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观点ℱ徐樑华:坚守碳纤维基础研究 打破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对标困境

5月前浏览457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徐樑华教授致力于碳纤维研究30多年,推动国产碳纤维技术自主创新,强调碳纤维应用应体现其高价值,避免盲目扩大产能。他认为碳纤维在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但需提升应用设计和材料应用服务能力。


在北京化工大学碳纤维楼的二楼,一个长形的房间内机器轰鸣,一卷米白色的原丝缓缓地被抽入设备内,这是对PAN原丝进行碳化前的预氧化处理。


《大国之材》第三集《碳纤维》摄制组前往拜访时,满头银发的徐樑华正穿着白大褂,在这条原丝碳化中试线上认真指导学生作业。


身兼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化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等职,徐樑华扎根碳纤维研究领域已30多年,经历了国产碳纤维发展的一半历程。


在他看来,高校应该坚守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及前瞻性工作的定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坚守本分,把碳纤维产业的基础做好。”


打破固有思维  重树碳纤维国产化主流工艺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国产碳纤维经历了艰难的阶段,材料界从对其认知到科研力量皆为欠缺。


当时的碳纤维研发并未作为大协同的技术体系展开研究,从聚合、纺丝到氧化、碳化再到应用在当时条块分割的框架之下无法形成协调。


国民经济水平亦相对较低,与碳纤维的研发投入需求并不匹配。科研实力弱,缺乏先进技术的参考、借鉴,国内对碳纤维的认知水平并不高。


最关键的原因是,国产化主流技术未能找到。


因此,2000年以前,中国的碳纤维探索一直处于徘徊阶段。


随着市场对碳纤维需求的推动,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对碳纤维研发的支持力度。“十五”期间在国家“863”项目推动下,形成了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东大学为主要力量的三个相对集中的研发基地。


从事高性能聚丙烯腈(PAN)碳纤维科学技术研究,徐樑华深感使命重大,感叹不容易,“它需要有很淡定的心态才能做得出来” 。


上个世纪代表中国碳纤维水平的是硝酸法技术,然而硝酸法在国际上已经被淘汰,现在代表中国碳纤维水平的是二甲基亚砜法。当时国内已拥有二甲基亚砜技术,但是由于固有思维未突破被搁置。


徐樑华率领团队,基于PAN/DMSO间歇溶液聚合、一步法湿法纺丝工艺,在国内率先研发出二甲基亚砜溶液体系制备具有规整表截面结构碳纤维原丝的国产化技术,重新确立了二甲基亚砜原丝工艺路线在碳纤维国产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按此工艺生产的聚丙烯腈原丝的质量完全符合高强碳纤维生产的需要,国产碳纤维从此走上了从高强、高强中模、高模、高模高强有序发展的快速轨道。


徐樑华认为,重新使用二甲基亚砜法路线不仅仅是技术的转型,更是理念的转型。


冲出对标困局  实现国产技术自主创新


如果说本世纪初的碳纤维技术处于转型阶段,那么现在的碳纤维产业可谓处于升级阶段。接下来进入碳纤维的产业化建设。徐樑华说。


国产碳纤维近20年的发展速度远超前30年的发展速度,产业化成果累累。技术方面,从当时的T300到现在高强高模全覆盖。


虽坚守碳纤维产业的基础研究本分工作,徐樑华团队却不忘创新。徐樑华认为,国产碳纤维材料应实现自主创新,避免跟着国外的发展步伐走对标式的路。


“十五”期间,北京化工大学和山西煤化所分别展开了T700级碳纤维的研发。两者走的研究路线不一,山西煤化所走的是干喷湿纺路线,徐樑华团队提出了湿纺工艺制备国产T700级高强碳纤维的技术方向并得到了科技部的支持。


经过4年的努力,湿纺T700级碳纤维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并应用到以光威为代表的碳纤维企业中,这意味着国产高强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空白被填补上了。“这个原始创新是我们独有的,连日本都没有”。


