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关注ℱ光威复材:从将倒闭的石化厂 到渔具集团 现是航空碳纤维主力供应商

1月前浏览1566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光威复材从钓鱼竿起家,逐步涉足碳纤维领域。创始人陈光威面对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毅然决定自主研发碳纤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国产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光威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现在一提起光威复材,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做碳纤维的,而且做得挺好,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所用碳纤维的主力供应商。但是光威集团在创业的初期其实是从做钓鱼竿起家的。

后来,在做钓鱼竿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碳纤维预浸料,而通过做碳纤维预浸料才发现了碳纤维这块市场,才知道生产这种材料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设备都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当时还没能攻克与此相关的技术难关。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带领企业走上了一条攻关碳纤维的道路。

一切还得从1987年说起。这一年,威海一家集体所有制的镇办石化器材厂经营困难,这个有着30多名员工的小厂,亏损额达到几十万元,濒临破产。生于1942年的陈光威当时是威海市田村镇的一名工办副主任。当时,全国的经济环境是,工业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普遍开始尝试“厂长负责制”,在这股改革的大潮中,陈光威接手了这家镇办工厂,并出任厂长。

面对企业的困境,在进行了一番调查后,陈光威大胆决定把石化器材厂转到渔具原材料的生产上,专门为渔具厂家提供原材料——玻璃纤维及其预浸料,此后研发并建设了一条钓鱼竿生产线,使企业很快扭亏为盈,步入正轨。到1995年,原来的小渔具厂已经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年利润达到千万元级水平。

1998年,光威集团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渔具生产基地,但就在这一年,陈光威提出了“跳出院墙、围着院墙转”的战略,他不再满足于钓鱼竿的生产,决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碳纤维预浸料就在这时候进入了陈光威的视野。因为在生产钓鱼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企业开始使用碳纤维预浸料作原材料。经过深思熟虑后,陈光威提出,可以考虑引进一条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原因在于,这能解决碳纤维预浸料冷冻运输不方便的问题,而且,光威生产渔竿对碳纤维预浸料的用量本身就比较大,其他企业也会有需求,销售应该不成问题。关键问题还在于,光威集团如果能自己生产碳纤维预浸料,将不再受国外供应商牵制。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98年,光威引进了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条生产线的引进过程并不顺利。那个年代,国外出口到中国的碳纤维预浸料生产设备受到严格限制,但并不是完全禁运,而是有条件地限制出口。当时,作为产品卖方的日本企业了解到,光威是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采购设备的用途是做鱼竿,而且,上海已有一家企业从美国引进了一条类似的小型生产线。

基于这样的条件,日本企业给其政府方面打报告,说明其出口的生产线中国市场上已经有了,只是幅宽不同。之后,日本相关出口管制部门还委托第三方机构——邓白氏国际咨询公司对光威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评估报告中也证明了光威确实是一家符合碳纤维管制条件的最终用户。经过这样的层层把关后,光威才从日本引进了这条当时比较先进的碳纤维宽幅预浸料生产线,也由此开启了中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和应用的先河。

那么后来,光威为何又向碳纤维材料发起挑战?因为当我们把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建起来后很快又发现,要用的材料碳纤维依然要进口,而且被“封锁”得更严。

从商业层面看,当时,碳纤维市场完全是“卖方市场”。中国企业要想从日本进口碳纤维,价格完全由日本供应商掌控,且实行“限 量供给”,我们把这个戏称为“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

什么意思?那时,日本企业在全球碳纤维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比如他们通知大家:“货要涨价啦,就从这个月底开始!”大家就得适应这个节奏。而且,采购企业能买多少碳纤维,根本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看日本企业肯给发多少货。

碳纤维在各国都属于战略物资,日本等国家对于向中国出口碳纤维一直实行严格的许可证管理制度。当时,我国每笔进口碳纤维的业务都要先办理最终用户承诺书(证明)。

这种证明由企业发起,需要说明买了碳纤维之后的用途,还要前往北京,到商务部有关部门盖章、背书,从国家层面进行担保,以此确保使用符合要求,而不能超出申请使用的范围。

日本企业的销售部门拿到这个证明后,才能去相关部门申请出口许可证,只有拿到了许可证,出口时才能正常报关。到了日本海关,工作人员要看出口许可证,核对上面所写明的出口碳纤维数量,最终才会放行。光威那时每进口一批碳纤维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程序,过程非常繁琐。

