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分析·日美碳纤维产品研发态势

3月前浏览230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日本和美国竞相研发新一代碳纤维产品,日本东丽、帝人东邦和三菱人造丝等厂商主攻民用市场,产品系列化发展领先。东丽公司推出T1100G和MX系列等高强高模碳纤维,三菱的IM-MR70性能也达顶尖。帝人东邦产品性能与东丽有差距。碳纤维作为战略材料,中国需自主发展并关注国际动向。


2014年以来,日本和美国针对下一代航空航天产品发展等需求,着力抢占新一代碳纤维产品制高点。

2014年1月,三菱人造丝公司推出与T1100G性能基本相当的MR70;

2014年3月,日本东丽公司宣布开发出高强高模碳纤维T1100G;2107年11月,日本东丽公司研发出新的碳纤维品种Z600;2018年11月,东丽公司又推出改进的高模系列产品MX。

2019年3月,美国赫氏公司公布其高强高模碳纤维HM50,其性能均远高于美军现用的IM7,但强度仍低于MR70和T1100G。

美日新一代产品开发接连突破,领先优势增大;碳纤维产品作为战略性材料,我国必须自主发展,应密切关注国外重大发展动向。

一、日本三大厂商主攻民用市场,采取前瞻迭代发展模式

日本发展碳纤维产品主要瞄准高技术产业,主攻民用航空航天市场。民机产品类型多样、竞争激烈,更新换代速度快,推动日本碳纤维产品“小步快跑”,系列化发展,其产能、性能、价格等方面都领先于美国。日本碳纤维研发和创新由企业主导,主要厂商是东丽、帝人东邦人造丝和三菱人造丝这三家公司。其中,东丽公司的研发实力、质量和产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碳纤维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帝人东邦人造丝公司和三菱人造丝公司两家合计约占全球的40%。

1.东丽公司产品发展态势

该公司生产的碳纤维主要有T系列(高强型T300到T1100G)、M系列(高模型M30到M70)、MJ系列(高模改进型,M40J到M70J)和MX系列(高模改进型)。其中MJ、MX系列是该公司在高模量碳纤维M系列的基础上,突破技术瓶颈后开发出的新产品。

高强T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机翼、机身等对强度有高要求的航空航天结构部件。发展态势:

一是第二代产品成熟应用。20世纪80年代开发了第二代T700、T800、T1000高强中模碳纤维系列。目前, T800(拉伸强度5.88GPa,模量294GPa)是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最广的商用碳纤维,大量用于A350和B787客机的机身和机翼等部件,第一代T300已逐渐被淘汰。

二是新研第三代T1100G,全面超越二代产品。2014年3月,东丽宣布研制成功T1100G碳纤维(拉伸强度7GPa,模量324GPa),标志着日本的碳纤维产品跨入高强高模的第三代。2017年3月,该公司突破树脂和上浆工艺,推出其配套的T1100G/3940环氧预浸料。这种最新的预浸料与第二代的T800/3900-2预浸料相比,拉伸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均提升30%。这种新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或可使部件减重20%,在机翼、机身、发动机等结构部件上有良好应用前景。

高模M系列产品:主要用于对刚度有高要求的航空航天结构部件,特别是直升机旋翼、卫星和导弹壳体等对于强度要求稍低,变形要求高的部件。发展态势:

一是扩展到了MJ系列。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航空航天主承力结构件高强高模并重的需求,在70年代M40、M50等高模型碳纤维系列的基础上,相继开发了M40J-M60J等高强高模型“MJ”系列产品。M65J拉伸强度为3.63GPa,模量可达640GPaM70J拉伸强度为3.5GPa,模量可达680GPa

二是MX系列横空出世,强度大幅提高。2018年11月,东丽新推出MX系列产品。该系列是通过严格控制石墨化过程的纳米级石墨晶体结构,将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并行提高到新的高度。首个MX系列产品是M40X,拉伸强度5.7GPa,拉伸模量达377GPa,拉伸强度比M40提高约30%,同时保持了与其相当的拉伸模量。东丽公司计划推出含有MX系列碳纤维的预浸料,其拉伸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冲击性能将得到显著改善。

2.帝人东邦人造丝公司产品发展态势

帝人公司根据碳纤维模量将其产品分为标准模量(在航空航天中已逐步淘汰)、中模量及高模量三大类。该公司目前性能最好的中模产品是IMS65,其性能与东丽T800相当;性能最好的高模产品是UMS40、UMS45,其性能与东丽M40J、M50J相当,与东丽M70J、MX系列产品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仍未推出第三代高强高模产品。

