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banner

聚焦·碳纤维引领制造业未来 将大规模取代金属材料

17天前浏览280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碳纤维以其轻质高强等优异性能,在军工、航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并逐渐扩展至制造业,未来有望大规模替代金属材料。中国高度重视碳纤维研发,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等机构致力于技术突破和产业孵化,推动碳纤维成本降低和产业健康发展。金山区作为碳纤维产业重要基地,通过政策支持和产业基金,促进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发展。

说起碳纤维,一般人对它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从笔记本电脑外壳到汽车零部件,再到飞机部件、航天设备,许多领域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陌生则在于,碳纤维目前属于“贵族产品”,还没有全面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大众尚有距离。

实际上,以碳纤维为代表的新型复合材料承载着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任。碳纤维的发展目标,就是在未来的制造业中大规模取代金属材料。

“未来大规模代替金属材料”

碳纤维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化应用,当时因为制造工艺不成熟、用量少导致成本昂贵,主要应用在军工、航天等领域。近20年,碳纤维开始在全球制造业各行业运用,未来最终的趋势是大规模代替金属材料。

之所以被人们寄予如此厚望,在于碳纤维有着极其优异的性能。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轻质高强”:比重只有钢材的五分之一左右,但强度可以达到钢材的5-7倍,同时还有钢材无法比拟的抗腐蚀等特点。

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余木火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碳纤维材料的优势在许多领域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减轻自身重量以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提高续航里程是人们对所有交通工具的要求,小到婴儿推车、轮椅,大到轮船、飞机,再到人们正在研制中的在真空管道中飞驰的超高速列车,都是碳纤维的用武之地。

碳纤维重量轻,制造出来的零部件运动惯性小,从而速度快、精度高、噪音低、磨损小,这在所有存在机械运动的场合都是明显的优势。同时,碳纤维比钢材更耐腐蚀。要知道,全球有一半的机器寿命减少是因为材料被腐蚀造成的。

金属材料是当今制造业的支柱,而碳纤维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适宜接下来代替金属的材料,这一点已经形成全球共识。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在各国都被纳入战略发展规划。

2013年10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多次被列入各级各地的科技重大专项。

把视角拉得更宏大一些,轻质高强的碳纤维也是建造探索宇宙所需航天设备的优质材料。航天器足够轻,加速它就越容易,人类的触角要探向更远的深空,碳纤维将给予强大的助力。

碳纤维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以下游的需求带动上游的研发生产,在余木火看来,上海在这两端都具备优势。

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都有较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团队,相关领域的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落户在申城。海纳百川的文化有吸引创新团队的基因,加上当前全力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定位,上海在碳纤维研发人才领域储备雄厚。

另一方面,上海云集了碳纤维生产和应用领域的许多大型央企。中石化拥有制造碳纤维的原材料,可以就近生产;宝武钢铁集团出于远期战略转型需要,重视碳纤维的研发;而商飞集团、上汽集团、江南造船厂、上海电气等企业则对使用碳纤维材料有较多需求。

目前,上海的碳纤维产业布局主要由金山区承担。金山区内上海石化已在碳纤维领域重点攻关十余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成套技术,并拥有年产2500吨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该产品是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重要原材料。新材料产业是金山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集群之一,已集聚一批碳纤维复合材料上下游产业资源。当地正在金山二工区打造“碳谷绿湾”园区,推动该区域从化工产业向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端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如何把碳纤维做好

余木火指出,当前碳纤维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技术的突破和体制的创新,降低产品的成本。

目前,国际上优质的碳纤维产品还处于被日本企业垄断的局面。中国国产碳纤维的不足并不是在强度的指标上,而是产品的均匀性不够。

好的碳纤维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根纤维应该是均匀直径、均匀物相,每一段纤维都与整根纤维一样,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在一根纤维上不同地方截取一段,它们的强度应该比较均匀。同一束纤维由很多根纤维组成,这些纤维的强度也需要比较均匀。