这种被人“卡着脖子”的感觉非常难受。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光威对我们说,先拿出100万美元进行碳纤维研发,如果行,就继续往下做,如果不行,就当交学费了。就这样,光威谨慎地走上了一条国产碳纤维持续攻坚克难的道路,一直发展到今天。

当然,光威在攻关碳纤维的过程中经历了资金、技术、人才、装备等方面的重重考验,尤其是当光威响应国家需求,怀着强烈的“报国情怀”把碳纤维的发展方向由民用转向军用的过程历经磨难,但最终“熬”过来了。

我自1994年进入光威工作至今已有24年了,如今回想起公司发展中的种种故事,感慨良多。“中兴芯片事件”此前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何等关键。

我国碳纤维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还要感谢那些“卡我们脖子”的对手们。是他们让中国企业领悟到:就算再苦再难,也必须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

来源:DT新材料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航空航天芯片材料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3
最近编辑:1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19粉丝 19文章 354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全面ℱ汽车轻量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概述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汽车轻量化成为节能减排关键,主要通过结构优化、新材料使用和工艺改进实现。轻量化材料如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及非金属材料应用广泛。轻量化设计减少油耗和排放,是汽车业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多,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快捷。目前,节能、环保、安全和智能都成为汽车发展的新动向。与此同时,能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两者都与汽车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制造出“低能耗”、“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汽车是汽车行业及政府等部门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采用相同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前提下,乘用车的整车质量每减少10%,燃油消耗就可降低6%~8%。巴斯夫公司统计结果表明,汽车每减重100kg,每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L、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5g/km。相较于汽车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技术改革,轻量化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在《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汽车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也强调了“轻量化仍然是重中之重”,“轻量化”已然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汽车行业将其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汽车轻量化上。汽车轻量化实现的途径汽车轻量化即在汽车保证其基本的使用性能要求、安全性要求和其成本控制要求的前提下,从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应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来实现对汽车整体的减重,以完成汽车向“低能耗”、“低排放”的转变。目前,实现汽车轻量化主要有三种途径:⑴结构优化,使部件薄壁化、中空化、小型化或复合化;⑵新材料的使用,如高强度钢、铝、镁合金及一些非金属材料的使用;⑶工艺的改进,主要包括成形技术和连接技术。轻量化结构设计从车身结构方面实现轻量化,主要有整体车身的拓扑优化设计、尺寸形状再优化。拓扑优化为基于经验目标函数的宏观优化,尺寸形状再优化和材料布局优化则为局部的调整细化。拓扑优化设计是在给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不停地迭代,重新规划材料的分布和连接方式,将车身整体中的冗余部分去掉,使部分零部件薄壁化、中空化,完成宏观层面的拓扑优化。拓扑优化是数学运算方法和有限元分析的有效结合。尺寸形状优化是在确定了车身结构参数和材料分布的前提下展开的,主要对各个桁架结构进行横截面积、几何尺寸以及节点位置寻求最优解,在达到保证基本刚度要求的前提下车身重量最小。尺寸优化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得到的最优解,可作为拓扑优化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轻量化材料的使用轻质新材料的应用是汽车实现轻量化的关键。为实现轻量化,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商和材料生产厂家一直致力于轻量化材料的研发,轻量化材料应用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汽车生产技术和新材料开发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用于汽车轻量化的新材料主要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金属材料主要是高强度钢和轻质合金。使用高强钢、铝合金、镁合金,车体重量可分别减轻15%~25%、40%~50%和55%~60%。目前,高强度钢主要被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安全件、前后保险杠等部位;铝合金主要应用在车身结构材料的替换上;镁合金主要应用在零部件上,其中包括壳体类与支架类零部件。