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纪要ℱ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会议纪要

2月前浏览937




2018年7月25日,在“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松花江畔ᅳᅳ吉林市,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隆重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王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俞建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处长李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处长罗其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王玉萍,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义,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德武等领导嘉宾应邀出席会议。全国碳纤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投资、媒体等各界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


出席会议的部分领导和嘉宾


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吉林市人民政府联袂主办,由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共同承办。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主持。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

   
   


聚焦碳纤维产业重点领域

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


随着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新材料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作为国防军工、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资和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受到国家、行业企业等各方的高度关注。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碳纤维产业已形成了碳纤维制备工艺技术、关键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基本形成了纤维生产、复合材料成型、下游应用等完整产业链,打破了国防军工用碳纤维完全受制于人的局面,国产碳纤维已在运载火箭、卫星、大运飞机和高端国防军工高端装备上陆续得到应用,同时在建筑补强、复合船艇、高压输电缆、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新能源汽车、体育休闲等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王东在致辞时表示,多年来,发改委高度重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研发平台建设三方面大力推动碳纤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王东


王东指出,下一步发改委将继续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重大战略发展需要,聚焦碳纤维等新材料发展重点领域,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联合攻关力度。组织碳纤维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碳纤维核心生产技术、关键装备国产化、专业助剂研发等问题,开展联合重点攻关,突破制约瓶颈.进一步提升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协调性,使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扶持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合理、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品体系,力争在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城有质的突破。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财税、贸易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政策措施。三是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引导产业内科研院所、上游生产企业、下游应用企业等不断完善现有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进研发、生产、应用一体化发展,以下游应用带动上游生产,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义在致辞时表示,吉林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宽松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国碳纤维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碳纤维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已形成了以吉林、山东和江苏等地为主的碳纤维产业聚集地,培育了吉林碳谷、吉林精功、威海拓展、中复神鹰、江苏恒神等碳纤维生产骨干企业和一批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企业,有力地提升了国家碳纤维制备和复合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谢义


2010年吉林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基地内碳纤维产业相关企业已达25家,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12000吨、碳丝产能3500吨,规模化生产的碳纤维制品有4个系列10余种终端产品,基地建设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对于碳纤维产业今后的发展规划,谢义谈到,要以国家重大项目工程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全力推进吉林碳谷公司年产50000吨原丝扩能项目和吉林精功公司8000吨碳化线项目,建设碳纤维复合材料无人机结构件、覆盖件生产线,开展轨道客车车体研发,开展大型关键设备制造、辅助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国家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加强吉林省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强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大力培养本地碳纤维的创新创业人才等。


吉林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宋家升

介绍大赛主体情况


会上,首届“吉林化纤杯”碳纤维科技创新创意大赛启动。此次大赛以“协同创新、联动开发、推动应用”为主题,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吉林市政府主办,由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及研究院所承办协办,面向国内外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学生及科研人员,共同打造低成本大丝束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行业赛事,旨在促进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对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理解认识、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研究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推动吉林省乃至全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俞建勇,吉林市政府副市长谢义,吉林化纤集团宋德武董事长为大赛启动剪彩


作为一家具有原丝、预氧丝、碳丝产业链条的碳纤维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吉林化纤集团始终致力于打造中国碳谷,引领吉林地区碳纤维产业发展。尤其近三年来,吉林化纤集团坚持低成本、大丝束、通用化、高品质的碳纤维研发方向,通过生产经营内拓外联、产业链协同、终端拉动及产学研联合持续开发,主要产品已发展到1K、3K、6K、12K、12S、12K、24K、25K、48K、50K等碳纤维原丝、碳丝多个品种,其中25K、48K、50K大丝束产品属全国首创。碳纤维原丝产能1.6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产品质量稳定在T400级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20%出口并畅销海外多个国家,12S及24K、48K大丝束原丝产品成为受客户欢迎的畅销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风电叶片、轨道交通、汽车部件、体育休闲以及电缆芯、抽油杆等高端工业、民用领域。目前碳丝产能2200吨,拥有一条全国唯一的也是产能最大的大丝束碳化生产线。今年1-6月份,实现原丝销量3343吨,同比增长86%,创历史新高,碳丝销量从无到有,完成576吨。



