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详解』新能源汽车极速扩张推动轻量化材料应用

22天前浏览145

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一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热潮。去年以来,宝马、奔驰、大众、沃尔沃等全球知名汽车厂商相继发布了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规划,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150万辆,占全球一半左右,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特别是2017年9月,工信部联合财政部等多家机构公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更是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2015-2017新能源汽车销量对比 

在环保趋势和政策压力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和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行业。除传统企业开始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外,一些新晋企业也相继登场。 

新能源汽车新晋车企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人们对环保的强烈渴望,但电池寿命短、行驶里程少的缺陷也制约了其普及。因此,未来不论是减少传统内燃机汽车油耗,还是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行驶里程,以促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降低整车重量都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在后续的车型设计中也将被越来越多使用。 

对非金属材料而言,目前应用相对成熟的轻量化技术有制品薄壁化(如门板、保险杠等)、以塑代钢(如汽车尾门、前端模块)和低密度材料等。在车用塑料品种中,以聚丙烯(PP)材料占用量最高,所占塑料使用量的比例已经达到40%左右。由于PP材料密度轻、易回收、性价比高,不仅在汽车内外饰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开始替代部分车用工程塑料。 

1、薄壁化PP材料为保险杠减重

汽车部件薄壁化是指用更薄的壁厚设计取代传统壁厚设计,在保证制件满足刚性要求和韧性要求的同时,达到减重目的。以保险杠为例,保险杠作为汽车重要的外观件和安全件,在确保原有的保护功能基础上,也要追求轻量化。最初塑料保险杠的壁厚设计大多大于4mm,而随着制造工艺和材料性能的不断提升,保险杠设计进一步朝薄壁化方向发展。目前量产车型主流壁厚在2.7-3.0mm,并逐步向2.5mm接近;研发阶段的车型壁厚可达到2.0-2.2mm。减少保险杠壁厚不仅能减轻汽车重量,还能通过缩短注塑过程中的冷却时间,减少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为满足薄壁化保险杠的要求,薄壁PP材料必须具备"三高"性能:高流动性、高模量及高韧性。

高流动性:壁厚减薄意味着材料充模时流动空间减少、流动阻力增大,需要更大的注塑压力。高流动性可以降低壁厚减薄对注塑压力、成型温度和模具温度等条件的影响,同时避免缺胶问题。

高模量:壁厚减薄导致制品刚度下降。因此需要通过制件结构优化设计、材料自身模量提高进行弥补。

高韧性:保险杠用于吸收和缓冲外界冲击,因此需要材料具有很好的冲击性能。

薄壁化设计过程中制品容易出现翘曲变形、表面流痕和虎皮纹外观缺陷、注塑成型缺胶和飞边等现象。因此,材料厂商在保证材料的机械性能满足薄壁化注塑设计要求外,还需根据制品的模具设计情况,调整材料收缩率、注塑压力、模具温度等工艺参数,避免以上不良现象的发生。

第31届国际橡塑展上金旸薄壁化PP制件展示

 金旸JVP-3202薄壁化PP材料,该款材料可满足2.2mm保险杠机械性能要求,相比2.8mm壁厚保险杠可实现21%的减重效果。

金旸薄壁化PP材料(JVP-3202) 

长玻纤增强PP材料(LGF-PP)的玻纤长度一般在3mm以上,与相似的短纤维(纤维长度约小于1mm)增强PP材料相比,无论在强度、抗冲击性能、能量的吸收率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高、抗冲击性强、尺寸稳定和翘曲度低等显着特点。同时,相比短玻纤增强PA材料,LGF-PP不吸水且密度更低、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因此PP-LGF也逐步取代部分短玻纤增强工程塑料而应用于汽车零部件上。

2、长玻纤PP材料为汽车零部件减重降本

长玻纤PP材料与工程塑料性能对比-1


长玻纤PP材料与工程塑料性能对比-2

以汽车前端模块为例,它由多个部件的总成构成,包括前向照明系统、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空调冷凝器、格栅口加固板、吸撞缓冲区、带有装饰面板的保险杠、车前盖锁闭系统、雨刷喷水瓶,以及各种电子组件和线路布置等,具有组件多、制件重的特点。如果继续使用传统金属材料,难免会增加重量和成本,而且对零件装配环节的要求也将更高。对此,在前端引入轻质材料如塑料,可以起到明显的减重效果和降本作用。

