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深度分析ℱ航空产业发展:军机迎来发展新纪元

13天前浏览549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对比了中美军用飞机的数量、类型及结构差异,指出我国军机数量不足,尤其是重点型号匮乏。战斗机、直升机、教练机、运输机、特种飞机和加油机等领域均存在明显差距。文中还分析了中美军机结构差异的原因,并展望了我国军机,特别是无人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作者:陈龙 王一川,来源:民生证券


科学分类是研究军用飞机的前提条件。军用飞机是指直接参加战斗、保障战斗行动或军事训练的飞机。军机以战场侦察任务起家,随空间对抗加剧,演  变出空中对抗、对地攻击等多种用途。

军用飞机通常按任务用途、动力方式等标准分类。我们参考《世界空军力量》,并考虑到无人机的发展趋势,将军用飞机分为战斗机、武装直升机、教练机、运输机、特种飞机、加油机、无人机等7大类。

 

中外军机对比:总体数量不足,重点型号匮乏

总体数量上,我国军机数量近为美国的20%。《世界空军力量》显示:2016年,美国军机数量13764架,世界占比26%;中国军机数量仅为2955架,世界占比5.6%。

美国军机数量相当于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及法国的战机数量总和,相当于中国军机数量的4.7倍。这一比例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三年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

战斗机方面:

我军战斗机占我国军机总量的50%,战斗机数量为美军战斗机总量的50%。美军主要以F-15、F-16和F-18为代表的三代机为主,部分空军和海军已经使用以F-22和F-35为代表的四代机;我国战斗机以J-7、J-8、J-10、J-11和J-15等二、三代机为主,四代机J-20于2017年刚刚开始服役,我国战斗机与美国存在代差。

直升机方面

美军直升机总量5757架,占全球29%,我军直升机总量809架(2016年数据)。解放 军以武直10和武直19为主,俄产米8、米171也有较多配备,10吨以上的通用直升机匮乏;美国自身国土面积大,国境线较长,因而军机中直升机的比重最大。主要为S-70/SH/UH-60对应的“黑鹰”系列,以及AH-64对应的“阿帕奇”系列。

教练机方面:

解放 军共有352架,美国教练机共2831架,总数约为解放 军的8倍。解放 军初教机JL-8占比超过50%,高教机JL-9和JJ-7不到10%;美国主要采用以T6为主的初教机、以T38为主的中教机、以T45为主的高教机,其中以T6为主的初教机占比仅为26%。

从占比情况可知,美国教练机中初教机比重小,逐步向中高教机转移,而在我国,初教机却占了半壁江山,说明我国应逐步降低初教机的使用,逐渐向中高教机转化。

运输机方面:

解放 军运输机184架,美军运输机1058架。解放 军运输机以运-7、运-8、运-9等中轻型为主,我国的大型运输机以运-20为代表,2016年仅服役两架。美军运输机主要采用C-17和C-130等中型及大型运输机。

加油机方面:

美国加油机590架,稳居世界第一。美军加油机主要采用KC-135、KC-767、A330MRTT、KC-45等型号,多架加油机同时具备硬式和软式加油能力;我国的加油机数量匮乏,未来可采用运-20等大型运输机改装完善。

特种飞机方面:

解放 军特种飞机84架,美国特种飞机757架,约是解放 军9倍。美军特种飞机以EA-18、E-2、P-3为主,多集中在海军和空军。解放 军特种飞机以运-8为主。

结构占比上,解放 军和美军军机构成结构差异明显。美军直升机占比最大,约为42%;教练机和战斗机并列第二,占比分别为21%和20%,运输机、特种飞机和加油机的比重较为接近,约为6%。

解放 军战斗机的占比最高,已经超过军机总数的50%,直升机和教练机分列二、三位,国内前三位军机类型占比也呈现逐级减半的趋势,其占比分别为52%、27%和12%,运输机和特种飞机的比重基本持平,维持在5%左右,加油机的比例甚至不到世界的1%,主要依靠引进。

