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发展·日本「氢能奋斗史」

3月前浏览1112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日本积极推进氢能源发展,丰田公司在氢能源汽车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计划扩大生产规模。日本政府提出到2030年普及80万辆氢能源汽车,并在家庭、交通、船舶、铁路等多个领域推广应用,同时建设氢能源社区,目标是将氢能源作为国家基础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 | 静说日本(整理果哥)

日语中的氢是“水素”,氢能源标注为“H2”。只要你在日本,就会发现这两个字眼随处可见。

日本被称为世界氢能源研发的领头羊,对“氢”的青睐是情有可原的。
日本由岛屿组成,不但国土面积小、多山,而且人口密集;作为一次能源极度匮乏的国家,不具备大规模修建光伏风电水电的条件;在2011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熔毁事故之后,日本对核能的兴趣也不大。这些原因迫使日本不得不对“氢”给予厚望。 
日本选择氢能源是情理之中的。
氢能是清洁能源,终端释放仅是水,而水又可循环利用制氢。这样独特的优势令世界各国沉溺在“氢能热”中。尤其是日本这种人口密度大、地域面积小的国家,氢能的应用特别是在运输以及加氢站的建设方面,相比之下更为有利。
今天,我们扒一扒日本的「氢能奋斗史」。
日本对于氢能的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始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公司成立4人“兴趣小组”,目的是探究氢能源是否可以作为汽车动能。在公司的资金支持下,这个“兴趣小组”逐渐壮大,时至今日,变成了丰田公司的新能源研发部。
付出终将有回报。2014年,第一代氢能源实验车出世。在经过极寒的加拿大北部和北海道北端地区,以及高温的非洲大陆,反复的耐寒、耐高温、耐冲撞的实验后,2016年丰田正式推出了第一代氢能源车“MIRAI”。
MIRAI在爱知县丰田市的元町工厂生产,全长4.890米,车上搭载有两个氢气罐,单次充气3分钟,可行使650公里。车上无发动机,仅有一台启动马达。此外,汽车后盖箱有一个电源输出插口,用专用的电源线连接家庭插座,可以保证一户人家一个星期的照明、空调、冰箱、做饭、洗澡等的电力所需。那时的MIRAI近乎包揽了丰田公司当年所有最新科技成果,从设施到装置均实行了高配。
 图丨MIRAI发动机舱
氢能源汽车发电系统的建立,使得汽车由耗能交通工具,变成了移动电源供应平台。丰田汽车公司也从一家汽车制造商,华丽转身为新能源供应商。
被丰田倾注心血的MIRAI也算不负众望。至今为止,MIRAI在日本和美国等市场已经销售了16000多辆(中国市场尚未销售)。目前MIRAI年生产能力为3000辆,每月平均为250辆,2018年全年的实际销售量为2400辆。
据相关负责人透露,丰田正在建设新的自动化生产线,并计划扩大燃料电池(氢氧合成装置)与高压氢气罐的生产能力,计划在明年(2020年)投产,生产能力将提高10倍,从而实现年产3.6万辆目标,并以此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与混合动力车的同价,开启氢能源车普及时代。
目前,丰田汽车公司已经推出了第二代氢能源概念车。第二代车新增加了全自动驾驶、非接触性输电、车窗玻璃的液晶显示屏等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功能,在满罐状态下的行使距离将达到800公里。
 图丨丰田第二代氢能源概念车
在东京街头,有十余辆标有“H2”的氢能源公交车正在行驶着,均是丰田公司的。其实早在2017年开始,丰田氢能源公交车就已经在东京、名古屋等城市的街头投入使用。目前,丰田汽车不仅有氢能源轿车和氢能源公交车,还生产氢能源运输车等,都已在正常运营。
图丨东京街头的丰田氢能源公交车
也许有人好奇,丰田公司与日本“氢能奋斗史”有啥关系。
实际上,丰田可以看作是日本氢能发展规划中的一枚棋子。对于日本来说,氢能源的研发与使用,不只是一个技术与生产的问题,更重要的要形成全社会的产业链。打造这一个产业链,日本已经花了5年左右的时间,从液化气的进口(国际商社)、氢气制造加工储存(岩谷产业等公司)、氢能源汽车的制造(丰田等)、高压气罐的研发制造(三菱重工等)、汽车与气罐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东丽公司等)、氢气运输车运输船的研发制造、高压氢气的安全运输、加氢站的建设与普及、氢能源汽车的销售与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的完整构建,才能确保丰田氢能源汽车在2016年正式投放市场。
作为“棋子”的丰田,也并非毫无益处。
今年4月,日本发布了《第五次能源基本计划》。在该计划中,日本政府将氢能源汽车的数量,计划从2020年的4万辆,增加到2025年的20万辆。到2030年,氢能源汽车的普及数将达到80万辆。(目前日本全国的氢能源公交车的数量只有100辆,计划到2030年,增加到1200辆。)
