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纪念师昌绪诞辰百年:师昌绪先生和中国的碳纤维发展

3月前浏览1752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师昌绪引领中国碳纤维发展,提出其战略重要性。中国碳纤维虽取得进展,但与国际有差距。需加强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拓展应用领域,实现碳纤维强国目标。



师昌绪先生


文 | 杜善义


师昌绪是中国著名材料学家,也是战略科学家,他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是胸怀祖国、有担当、有责任的科学家。我仅就碳纤维方面谈谈师老的卓越贡献和他的战略思维。20 世纪 90 年代,师老在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上就提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永恒的不可替代的材料”,在香山会议上又提出“碳纤维是战略性材料”。正因他对碳纤维有如此的认知高度,才引领了中国碳纤维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师老就没有中国碳纤维的今天。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 20 世纪材料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式成就,一出现就得到关注,特别是受到国防和航天航空领域的高度重视,原因在于它具有许多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点。首先,它的比性能高,这样可实现装备轻量化,提高装备的结构效率;其次,它在宏观上是可以设计,使其达到所需要的性能;此外,通过设计,它不仅可成为新型结构材料,还可以成为特殊功能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等。

   

中国也非常重视碳纤维的研发和应用,先进复合材料是装备换代的重要基础和保证。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就开始部署和规划碳纤维的研发工作,由于工业基础和体制机制等原因,经近 20 年努力,中国的碳纤维应用还是要依赖日本等国进口,受制于人。在20 世纪9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由于国外对军用碳纤维的严格禁运,中国的火箭、导弹、卫星和飞机等重要装备所用的碳纤维根本得不到保证,甚至到了告急地步。就在这时,师昌绪一方面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情况,同时提出自己的攻关建议,得到中央支持;另一方面“,十五”期间在科技部设立专题研究计划,带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亲临国企和民企调查、咨询和亲自指导,使中国碳纤维经过10 余年时间发展起来,在性能、质量和规模上已基本满足重要领域需求,发展形势喜人。

   

目前,中国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涌现出一批以民企为主的碳纤维产业,已经可提供高强、高模的碳纤维,满足需求。从性能、质量和规模上虽与某些发达国家有差距,但差距越来越小,有望在近期跟上世界发展的先进步伐;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产生了重要变化,过去主要在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现在得到诸如能源交通、海洋工程和船舰、汽车及土木多领域的重视,碳纤维复合材料正在从一种“贵族性”材料到“平民性”材料转变,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显著、用量也越来越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不仅对提高装备的性能至关重要,它同时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降低成本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学习和弘扬师昌绪先生科学精神的同时,科学地审视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看到需求和机遇,也应清醒的看到差距和挑战。师老曾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徐坚博士讲过一句名言,他认为,中国碳纤维不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是“苦海有边,回头无岸”,虽是 10 年前讲的,但现在仍有指导意义。发展碳纤维机遇在哪里?一是碳纤维已经从主要在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应用逐渐转至军民两用战略性材料,它的应用领域已延伸到现代交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与船舰、能源领域及土木建筑领域。中国的碳纤维应用量已经占世界总用量的1/4左右,从总的需求看,中国必然成为碳纤维研发与应用大国;二是中国碳纤维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已有一定基础水平,与先进国家虽有差距但已经差距不大,按目前态势看,有望到 2025 年成为碳纤维强国;三是形成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成规模的研发平台,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可自主设计生产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装备,基本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碳纤维的挑战在哪里?一是基础尚较薄弱,碳纤维是技术含量极高的材料分支,它的技术和工艺包括了原液聚合到纺丝到预氧化碳化等复杂工序,既要解决原理性的科学问题,又要解决难度极大的关键技术和工程问题。中国还没深入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在质量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发和生产装备对外仍有相当依赖;二是不同程度存在材料本身研发与应用脱节,存在不敢用和不会用的问题,其他领域的应用上喊得多、用得少;三是在质量控制和成本方面与碳纤维强国仍有差距等。

   

为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真正成为军民两用材料,成为碳纤维强国,我们仍需努力。应加强对碳纤维进行战略规划,使其按市场规律有序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基础研究,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在质量上下功夫,确保其性能的稳定性,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新技术和新的制造装备,着实拓展其应用领域,提高其性价比和国际竞争力。   



作者简介:杜善义,辽宁省大连人,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院院长,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专家咨询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力学、复合材料、航天工程,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8 年第19 期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化学航空航天汽车建筑新能源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8-04
最近编辑:3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5粉丝 33文章 374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分析ℱ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及批量化生产成本分析