实现国产碳纤维技术自主创新,无疑让徐樑华团队推动碳纤维国产化的信念更加坚定,“国产碳纤维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不对标国外,做自己的技术”。


发挥碳纤维优势  实现价值最大化


中国碳纤维产业迈入了快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其他现代工业的发展,黑色黄金迎来发展风口。


在此过程中,原丝生产技术、碳化生产技术及对应生产设备均不断发展完善,而下游的碳纤维终端应用则高端应用与低端应用并存。对于目前国产碳纤维发展现状有什么样的看法?徐樑华从企业定位和应用角度给出了答案。


以下是新材料在线®整理的对话内容(Q为新材料在线®,A为徐樑华):


Q:国产碳纤维市场价格如何?


A:第一,碳纤维具有特殊的优异性能,一定要将其性能用出来,它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第二,现在碳纤维的产业发展有一个现象,盲目地扩大产能,大家觉得把它卖出去就行了。所以国内碳纤维的销售价一直较低,大家一直没有考虑到它的价值。


体现碳纤维价值化的应用需要把应用设计和应用服务这两个方面做好,其高价值化应用就体现出来了。


碳纤维不能跟玻璃纤维等去竞争市场,否则价值无法体现。碳纤维属于“贵族”材料,是高价值的材料,一定要用在该用的地方。如航天航空及国民经济领域中工业领域的一些高端装备。


但凡嫌碳纤维贵的应用领域,就不该去考虑,如此体现不出其价值。


Q:您如何看待碳纤维在风电、汽车、轨道交通上的应用?


A:碳纤维不能去竞争低容量的风电叶片市场。


假如风电叶片容量要求变大了,就是碳纤维的天下了。比方5兆、7兆、10兆等大容量的风电叶片,需要将叶片做大,或者叶片的单位兜风面积要求增加。此时玻璃纤维因比重较大、刚度不够的限制,就无法满足了,而碳纤维在这两方面是强项。


所以海洋风电,或者大瓦数大功率风电叶片,一定要用碳纤维,其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汽车是碳纤维的潜在市场。目前,碳纤维在汽车上的应用处于验证阶段,并不十分成熟。从全复合材料汽车到碳纤维加强车身,目前为止,我还是认为它是一种技术验证。


碳纤维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范围和方法,到现在为止未出现特别成熟的结论。此外中国没有特别高端的乘用车,汽车厂家利润水平本来不高,所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中国市场上的应用难度可能会更大一些。我认为碳纤维在汽车方面的应用是一种储备技术,或者说是验证性的应用。


不过,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推动,可能慢慢地会推进这方面的应用。但是绝对不能把应用压力都转移到碳纤维的低成本化方面,碳纤维的成本有一个理论目标,如果碳纤维企业无法盈利,整个行业就将不可持续发展。


碳纤维在汽车上的应用应把准碳纤维的综合优势,把应用技术发展起来。像现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金属件这种模式,不是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上应用技术的正确的方向。


碳纤维在汽车上的应用最能发挥其价值的地方是加固、局部加强、和轻量化,但是其软肋是怕冲击。我认为抗冲击的任务,应由金属承担,如铝合金等轻质金属;加固方面则由碳纤维承担,两者结合起来,现在像宝马,也是走的这条路。


轨道交通方面,轻量化,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是碳纤维非常好的应用点。比如高铁,需要用电驱动;而现在电网建设跟不上高铁的发展需要,特别是有些地方,因为电网不完善,高铁没法通过去。高铁的轻量化,是解决高铁耗电非常理想的途径之一。此外,随着耗电需求下降,电网的压力随之下降,从长远来讲,它效益也是可以体现的。


总之,碳纤维因其特性,在装备存在交互碰撞的领域使用并不很成功,而在不交互碰撞领域的使用很成功。


Q:在您看来,国内碳纤维应用的出路在哪里?