专题报告:

碳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当前,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业界人士都很关注产业发展有哪些新政策、新模式、新思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军民融合之路如何走?碳纤产业如何与智能化融合,如何助力汽车轻量化,如何在资本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大丝束碳纤维怎样实现大规模应用?这些与碳纤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正是现场嘉宾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亦很好地呼应了会议主题--“协同上下游 共赢新时代”。


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布局建议


徐樑华


经过近3个五年计划的“技术推动+应用牵引”式研究,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化工作成效显著,进展有序。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樑华教授分析了我国碳纤维产业的生产能力、产业链建设能力、装备支撑能力、经济效益等,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布局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提出建议。他指出了国内碳纤维行业存在企业多龙头少、产能多产量少、用量多国产少的问题,建议碳纤维产业发展从市场发展规划和生产企业布局两方面考量,在市场发展规划中,一段时期内要突出需求牵引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企业布局中,一段时间内要走军品上水平、民品上规模的“中国模式”,要关注技术链与产业链、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产品多元化设计等几个要素,从基于合理产业链、支撑与配套能力的体系化建设、对应用市场的服务与快速响应能力等多方面来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军民融合发展典型企业。


军民融合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


魏化震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53研究所总工程师魏化震分析了我国碳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环境,介绍了我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2017年,中国碳纤维需求共23487吨,其中体育用品占25%,风电用品占12%,航空航天占4%,从数据来看,碳纤维的主要市场是民用领域。魏化震认为,虽然碳纤维在军用领域虽然市场容量有限,但却非常关键。未来武器装备要向着更轻、更快、更远、更猛、更坚、更灵以及更可靠、长寿命、低成本化方向发展,碳纤维凭借其优良特性将是我国国防领域最为关键的基础原材料,将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其用量将会显著增加。特别是国内无人机产业,预计2025年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这将是碳纤维的重要市场。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复杂性,对于碳纤维在军民领域的应用,魏化震建议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组建国家队,具体来说,国家政策机制方面,要分工布局、竞争有序、联合发展;企业发展战略方面,要明确定位、协同创新、良性发展;技术产品发展方面,要完善体系、强化基础、创新发展。


吉林经济开发区碳纤维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冷伟


国家级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冷伟介绍到,吉林市是我国碳纤维产业集聚地之一,发展碳纤维产业具有产业、原料、集群、科研四大优势,目前已形成碳纤维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拥有“丙烯-丙烯腈-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下游制品”的完整产业链。未来几年,吉林经开区将按照“终端应用引领,原丝碳丝推动,复合材料协同”的产业链路径,打造“原丝-碳纤维-复合材料-终端制品-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力争到2030年末,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20万吨,碳丝产能达到10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生产年消耗碳纤维8万吨,整体碳纤维产业实现千亿产值、百亿税收、万人就业。推动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升级,建成“中国碳谷”。


碳纤维产业的智能化发展考虑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表示,目前我国实现了T700/T800级高性能碳纤维的自动化连续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碳纤维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原料损耗率以及生产能耗等亟需实现产业跃升。在国家战略需求领域里,对碳纤维的用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内外双重压力下,碳纤维行业急需通过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王华平从碳纤维生产控制智能化、物流体系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等方面介绍了碳纤维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他认为,在国内更加注重提升碳纤维产品质量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是实现碳纤维产业质量提升的有效举措。