中美军机结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

1.空军定位存在差距。解放 军空军定位为战术空军,空军遂行任务空域和国土空域基本一致,本土防御作战是空军主要任务,因此战斗机是主要发展方向。美军事力量全球布局,空军更注重远程打击,运输机和加油机占比明显较多。

2.对地攻击思路不同。解 放军空军沿用俄空军发展思路,对地攻击采用强击机,目前拥有大量强5、强6;美军对地攻击一直使用武装直升机,因此直升机占比尤其高。

3.发展阶段不同。解 放军战机主要集中在二三代,美国主要使用三四代战机,因此需要更多中、高级教练机。

战斗机:二代机占比53%,三四代机换装需求明显

1、中美代差明显,更新换代成未来趋势解 放军空军和美空军存在明显代差

《世界空军力量》显示:美国的战斗机主要以F-15、F-16和F-18为代表的三代机为主,约占70%左右,部分空军和海军已经使用以F-22和F-35为代表的四代机,约占美国战斗机总数的10%左右;

而解 放军战斗机主要以J-7、J-8代表的二代机占比53%,以J-10、J-11和J-15为代表的三代机占比37%。J-20和J-31为代表的四代机尚未大规模投入使用。

2、空军编制调整,数量有望提升

空军编制调整,战机数量有望提升。2017年后,空军航旅部队体制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空军指挥体制由“军—师—团”调整为“基地—旅”,指挥层级进一步压缩。目前,《解放 军报》等媒体已公开:空军拥有大连、上海、乌鲁木 齐、南宁、济南、福州、兰州、拉 萨 等8个基地。

每个基地下分设3~4个航空兵旅,原有的按歼击机和强击机划分的师级单位,将拆分为由多机型组成的“合成航空兵旅”,三、四代机需求量进一步提升。

运输机:总量仅为美空军17%,大型运输机尤为缺乏

1、总体数量匮乏,和美存在明显技术差距解放 军运输机总体数量短缺。

“柏林封锁”事件后,各国明确了运输机的重要地位,运输机成为了机动作战和跨区域作战的重要力量。根据《世界空军力量》统计:2016年解放 军运输机184架,位列世界第4,美军运输机有1058架,解放 军运输机总量仅占美国的17%左右。

技术壁垒是运输机数量匮乏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飞机研制起步较晚,技术积累和经验都十分有限,再加上西方对于中国军购和相关技术引进限制,导致国内对于运输机的技术突破推进缓慢,难以跨越西方先进运输机的技术壁垒。

2、"大运"成明显短板,运-20成未来主力国内大型运输机稀缺。

中型运输机是解 放军主要运输力量,运-7、运-8、运-9等中型运输机占比86%,大型运输机伊尔76占比11%,自产运-20仅有2架在役,占比不足1%。美军中大型运输机占比高于解放 军,主要型号C-17占比22%。

C-5是美国目前为止体型最大的运输机,其最大起飞量为380吨,约为运-20的1.7倍,占美军现役运输机的4%。

直升机:国产飞机占比62%,10吨以上通用型机匮乏

1、解 放军直升机数量不足从数量上看,解放 军直升机相比美军数量较少。

《世界空军力量》显示:全球现役直升机总量为20162架,其中美国现役战斗直升机数量为5757架,占全球现役战斗直升机总数的29%,排名第一。

中国军队现役战斗直升机数量809架,占总数的4%,排名世界第四。相比美军,解放 军直升机发展空间巨大。

攻击型直升机占比25%,对俄运输直升机依赖度高。解 放军陆军是直升机主要客户,占比81%。直升机产地上看,国产直升机占比62%、俄罗斯直升机占比34%。

用途划分上,武装直升机占比25%,运输型直升机占比36%、多用途37%、反潜搜救2%。攻击型直升机中,武直10、武直19是主力机型,总量分别在100架左右;运输型直升机中,俄罗斯米8/171系列是运输机主力机型,占解放 军直升机总数的32%。