LGF-PP前端模块在国内汽车厂的应用案例


金旸长玻纤PP制成的发动机罩

金旸开发的长玻纤增强PP系列产品以专用模头强制分散玻纤,将每一根玻纤都均匀涂覆塑料材料。注塑后,制品不会有玻纤团聚的现象,且其表面光亮、浮纤少。目前,该系列产品已应用于轿车的仪器表板本体骨架、电池托架、前端模块、控电盒、座椅支撑架等。

塑料的发展与汽车轻量化的趋势相得益彰,除车身材料对塑料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外,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充电桩的配套设施和零部件的要求也为塑料带来新的应用领域。

3、阻燃材料为电池框架绝缘减重

动力电池系统用来给电动汽车的驱动提供能量,作为汽车汽车的能力存储装置,它有一个或多个电池包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组成。动力电池模组则是动力电池系统的次级结构之一,它是由动力电池单体经串并联方式组合并加保护线路板及外壳后组合而成。在结合整车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对电池模组进行设计时,电池模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A、电池成组的固定连接方式要根据动力电池系统设计的整体要求对选定好的电芯结构形状进行。

B、电池模块的装配要求松紧度适中,各结构部件具有足够的强度,防止因电池内外部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或破坏。

C、充分考虑电池串并联高压连接之间的绝缘保护问题,例如绝缘间隙和爬电距离等。

塑料具有绝缘、加工方便、质量轻等优势,成为动力电池模组结构件的首选材料。针对电池模组的设计需求,材料供应商提供了多款材料,以满足电池装配和安全要求。

金旸电池框架材料解决方案


目前纯电动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大多以三元锂材料为主。虽然电池材料的能量密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依然难以破除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困扰。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除进一步提高电池材料的能量密度以外,电池包的整体减重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金旸开发的阻燃PPO材料,相比目前电池模组结构件常用的PC/ABS材料,可以实现8%的减重效果,为客户的电池减重需求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4、阻燃耐候材料为充电桩安全护航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配套设施的大步跟随。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配套设施,也为材料供应商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按照充电桩的使用场景,分为室内充电桩和室外充电桩。室内充电桩的防护等级需要达到IP32以上,而室外充电桩需要面临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需要更好的绝缘性和避雷条件,其防护等级要达到IP54方可保障人身安全、车身安全和充电设备安全。因此,充电桩对材料的耐候性、电气性能、抗冲击性均具有非常高的要求。

金旸充电桩材料解决方案


汽车轻量化与环保密不可分,它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塑料和复合材料作为性能优异的轻质材料,值得材料企业和汽车制造商投入更多资源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现阶段,其整车质量过大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障碍之一,汽车轻量化发展刻不容缓,相信随着塑料与复合材料技术不断进步,将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源:汽车部件与材料资讯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汽车电子新能源材料模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0-26
最近编辑:22天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5粉丝 34文章 375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技术』MIT研制出新型高强度/高韧性纳米纤维 性能超越“凯夫拉”

多年以来,凯夫拉(Kevlar)在材料界的地位一直难以被撼动。不过麻省理工科学家们最新研发的新型纳米纤维,有望向它发起挑战。虽然它是一种聚合物纳米纤维,但强度和韧性亦相当高,未来或被用于体积更小的防弹衣等产品上。由 Gregory Rutledge 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借助现有的“凝胶纺丝”(gel spinning)技术制成了这种新型纳米纤维。  凝胶电纺”纳米纤维的一张扫描电镜显微图像(via MIT)  其制造原理是将一股聚合物凝胶通过加热的注射器挤压延展和机械旋转成一缕,而在本例中,凝胶并非通过机械方式来旋转,而是借助电场来实现。  最终结果是,这种凝胶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宽度只有数百纳米,虽然理由还不是很清楚,但其确实表现出了超高的强度和韧性 —— 这些材料学上,并不是一件能够经常发生的事情。  Rutledge 表示:“通常情况下,当你获得高强度的时候,也会失去一些韧性。由于缺乏能量吸收的机制,这时材料会变得更脆而导致断裂,因此这种兼顾两种特性的材料才显得如此特殊”。  与碳和陶瓷纤维相比,这种新型纳米纤维在强度上与之类似,但韧性却更加出众。此外它的密度也更低,因而在一些极力减重的装置上,它较传统材料更具优势。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这种新型纳米纤维的生产相对容易,所以最终产品的成本也可以做到更加低廉。-------END------- 碳纤维生产技术(ID:carbonfiber8)从严谨的科学研究角度及生产实际出发,全面、系统、深入地交流碳纤维生产流程各环节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应用技术、研究前沿等,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声明:本公 众号建立初衷是汇总信息资料,搭建交流切磋平台,普及碳纤维知识。公众 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