高强度钢具有强度高、质量轻、成本低等特点,有助于汽车的轻量化,而且能够提高安全性。所以,汽车用高强度钢已成为颇具竞争性的轻量化材料。就目前的工业发展状况来看,车辆的主要部分如悬架、底盘和车身结构需要高强度钢的应用较多。这些部位的高强度钢,大多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成分的合金,从而提高了合金钢的强度和韧性。铝及铝合金是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轻量化金属材料,其优势为低密度、高轻度、高弹性、高抗冲击性能、易着色等。在当前汽车制造中,已大量的使用在汽车轮毂、动力系统及悬架系统等零部件中,近年来奥迪、捷豹路虎、福特等都使用了全铝式的车身结构,铝合金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理想的轻量化材料,未来随着成形技术和连接技术的发展,铝合金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镁及镁合金具有密度低、质量轻、比强度优于铝合金和钢等优势,但由于其高温疲劳性能较差和抗蠕变能力弱,限制了其在汽车上的应用,目前主要应用在壳体类和支架类零件上,如仪表盘、变速箱体、转向支架、刹车支架等。我国镁含量储备大,但是从镁合金的生产、成形等方面都需要加大研究投入,将其转化为我国的产业优势。 图1 奥迪A8全铝车身非金属材料随着汽车轻量化进程的飞速发展,非金属制品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塑料制品,碳纤维作为新型材料也逐步进入了汽车产业中。塑料的应用已经从内饰扩展到零件和构件上,“以塑代钢”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外很多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已经将塑料制品的用量作为衡量汽车发展的重要指标。碳纤维复合材料是目前最主要的车用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蚀、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等特点,主要应用在汽车的结构件上,如汽车车身、底盘等,能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大量减轻汽车重量。但碳纤维的生产成本高是制约其在汽车工业应用和推广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一些小批量生产的高档轿车和赛车中。轻量化工艺为了实现全面减重的目的,在结构优化设计和新材料使用的情况下,仍需要研究开发更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以满足新结构和新材料的需求。轻量化工艺主要是新材料的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的连接技术和成形技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板材锁铆连接、粉末注射成形和内高压成形等。锁铆连接技术传统的板材连接方式如点焊,表面前处理过程复杂、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无法满足轻量化车身对板材连接的要求。而锁铆连接技术在连接轻质材料如铝合金、镁合金等材料上具有很大优势,在连接异种材质或表面有镀层的板料时,其优势更加显著。锁铆连接在连接前无需预冲孔、工艺步骤简单、生产效率高,在轻量化车身制造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汽车车身连接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锁铆连接是将铆钉在外力的作用下,穿透第一层材料,并在底层材料中进行流动和延展形成一个互相镶嵌的塑性变形过程,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目前锁铆连接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主要受限于汽车行业用的相关锁铆连接设备的发展水平较低。粉末注射成形粉末注射成形是传统粉末冶金工艺与现代塑料注射成形工艺相结合的一项新型近净成形技术。其可以得到致密度高、力学性能良好、表面粗糙度小的零件;同时能够大量制备具有高性能的复杂形状零件;生产效率较高,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加速汽车轻量化发展的步伐,具有巨大的技术和经济优势。目前已被大量应用在汽车轻量化上,主要包括汽车动力传输零件、涡轮增压器、燃油喷油器、安全气囊传感器嵌入件、压力传感器、电动门锁组合零件等。内高压成形 图2 锁铆连接的工艺过程 图3 粉末注射成形工艺流程内高压成形又称充液成形、液压成形,是始于20世纪初的一种软模成形技术。该工艺尤其适用于形状复杂、尺寸多变、外观质量要求高、批量不大的大型板材零件的生产,使复杂形状板材零件的生产简单化、柔性化,实现零件的快速制造,并且大幅度降低模具费用。根据原材料形状的不同可分成两类,即板材和管材。板材液压成形主要是车身的覆盖件;管材液压成形主要应用于汽车复杂异形截面的管件零件,如曲轴、凸轮轴、排气管道、支架梁等。日本丰田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建立了2条以3000t设备为核心的充液拉深生产线,专门生产高档车的翼子板,并进行模具开发;Amino2002年成立北美分公司,并建立了以3000t设备为核心的充液拉深成形生产线,专门研制开发铝合金车身覆盖件充液拉深成形技术及模具,以减少零件连接数量,满足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车型对整体覆盖件成形的需求,提升汽车品质;德国Schuler公司除了生产充液拉深设备外,还给主机厂和零部件厂提供批量生产用模具。而我国目前轿车车身铝合金充液拉深零件模具开发还处于空白,这成为牵制铝合金在汽车工业应用的另一关键因素。 图4 内高压板材成形示例结束语汽车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面临当前世界能源和环境的危机,汽车轻量化已然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国轻量化技术的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轻量化结构设计、新材料的使用以及新工艺的研发,三者之间息息相关,互相制约,综合平衡发展才能促进整个轻量化的进展。来源:锻造与冲压、盖世汽车新材料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