美军着力发展通用型直升机。通用型直升机方面,美军拥有著名的黑鹰UH-60直升机2248架,占比为39%。新型轻转旋翼直升机鱼鹰MV-22将逐步取代CH-53和CH-47中重型直升机。另外OH-58不断被UH-72A直升机取代。

机队整体上处于缓慢更新换代。攻击型直升机方面,美军拥有阿帕奇AH-64直升机792架、海军陆战队新型AH-1Z攻击直升机逐步入役。

2、10吨以上的通用直升机匮乏,直-20有望填补缺口我国直升机型谱不健全,未来空间广阔。

目前,我国生产的军用直升机主要集中在2吨级、4吨级、6吨级与13吨级,8吨级、10吨级等机型缺失。美军的机型种类丰富,覆盖面广,拥有大量我国尚为空白的机型,如8吨级的UH-1直升机,10吨级的S-70等直升机,以及20吨级与30吨级的直升机。

空军与海军装备的直升机架数分别为70架与82架。总体而言,我国直升机型谱尚不健全,直升机装备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10吨级直升机相对匮乏。我国海军、空军装备的10吨级S-70直升机为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生产的黑鹰系列直升机,数量为23架,占比为3%。由于美军将10吨级直升机作为通用直升机,装备10吨级机型较多,10吨级直升机约占美军直升机总数的49%。

目前,我国生产2吨级的直-11占比6%、4吨级的直-9占比17%,13吨级的直-8占比14%,但适用范围广泛的10吨级直升机生产领域暂时空缺,我国亟需10吨级直升机满足作战需求。

直-20有望填补10吨级直升机缺口。解 放军通用型直升机主要装备4吨级的直9和13吨级的直18。4吨级的直-9空间较狭窄,限制了武器装备的存放。13吨级的直-8直升机使用费与维护费偏高,起降时对场地要求也较高。

10吨级直升机可兼顾突击运输、空运及后勤支援任务,是解 放军陆军部队需求最为迫切的机型。我国正在研制的直-20直升机为10吨级直升机,其外形类似我国进口的美制S-70C-2直升机,2013年在东北北部某机场成功首飞。

直-20服役后,有望解决10吨通用直升机缺乏问题,极大提升陆军作战斗力。

教练机:和战斗机配比不合理、缺乏高级教练机

1、总体数量有限,与战斗机配比不合理

解放 军教练机的少,仅为美国教练机总量的1/8。《世界空军力量》显示:2016年,世界现役教练机总数为11189架,美国现役教练机数量2831架,占全世界教练机总数的25%,解放 军现役教练机数量352架,占全世界教练机总数的4%。

解 放军 拥有1523架战斗机,教练机只有352架,教练机与战斗机配备比例接近1:4;美国拥有2771架战斗机,2831架教练机,教练机与战斗机配备比例超过了1:1。教练机是飞行员训练体制的核心,我国教练机与战斗机配备比例远远落后于美国,说明我国现役教练机数量过少。

教练机型号不完整。《世界空军力量2017》显示:我国装备教练机数量最多的为初级教练机JL-8(K-8),数量为181架,占比51%;高级教练机是提升驾驶员驾驶能力与战斗水平的重要装备,在总教练机中占比应为4成左右,我国现役高教机JJ-7和JL-9占比10%,远远低于40%的水平。

美国现役教练机中,占比最大的为初级教练机T-6A/B/C,数量为741架,占美国教练机总数的26%,高级教练机T-38A/C和T-45A/C数量分别为500架和198架,占美国教练机总数的24%,高于我国高教机的配备比例。

2、研制落后,L-15有望弥补短板

我国教练机在研制上严重滞后。初教机中,歼教6在1973年入役,采用涡喷发动机,使用费高,由于目前已经停产,更新维护、补充零部件困难,至今仍有一小部分歼教6在服役。