A:据我总结,中国碳纤维应用市场,其实都是模仿西方国家。如此产生一个弊端,别人的市场开拓出来以后,蛋糕已经画好了,我们仅仅是从人家蛋糕里分一小块蛋糕。


西方发达国家隔几年就有新领域的应用发现,我们却没有。我们缺两个条件,一是材料的应用服务跟不上做材料的不思考怎么把它用出去,只想着卖出去,市场地位不高;二是应用设计能力很差未形成材料合理应用的主观思维,跟随西方国家的脚步。中国需要有正向设计能力,中国的复合材料真正要做强,一定要会自己开拓市场。


Q:针对目前的碳纤维湿纺和干喷湿纺两大产业化技术路线,您认为国内碳纤维要实现低成本化应如何推进?


A:提速提束。一个是把速度提上来,一个把丝束提上去。


干喷湿纺优点是走速度,但它的丝束不容易提上去。湿纺纺丝的缺点是速度慢,但它的优点是可以把丝束提上去。这两个回归到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这都是低成本化的途径。


工业用碳纤维技术的发展,干湿纺是途径之一,但不是全部,大丝束也是个途径。现在从技术推进的话,两条腿都得走,一个是大丝束,一个是干湿纺。


目前国内大丝束技术只到48K,这方面下一步可能有两个任务要进行:一个是大丝束的纺丝和碳化技术,从碳纤维制备和工艺角度来讲,大丝束比小丝束难,技术问题也需要慢慢的去突破; 二是大丝束做复合材料,效率高,但是成型过程中间也有些技术要突破。


来源:新材料在线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碰撞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新能源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23
最近编辑:5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9粉丝 40文章 377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解析·航空发动机为何被发达国家垄断?一文带你看懂背后的世界格局

