求是什么?什么因素制约了模型的精度、精度达不到要求怎么办?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会引发出许多值得做、有成效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工作量,可能比建模大得多。  

做技术就像“吃河豚鱼”:在吃之前,一定要仔细地清理,去掉有毒的部分、留下能吃的部分,然后才能进行烹饪。我们能够看到的论文,往往是“蒸好的河豚鱼”,没有讲述处理的过程。如果不去仔细研究前面的“预处理”,往往就是死路一条。应用技术的关键,就是做好这些前期工作。

来源:蝈蝈创新随笔
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3-12-12
最近编辑:10月前
蝈蝈创新随笔
只是把思考的日志搬运,不当之处...
获赞 92粉丝 11文章 1159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