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关注·宝武炭材与日本JFE钢铁正式签约,要做中国炭材料行业的领先者

1月前浏览76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宝武炭材料科技公司在乌海市启动多项重要项目,包括焦油资源保障、锂电池负极材料合作及炭材料一体化项目开工。作为宝武集团新材料战略的重要部分,宝武炭材正加速从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炭材料转型,并携手JFE化学等合作伙伴,推进智慧制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

2019年3月15日上午,位于内蒙古乌海市的中国宝武炭材料产业园迎来了项目建设“三箭齐发”的重要节点:宝武炭材与乌海市签订焦油资源保障协议,宝武炭材与JFE化工签订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炭材料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活动。


宝武炭材作为宝武集团炭基新材料战略发展任务的承载者,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中国最大焦油加工能力和资源,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在针状焦、高端沥青等产品上建立的优势。


近两年来宝武炭材更是持续推进石墨电极、锂电池负极材料、炭纤维等炭材料产业化布局,朝着成为中国炭材料行业领先者的目标奋进。


这仅仅是宝武集团“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的“一基五元”战略产业布局的一小步,但却是宝武炭材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实的一大步。



2018年9月25日,“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更名为“宝武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宝武炭材),正式开启了从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炭材料产业转型发展的大幕。


宝钢化工前身是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焦化厂,1985年9月一期工程与宝钢同步建成投产。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拥有遍及华东、华南、北方等区域的9家一级分子公司、1家海外代表处,成长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的焦油加工企业。其中,纯苯特号、精萘、宝马牌炭黑等产品享誉国内外,多次获全国和省市“优质产品”、“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近年来,围绕主业发展需求,宝钢化工还着力发展相关多元产业,重点围绕化工产品供应链、技术链、资源利用链,形成了贸易、电商、环保等相关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状焦、沥青焦、沥青基炭纤维等系列新型炭材料关键生产技术,为公司转型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同时,宝武炭材为迎头赶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历史性机遇期,全面提升智慧制造创新能力,力争实现公司由传统煤化工制造向新型炭材料智慧制造转变,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总部多基地”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驱动治金煤化工生态圈绿色智慧转型发展。


作为中国宝武重点发展产业,近年来宝武不断加大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及投资。2018年3月,中国宝武与武汉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及“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在武汉科技大学举行。


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宝武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武汉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


2017年12月,总投资30亿元的中国宝武集团炭材料产业园炭纤维项目、针状焦项目在乌海市海勃湾工业园开工建设。


该项目将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建设,项目一期投资7亿元,计划建设500吨炭纤维和5万吨针状焦,2020年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约10亿元。计划到2025年将建成针状焦、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电极、炭纤维及制品一体化项目,届时将形成从煤焦油出发到锂电池负极材料、电炉炼钢、炭纤维制品三大产业链。


宝武炭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企业升级转型的重大进程中,谋定而动,步履坚实。



要想站在巅峰,还需要神一样的队友。


此次与宝武炭材签订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的合作伙伴,就是大名鼎鼎的JFE化学。


JFE化学,成立于2003年4月,JFE钢铁的全资子公司,净销售额合并1023亿日元(2017年),主营业务包括基础化学品(焦油蒸馏(175万吨),BTX(30万吨))和功能性化学品(电池材料业务,精密化学品业务,磁性和无机材料业务,树脂板业务)。


JFE钢铁株式会社,成立于2002年9月27日,是由当时日本第二大钢铁公司——日本钢管(NKK)和日本第三大钢铁公司——川崎制铁合并而成,目前是仅次于新日铁住金的第二大钢铁公司。


JFE化学的制造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久负盛名,是目前世界最高性能的负极材料,也是全球主要的负极材料供应商之一。主要产品包括球晶石墨负极材料,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和硬炭负极材料。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化学材料工厂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23
最近编辑:1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19粉丝 19文章 354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对比·氢燃料电池 PK 锂电池