3、三菱人造丝公司产品发展态势

三菱人造丝公司的碳纤维产品可按模量划分成高强低模、高强中模、高强高模和高模系列。高强低模代表产品有HT-TR30、HT-TR50,其中HT-TR30相当于T300性能水平,HT-TR50相当于东丽T700性能水平;高强中模代表产品有IM-MR60(性能介于东丽T700~T800之间,接近T800);高强高模最新产品是IM-MR70,拉伸强度可达7GPa,模量达324GPa,性能与T1100G相当。高模系列产品与东丽差距较大,最优产品HM-HS40仅相当于东丽M40J水平。


二、美国着力把控本国军用市场,政府主动参与技术研发

美国碳纤维产品有非常深厚的国家安全背景,在日本主导民用市场、多国军方也采用日本碳纤维产品的情况下,长期坚持自主研发,尽量采购本国产品满足军用市场需求,使本国军用碳纤维产品保持良性循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以美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为主的政府机构引导和资助多家研究所和中小企业开展碳纤维技术创新。其中,氰特工业公司和赫氏复合材料公司这两家企业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主要的军工碳纤维供应商。氰特工业公司在2015年被比利时索尔维公司并购后,赫氏公司成为美最大的军用碳纤维供应商。

赫氏公司目前拥有一系列碳纤维产品,包括高强中低模的AS系列、高强中模的IM系列和高模的HM系列,其中AS系列的代表牌号有AS4、AS7(性能相当于东丽T700),IM系列的代表牌号有IM7(性能略低于东丽T800)、IMA(性能相当于东丽T800)、IM8、IM9、IM10,HM系列的代表牌号有HM63,性能仅与东丽M46J相当。

赫氏公司的高强碳纤维产品系列已广泛应用于美军战斗机和航天器中,其中AS4和IM7的应用最为广泛,两种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双马树脂匹配形成的复合材料已大量用于美军F-22A和F-35隐身战斗机,也被欧洲采购,用于A400M军用运输机和A350XWB宽体客机等。为突破第三代高强高模碳纤维关键技术,DARPA再次介入,在2006年启动了“先进结构纤维”项目,汇集全美优势科研力量,开发以碳纤维为主的下一代结构纤维。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此项目资助下研制出强度5.5~5.8GPa,模量354~375GPa的新型碳纤维。

2009年赫氏公司也成功研制IM10,强度达到6.8GPa,模量达310GPa,强度与T1100G相当但模量略低。2019年3月,该公司在欧洲复合材料展会上展出最新研制的高强高模碳纤维HM50,其强度达到5.86GPa,模量达到345GPa,与IM10相比,强度降低不少、模量大幅提高,强度和模量均已远高于美军装备现用IM7。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军装备仍需要使用一些日本碳纤维产品,虽是来自盟友,但美政府对此仍高度警惕:美国防部2018年10月牵头完成了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评估,其中提出美“一些特种和专用碳纤维过度依赖日本和欧洲的独家供应,表明国防部的供应链存在严重薄弱环节。”

三、启示建议

碳纤维是先进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关键原材料,日美长期以来主宰高端产品市场,且都把碳纤维列为战略材料,技术高度保密,产品对我禁运。另一方面,更高强度和更高模量兼备的碳纤维产品,将是未来各国国防军工领域竞争激烈的技术高地。日本和美国目前仍站在碳纤维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其中日本高强碳纤维和高模碳纤维均领先全球,新品推出速度和性能指标均明显领先美国。从发展模式来看,日本碳纤维产品的发展,主要是企业受民用航空航天等市场的既有及潜在需求吸引而形成的自发行为;美国碳纤维产品的发展则长期瞄准本国军用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和资源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应综合借鉴日美经验,同时面向军民两个市场,坚持走政府引导支持与企业研发相结合的道路。

一方面,应当通过政府引导和投资,明确装备对材料的可能需求,着力保障第二代产品生产稳定性并突破第三代产品技术,坚决咬住实现产业转化的目标,充分考虑国内采购,大幅提高我军装备用材的自主可控水平;

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并支持我国碳纤维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主动瞄准商用市场研发产品,促进相关军用技术的转化应用,丰富产品系列,持续升级换代,反哺装备发展。

总的看,若在充分掌握日美碳纤维产品发展模式和态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可集中力量高效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利用好军民融合战略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的历史性机遇,我国碳纤维产业有望加速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和规模化稳定生产,并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