碳纤维助力汽车轻量化


李菁华


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等诸多性能优势,是汽车深度轻量化的理想材料。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材料与轻量化所副部长李菁华介绍了目前国外主要车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情况,以及近年来一汽在碳纤维乘员舱,碳纤维传动轴等方面的技术探索工作,并结合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碳纤维在汽车行业的新技术,如模压加注塑,复合材料地板平台,碳纤维回收,ReLei(生态纤维)项目,金属与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混合连接,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等,展望碳纤维在汽车上的应用趋势。李菁华特别提到,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再复合是汽车用材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汽车轻量化朝着多材料混用的方向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也将在汽车用材占比进一步加大。


再论走向资本市场的中国碳纤维产业


王颖超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颖超谈到,自新世纪以来,我国碳纤维行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解决了国产碳纤维的有无问题,保障了国防军工的发展急需,而且在各级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及众多企业的共同关心努力下,正在朝着从有到强的目标快速迈进,全体碳纤维人有理由为过去二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自豪。

国产碳纤维并非起因于资本,更多的是创业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对实业的钟爱,但是在资本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会受到资本的关注和影响,在未来行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资本对碳纤维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以逐利为目的,如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有利功能,避免或者弱化资本的负面影响,也成为未来碳纤维行业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加强资本市场与碳纤维产业的联系与结合,将成为我国碳纤维产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助力。


开辟国产碳纤维新道路--大丝束碳纤维规模化应用


吉林精功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庄海林


大丝束碳纤维是目前碳纤维低成本化的成熟、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吉林化纤已成功突破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吉林精功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庄海林从碳纤维产业链的角度,介绍了上游原丝、中游碳化、下游复合材料的应用;从市场需要、碳纤维多样化以及低成本三方面分析了开发大丝束碳纤维的必要性;从风电叶片、汽车轻量化、压力容器以及复合电缆芯等方面分享了大丝束碳纤维的规模化应用情况。从2015年全球市场排名看,风电叶片第一次超越航空航天的用量,成为最大的分市场。很多碳纤维厂家的24K及更大丝束的生产线被风电巨头包销,这也预示着近几年的迅猛增长。同时,碳纤维原丝K数愈大,价格愈低。以国产小丝束PAN原丝为例,1K、3K、6K原丝比12K原丝的价格分别高316%、100%和38%左右。未来,大丝束、低成本化将是碳纤维产业需着力发展的方向。


对话:

协同上下游共赢新时代


端小平


本次论坛上,特别设计了四个对话环节--政策对话、轻量化对话、航天航空领域对话、先进技术对话,共有来自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20位嘉宾从不同角度为碳纤维产业发展之路把脉,冀望用好各方资源,协同碳纤维产业链上下游之力,为提升碳纤维产业核心竞争力出谋划策。其中,政策对话、轻量化对话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主持;航天航空领域对话、先进技术对话由北京化工大学徐樑华教授主持。


徐樑华


政策对话环节端小平提出,碳纤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近几年来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促进碳纤维产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国家未来应在哪些方面如何继续支持?碳纤维行业在各方努力下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国际相比配套体系还不完善,行业未来应如何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处长罗其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分别从国家产业政策,汽车轻量化研究等重大课题,新材料领导小组有关碳纤维产业的重大工程,行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上下游协调发展等方面“对症下药”,探讨了如何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做好碳纤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


蒋士成:国家要继续给予碳纤维产业政策支持。首先,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因为要想把品质提上去,一定离不开基础研究。二是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三是继续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建议国家对一些重点应用领域加以引导使用碳纤维。四是建议国家对碳纤维及制品产业链参与企业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蒋士成


俞建勇:国家近年来推出了不少举措推动碳纤维发展,有力推动了碳纤维的发展,效果非常明显。一是多推出一些有利于碳纤维技术进步的项目,包括装备技术;二是制定碳纤维应用计划;三是加快建设碳纤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包括产业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等;四是推进碳纤维及其制品的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生产多种碳纤维产品。