本文摘要:(由ai生成)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被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寡头企业高度垄断,形成严格技术封锁。中国面临挑战,需担起历史使命,逐步改变世界格局。未来20年,中国军用和民用航空发动机需求巨大,需推动国产产品发展。航空发动机主要分为活塞式和燃气涡轮(喷气)发动机。当我们还为航空在中国科技界的地位而奋争时,世界已悄然形成了一个远比飞机行业更严苛、更高度垄断、更严密技术封锁的全球航空发动机格局。美英法德日等西方国家通过其寡头企业,垄断了世界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本文暂不涉及燃气轮机)市场。美英法寡头企业,包括其合资公司,占领了世界航空发动机市场的70%,而在新机市场上的价值份额更高达90%。全世界能造飞机的公司十数家,而独立的航空发动机供应商只有几家。美、俄两国的航空发动机底蕴深厚,但俄罗斯这只“老虎”一打盹,就被西方远远甩在身后,尤其在民用航空发动机方面,俄罗斯在世界市场几无份额。世界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美国通用电气(GE)美国普拉特·惠特尼(PW)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RR)以及这三家公司同法国赛峰集团(Safran)相互间合资成立的:斯奈克玛国际CFMI(Safran/GE)IAE(RR/PW)EA(GE/PW)这些企业具有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整机的能力,几乎控制了全球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技术研发、总装集成、销售及客户服务等全产业链。军用和小型航发领域法国斯奈克玛(Snecma) 美国霍尼韦尔(Honeywell)德国MTU意大利Avio俄罗斯土星俄罗斯礼炮公司它们具有较完整的生产能力,除了各自领域的整机研发与市场能力外,还是为顶级企业提供大部件和核心机部件的一级供应商。再下一级的供应商日本三菱重工日本川崎重工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韩国三星科技公司以日韩企业为代表的供应商拥有强大的零部件加工制造能力,主要为上一级企业提供发动机零部件产品。西方国家为长期保持在航发领域的领先和优势地位,在政府和企业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在研发投入、项目投资、产业链控制、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输出控制等方面,构筑了极高的产业门槛,封堵其他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与追赶,更不要说后来居上。这就是航空发动机的世界格局。面对这样一个格局,我们只能从民族大义、国家利益出发,担起艰难的历史使命。如同在大型民机领域,不管多难,我们也要像变现在的A(Airbus)+B(Boeing)两霸并立为A+B+C(Comac)三极鼎立的新格局那样,在航发领域,我们也要加入世界航空发动机“强人俱乐部”,让世界的东方形成一极,从而逐步改变航空发动机世界格局,尽管这个进程将十分漫长。未来20年军用发动机需求预测综合“产研智库”和“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两份预测报告,进行必要修正后,未来20年中国军用航空发动机总需求量22000台(其中出口军机需要量1000台),价值600亿美元(约4000亿RMB)。年平均1100台,价值200亿RMB。按价值计,新军机装备、老军机维护和直升机各占80%、5%和15%。新战斗机发动机单价按高低型别均价计算。新机装备比按1.15、换发次数按1计算。部分数据作归整处理。军机发动机原则上应全部使用国产产品,或至少占比90%以上。F-16F-16战斗机的F100涡轮发动机 F-35F-35的F-135发动机F-22F-22的F-119发动机歼-10歼-10的AL-31发动机歼-15歼-15的AL-31H发动机特写歼-31歼-31的RD-93发动机歼-20歼-20使用的某型号发动机特写未来20年中国客/货机用发动机需求预测基于空客和波音两公司对未来20年中国新增客/货机数的预测,分别为5363架/8300亿美元和6330架/9500亿美元。