高教机中,歼教-7是解 放军主力型号,该机是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研制的双座教练机,与以往的歼击教练机相比,机载设备大有改善,但歼教-7的的操纵与起降性能不佳,存在载油量少、航程短的问题。

90年代后,我国空军开始装备第三代战斗机,歼教7不能胜任训练任务,空军训练压力增大。教练机的落后会直接导致飞行员培训时间加长,淘汰率高,影响战斗力的稳定增长,我国教练机急需更新换代。

无人机:世界第二梯队,未来10年将有千亿市场空间

1、市场空间达百亿美元,美国占比69%满足未来战争需求,无人机发展趋势开始显露。无人机的发展经历了从靶机到侦察机,再到多用途无人的阶段,在预警、通信和战斗等军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更好的应对未来战争,鉴于目前无人机的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朝着长时化、微小化、集成化、智能化和隐身化等方向发展。

世界军用无人机市场不断拓展,年花费可达百亿美元。目前,世界上有包括美国、中国、以色列等国家在内的超过50个国家正在研发无人机,装备无人机的国家也超过80个。

美国蒂尔集团在2013年无人系统国际协会(AUVSI)会议上公布最新全球预测:未来10年全球无人机花费将翻番,由2015年57亿美元增至2024年9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6.63%。

无人机研发百花齐放,美国独占鳌头。全球从事无人机研发生产的单位超过600家,但在技术水平方面,美国、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在军用无人机研发上面拥有领先国际水平的技术,生产的军用无人机产品性能也首屈一指;以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组成第二梯队,在军用无人机研发技术上正在向世界一流追赶。

市场份额上看,美国占据着全球69%的份额,遥遥领先于占比10%的中国。其2015年军用无人机预算达到了50亿美元,占当年军费预算的0.8%左右,并呈逐年递增趋势,2018年达到69.7亿美元。

目前美国已研制了上百种无人机系统,具有代表性的有“全球鹰”、“捕食者”以及微星等,总共涉及40种路线图,其中有30多种参加四次局部战争,10种左右处于列装和计划发展状态。

生产厂商上,目前世界上三大无人机制造商分别是美国通用原子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前3中有2家属于美国,前10中更是有7家起源并发展壮大于美国。

2、中国快速发展,未来10年空间可达千亿我国无人机迎来高速发展期,未来十年市场空间可达千亿

目前,我国军用无人机市场大约为40亿元,占军费开支的比例约为0.4%。但我国军费的增长所占比例一直高于GDP增速。假设中国国防支出按照每年8%增速增长,则至2027年国防支出将达到1.41万亿。

假设至2027年,军用无人机支出占比达到0.7%,则我国军用无人机市场将达到99.2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7.23%,2018-2027年未来十年内市场空间将突破千亿元。

我国无人机的研发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其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体现的日益明显,我国正在加速对无人机的研制。我国无人机产学研模式建立,以军工企业为主,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也都纷纷开始进入无人机领域,研制体系已初具雏形,已成功研制出“翼龙”、“翔龙”和“彩虹”系列等无人机产品。


来源:军鹰智库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隐身通用航空通信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9-01
最近编辑:13天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19粉丝 23文章 355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设备ℱ15种类型换热器结构原理及特点,全都在这里了!

