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技术ℱ无人机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有妙招

1月前浏览136


小型无人机普遍具有载荷小、飞行高度低、速度慢、续航时间短等性能劣势,因为作业环境复杂,机体的毁伤频率也比较高,传统的铝合金等金属材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无人机在性能方面的发展需求。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能大大减轻无人机的机身重量,从而降低无人机的载荷成本和增加无人机的有效载荷量,延长机体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对无人机结构的轻质化、小型化和高性能化意义重大,成为新一代无人机的理想材料。



从材料本身来说,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至少能比铝合金材料减重30%以上,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要想最大化地体现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轻量化优势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利用铺层设计减重: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度的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纵向(纤维方向)的弹性模量和强度较强,横向(垂直纤维方向)的弹性模量和强度则相对较弱。可以通过铺层结构的合理设计,利用复合材料的非对称和非均衡铺层产生的耦合效应,把复合材料结构刚度和结构弹性完美结合起来,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优势力学性能方向沿结构的传力路径布置,从而有效利用了每一丝束的承载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力学性能优势。



无锡智上新材一款重载四旋翼无人机提供的碳纤维部件为例,这款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为25kg,最大有效载荷为11kg,轴距为1700mm,空载续航为40min,满载续航为20min,客户要求该款无人机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安全系数都要达到2.0。这款无人机整体结构主要包括中心板、机臂和起落架这三部分。无锡智上新材主要负责碳纤维机臂和中心板部分的制作。其中,机臂尺寸长610mm,宽37mm、高47mm。


可发现当机臂在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0°】7的铺层方案时,机臂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均高于设计强度及稳定性系数2.0的要求。而强度及稳定性过剩必然导致结构材料冗余,增加了无效机重,给飞行效率及成本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铺层优化,使机臂既能满足设计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又能保持相对最低的机体重量。


无锡智上新材通过多次实验比较,选择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0°】4的铺层方案,这样,单根机臂重量仅有130g,相比【0°】7的铺层减重了60g,整机实现减重240g。


同样,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优异的抗拉压性能保证下,中心板也采用碳纤维铺层优化方案,采用上中心板【0°/45°/90°/45°】s,下中心板铺层为【0°/45°/90°】s。这样,整个中心板的重量仅为377g,实现了能满足设计强度及稳定性要求下的最轻重量。



利用夹芯结构减重:

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构型设计灵活多变,三明治夹芯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减重方法。三明治夹芯结构就是在相对较厚的芯材两侧贴附薄却有足够刚度的面板,这种结构在承受弯曲载荷时,上下面板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结构上反而能获得更大比例的刚性。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蒙皮,芯材可选用XPS、EPP、PMI等具有一定硬度和抗压能力的轻质泡沫塑料,使之形成碳纤维-芯材-碳纤维的复合夹芯结构。


这种三明治夹芯结构在保持力学性能的同时还能显著减轻重量,尤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这种方法多用于较为大型的无人机机体部件,在碳纤维医疗床板中也较为常见,在小型无人机中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案。



一体化成型工艺减重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包括:编织缠绕、真空辅助成型、RTM、真空热压罐、模压等等。无人机需要高度翼身融合的飞翼式总体启动外形,所以在气动外形上要尽量做到精准。因此,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无人机机体时,最好采用大面积的一体化成型工艺。而且,一体化整体成型还可以避免因分片制备部件、拼接组装等带来的连接问题和连接赘重,从而实现结构减重。

从目前情况看,在无人机上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减轻机体重量和增强机身机翼结构强度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也需要适用于无人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材料设计及工艺体系方面进行配合,才能最大化地体现和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殊优势。