取均值后,按发动机占飞机价值的30%计,未来20年民用航空发动机市场为2580亿美元,发动机整机约5700台。考虑到国产民用发动机处于成长期,力争分享20~30%份额,即1100~1700台,约值500~770亿美元。A380客机安装在A380原型机上的遄达900波音787客机安装在波音787上的瑞达1000飞机诞生百年有余,从飞行36米到环球飞行,人类航空技术不断前进,而动力的不断进化才使更多飞行方式成为可能,那么飞机的发动机有多少种呢?今天我们来简单粗暴的列举一下,争取让你秒懂。首先,得到大量应用的航空发动机简单分类只有两种,即“活塞式发动机”和“燃气涡轮发动机”,燃气涡轮发动机也常被简单称为“喷气发动机”。活塞式发动机系列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与现在常见的汽车发动机原理一致,依靠燃气在气缸内爆燃,推动活塞做工,所有活塞式发动机都依靠此原理。活塞式发动机根据不同的气缸排列形式分为以下几种。星型活塞式发动机早期飞机多采用气冷方式给发动机降温,说白了就是直接给气缸吹风,星形布置的气缸正好可以使每个气缸均匀散热。星型发动机示意图星型发动机及螺旋桨星形发动机自1903年就被使用在飞机上。星形发动机有一个缺陷,就是气缸越多,功率越大,直径就越大,因此飞机只能越粗……这意味着阻力变大。于是后来出现了直列式发动机和V型发动机。这是个大功率星型发动机的例子。嗯,非常非常直列发动机原理示意图直列式发动机直列式发动机与今天的汽车发动机基本一致,气缸站成一排,纵向安装在机头时,明显比星形发动机纤细不少。但直列式也有缺点,气缸越多,发动机越长,如果想和星形一样使用7缸,9缸,那长度简直不可理喻。于是紧凑的V型发动机出现了,让气缸站成两排。这种纤细美观的机头只有直列发动机或V型发动机才能实现。V型发动机正面看,V型发动机气缸排列成字母V形状于是V形发动机在长度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气缸数可以成倍增加。水平对置发动机把V型的夹角变成180度,还可以做成水平对置发动机。水平对置发动机气缸排列,水平对置发动机具有扭力大震动小的特点,现金很多活塞式发动机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在使用这种形式的发动机。西锐SR20飞机和罗宾逊R22直升机是常见的空中游览机型,均使用水平对置活塞发动机,经济可靠。喷气式发动机系列 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是使用燃气爆燃膨胀后,直接向后喷出做功的一种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示意图,涡轮喷气发动机简称涡喷发动机,其历史也很悠久。1937年,世界上第一个涡轮喷气发动机就开始运行了。涡喷发动机启动时需要先将发动机转子旋转到可运行转速,涡喷发动机由前部压气机进行空气压缩,压缩空气在燃烧室与然后回合点燃,燃气向后喷出的同时推动涡轮旋转,涡轮靠转轴与前部的压气机连接,周而复始即可连续运转。涡喷发动机连续运转的状态1970年,通用电气的J85-GE-17A涡喷发动机能达到3倍音速的米格25战斗机也是用的是涡喷发动机涡喷发动机连续运转的状态很容易就能发现,涡扇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两者之间的区别。涡喷只有一个空气通道,专业上叫做“涵道”,而涡扇发动机却有两个空气通道。也就是说,涡喷发动机是单涵道发动机,而涡扇是双涵道发动机。涡扇发动机分为内涵道和外涵道,内涵道原理与单纯的涡喷发动机无异,称为核心机。核心机驱动前方一个大风扇,推动气流向后,再加上外部整流罩行程外涵道。发动机在运转时,外涵道与内涵道空气流量的比值叫做涵道比。规律是,涵道比越大越省油,经济性越好,高涵道比的发动机在亚音速时有非常好的能效,所以它广泛地运用于客机、运输机等。客机和公务机普遍使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战斗机使用的低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节省燃油的同时还能在高速下提供更多动力高涵道比的发动机,主要推力不是来自于向后喷出的高温燃气,而是来自于外涵道高速向后喷出的空气现代战斗机也大多采用涡扇发动机,只是,为了追求高空的超音速性能,使用低涵道比的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桨发动机工作原理示意图涡轮螺旋桨喷气发动机,简称涡桨发动机。