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应用·碳/碳复合材料在光伏行业的应用

3月前浏览967

C/C 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及其织物或碳毡增强的碳基体复合材料,其制备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 :化学气相法(CVD 或 CVI)和液相浸渍-碳化法。前者是以有机低分子气体为前驱体,后者是以热塑性树脂 (石油沥青、煤沥青、中间相沥青)或热固性树脂(呋喃、糠醛、酚醛树脂)为基体前驱体,这些原料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而转化为基体碳。为了得到更好的致密化效果,通常将化学气相法和液相浸渍 - 碳化法进行复合致密化,得到具有理想密度的 C/C 复合材料。作为增强体的碳纤维、碳纤维织物或炭毡等是根据复合材料所制成构件的使用要求确定的, 同时要考虑到增强体与基体碳的界面结合。增强体可以是单向、二向、三向或多向,大多采用编织的方式制备,而在生产圆筒、圆锥或圆柱等构件时需要采用计算机控制进行编织。C/C 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C/C 复合材料的低密度、高强度、 高导热性、低膨胀系数,以及抗热冲击性能好、尺寸稳定性高等优点,使其成 为当今 1650℃以上应用的少数备选材料,最高理论温度高达2600℃,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温材料之 一。我国 C/C 复合材料目前已经从军用航空应用往工业领域拓展。以博云新材为代表的 C/C 复合材料龙头企业已经成功地承担了我国大飞机 C919 刹车系统的生产。C/C复合材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空间随着其优异性能和性价比优势而逐步发展起来,高温热场用 C/ C 复合材料、人工骨用 C/C 复合材料、 低成本航空制动 C/C 复合材料、新型高能制动 C/C 复合材料等都属新材料重点之一,而光伏、半导体行业和工业 热处理行业有望成为C/C复合材料大规模应用的突破口。

在光伏行业的应用现状

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的高速增长 及光伏业内的成本压力给 C/C 复合材 料应用带来发展良机。2017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超过50GW,同比增长43% 以上,而截至2017年底,我国多晶硅产量为 24 万吨,同比增长 23%,进口量为 15 万吨,同比增长 6.4%。光伏行业竞争激烈,成本压力显著,C/C 复合材料相比传统石墨材料具有更优异的保温 性能、更高的强度、更好的韧性,且不易破碎,可有效降低生产能耗、提升设备使用寿命,从而降低整个生产的成本。

C/C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很强,可以根据产品结 构需要编织出任意尺寸和形状的增强体,其在光伏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 :多晶硅氢化炉用内、外保温筒、U 型 加热器、保温板,多晶硅铸锭炉用盖板、坩埚护板、坩埚底托、保温板,直拉硅单 晶炉(以下简称“单晶炉”) 用坩埚、导流筒、发热体、盖板、底托、内外保温筒等。目前,光伏行业用的 C/C复合材料保温筒、发热体、 导流筒、坩埚等在中环光伏、西安隆基、 保利协鑫、昱辉阳光、甘肃郝氏炭纤维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有所应用。 

光伏行业用 C/C 复合材料相关标准已有9项,具体见表1。密度、灰 分、导热系数、抗弯 / 压强度、尺寸 及外观质量等是 C/C 复合材料常规的 技术要求,因使用环境和功能不同,不 同制品关注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所区别。如 YS/T 792-2012 中规定的单晶炉用 坩埚的导热系数平行方向大于 60W/ (m·K)、垂直方向大于 35W/(m·K), 而 YS/T 977-2014 中规定的单晶炉用 保温筒的导热系数应小于 25W/(m·K)。   

目前国内民用领域 C/C复合材料 的生产企业主要有湖南金博碳素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航天睿特碳材料有限公司、烟台凯泊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南方搏云新材料 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金石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主要应用集中在光伏(单/多晶硅制备热场)和高温热处理两大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单晶炉的数量已由2006年的800台左右迅猛增加至现今的12000 台以上,多晶硅铸锭炉6000台以上,多晶硅制造过程的反应炉、氢化炉等1000台左右,而设备的热场使 用寿命都有限,C/C复合材料的高性价比和优异性能使其仍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发展趋势分析