换热设备是进行各种热量交换的设备,通常称做热交换器或简称换热器。由于使用条件的不同,换热设备有多种形式与结构。今天七哥就来给大家好好捋捋!1、板式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由高效传热波纹板片及框架组成。板片由螺栓夹紧在固定压紧板及活动压紧板之间,在换热器内部就构成了许多流道,板与板之间用橡胶密封。压紧板上有本设备与外部连接的接管。板片用优质耐腐蚀金属薄板压制而成,四角冲有供介质进出的角孔,上下有挂孔。人字形波纹能增加对流体的扰动,使流体在低速下能达到湍流状态,获得高的传热效果。并采用特殊结构,保证两种流体介质不会串漏。 板式换热器结构图2、螺纹板式换热器 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是一种高效换热器设备,适用汽-汽、汽-液、液-液,对液传热。它适用于化学、石油、溶剂、医药、食品、轻工、纺织、冶金、轧钢、焦化等行业。结构形式可分为:不可拆式(Ⅰ型)螺旋板式换热器可拆式(Ⅱ型、Ⅲ型)螺旋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结构图3、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又名列管式冷凝器),按材质分为碳钢列管式换热器,不锈钢列管式换热器和碳钢与不锈钢混合列管式换热器三种,按形式分为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换热器,按结构分为单管程、双管程和多管程,传热面积1~500m2,可根据用户需要定制。列管式换热器结构图4、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是进行热交换操作的通用工艺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石油化工、电力、轻工、冶金、原子能、造船、航空、供热等工业部门中。特别是在石油炼制和化学加工装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图5、容积式换热器 钢衬铜热交换器比不锈钢热交换器经济,并且技术上有保证。它利用了钢的强度和铜的耐腐蚀性,即保证热交换器能承受一定工作压力,又使热交换器出水质量好。钢壳内衬铜的厚度一般为1.0mm。钢衬铜热交换器必须防止在罐内形成部分真空,因此产品出厂时均设有防真空阀。此阀除非定期检修是绝对不能取消的。部分真空的形成原因可能是排出不当,低水位时从热交换器,或者排水系统不良。水锤或突然的压力降也是造成压负的原因。6、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其一端管板与壳体固定,而另一端的管板可以在壳体内自由浮动。壳体和管束对热膨胀是自由的,故当两种介质的温差较大时,管束与壳体之间不会产生温差应力。浮头端设计成可拆结构,使管束可以容易地插入或抽出,这样为检修和清洗提供了方便。这种形式的换热器特别适用于壳体与换热管温差应力较大,而且要求壳程与管程都要进行清洗的工况。浮头换热器结构图7、管式换热器 DLG型列管式换热器利用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原理,烟道气通过管程与逆流通过壳程的空气进行能量交换,从而达到输出洁净热空气的目的。该换热器结构紧凑,运行可靠,列管采用耐高温的薄壁波纹管,增加发传热面积和换热效率。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轻工等行业废气余热利用和空气加热。管式换热器结构图8、热管换热器 热管是一种高效传热元件,其导热能力比金属高几百倍至数千倍。热管还具有均温特性好、热流密度可调、传热方向可逆等特性。用它组成热管换热器不仅具有热管固有的传热量大、温差小、重量轻体积小、热响应迅速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安装方便、维修简单、使用寿命长、阻力损失小、进、排风流道便于分隔、互不渗漏等特点。热管是由内壁加工有槽道的两端密封的铝(轧)翅片管经清洗并抽成高真空后注入最佳液态工质而成,随注入液态工质的成分和比例不同,分为KLS低温热管换热器、GRSC-A中温热管换热器、GRSC-B高温热管换热器。热管一端受热时管内工质汽化,从热源吸收汽化热,汽化后蒸汽向另一端流动并遇冷凝结向散热区放出潜热。冷凝液借毛细力和重力的作用回流,继续受热汽化,这样往复循环将大量热量从加热区传递到散热区。