涡桨发动机的本质类似于涡喷发动机接上一个减速器,并带动外部的螺旋桨。涡桨发动机通常用在小型或低速的亚音速飞机上。国产新舟60支线客机,使用涡桨发动机国产世界最大水上飞机,蛟龙600同样使用涡桨发动机图-95轰炸机的涡桨发动机同轴反转螺旋桨示意图战斗民族的战略轰炸机图-95使用涡桨动力,双层对转螺旋桨,把涡扇发动机飞机的速度推到了925公里的高亚音速,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也是目前噪音最大的轰炸机。大多数涡桨发动机飞机速度在800公里以下。桨扇发动机涡桨发动机的燃油效率通常高于涡扇发动机,但它也不是尽善尽美,原因之一是,涡桨发动机上多了一个减速器,也就是变速齿轮。变速齿轮的存在一是增加了发动机重量,二是多少会带来一些功率上的损耗。为此,一种不需要变速齿轮的发动机应运而生,它就是桨扇发动机。也可以把桨扇发动机理解为没有外涵道的涡扇发动机。桨扇发动机加双螺旋桨对转就变成这个样子,由于桨扇发动机的螺旋桨与发动机同速,因此桨扇的螺旋桨转速比涡桨发动机高得多,带来更大动力,更高燃油经济性的同时,也因为转速的大幅增长桨扇发动机的噪音也十分可怕,一般不会用在需要舒适安静的客机上,目前基本上只有军用运输机在使用。桨扇发动机的螺旋桨直接装在发动机中心的主轴上。因此螺旋桨转速与发动机转速相同,噪音也十分巨大。桨扇发动机也有螺旋桨在后边的。桨扇发动机也有螺旋桨在后边的。涡轮轴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顾名思义就是使用轴来传输动力。这种发动机一般适用于并不需要直接提供空气推力的航空器,比如直升机。直升机的传动原理其实非常复杂,但这个简单的原理图更容易理解涡轮轴发动机的使用方式。直升机的涡轮轴发动机就是将发动机的功率,通过传动 轴输送给主旋翼,再由主旋翼转动提供升力,因此这与一般活塞式发动机的输出类似,有很多坦克和军舰也使用涡轮轴发动机,比起一般的柴油机和汽油机,涡轮轴发动机重量更轻而功率更大,是非常不错的动力源。阿帕奇直升机机身背部的两个方筒就是它的两台涡轮轴发动机。冲压发动机(a)涡喷发动机(b)冲压发动机,可以看到冲压发动机省去了一系列的压气机和涡轮结构,变得更加轻巧,但只有高速下可以正常运转。冲压发动机从工作原理来说和涡喷发动机的一样的,但实际上由于省去了所有涡轮结构,冲压发动机又不能归入燃气涡轮发动机的范畴。冲压发动机去掉了前部的一连串压气机结构。因为,飞行器飞得越快,迎面而来的空气就越快,当达到高超音速时,空气自然被压入进气道,并形成高气压。高压空气进入燃烧室,混入燃油,剧烈燃烧并向后高速喷出以得到动力,与涡喷发动机原理无异。需要说明的是:冲压发动机只有在非常高的速度下才可以运行。目前投入使用的最快的飞机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目前成功使用的例子是美国的超高音速侦察机SR-71“黑鸟”,黑鸟可以达到3倍音速,在3倍音速的状态下,它的发动机内部结构可以通过调整结构,改变为冲压发动机模式运行。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和地面燃气轮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就必须提升其关键部件——涡轮叶片的性能。涡轮叶片由于处于温度最高、应力最复杂、环境最恶劣的部位而被列为第一关键件,并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涡轮叶片也称动叶片,是涡轮发动机中工作条件最恶劣的部件,又是最重要的转动部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燃气进口温度达1380℃,推力达226KN。涡轮叶片承受气动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叶片部分承受拉应力大约140MPa;叶根部分承受平均应力为280~560MPa,相应的叶身承受温度为650~980℃,叶根部分约为760℃。未来发动机叶片的铸造工艺直接决定了发动机的性能 ,也是一个国家航空工业水平的显著标志。 除了高温条件,热端叶片的工作环境还处在高压、高负荷、高震动、高腐蚀的极端状态, 因而要求叶片具有极高的综合性能,这就需要叶片采用特殊的合金材料(高温合金),利用特殊的制造工艺(精密铸造加定向凝固)制成特殊的基体组织(单晶组织), 才能最大可能地满足需要。复杂单晶空心涡轮叶片已经成为当前高推重比发动机的核心技术,正是先进单晶合金材料的研究使用和双层壁超气冷单晶叶片制造技术的出现, 使单晶制备技术在当今最先进的军用和商用航空发动机发挥关键作用。