随着汽车油耗和排放法规加严,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汽车轻量化发展已成趋势。复合材料的替代使用是汽车实现轻量化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几种复合材料的生产方法,并探究了其批量化生产的发展前景。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材料的更新替代往往是为了满足更高的应用要求。碳纤维具有较高的杨氏模量和低热膨胀系数,其增强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好地机械性能和热性能。因此,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体育用品、航空航天、汽车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主要受成本因素影响。一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增加了材料成本和生产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其可实现零部件的集成化,减少零部件数量,同时也降低重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也带来了汽车应用成本的降低。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的设计与制造   设计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的设计和生产需要综合考虑部件的实际应用要求,通过受力、载荷路径等分析,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计。  材料方面,选用的基材一般为热塑性树脂材料。碳纤维的拉伸强度达到5800MPa,比重为1.8g/cm3。其比强度明显高于钢或铝合金等金属材料,高能量密集的制造工艺也造成了较高的应用成本。  制造方面,一般需要先制作预浸料,再进行模具成型。预浸料即是由织物或非织造布浸渍树脂而没有进行固化反应形成的,可放入模具中进行高温固化成型。预浸料主要是为了保证碳纤维增强体与树脂基体充分浸渍结合。此外,模具成本也是构件成本构成的一大因素。部件的形状需要依靠模具来实现,一般有阴模和阳模两种形式。阴模是依据零部件的尺寸、形状等要求制造而成的模具,可成型各种复杂结构的部件。但阴模生产过程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阳模是纤维缠绕在模具上成型,固化后可以保留或移除。 手糊成型  手糊成型是构建单一复合材料和少量产品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通过手工在模具中铺设纤维,再使用压辊等工具手工浸渍树脂。但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方法在产品稳定性和纤维体积含量方面存在限制,且不适合批量生产。 真空灌注  将纤维层铺设在模具中,并在纤维层上设置真空密封装置,将装置内抽成真空,树脂则通过产生的压力差注入到模具中。这种方面可实现纤维体积含量大于50%时,仍能获得较好的力学性能。该方法适合批量生产,但劳动密集度仍较高,且产品稳定性稍差。  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TM)  将纤维材料铺设在模具中,形成一定的形状;合模后通过压力注射树脂,浸渍纤维,再进行固化脱模。根据压力水平分为低压(LP-RTM)和高压(HP-RTM)两种类型。其中,压力大小对产品质量、应用成本、生产周期等均有影响,具体见下表1。  由此可看出,压力越大,对模具的要求越高,模具的成本也越高。但另一方面,较高的压力使得树脂可以快速填充浸渍,进行固化,缩短了生产周期,也降低了成本。   模压成型  将纤维与树脂基体在模具中加压成型的方法,自动化程度高。一般采用织造或非织造布,通过加压浸渍树脂,再固化成型。其中,加压方式有热压(即使用加热金属工具压制)和冷压(即使用未加热的压制工具)两种类型。生产时将纤维半成品放入模具中,再注入树脂进行加压。温度一般控制在90-140℃,压力在5-25bar。 拉挤成型连续制造技术  相对于其他成型方式,挤拉成型可实现连续化生产,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纤维束被拉过两侧敞开的模具,注入树脂,使纤维渗入模具内,然后固化成型。成型材料可根据需要切割成适当的长度。  挤压成型可实现较高的纤维含量和良好的表面,且纤维与树脂的浸润性比织物或非织造布与树脂的浸润性要好,浸渍成本低。此外,连续化生产更是有效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约了成本,适合大规模生产。但该方法仅能生产二维截面部件,如管状、柱状、T型或I型部件,无法成型结构复杂的部件。因此,只要结构复合材料部件的几何形状允许使用拉挤成型,就可实现连续生产并显着节省经济成本。   缠绕成型  该方法是将纤维缠绕在旋转芯上,再涂覆树脂进行固化。该方法的特点是可成型大体积零部件,可使用纤维粗纱和树脂材料复合,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益。但是,对于部件的形状和设计限制较多,只能包裹能够旋转的结构,例如管或旋转对称轮廓。同时,部件的表面光洁度较差,需要后续再加工。质量控制   复合材料部件由于需要承受不同的载荷,对其质量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在生产的各步骤中进行连续的质量控制。同时,在部件的使用过程也需要定期进行质量监测,包括一些材料破坏性和非破坏性的测试。应用实例   目前,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汽车轻量化需求更加迫切。SPIRI开发了一款城市共享轻型电动车,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设计,续航里程400公里。该车车身重100kg,车身集成化设计使得零部件数量进一步减少。  基于该碳纤维车身,对其生产成本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缠绕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成本最低,其次是钢材、模压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RTM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同时,预浸料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使用预浸料也会造成成本的大幅增加。  对于碳纤维车身件来说,缠绕成型无法满足要求,模压成型是较具成本效益的碳纤维复合材制造方法。综合来看,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的生产成本约是同类钢制车身的1.35倍。小结  综上,与铝和钢合金等金属材料相比,碳复合材料的使用能够显著减轻车身结构的重量。且通过成本分析来看,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及结构件的大规模生产是具有可行性的。同时,选择合理的成型方法也有利于兼顾减重和成本。来源:汽车材料网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