来源:中国航空研究院,碳纤维生产技术补充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隐身航空航天UM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24
最近编辑:3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5粉丝 33文章 374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测试·浅谈碳纤维拉伸强度的测试方法

本文摘要:(由ai生成)碳纤维拉伸强度测试包括单丝和复丝两种。单丝测试需分丝、加固、检测,过程复杂且结果难以反映真实值。复丝测试通过应力应变曲线获取,精度高,但受环境温湿度和机械架张力影响。宁波材料所设计了一种张力控制机械架,以提高复丝拉伸强度测试的精确性。由于碳纤维为束丝状纤维,一束碳纤维往往由数千根甚至上万根单丝组成,因此碳纤维的拉伸强度测试方法包括两种:复丝拉伸强度和单丝拉伸强度。随着碳纤维应用领域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各自标准,详细标准可见本文后附录。01 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实验测试与通常的力学拉伸强度实验方法不同,因其脆性的物理特性使得很难通过采用试验机夹头进行夹持纤维单丝,此外通过直接夹持测试其拉伸强度亦会对碳纤维造成一定的伤害,这常使得实验的断裂模式常发生在夹持处,造成了实验结果的失效。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检测过程分为:分丝、固定片加固、检测三个步骤,第一步分丝过程比较麻烦,纤维直径仅仅几微米,因此很难分辨是一根还是两根,第二步将挑选后单丝在纸片上进行加固,一旦操作不慎就会导致纤维断裂,在最后测试过程中被测试样的一端夹持在电子式碳纤维强力仪的上夹持器上,试样另一端夹持在下夹持器上,采用恒定的拉伸速度拉伸试样,直至试样断裂。记录单次值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等技术指标,试验结束后仪器自动给出所有技术指标的统计值。和PC机联机可获得实时曲线,便于分析技术数据。宁波材料所特种纤维事业部拥有德国FAVIMAT+型单丝纤维万能测试仪,该装置采用气动夹持,半自动测试的方式,其测力综合装置可以测定普通化纤、高强高模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碳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工程用短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拉伸强度、模量、断裂伸长率)力学性能。同时,还可利用振法测定纤维线密度,可直接显示线密度单值、平均值和变异系数。符合国家标准GB/T16256-1996、国际标准ISO1973-1995和国际化学纤维标准化局(BISFA)的试验方法标准,适用于单根纤维的线密度测定,可广泛应用于纤维、纺织等生产企业、检验机构和科研单位。图1 单丝纤维万能物性测试仪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测试往往需要进行30根单丝甚至更多,才能获得有效值,碳纤维由成千上万根单丝组成,因此单丝拉伸强度很难反映碳纤维拉伸强度真实值,但单丝拉伸强度测试后可以通过单丝强度分度区间对纤维离散性进行综合分析。02 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1、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测试过程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测试时可以通过应力应变曲线直接获得碳纤维拉伸强度值,该测试方法获得的碳纤维拉伸强度精确度高。其具体测试流程如下:首先,将复丝在一定浓度的树脂固化体系溶液中浸胶,取出后放在机械架上固定;然后,将机械架放在烘箱内固化处理,取出固化后样条,按照尺寸规定做成加强片;最后,利用万能实验材料机进行拉伸测试,进行拉伸强度测试之前,需要进行复丝线密度和体密度的测试。2、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测试影响因素环境温湿度:主要温度为室温环境最适宜,如果温度过低,制样过程中树脂胶液难以对碳纤维复丝浸胶,而湿度对测试影响更为明显,一般而言,环境湿度越大,测试拉伸强度越低,因此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测试时一般需要恒温恒湿环境。机械架张力:张力过大,树脂胶液难以完全浸渍复丝,张力太小,纤维丝束松弛,不利于固化成型,而适度范围内的张力控制可以保证树脂胶液对复丝充分浸润,又能实现纤维复丝呈平直状态,因此是影响复丝拉伸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3、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测试新技术宁波材料所特种纤维事业部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探索发现在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测试过程中浸胶时机械架张力等因素会显著影响最终测试结果,为了实现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精确测试,特种纤维事业部科研人员设计了用于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测试装置(图2所示),并开发出了一种可精确测试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方法。图2 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张力控制机械架1、主体支架;2、中心轴;3、绕丝架;4、伸缩杆;5、固定杆;6、碳纤维复丝该方法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将待测碳纤维复丝 6 缠绕在绕丝架 3 上,随后将缠绕好待测碳纤维复丝 6 的绕丝架 3 连同中心轴 2、固定杆 5 和伸缩杆 4 从主体支架 1 上取下,在盛有环氧树脂胶液的金属底盘内浸胶。(2)将绕丝架 3 连同中心轴 2、固定杆 5 和伸缩杆 4 一起放回主体支架 1 上,通过伸缩杆 4控制浸胶后碳纤维复丝 6 的张力,调节至碳纤维复丝 6 平直 .(3)将碳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的制样装置放进鼓风干燥箱进行烘干,在 120℃烘干 120min,烘干结束后冷却,然后剪下固化的碳纤维复丝 。