俞建勇


罗其明:近两年,国家对碳纤维产业出台了各种支持政策,特别是今年把碳纤维作为六大重点材料来推进。对于下游应用,工信部下一步将积极引导需求,目前设立了生产示范应用平台、检测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引导国产产品在下游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包括对碳纤维及制品的引导。 


罗其明


贺燕丽:作为国家战略新型材料,国家未来还应继续给予积极的支持。一是在精准对接方面国家能给予政策支持,比如进一步对碳纤维应用领域做细化调研,了解下游需求。二是加大跨界发展,碳纤维行业要和复合材料及制品行业一起探讨,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贺燕丽


轻量化对话环节山东大学朱波教授、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宋德武、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谈昆伦、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韶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刘玉针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轻量化领域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大丝束碳纤维在轻量化应用上的优势,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风电叶片、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技术现状和技术难点,碳纤维产业生产与应用存在脱节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并分享了碳纤维在轻量化领域应用的经验,且对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军民融合等方面给出建议。

 


朱波:碳纤维复合材料目前在汽车和军用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的轻量化的特性给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而轻量化首当其冲要解决中间材料的问题,为后续工作减少压力;二是解决轻量化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三是材料在用的过程中,设计人员、研究人员一定要进现场,和用户直接对接;四要考虑现有材料工艺与批量化生产等结合起来。


朱波


宋德武:轻量化与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相关,目前用于轻量化需求的材料主要是塑料、玻璃钢、碳纤维,其中对碳纤维的应用讨论声音较多。但是碳纤维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相比涤纶、锦纶来说,它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性能。吉林化纤专注纤维产业近60年,未来要把做粘胶长丝的精细思想灌输到碳纤维的生产过程中,从而不断完善其性能、丰富其品类······这是轻量化的基础。


宋德武


谈昆伦:轻量化材料对重量和成本同时提出要求,要满足这个需求,最关键的在于生产工艺,只有通过进一步研究工艺,才能降低成本、减重,工艺决定了其能否在其他领域走下去。希望在国内龙头企业的牵头下,全体行业能一起努力开发出更好的轻量化材料。


 谈昆伦


刘韶庆:高铁、汽车等产业既对轻量化提出要求,又对刚度提出要求,而这两个要求又是相互矛盾的,这就需要新型材料来满足。目前虽然有铝合金等材料满足了一定的要求,但随着高铁提速等进一步发展,既有的金属材质可能不能满足需求。我们正在研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包括成本高,评价标准、检测体系空白等一些挑战需要继续面对。

 

刘韶庆


刘玉:轻量化工程包括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三个方面,但工艺方面开发空间有限,新材料的应用,特别是碳纤维的应用为轨道行业研发带来更大的空间。目前,我们对碳纤维复合材料也有一定的研究,但脚步不是很快。


刘玉


航天航空领域对话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敏教授、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廖子龙副总工程师、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黎昱副总师、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刘芳总经理、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国明就航天航空领域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进入这一领域需要哪些条件、注意哪些事项,国产碳纤维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现状,干喷湿法碳纤维等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的优势等展开探讨,并结合实践经验对研发、生产、应用等相关单位提出建议。



刘芳:经济性方面,我认为干喷湿纺在成本上更有优势。比如在生产T700和T800时,相对湿纺成本更低。中复神鹰碳纤维基本都是干喷湿纺产品,其中T700占比较大。近几年来中复神鹰也在积极与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联合,希望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刘芳


李国明:公司建立初始就把为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作为原则,遵循这一原则,现在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个成就与公司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恒神不仅生产碳纤维,还开发碳纤维织物,组建设计和开发团队,目的就是要深入客户,真正了解客户应用时的需求,体会客户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让客户满意。

 

李国明


黎昱:用于卫星制造的纤维材料性能指标要上档次,必须是高模量的,但高模量纤维在耐磨性能上又不太好;一定要稳定,材料和工艺都要稳定;生产企业一定要关注纤维材料的后期应用情况。近几年,随着我国碳纤维产业的发展,我们也一直在研制碳纤维卫星,现在也与一些企业在联合攻关研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黎昱