影响碳纤维产品均匀性的因素涵盖从原材料开始到整个生产流程的工艺水平,这需要投入扎实的基础科学研究来改进。余木火表示,这正是当下我国碳纤维研发领域的短板所在。“许多生产企业纷纷投入到具体的产品领域,但不愿意沉下心来支持搞基础研究提升均匀性,只要有产品可以供应市场就可以了。这种短期的逐利行为是不可能让中国碳纤维的竞争力得到提升的。”

碳纤维产品的设计流程和传统的钢材产品有很大的不同:后者是先生产出材料,再将材料制造成零部件。而碳纤维的零部件设计与成型是一体化的,从原材料的步骤就要开始进行工艺的设计;并且,每一款零部件的设计都不一样。

“我们说碳纤维产品贵,其实现在不是贵在原材料上,而是贵在整个零部件制造。”余木火说,当前在许多碳纤维应用企业里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做零部件开发的和懂碳纤维的是两拨人,他们之间没有互相融合,结果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来来回 回不断调整,大大增加了整体的研发成本。他举例说,某种应用领域的碳纤维原材料价格在每公斤150元,可是成为碳纤维零件后,价格飙升到每公斤700-2000元,这其中很多成本是因为不合适的设计与不合适的制造方法。

在他看来,我们的研发团队需要让懂碳纤维的人才从一开始就融入,并且牢牢咬住某个碳纤维产品的细分领域持之以恒地钻研数年,就很有希望做成“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以汽车零部件为例,传动轴、轮毂,新能源车的电池盒、储氢罐等,任选一个都可以开展碳纤维产品的研发。在碳纤维产品领域,客户验证某家供应商材料的质量所耗成本是巨大的。如果能率先在某个细分产品上做到行业领先水准,那么这个团队就可能持续拿到这个领域大多数客户的订单。“某一个碳纤维零部件都可能造就千亿元级别的商业赛道。”

营造碳纤维生态圈

2019年,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成立并在金山第二工业区落地。这是一家由金山区政府、上海石化、上海电气集团、东华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身兼双重使命,既是肩负科研攻坚重任的“破冰船”,又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航空 母舰”,将通过提供 产业链各环节研发与转化技术服务,加速孵化科研成果和技术产品。

在该研究院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余木火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他更为看重研究院的产业孵化功能。他说,研究院为研发团队提供 产品的公共中试车间,如果车间的一条生产线可以供十个团队公用的话,就将每个团队的配置生产线成本至少降低到了原来的十分之一。研究院为科研团队准备好基础设备,并向全球征集能高效利用这些设备的团队。

另外,研究院也可以发挥科技金融的功能,为碳纤维材料领域的发展提供基金平台支持。产业基金是投入到设备上,而创新基金则鼓励和吸引人才。另外,研究院还要为创新团队提供配套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上海金山区在推动碳纤维产业的发展上动作频频。在去年的浦江创新论坛上,金山区发布“碳纤维十五条”专项政策,全力推动碳纤维产业集群在杭州湾北岸的崛起。

这些专项政策,从支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支持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支持产学研结合及科创能力提升、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等四个方面着手,引导扶持碳纤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比如,在现有政策奖补基础上,金山区研究设立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共性关键技术、重大应用技术的突破,以及碳纤维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15个碳纤维领域相关项目签约落户金山,总投资额约70亿元。签约落地的产业项目中最吸引业界瞩目的,是上海石化大丝束碳纤维项目。该项目投产后可年产1.2万吨48K大丝束碳纤维,产品将应用于海上风电叶片、轨道交通、汽车、能源等领域。所谓“48K大丝束碳纤维”,指的是一束碳纤维包括4.8万根细丝,每根细丝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样的大丝束碳纤维用来生产复合材料的效率比小丝束碳纤维要高得多。

当前,中国每年大丝束碳纤维的用量在3万多吨,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但大多数依赖进口,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突出。上述上海石化的万吨级国产项目投产后,有望推动这一原材料成本至少下降20%。

