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碳纤维划代是否准确?现有的碳纤维达到第三代水平了吗?还需要做些什么?

2月前浏览712

摘要

文章探讨了碳纤维分代的不同观点,指出分代应基于实际应用和技术突破,而非单纯追求性能提升。同时,文章指出碳纤维生产的技术、成本和市场竞争力是当前挑战,国内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制造水平。此外,文章还强调碳纤维分代应有明确定义和测试数据支持,避免误导,发展应注重盈利和技术实用性。文章强调了实事求是、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正文

讨论的文章

第三代碳纤维是怎么定义的?细说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碳纤维

【碳纤维生产技术】小编发声

【碳纤维生产技术】小编:当小编看到这个分类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应该就是按照强度、模量进行分类的,230/294/324GPa,这种模量强度同时提升,的确在制备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可是这种飞跃是不是足以把T1100G和美国在研的牌号作为第三代碳纤维的代表,还有待商榷。

到底是根据碳纤维的性能指标划分、还是要从复合材料的角度划分、还是制备技术来划分也值得思考。

但是,值得大家庆幸的是有人提出第三代碳纤维的概念。如何划分值得探讨和商榷。但是,碳纤维的业内人士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各种途径,打破国外封锁,提升国内碳纤维的制造水平。不应该一味的说自己多强大,不要随便有一个数据的结果就说自己做出T800、T1000啦,不要夸大自己生产能力。1K/3K/6K/12K/24K/48K这些不同规格的制备技术是否都掌握啦?是否能够实现差异化制备?要实事求是、稳扎稳打。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如何能够实现稳定运营、如何实现赢利,怎么才能抵 制住外国的倾销。

技术方面来说,对湿法纺丝我们要不断的完善,对于干喷湿纺我们还要不断的长期去探索、对其他新的纺丝方式我们也有不断的摸索。对聚合、纺丝、氧化碳化我们都要去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尝试,对我们自己的技术要勇于创新。

我们能否提出一种新的途径,把碳纤维的性能指标做的更高;能够提出一种新的思路,降低碳纤维成本。【碳纤维生产技术】小编感觉这个也比较重要。


专家、企业家、业内人士发出如下声音

关于网上流传的《第三代碳纤维是怎么定义的?》文章,碳纤维行业的专家与企业家发出如下声音:

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林刚总经理:应该加个定语,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划代。

北京化工大学徐樑华教授:个人认为这种分类不合适,应该从复合材料角度来分更合理,纤维比较是一种原材料。

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林刚总经理:我也是开会时,听大家谈起这个分代的问题,以前还真没有想这个事,国际上确实好像也没有这个说法。从飞机承力结构上,之前看沈真老师一篇文章,提到从T300到T800的结构设计的原理。从广阔应用的角度,这个代差可能产生舆论误导:过段时间,国家领导人视察碳纤维企业,可能问了,你家水平到几代了?这就郁闷了。

站在整个产业角度,我们再不能在性能上“超英赶美”了,只能行业的10%单位或企业的10%的精力去整这些高精尖的,盈利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市场竞争下(包括国际市场竞争下)的盈利。只有盈利是检验技术的唯一标准。我觉得这对当前的中国碳纤维,是个务实的目标。

吉林精功碳纤维公司庒海林总经理:同意林总观点,但是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很难的技术问题,需要综合技术实力。

北京化工大学刘杰教授:大概二年前就有分代的说法。我当时留言这种说法既不科学也不严谨,纯粹是小编夺人眼球哗众取宠之举。分代要有明显的技术或原理特征或者明显应用性能特征的区别,同时还要有公认的第三方测试数据或产品。不要总把商业或政绩宣传当回事,多做些实事好吧。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申屠年常务副主编:我以为关键在第二代的分类,除高强中模外,缺少了高模中强这类型号,如M55JB、M60JB等,事实上过去网格状刚性结构的人造卫星太阳能电池伸缩展板,都是用高模中强碳纤维成型的!

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林刚总经理:刘老师,中国关于碳纤维的舆论,我想,我们这个群应该是有发言权的,同时,我们也有“纠偏”或“拨乱反正”的义务,更有维护行业信誉的自觉性与使命感。我们不发声,别人就会说话。到头来,还是我们自己吃亏。

北京化工大学刘杰教授:一家之言。就碳纤维本身原理与技术而言,目前并没有本质上的突破,只是规格型号不同而已。可以看作“原生代”吧。

江苏恒神股份公司沈真高级顾问:碳纤维的发展最初是航空应用推动的,东丽碳纤维的发展就是根据波音的要求,主要是提高模量的需求发展的,所以T300,T800,T1100就按模量归为三代纤维的代表, 这样的分类是按航空的需求分的,不代表碳纤维一定要这么分。

北京化工大学刘杰教授:我理解所谓“分代”是在原理、技术或性能三者有一点或几点上有明显跨越式突破,而非改变一点或T系列模量所能覆盖的,同时还要大多数同行的认可。

江苏恒神股份公司沈真高级顾问: 所谓三代本来就是航空人的区分,因为过去碳纤维的发展主要是航空人推动的,随着碳纤维应用的推广,当然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中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张永明副总裁:可能还是依据模量划分:230/294/324GPA。以目前力学性能指标强度富余,但还需更高模量解决刚度问题。在碳化线上得到324GPA的模量,还要保留6.6GPA的强度不容易!

中国复合材料集团张定金董事长:我比较同意刘杰教授的意见,我们说的123代碳纤维本质上都是PAN基的,在聚合物和碳化工艺上,技术和装备上都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一定要分代,可以把航空预浸料或把航空复合材料分123代。

广州赛奥碳纤维技术林刚总经理:通常,我们讲工业的代,是个蛮大的事,比如显示技术,比如电脑技术,是代表整个行业的技术换代。仅仅强度与模量上个台阶,就以代论,代论就会暗示:先进与落后。张总的观点我赞成,按照航空预浸料或复合材料,分代,是可以的,而且,航空换这么“一代”,也确实不容易,需要起码20-30年的时间。

北京化工大学刘杰教授:航空应用设计上的分代可以理解。但笼统地说“第三代碳纤维”并不科学,容易引起异议。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申屠年常务副主编:原则上按碳纤维从单一通用型性能朝综合高性能型方向发展的进程来划分代际较为科学合理。

碳纤维业内人士:其实,强度够用价格便宜才是王道……现在都开始逐渐出现碳纤维掺入玻璃纤维的混纺工艺了,就是为了降低价格啊……

碳纤维业内人士:碳纤维可以分类,分代就不合适,并不一定性能好,技术就先近。低成本大丝束,性能并不一定要求高到哪里,但技术难度很大!

此部分来源:赛奥碳纤维技术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通用航空航天汽车材料太阳能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4-10
最近编辑:2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6粉丝 8文章 1744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