(4)用强力胶将固化的碳纤维复丝两端用牛皮纸固定制备加强片,并于室温环境下进行碳纤维拉伸性能测试。 该方法采用碳纤维拉伸性能测试的专用制样装置,通过绕丝架的转绕圈数可以设定待测同一样品的数量 ;而通过设定绕丝架中绕丝杆长度可以设定待测样品的组数,相比于手工制样,其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可通过调节伸缩杆控制浸胶后碳纤维复丝的张力,调节至碳纤维复丝平直,从而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目前,宁波材料所特种纤维事业部的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测试方法已经通过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中国计量(CMA)认证,可根据国家标准及ISO、ASTM等国际标准进行试验和提供盖CNAS和CMA公章的报告,已经为国内数十家企业、科研单位提供了检测服务。03 附录:国内外碳纤维拉伸测试标准一览国际标准分类中,碳纤维拉伸涉及到增强塑料、复合增强材料、航空航天制造用材料。在中国标准分类中,碳纤维拉伸涉及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合成树脂、塑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特殊炭素材料、炭素材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炭素制品用设备、复合材料与固体燃料、人造板、航空与航天用非金属材料、炭素材料综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GB/T 3362-2017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试验方法国家质检总局,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GB/T 31290-2014 碳纤维 单丝拉伸性能的测定GB/T 26749-2011 碳纤维.浸胶纱拉伸性能的测定GB/T 3362-2005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3362-1982 碳纤维复丝拉伸性能检验方法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JIS K7096-2017 碳纤维增强塑料的透厚度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弯曲法JIS K7094-2012 碳纤维增强塑料空心拉伸强度试验方法JIS K7094-2012 碳纤维增强塑料空心拉伸强度试验方法JIS R7608-2007 碳纤维.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JIS R7606-2000 碳纤维.单纤维试样拉伸特性的测定JIS K7087-1996 碳纤维增强塑料的拉伸蠕变试验方法JIS K7083-1993 碳纤维增强塑料的恒定载荷振幅双向拉伸疲劳的试验方法JIS K7079-1991 用加减45度拉伸法和两对轨法测定碳纤维增强塑料的平面剪切性能的试验方法JIS K7073-1988 碳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的测试方法俄罗斯国家标准,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GOST 32667-2014 碳纤维. 测定长丝的拉伸性能GOST R ISO 10618-2012 碳纤维. 树脂浸渍纱拉拉伸性能的测定方法法国标准化协会,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NF T25-101-2005 碳纤维.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NF L17-410-1996 航空航天系列.碳纤维增强塑料.单向层压板.平行于纤维方向的拉伸试验NF T25-101-1986 碳纤维.碳纤维浸渍长丝纱拉伸试验德国标准化学会,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DIN EN ISO 10618-2004 碳纤维.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英国标准学会,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BS EN ISO 10618-2004 碳纤维.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BS EN ISO 10618-2000 碳纤维.树脂浸渍纱线拉伸特性的测定BS EN 2597-1998 碳纤维层压板材.单向层压板材.垂直于纤维方向的拉伸试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EN ISO 10618-2004 碳纤维.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 ISO 10618-2004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ISO 10618-2004 碳纤维.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ISO 10618-1999 碳纤维 树脂浸渍纱拉伸性能的测定ISO 11566-1996 碳纤维 单长丝试样拉伸性能的测定行业标准-航空,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HB 7625-1998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湿热环境下拉伸试验方法HB 7071-1994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边缘分层拉伸试验方法HB 6740-1993 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开孔拉伸试验方法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关于碳纤维拉伸的标准SAE AMS 3894/17A-1994 碳纤维胶带和薄皮环氧树脂浸渍G 200(1379) 拉伸8.0(124)模数,120(248)来源: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特种纤维事业部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