直拉硅单晶炉、多晶硅铸锭炉是生 产光伏行业硅材料的主要设备,其核心 部件均为高纯石墨材料。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传统石墨材料很难满足直拉硅单晶炉和多晶铸锭炉生产设备的大型化需要,而 C/C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物理性能,和石墨热场材料相比,具有非常大的优势,C/C 复合材料保温件、结 构件和发热体将是直拉硅单晶炉和多晶铸锭炉等光伏设备热场材料的发展方向。

C/C 复合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发明以来,就受到军事、航空航天、核能以及许多民用工业领域的极大关注。然而,由于C/C复合材料制造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原材料价格昂贵,产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其用途前期一直限制在一些工作条件苛刻的部位,以及其他材料不能替代的航空航天等军事领域。在硅晶体产品迅速大型化的挑战中,单晶硅棒的直径愈来愈大,单晶炉热场系统的部件随之大型化,而高纯大直径的石墨材质制造难度很大。C/C 复合材料可采取近净成形方式加工,用 C/C 复合材料制造热场部件,性价比和成品率高,使用寿命长。在加工工艺方面,越是大尺寸的 C/C 复合材料产品,性价比越高, 这是由于 C/C 复合材料是根据产品结构需要编织出一定 尺寸和形状的预制件,再通 过一定的增密工艺(浸渍或 气相沉积)制造出所需产品。 

从 C/C 复合材料理化性能上来说,在有氩气、氦气等惰性气体保护的情况下,可以在2800℃的高温下保持良好的性能,在真空条件下,也可以在 2000℃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理化性能。在强度方面,C/C复合材料比石墨高3倍以上,因此产品寿命非常长,在性价比方面比石墨材料有非常大的优势。针对C/C复合材料结构件和保温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氧化问题 , 可以采用碳化硅涂层技术 , 来提高 C/C 复合材料的使用效果和寿命。通过选择增强体的种类、控制基体碳的形式、调节碳纤维取向、热处理温度等加工工艺参数,可以获得性能各异的 C/C 复合材料制品 用作光伏设备的不同部件。

结束语 

光伏行业是国家发展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硅系电池占市场的主导地位,单晶硅和多晶硅是其光电转化的物质基础。综合而言,无论是产品性 能和使用成本,C/C 复合材料热场比石墨热场更具有优势,在一段时间内,大尺寸、低成本、高性能、长寿命的 C/C 复合材料热场是发展的方向,而 C/C 复合材料制品在光伏行业的应用, 有利于企业减少投资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文章来源:中国有色金属、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特种纤维事业部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化学半导体航空航天核能新能源理论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17
最近编辑:3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2粉丝 31文章 373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技术·浅谈复合材料强度准则