在此之上,丰田汽车公司计划,到2030年,氢能源汽车的年产量要达到100万辆(占全年生产量10%)。除了丰田汽车公司,本田汽车、日产汽车和铃木汽车公司也开始着手氢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预计到2030年,日本国内的氢能源汽车的年生产量将会达到200万辆,占到国内汽车年销售量的30%左右。
氢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还取决于加氢站的普及量。目前,日本全国加氢站为100个,其中东京为14个。根据日本政府的计划,到2025年为止,全国的加氢站要增加到320个。
图丨东京加氢站
此外,在《第五次能源基本计划》中,日本政府提出了打破制度壁垒、强化技术综合研发、官民一体推进氢能源普及的国家战略,包括将氢气的价格降到汽油价格的80%、氢能源汽车要实现规模性的量产化;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一次充气后的续航能力要从目前的650公里延长到1000公里;努力寻求燃料电池的小型化,让氢能源电池进入到家电产品当中。到2025年,要生产出面向各行各业的各种特种车辆,譬如消防车、工程机械车等都要采用氢能源作为动力源,逐步提升氢能源车在整个汽车销售量和拥有量中的占比,以此来确保加氢站的稳定收益,降低加氢站的运营成本,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氢能源产业链。
毋庸置疑的是,没有人能做到下棋仅用一枚棋子。自然,日本政府是不会满足于将氢能源只用于汽车行使,而是要把氢能源作为国家基础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取代核电和火力发电。
日本政府开始着手推进船舶的氢能源化,充分利用氢能源动力的静音性强的特点,研发生产出船用氢能源动力系统,首先用于游览船、渔船、摩托艇等小型船舶上,不仅有利于提升这些船舶的续航能力与安全性,也可以减少船舶柴油动力对于海洋的污染。
图丨丰田氢能源重卡
在铁路系统领域,JR东日本铁道公司已经开始参与氢能源列车的研发。除了研发氢能源动力系统之外,还计划在主要车站设置大型加氢站,提升列车加氢的速度,让氢能源逐步取代目前的电力线路系统。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正在实施一项大胆的计划,研发氢能源的有人月球探测车,在不远的将来,让人类驾驶氢能源车在月球上行驶。
日本还在研发分散型氢能源发电机组,第一要实现与火力发电站的混合发电。第二要成为大型的移动发电站。
日本政府在普及氢能源的计划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让氢能源走进普通家庭。
如何走进去?首先买得起。
以MIRAI车为例。目前,该车售价是720万日元(约46万元人民币),政府补贴300万,个人实际承担只需要约30万元人民币。但补贴无法持续存在,所以日本政府目标是到2025年,将氢能源汽车的售价与混合动力汽车的售价持平,也就是价格控制在300万日元左右。这样一来的话,即使政府不补贴,这一辆车的实际价格会降至20万元人民币左右。 
加氢价格方面,MIRAI车载两个储氢罐,充满为10.5公斤,当前价格为5000日元(约300元人民币),与日本的汽油价格相同,整体看前者颇具优势。
除了出行领域,日本用户家里也安装氢能源燃料电池。据统计,截止至今年3月,日本已经有23万户人家安装了氢能源燃料电池。氢能源电池的价格,也由当初的一台300万日元降至95万日元(约6万元人民币)。日本政府计划在2030年,让氢能源燃料电池走进530万户人家,使得全国有20%的家庭用上氢能源。
这种氢能源燃料电池具备三大功能:第一,为家庭提供所有的电力,也就是说,家里自己就有一个发电站;第二,燃料电池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可以转换为家庭中热水、洗浴、水热地暖的供热;第三,富裕电力可以出售给电力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已经在面临东京湾的月岛,开始建设第一个氢能源社区,预计今年10建成。社区中的每一套房子,均采用家用氢能源燃料电池作为家庭的基本电源。同时在社区内建设一个大型的加氢站和氢气管线管控中心,通过管线直接将氢气输入到各户家庭的燃料电池中,使得燃料电池成为永久性的发电系统。社区内的所有商业设施和路灯的用电,也将使用氢能源,社区内的巡回巴士也将采用氢能源巴士。明年7月,东京奥运会开幕时,这里将成为各国选手居住的“选手村”。
 
图丨氢能源社区模型
奥运会结束后,建设公司将对选手公寓进行改造和维修,将作为一个新型社区,所有公寓向东京市民出售,可以容纳5200多户人家,形成1万3000人左右的大型社区。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氢能源社区,更见证着日本政府从汽车动力源起步,最终变成一个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战略布局。这其中不难看出日本政府誓要建设氢能源时代的决心和毅力。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燃料电池电源航空船舶核能汽车电力电机材料控制工厂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17