来源:新材料探路者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材料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3
最近编辑:1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19粉丝 19文章 354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热点 ℱ 48k大丝束碳纤维技术难点重重,吉林化纤为何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本文摘要:(由ai生成)吉林化纤成功实现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碳化和批量生产,技术超过日本东丽T300级产品。大丝束碳纤维是降低成本、扩大应用的关键技术,但制备难度大。吉林化纤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并计划继续推进低成本化,以满足风电叶片等工业领域的需求。对于日本、美国这样的碳纤维强国来说,大丝束碳纤维制备技术是其碳纤维行业实现低成本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大丝束也是碳纤维在工业领域大面积应用的主要技术路径。中国碳纤维产业接下来要想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大丝束是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也因此,大丝束近几年成为我国市场上各方关注的热点。但是,因为制备技术难度大,大丝束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令不少国内的碳纤维企业望而生畏。不过,这一情况正在被龙头企业一步步突破。 近期,从吉林化纤集团(以下简称“吉林化纤”)传出消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顺利通过碳化并持续批量生产,且碳化效果远超预期,各项指标均超过了日本东丽T300级产品的水平,成为继24k碳纤维成功市场化后的又一碳纤维新产品。 那么,吉林化纤在大丝束方面有了哪些新突破?大丝束碳纤维制备技术的难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其未来的市场发展前景如何?日前,《中国纺织报》记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攻下48k碳纤维碳化技术 碳纤维生产中所说的1k,是指一根碳纤维原丝中含有1000根单丝。按照业内的标准,每束碳纤维中的单丝根数小于24k的碳纤维,比如1k、3k的碳纤维都属于小丝束碳纤维,每束碳纤维中的单丝根数大于或等于24k的碳纤维属于大丝束碳纤维。 相比小丝束,大丝束碳纤维的生产效率更高,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铺层效率也更高,生产成本却能降低约30%以上。从国际市场看,大丝束碳纤维目前主要用于风电叶片、能源建筑等工业市场。 吉林化纤此次成功通过碳化的48k碳纤维原丝,是指原丝中含有48000根单丝,属于大丝束。48k大丝束碳纤维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可大幅度提高碳纤维的单线产能,实现生产的低成本化,有助于打破碳纤维因价格较高带来的应用局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进一步拓展应用市场奠定基础。 吉林化纤从2017年7月开始研究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借鉴24k碳纤维原丝生产经验,对原液流程实施再造,对关键装备技术进行升级。今年7月,公司成功地开发出了48k碳纤维原丝的聚合、纺丝工艺技术,形成了千吨级PAN基48k碳纤维原丝技术工艺包,批量试生产出48k碳纤维原丝。从产品面世到质量稳定,吉林化纤研发团队先后攻克了线密度控制难、水洗效果不均匀、原丝强度不稳定等难题。 事实上,去年年底,吉林化纤8000吨大丝束碳纤维碳化项目一期2000吨生产线已试车成功,随后实现了稳定运行,标志着我国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为此次成功实现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碳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整体的8000吨大丝束碳纤维碳化项目预计将于明年年末完成。 吉林化纤生产出48k原丝后,第一时间到2000吨/年的碳化生产线进行氧化、碳化试验,上下游联合攻关,从小试、中试到批量碳化,反复调整、验证,最终实现了100束48k碳纤维原丝的顺利碳化。据测试,48k大丝束碳纤维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层间剪切强度等指标均能满足应用需要。至此,吉林化纤在真正意义上生产出了国内首批48k大丝束碳纤维。 实现48k大丝束碳纤维的批量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业内人士指出,只有不断攻克碳纤维制备技术,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提高我国碳纤维的产业化水平,并持续推进低成本化,才能使我国碳纤维更广泛地应用于风电叶片、油田、常压及高压容器、轨道交通等工业领域,从而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提供坚实保障。大丝束技术难点呈系统性 有机构预计,未来几年大丝束碳纤维的年均需求增速将超过16%,预计到2020年,全球市场对大丝束碳纤维的需求量将达到15万吨,中国市场对其的需求量将达到7.7万吨。 吉林化纤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德武介绍,此前几十年,国际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主要由日本东丽等碳纤维领头企业,以及波音、空客这样的航空航天领域的下游应用企业合力推进,航空航天领域也一直是碳纤维最主要的应用市场。在这个技术体系下,碳纤维制备技术主要走的是小丝束、高强度路线。中国碳纤维产业近1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朝前走。但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小丝束碳纤维应用市场的增幅趋缓,因此,吉林化纤在保持小丝束碳纤维原丝生产的既有产业基础上,这几年向着“低成本、大丝束、通用化、高品质”的方向努力。 但是,大丝束技术就像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企业并不是轻松松松就能啃得动。据了解,目前我国能生产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的企业仍是少数,真正实现市场化的更是寥寥无几。而原丝工艺分为湿法二步法工艺和DMSO(干喷湿法)工艺,吉林化纤使用的是湿法二步法。那么,大丝束碳纤维的制备技术究竟难在哪些方面? 难点一是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此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健全的体系,这给其研发增加了很大难度。相比小丝束,在原丝、聚合、预氧化、碳化等多个系统环节,大丝束碳纤维的制备技术都更难。比如,如果生产的是1k、3k的小丝束碳纤维,一个喷丝板上会有1000个、3000个孔,但如果生产的是48k大丝束碳纤维,一个喷丝板上会有48000个孔,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难点二是CV值的稳定。如果是生产3k小丝束碳纤维,要求一个喷丝板上的3000个孔里喷出来的每根丝的均匀度都一样,这相对容易;但如果是生产48k大丝束碳纤维,就要求一个喷丝板上的48000个孔里喷出来的每根丝的均匀度都一样,基数大了好几倍,难度自然相当大。 难点三是毛丝问题。毛丝问题通常伴随着纺丝过程一直存在,企业要做的是将毛丝的占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是生产1k的碳纤维,按照1%的毛丝占比,会出10根毛丝,这看上去并不明显;但如果是生产48k碳纤维,按照同样的毛丝占比,将会出现400多根毛丝,这会使毛丝看上去比较明显。因此,如何控制好大丝束碳纤维的毛丝占比是个大难题,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这方面的标准。 难点四是碳化环节。大丝束碳纤维原丝生产出来后,在碳化环节还将面临不少新挑战。比如,毛丝的问题在原丝上体现得可能并不明显,但在碳化环节有可能会凸显出来,因为在碳化环节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有可能会导致纤维分子结构中的某些键断裂等现象发生。 而要解决这些难题,企业需要从单体的配比、工艺配方的改进、每一道生产环节的摸索完善等方方面面下功夫。可以发现,大丝束的制备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攻克这些难题,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而这通常是个难度大、投入高、见效慢的长期过程,也考验着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装备等方面的综合水平。 难能可贵的是,吉林化纤这几年不断攻克技术难关,一步步啃下了大丝束这块“硬骨头”,并逐步得到了市场认可。记者了解到,今年1~7月,吉林化纤碳纤维原丝销量为3834吨,同比增长102%, 主要原因就是24k、25k碳纤维原丝销量良好。国内外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部分)国外1 德国SGL公司2 美国ZOLTEK公司(已被日本东丽收购)3 美国AKZO-Fortafil公司(已被日本东邦收购)4 美国Aldila公司(已被日本三菱丽阳收购)5 英国Courtaulds 公司6 日本三菱丽阳7 美国氰特(Cytec)公司(已被比利时索尔维收购)8 德国Dralon GmbH公司9 印度Kemrock公司中国1 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 蓝星纤维有限公司3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碳谷生产原丝)4 吉林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隶属浙江精功、吉林化纤)5 上海石化6 天久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7 新疆碳谷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建)来源:中国纺织报、碳纤维生产技术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