技术派 观点1:氢燃料电池代表的不只是新能源汽车,更是有效的长时间储能的问题,而且市场是需要技术来培养的。目前来说,无论是锂电还是燃电都不能完全取代燃油车的地位,但是能源形式的变化浪潮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单纯的从市场或者技术本身判断其可行性都是片面的。观点2:个人觉得,氢燃料完全无法取代储能电池技术。很多人在讨论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但是却忽略了这种技术是否为市场所接受。就像当年爱迪生坚持直流发电和传输,技术不会差,但是最后败给了特斯拉的交流电技术。观点3:关键问题是还没有获得技术突破,催化剂成本没下来,和锂电池对比成本明显高。日本搞了很长时间,他们进行大规模商用了?特斯拉为什么搞几千个松下18650装车上,不用燃料电池?如获得突破有大规模商用推广可能性,这些器件或者配套设备都不是问题。观点4:从技术角度来说,三元、固态,理论上能量密度和可持续性比较低,未来发展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可以跟传统燃油车相比的,但由于燃料电池发展投资高,产业链也很长,所以必须从国家顶层设计、能源角度、战略角度和安全角度考虑。观点5:氢燃料电池主要的成分是氢,在使用寿命结束后,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锂离子电池因含有重金属镍、钴、砷等有毒污染物,所以必须要进行回收处理。此外,氢燃料电池在衰减、能效转化、易维修程度等多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安全派观点1:自从总理从日本回来,感觉风向就变了,想想未来马路上跑的都是无污染的清洁汽车,确实有点期待和兴奋。只是安全问题还是不容小觑啊!观点2:燃料电池由于原料氢气易燃易爆,市场普遍担心其安全性问题。但业内专家表示,从氢气的特性、储运过程、燃料电池车辆的安全设计、事故和极端情况下的车辆安全、加氢设施的安全规范5个角度全面分析了氢气的使用安全问题,结论是:氢气安全性并不差,足以媲美传统燃料和锂电。而且现在车用储氢装置都采用碳纤维材料,在80km/h速度多角度碰撞测试中都可以做到毫发无损。观点3:加氢站大规模储存的不是氢,是甲醇,安全性并没大问题。支持派观点1:从国家的扶持力度就可以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氢燃料电池从耐用性和环保方面必将取代锂电池,在未来的几年内必然是电动车市场蓬勃发展的时期。观点2:氢燃料作为一种零排放、无污染的新能源,是国家实现节能减排和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由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将氢能从国家发展重点方向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观点3:我国急需加强氢能源基础设施尤其是加氢站的建设发展,理顺整个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生态链,以此推动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分析派观点1: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高压储氢是其推广的瓶颈,不宜盲从,需合理布局。燃料电池汽车只是氢能产业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可以做,需要做。观点2:氢能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靠市场和企业无法完成,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因此国家顶层设计尤为重要。可参考国际有效的氢能项目管理机制,从材料到运输、加氢到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清晰、规范、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观点3:燃料电池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适合用于汽车,这里有各方面的原因,比如说氢气罐的存放、加速性能等。更适合储能,特别是国内弃风弃光以后的负电价。观点4:氢能产业未来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化、商业化进度较慢,一些关键技术与国外还存在差距,产业链较为薄弱、工程化的能力还须提升;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制氢、供氢、加氢的系统先进性有待提升,制氢成本亟待降低;三是要加强企业主体作用、提升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同时加强国际合面。观点5:氢燃料电池的未来也与基础设施建设息息相关,不能只看一端。国家政策倾斜是好事,说明有引导。但未来能否发展其重点依然是产业上的发展方向。没有配套建设,没有产业发展,一切都是空话。观点6:目前氢燃料在车用产品上,市场尚未形成规模,主要依赖国家补贴的推动。对我国而言,氢能的主要来源应是可再生能源,同时可再生能源也需要氢能进行储能,二者相互需要,只有这样,氢能才真正具有战略意义。最终的集中储能应是氢能,氢气也可直接进入输送管道,这是集中式、大规模、长时间可再生能源储存的最佳方式。 总结 我国在氢燃料电池的发展上有一定的优势:(1)我们有丰富廉价的氢能资源,非常适合于引领全球。(2)国家政策倾斜,补贴力度很大。但也有一定的不足:(1)产业链不完整、不配套。中国的氢能是从小公司开始的,几乎全是创业企业,从技术部门发动的。现在大企业进来时间还很短,不同于日韩的大公司起步,所以我们产业链不完整、不配套,成本降不下来,一个进口的空压机几乎相当于先进技术国整个动力系统的成本。(2)关键零部件和产品的差距大,动力系统的膜电极、空压机、氢泵以及储氢瓶、加氢枪和软管等加氢站的关键部件都是进口,对高压氢用材料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安全性隐患巨大。氢燃料电池要想成为真正的颠覆性技术,还需要降低成本、提升性能,亟待发展的不仅仅是氢燃料电池本身,还需要整个动力系统包括相关零部件的协同合作,这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攻坚。来源:化工新材料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