最近编辑:3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5粉丝 32文章 373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技术·浅谈复合材料强度准则

一、复合材料的发展及特性 现代复合材料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四十年代,以玻璃钢的应用为标志,六十年代是第一代复合材料的成熟期。第二代复合材料是指硼纤维/碳纤维增强材料,很多方面性能都比金属优越。英国在1960 年前后首先研制成功碳纤维。同时美国也研制出硼纤维并应于F-111 飞机的水平安定面。七十年代后,前苏联研发了二十多种碳纤维复合材料,他们的力学和工艺性能及工作范围不同,这些碳纤维复合材料被用于安-22、安-24、伊尔-86 和雅克-40 等飞机,减重效果明显。随着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成熟,复合材料应用在在飞机结构中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波音公司在推出的B787 “梦想”飞机上,复合材料的用量占到全机结构总重量的 50%,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件的大型商用喷气式客机。 图1. 波音787机身材料分布(图片来源: 论文《RecentUses of Carbon Fibers》) 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复合材料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比强度和比模量高。2)抗疲劳性能良好,具有明显的破坏预兆。3)可设计性好,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其力学性能,铺层的纤维铺向直接决定了整体的力学性能。4)材料与结构的互容性好,本身具有细观结构,是一种具有材料性能的结构。而且制造过程中可按特定的工程结构形式进行设计并一次成型,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之所以有良好的可设计性,是由于其是由纤维和基体组成的多相复合体,因此其强度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固有性质,还与组分材料的含量,取向和界面黏结状况有关,因而强度问题较各项同性材料复杂的得多。在仿真计算中,尤其是在涉及到材料破坏的计算中强度准则的选取与一般各项同性材料有较大的区别。 图2.碳纤维复合材料铝蜂窝夹层结构 二、各项同性材料强度准则 强度准则是材料力学中,为了预测构件在载荷作用下能否安全可靠的工作而引入的概念名词。它同促使材料破坏的许多因素都有联系。对于一般的各项同性材料,它的强度指标只有一个。如果是塑性材料,一般用屈服极限σs;如果是脆性材料,一般用强度极限σb。而剪切屈服极限τs一般与拉伸屈服极限σs存在如下关系: 因此τs不是独立指标。 在一般强度计算中,对于各项同性材料一般采用四大强度准则: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材料脆性断裂破坏的因素是最大拉应力,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最大拉应力σ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应力σb,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于是危险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的构件发生脆性断裂破坏的条件是:σ1=σb,σb/s=[σ]其中s为安全系数,[σ]为许用应力,所以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 [σ]2.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伸长线应变是引起断裂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伸长线应变ε1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εu,材料就要发生脆性断裂破坏。按广义胡克定律得:ε1 = [σ1-u(σ2+σ3)]/E按第二强度理论建立的强度条件为:σ1-u(σ2+σ3) ≤ [σ]3.最大切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最大切应力是引起屈服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最大切应力τmax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切应力τ0,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即τmax=τ0。