一、复合材料的发展及特性 现代复合材料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四十年代,以玻璃钢的应用为标志,六十年代是第一代复合材料的成熟期。第二代复合材料是指硼纤维/碳纤维增强材料,很多方面性能都比金属优越。英国在1960 年前后首先研制成功碳纤维。同时美国也研制出硼纤维并应于F-111 飞机的水平安定面。七十年代后,前苏联研发了二十多种碳纤维复合材料,他们的力学和工艺性能及工作范围不同,这些碳纤维复合材料被用于安-22、安-24、伊尔-86 和雅克-40 等飞机,减重效果明显。随着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成熟,复合材料应用在在飞机结构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波音公司在推出的B787 “梦想”飞机上,复合材料的用量占到全机结构总重量的 50%,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件的大型商用喷气式客机。 图1. 波音787机身材料分布(图片来源: 论文《RecentUses of Carbon Fibers》) 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复合材料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比强度和比模量高。2)抗疲劳性能良好,具有明显的破坏预兆。3)可设计性好,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其力学性能,铺层的纤维铺向直接决定了整体的力学性能。4)材料与结构的互容性好,本身具有细观结构,是一种具有材料性能的结构。而且制造过程中可按特定的工程结构形式进行设计并一次成型,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之所以有良好的可设计性,是由于其是由纤维和基体组成的多相复合体,因此其强度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固有性质,还与组分材料的含量,取向和界面黏结状况有关,因而强度问题较各项同性材料复杂的得多。在仿真计算中,尤其是在涉及到材料破坏的计算中强度准则的选取与一般各项同性材料有较大的区别。 图2.碳纤维复合材料铝蜂窝夹层结构 二、各项同性材料强度准则 强度准则是材料力学中,为了预测构件在载荷作用下能否安全可靠的工作而引入的概念名词。它同促使材料破坏的许多因素都有联系。对于一般的各项同性材料,它的强度指标只有一个。如果是塑性材料,一般用屈服极限σs;如果是脆性材料,一般用强度极限σb。而剪切屈服极限τs一般与拉伸屈服极限σs存在如下关系: 因此τs不是独立指标。 在一般强度计算中,对于各项同性材料一般采用四大强度准则: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σ1=σb,σb/s=[σ]其中s为安全系数,[σ]为许用应力,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 [σ]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按广义胡克定律得:ε1 = [σ1-u(σ2+σ3)]/E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u(σ2+σ3) ≤ [σ]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即τmax=τ0。按照公式τmax= (σ1-σ3)/2所以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 [σ]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所以按第四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 三、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准则 由于复合材料也是一种具有材料性能的结构,因此其破坏过程较为复杂。对于正交各向异性单层,其纵向强度与横向强度往往不一样,许多材料的拉伸强度与压缩强度也不相同。剪切强度与单轴强度之间也没有关系。所以,与一般的各项同性材料只要考虑强度极限σs(σb)不同,在平面应力状态下单层板的基本强度指标增加到了5个,即:Xt ——纵向拉伸强度;Xc ——纵向压缩强度;Yt ——横向拉伸强度;Yc ——横向压缩强度;S ——面内剪切强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力学及材料学科学家针对不同材料对象和应用对象提出了各种强度准则,总数达40多种,但没有一个可以应用于所有复合材料。这里介绍几个应用较广的强度准则。1.Tsai - Hill强度准则 Tsai - Hill强度准则是各向同性材料的米塞斯屈服准则在正交各向异性材料中的推广。米塞斯区分准则在平面应力下的公式为: Tsai - Hill强度准则认为:参照上式的形式,可假设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强度条件是 : 可以看出,Tsai - Hill强度准则只适用于在弹性主方向上材料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相同的复合材料单层。2.Hoffman强度准则 针对Tsai - Hill准则没考虑单层拉压强度不同对材料破坏的影响。Hoffman对其做了修正,增加了σ1和σ2奇函数项,Hoffman强度准则公式如下: 式中,σ1和σ2的一次项体现了单层拉压强度不对等对材料破坏的影响。适用于弹性主方向上材料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不同的复合材料单层。可看出,当Xc = Xt、Yc = Yt时,上式即为Tsai - Hill强度准则。3.Hashin 强度准则 在实际情况中,复合材料一般有多种失效模式。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失效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纤维断裂、纤维屈曲、基体开裂以及基体挤裂。 图3. 复合材料失效模式 Tsai - Hill强度准则与Hoffman强度准则只考虑了复材整体失效的状况,只适用于计算要求不精确,不考虑材料不同损伤模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的静载荷分析中(比如一般复材结构件的强度校核,只考虑强刚度是否满足要求,不考虑损伤)。 但有的时候,比如复合材料撞击等动载荷,瞬态载荷的计算中,以上4种失效模式在设计与仿真的时候都要分别考虑。而Tsai - Hill强度准则与Hoffman强度准则没有考虑这些。所以,对于要考虑不同失效模式的的情况,目前应用较广的是Hashin 强度准则,它对不同的失效模式有对应的不同失效判据。应力应变分量没有交互使用,应力应变分量分别具有各自相对应的临界值,不同的应力应变分量达到临界值时,对应不同的破坏模式。Hashin 强度准则的公式如下: 1.纤维断裂(σ11≥0) 2.纤维屈曲(σ11<0) 3.基体开裂(σ22+ σ33 ≥ 0) 4.基体挤裂(σ22+ σ33 < 0) 由以上公式可看出,Hashin 强度准则考虑了不同失效模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在对要考虑失效模式对材料性能影响的仿真计算中(比如冲击破坏,计算多层复合材料的材料的抗冲击性能等)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限于篇幅,其他的强度准则在此便不介绍了,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强度准则被提出。促进复合材料的进步。来源:北京市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