目前, 单晶叶片不仅早已安装在所有先进航空发动机上,也越来也多地用在了重型燃气轮机上。涡轮叶片制造技术涡轮叶片的发展经历了细晶强化、定向凝固和铸造单晶三个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涡轮叶片的承温能力从上世纪 40 年代的 750℃提高到了 90 年代的 1500℃左右再到目前的2000℃左右。而镍基高温合金单晶叶片与定向凝固叶片相比可提高工作温度 25℃~50℃,而每提高 25℃从工作效率的角度来说就相当于提高叶片工作寿命 3 倍之多。应该说,这一巨大成就是叶片合金、铸造工艺、叶片设计和加工以及表面涂层各方面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共同贡献。现代航空发动机涡轮前温度大大提升,F119 发动机涡轮前温度高达 1900~2050K,传统工艺铸造的涡轮叶片根本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温度,甚至会被熔化,无法有效地工作。单晶涡轮叶片成功解决了推重比 10 一级发动机涡轮叶片耐高温的问题,单晶涡轮叶片优异的耐高温性能主要取决于整个叶片只有一个晶体,从而消除了等轴晶和定向结晶叶片多晶体结构造成晶界间在高温性能方面的缺陷。单晶叶片的凝固缺陷单晶涡轮叶片是目前航空发动机所有零件中制造工序最多、周期最长、合格率最低、国外封锁和垄断最为严格的发动机零件。制造单晶涡轮叶片的工序包括压芯、修芯、型芯烧结、型芯检验、型芯与外型模具的匹配、蜡模压注、蜡模X 光检验、蜡模壁厚检测、蜡模修整、蜡模组合、引晶系统系统及浇冒口组合、涂料撤砂、壳型干燥、壳型脱蜡、壳型焙烧、叶片浇注、单晶凝固、清壳吹砂、初检、荧光检查、脱芯、打磨、弦宽测量、叶片X 光检查、X 光底片检查、型面检查、精修叶片、叶片壁厚检测、终检等制造环节。除此之外,还必须完成涡轮叶片精铸模具设计和制造工作。隶属于联合发动机公司(UEC)的“乌法发动机工业协会(JSC)”,这里正在制造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这里正在加工瓷土,将瓷土打碎,制作涡轮叶片的内芯。 这是加工前的瓷土。工人正在将塑形后的瓷土模型逐个检查修形,这些做好的瓷土模型将首先烧结成熔融石英陶瓷芯。涡轮喷气式发动机需要中空的涡轮叶片,只有高质量的陶瓷芯是失蜡法铸造的最好内芯材料,它能够在浇铸金属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在铸件冷却后有能通过化学工艺轻易溶解,在叶片中留下所需要的空气通道。这是等待进行加工的瓷土模型,在外部包裹蜂蜡进行失蜡法铸造,才能得到涡轮叶片。瓷土模型可以制作成横截面非常小,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变形小。在这里工作的都是女性,细心而有耐心的女性才能胜任这里单调乏味,又特别需要认真负责态度的工作。这些瓷土模型其实就是叶片中的空气通道,在发动机运转时,有空气在其中通过,从而冷却涡轮叶片保持工作稳定。工人正在准备浇铸接口。这些接口将安装二到四个叶片,这样浇铸熔融金属时可以提高效率。工人正在给陶瓷芯包裹蜂蜡,蜂蜡的作用是在铸造范摸中形成空腔。工人正在将蜂蜡叶片安装到浇铸接口上。已经包裹了陶瓷芯的蜂蜡叶片。粗壮的结构都是浇铸时的金属流道,叶片其实非常细小。将叶片进行最后加工,这样熔融金属就可以将空腔充满,不会造成铸造砂眼。加工好的铸造模型。这里有很多类似的模型,生产不同规格的涡轮叶片。 下一步是将这些铸造模型包裹瓷土,制作陶范。工人将铸造模型安装的一个旋转机械上。用机械手在陶土液中旋转,使其均匀包裹住模型的任何部位。这样才能算合格。之后加入特殊风箱中,在外表喷淋瓷土,形成厚实的外壳。操作机械的工人。等待进行加工的铸造模型。这是包裹陶土后的铸造模型。这里进行风干。精密铸造车间。铸造模型在这里进行浇铸。首先要进行加温,将铸造模型外部包裹的瓷土烧成陶瓷范模。同时,将内部的蜂蜡排出,形成铸造空腔。工人取出铸造范模。然后这些范模将浇铸特殊合金溶液。每种范模都要一种特别的熔炉进行加工。这是一种大型部件的范模生产。温度非常高。最后,生产出的叶片还需要进行X光探伤。每个叶片都要进行多角度探伤,防止出现任何瑕疵。X光照片,可以看出叶片内部的空腔。工人正在对X光照片进行检查。整个涡轮叶片生产工艺非常繁复,完全超越了珠宝制造工业,而这仅仅是“工业皇冠上的钻石”――航空发动机制造的一小部分。来源:DT新材料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