廖子龙:12年来,通过对碳纤维的不断应用,逐步认识到它在航空航天领域更广泛的应用,也初步实现了它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基本应用。同时完成了T300 、T700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验证工作,现在又开始了对T800在航天航空领域应用的验证,预计2-3年能完成。

 

廖子龙


李敏:国产碳纤维在很多性能上不亚于国外碳纤维,但为何在航天航空领域应用时还有各种问题?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需要碳纤维与树脂材料共同发挥作用,但企业在选择树脂时,一定要根据自己产品特性来选择,要坚持“门当户对”,这样才能有更高性能的复合材料。


李敏


我国碳纤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对技术的自主研究,过硬的原创技术是产业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先进技术对话环节,东华大学孙以泽教授、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刘杰副教授、威海光威复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洞、辽宁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旭升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装备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研究进行了深入广泛交流。



孙以泽:纤维产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在于终端应用的开发。但目前有些复合材料在终端应用时,还停留在人工编织阶段,生产成本高,阻碍碳纤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是复合材料需要重点解决的一大瓶颈。


孙以泽


刘杰: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制备时就应开始考虑回收问题,越早回收越有利于行业发展,因为复合材料成分复杂,时间越长,对回收的技术要求就更高。目前中国还尚缺乏碳纤维回收体系,面临着收集分类运输和回收标准欠缺瓶颈。

 

刘杰


陈洞:去年,我们搭建了山东省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了聚合、原丝、碳化三条线,目的就是要联合国内同行把国产碳纤维做强做大,降低能耗,提高产量,提高制备技术。中国碳纤维要创新,就必须要走自己的路,努力研制出中国自主研发的国产碳纤维。


陈洞


常旭升:进入碳纤维领域一定会经历各种酸甜苦辣,但一定要坚持,需要意志坚定。我们走到今天得益于国家有很多团队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最终我们解决了获得原料芳烃组分,氧化均匀、彻底等难点。


常旭升


花絮 


会场花絮


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化学通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材料物流控制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23
最近编辑:2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2粉丝 30文章 372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专业ℱ带你认识玄武岩纤维

玄武岩纤维简介玄武岩纤维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四大高技术纤维之一,是我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它是以天然玄武岩为原料,经1450℃-1500℃高温熔融后通过铂铑合金拉丝漏板快速拉制而成的连续纤维,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点石成金”。 性能特点重大突破★2017年被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7年版)》通过交通运输部评审,列入《交通运输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2016年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1年“玄武岩拉丝原料控制技术与熔炉优化升级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及“玄武岩纤维规模化生产技术及工艺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被科技部批准立项为“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0年“年产5000吨交通基础设施用玄武岩纤维产业化项目”被 国家发改委列入新型特种纤维产业化项目行业标准《JT/T 776-2010 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颁布2009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四大纤维(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之一国家标准《GB/T 23265-2009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短切玄武岩纤维》颁布2008年“年产2000吨高端连续玄武岩纤维项目” 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新型特种纤维产业化项目2006年被国防科工委列为“十一五”2个重大基础科研课题之一2002年“玄武岩连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被科技部列为国家863计划标准体系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短切玄武岩纤维》GB/T 23265-2009《玄武岩纤维无捻粗纱》GB/T 25045-20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T 50608-2010《结构加固修复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GB/T 26745-2011《结构工程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网格》GB 20150489-T-609《玄武岩纤维代号》GB 20171035-T-06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包括:单向布、短切纤维、土工格栅、复合筋)》JT/T776-2010《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JG/T351-2012《玄武岩增强复合材料格栅》JG/T364-2012《结构加固用玄武岩纤维片材》JG/T365-201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团体标准《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技术指南》在编《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指南》在编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