金山第二工业区“碳谷绿湾”产业招商“量质齐升”,已完成签约项目29个,计划投资总额约32.31亿元,同比增长181.25%;亿元以上签约项目10个,计划投资总额约26.68亿元。这些项目投资领域以高端新材料为主,围绕重点细分产业领域的强链、补链效应逐步提升。

金山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金山区组织参与编写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发展白皮 书,开展金山区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成立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发展专家委员会,并且充分发挥浦江创新论坛等平台功能和溢出效应,举办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

他说: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加快建设成为具有较强产业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上海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同时,金山区正在努力争取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的落地和建设。

来源:复材网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新能源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7-10
最近编辑:17天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16粉丝 15文章 2886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关注·维斯塔斯7.09亿欧元收购MHI Vestas全部股份!

三菱重工(MHI)和 维斯塔斯(Vestas)宣布,维斯塔斯将收购三菱重工在双方合资企业三菱重工维斯塔斯海上风电(MVOW)中的50%股份,任命 Johnny Thomsen 为 MVOW公司新的首席执行官,并进一步加强在可持续能源方面的合作。至此,维斯塔斯将100%控股MVOW公司。 维斯塔斯与三菱重工(MHI)已签署协议继续扩大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具体协议是维斯塔斯将收购三菱重工在三菱重工维斯塔斯海上风电(MVOW)合资企业中的50%股份,而三菱重工将获得维斯塔斯2.5%的股份,并获得维斯塔斯董事会席位的提名。通过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维斯塔斯拟进一步加强其在海上风电领域的长期努力,并希望在2025年之前成为海上风电的领导者,扩大两家公司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整体领导地位。双方宣布迫切引入新的海上风电机组平台,以提高效率并进一步降低海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两家公司宣布将满足整个价值链范围内的客户需求,提高在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双方还计划在日本发展绿色氢能以及在日本建立合资企业,以加速陆上和海上风电的快速增长。维斯塔斯CEO亨里克·安德森(Henrik Andersen)表示:“维斯塔斯是陆上风电领域的领导者,但要加快能源转型并实现我们的愿景,我们必须在海上风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菱重工认同维斯塔斯的愿景,即长期成为海上风电领域的领先者,并通过入股和成为董事会成员来加强我们的伙伴关系。海上风电是为子孙后代打造可持续发展地球的关键,我们希望两者关系更加稳固,不可分割。”MHI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eiji Izumisawa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对清洁和更经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三菱重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希望能够扩大与维斯塔斯的合作,双方将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继续加强业务合作,继续支持全球清洁能源的增长,尤其是在日本。双方宣布在日本再建立一家合资公司,以销售陆上和海上风机,维斯塔斯将在日本建立其部分供应链和生产。”近年来,对海上风电的需求加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每年约25GW。自2012年以来,海上风电的平准价格下降了67%。海上风电的前景看好,这主要是受更高的系统价值、靠近负荷中心、能更容易获得许可、更易于被公众接受、存在大规模Power-to-X解决方案等因素推动。MHI在大规模Power-to-X解决方案领域拥有特殊的专业知识,可以在整个价值链中做出贡献。通过该协议,两家公司寻求通过整合陆上和海上平台并利用维斯塔斯在这两个领域的优势来加快总体增长速度。具体而言,这需要在陆上和海上技术与模块化框架之间实现更强大的集成。维斯塔斯计划将MVOW并入维斯塔斯集团,该计划将立即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交易完成。至此,MVOW公司的执行管理层由新CEO Johnny Thomsen、联席CEO兼CFO本田达一郎、MVOW副董事长兼三菱重工能源系统首席执行官 Kentaro Hosomi以及MVOW董事长兼Vestas集团总裁兼CEO Henrik Andersen组成。作为协议的一部分,维斯塔斯将收购三菱重工在双方合资企业MHI维斯塔斯海上风电(MVOW)中50%的股份,以交易完成后即将发行的5,049,337股维斯塔斯股份的价格收购,相当于收购之后维斯塔斯名义股本的2.5%。交易的价值约合7.09亿欧元。预计交易将于2020年第四季度或2021年第一季度内完成。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