按照公式τmax= (σ1-σ3)/2所以第三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σ1-σ3≤ [σ]4.形状改变比能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形状改变比能是引起材料屈服破坏的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应力状态,只要构件内一点处的形状改变比能达到单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值,材料就要发生屈服破坏。所以按第四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为: 三、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度准则 由于复合材料也是一种具有材料性能的结构,因此其破坏过程较为复杂。对于正交各向异性单层,其纵向强度与横向强度往往不一样,许多材料的拉伸强度与压缩强度也不相同。剪切强度与单轴强度之间也没有关系。所以,与一般的各项同性材料只要考虑强度极限σs(σb)不同,在平面应力状态下单层板的基本强度指标增加到了5个,即:Xt ——纵向拉伸强度;Xc ——纵向压缩强度;Yt ——横向拉伸强度;Yc ——横向压缩强度;S ——面内剪切强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力学及材料学科学家针对不同材料对象和应用对象提出了各种强度准则,总数达40多种,但没有一个可以应用于所有复合材料。这里介绍几个应用较广的强度准则。1.Tsai - Hill强度准则 Tsai - Hill强度准则是各向同性材料的米塞斯屈服准则在正交各向异性材料中的推广。米塞斯区分准则在平面应力下的公式为: Tsai - Hill强度准则认为:参照上式的形式,可假设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强度条件是 : 可以看出,Tsai - Hill强度准则只适用于在弹性主方向上材料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相同的复合材料单层。2.Hoffman强度准则 针对Tsai - Hill准则没考虑单层拉压强度不同对材料破坏的影响。Hoffman对其做了修正,增加了σ1和σ2奇函数项,Hoffman强度准则公式如下: 式中,σ1和σ2的一次项体现了单层拉压强度不对等对材料破坏的影响。适用于弹性主方向上材料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不同的复合材料单层。可看出,当Xc = Xt、Yc = Yt时,上式即为Tsai - Hill强度准则。3.Hashin 强度准则 在实际情况中,复合材料一般有多种失效模式。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失效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纤维断裂、纤维屈曲、基体开裂以及基体挤裂。 图3. 复合材料失效模式 Tsai - Hill强度准则与Hoffman强度准则只考虑了复材整体失效的状况,只适用于计算要求不精确,不考虑材料不同损伤模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的静载荷分析中(比如一般复材结构件的强度校核,只考虑强刚度是否满足要求,不考虑损伤)。 但有的时候,比如复合材料撞击等动载荷,瞬态载荷的计算中,以上4种失效模式在设计与仿真的时候都要分别考虑。而Tsai - Hill强度准则与Hoffman强度准则没有考虑这些。所以,对于要考虑不同失效模式的的情况,目前应用较广的是Hashin 强度准则,它对不同的失效模式有对应的不同失效判据。应力应变分量没有交互使用,应力应变分量分别具有各自相对应的临界值,不同的应力应变分量达到临界值时,对应不同的破坏模式。Hashin 强度准则的公式如下: 1.纤维断裂(σ11≥0) 2.纤维屈曲(σ11<0) 3.基体开裂(σ22+ σ33 ≥ 0) 4.基体挤裂(σ22+ σ33 < 0) 由以上公式可看出,Hashin 强度准则考虑了不同失效模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在对要考虑失效模式对材料性能影响的仿真计算中(比如冲击破坏,计算多层复合材料的材料的抗冲击性能等)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结果。 限于篇幅,其他的强度准则在此便不介绍了,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强度准则被提出。促进复合材料的进步。来源:北京市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