热管内热量传递是通过工质的相变过程进行的。将热管元件按一定行列间距布置,成束装在框架的壳体内,用中间隔板将热管的加热段和散热段隔开,构成热管换热器。热管换热器结构图9、汽水换热器 该换热器是在板式换热器的基础上加装降温与降压器而组成的,利用调节器对高蒸汽或高温水进行一级换热使之降之150℃以下。进入板式换热器进行换热,适用于高温蒸汽及高温水(150℃以上)。这种装置集板式换热器同时具有降温与降压器的优点。使换热器更加充分地进行热量交换。10、空气换热器 加热炉窑为了降低能耗,在烟道中设置空气换热器,以回收烟气中的大量余热,达到节约燃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燃烧温度、增加炉子的产量。空气换热器是余热利用的理想设备,在轧钢加热炉、热处理炉、煅造加热炉等各种工业炉窑上得到广泛应用。炉用空气换热器的种类很多, 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采用的是金属换热器,空气换热器是利用炉窑排出的尾气热量将空气预热至一定的温度后返回炉内助燃或用于其它设备。金属换热器具有体积小、热交换效率高、严密性好、结构简单等特点。11、波纹管换热器 波纹管换热器是一种新型的强化传热节能型高效换热设备,在传统列管式换热器的基础上,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公称通径DN325~2000mm;公称压力P0.6~.4Mpa;换热管规格Ф19,Ф25,Ф32,Ф42.壁厚0.5~1.0;工作介质水-水、汽-水、油-水、油-油等多种换热介质。总传热系数水-水K=2000~3500w/㎡;汽-水K=2500~4000w/㎡;其它介质视介质物理性能及工况而定。优性能传热效率高,防腐能力好,不污、不堵、不易结垢,无需维护,密封可靠,运行平稳,占地少,节省投资。12、石墨换热器 圆块孔式石墨换热器由柱形不渗透性石墨换热块、石墨上下盖和其间的氟氧橡胶(或柔性石墨)O型圈及金属外壳、压盖等组装而成,设备纵向孔走腐蚀性介质,横向孔走非腐蚀性介质,是目前较先进、性能较优越的一种石墨换热器。圆柱形石墨换热块的优势:有较高的结果强度,并易与解决密封问题;在密封中采用氟橡胶(或柔性石墨)O型圈密封介质,加装压力弹簧作为热胀冷缩的自动补偿,以起到密封保持作用;采用短通道提高紊流程度使设备结构度高、耐温耐压性能强、抗热冲击性能好、体积利用率高、传热效果好并便于装拆检修。13、换热机组 换热机组是一次热网与用户之间的直接桥梁,从一次热网得到热量,自动连续地转换为用户需要的生活用水及采暖用水,适用于空调(供暖供冷),采暖,生活用水(洗浴)或其他换热回路(如地板供热,工艺水冷却等)。换热机组由板式换热器、循环水泵、补水泵、过滤器、阀门、机组底座、热计量表、配电箱、电子仪表及自控系统等组成。热源的蒸汽或高温水从机组的一次侧供水口进入板式换热器,二次侧的低温回水经过过滤器除污,通过循环泵也进入板式过滤器,两种不同温度的水经过热交换,二次侧将热量输送给热用户。14、U形管式换热器 U形管式换热器不同于固定管板式和浮头式,只有一块管板,换热管作成U字形、两端都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管板和壳体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这种换热器结构简单、造价低,管束可在壳体内自由伸缩,无温差力,也可将管束抽出清洗且还节省了一块管板;但U形管管内清洗困难且管子更换也不方便,由于U形弯管半径不能太小,故与其他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布管较少,结构不够紧凑。U形管式换热器适用于冷热流体温差较大、管内走清洁不结垢的高温、高压、腐蚀性较大的流体的场合。15、填料函式换热器 填料函式换热器与浮头式很相似,只是浮动管板一端与壳体之间采用填料函密封。这种换热器管束也可自由伸缩、无温差应力,具有浮头式的优点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易于检修清洗,特别是对腐蚀严重、温差较大而经常要更换管束的冷却器,采用填料函式比浮头式和固定管板式更为优越;但由于填料密封性所限,不适用于壳程流体易挥发、易燃、易爆及有毒的情况。目前所使用的填料函式换热器直径大多在700mm以下,大直径的用得很少,尤其在操作压力及温度较高的条件下采用更少。内容来源网络,本文首发于化工707,由化工707编辑整理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