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详细解读·COVID-19对全球碳纤维产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市场发展分析

11天前浏览465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GO Carbon Fibre Online 2021在线会议讨论了新冠疫情对全球碳纤维行业的影响。尽管航空航天领域需求下降,但风能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碳纤维带来新的增长机会。202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仅增长1%,预计2021年也保持相似水平。风能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以17%的年增长率增长,而碳纤维在汽车电池外壳和燃料电池汽车高压容器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碳纤维行业需解决成本高、环境影响和生产能力扩充等关键问题。

编者按:4月27-28日,在举行的GO Carbon Fibre Online 2021在线会议中,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碳纤维用户详细探讨了新冠疫情Covid-19对全球碳纤维行业影响,虽然航空航天领域用碳纤维市场大幅萎缩,但全球风能、汽车产业等发展迅速,有望为碳纤维带来新的增长点。

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s)因坚固、刚度大、重量轻等特性,对许多不同行业的零件生产越来越有吸引力。根据总部位于德国的Carb Consult的霍夫海姆·陶努斯(Hofheim am Taunus)联合董事总经理Dan Pichler的说法,从2009年到2019年底,碳纤维行业经历了10年左右的不间断增长,十年间碳纤维的需求和供应平均每年增长11%。在此期间,该行业的规模翻了一番多,从2010年的年产量4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年产量超过10万吨

随后2019年底至2020年初,冠状病毒(covid-19)大流行来袭,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碳纤维行业也不能幸免。这种材料的某些市场受到重创。例如,在2020年中后期的商业航空领域,国际航空旅行量不到正常水平的10%,而且至少在2024年之前不太可能恢复到covid之前的水平。因此,商用飞机的制造有些停滞。CFRP用量最为密集的A350在大流行前以每月12架的速度建造,现在每个月只生产五台;而波音787的产量从每月14架下降到6架。因此,虽然航空航天工业在2019年每年消耗超过2万吨碳纤维,但预计到2021年将仅消耗约1.4万吨碳纤维

在汽车市场,汽车生产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例如,2020年欧洲轻型汽车的制造量比2019年下降了20%,而在美国则下降了15%。汽车工业已经在复苏的过程中,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材料的高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只能用于小型和高性能车辆。


另一方面,风能行业或多或少没有受到Covid-19大流行的影响。2015年至2018年间,每年安装50000 MW新容量(约27000台新涡轮机),这一数字在2019年上升到60000兆瓦,2020年上升到93000兆瓦(约30000台新涡轮机)。


综合上述因素,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碳纤维的需求仅增长了1%,预计2021年将保持类似的增长水平。航空航天工业对碳纤维的需求在2020年下降了27%,而2021年将进一步下降14%。然而,就总体市场规模而言,碳纤维市场在2020年萎缩了6%,2021年将进一步萎缩2%。

至于风能市场,预计到2025年,装机容量仍将以1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风力涡轮机的平均转子直径可能从2015年的90米左右增加到2026年的160米左右,为了补偿其增加的重量,由碳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叶片的比例将相应增加,从25–30%增加到大约40%。因此,风能行业消耗的碳纤维量可能从2015年的16000吨增长到2026年的40000吨以上


参加学术会议的的另一位发言人、丹麦拉挤成型专家菲伯林Fiberline Kolding的风电产品经理克里斯蒂安•沃格尔(Christian Vogl)则更为乐观,指出预计到2023年,他的公司将需要1.4-1.8万吨碳纤维来满足其风能客户的需求,到2028年,整个风能行业对碳纤维的需求将达到12万至16万吨

除风能以外,汽车工业对碳纤维的需求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爆炸性增长。CRRP的物理特性使其非常适合于电动汽车电池外壳的制造,但在燃料电池汽车中储存氢气的轻型高压容器的生产中,CRRP可能会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事实上,总部位于瑞典的Connectra Global公司Vaxjo的总经理安德鲁·梅菲尔德(Andrew Mayfield)告诉与会代表,即使世界各国政府宣布的推出燃料电池汽车雄心勃勃的目标尚未实现,但是制造高压容器仍需要3.0-5.8万吨碳纤维


然而,要利用这些机遇,碳纤维工业将不得不解决一些关键问题。首先是成本问题,碳纤维目前对于许多应用而言还是比较昂贵的;其次,碳纤维制造对环境的影响是重大的;最后,未来碳纤维还需要更多的生产能力,考虑到1.5万吨/年的碳纤维生产线可能需要花费大约€5000万,而且需要花两年时间才能投入使用,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有多少制造商愿意冒风险?
来源: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参考来源:GO Carbon Fiber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燃料电池航空航天汽车风能爆炸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15
最近编辑:11天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6粉丝 8文章 174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市场观察·“十四五”阶段碳纤维产业发展问题

本文摘要:(由ai生成)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国内碳纤维产业面临发展挑战。需重视宏观调控,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并依靠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应出台调控措施,减少无序竞争,鼓励做强做优骨干型企业,并扶持下游复合材料企业。碳纤维产业需坚持科技创新,拓展新材料应用边界,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在“十四五”开局之初,国内碳纤维产业已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形式特征,一方面是蒸蒸日上的原丝产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是多家碳纤维企业不得不破产重组。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已经历过十多年高速发展的碳纤维产业应如何调控、如何调整,又该如何发展?1 重视宏观调控,保障行业有序发展 为了打破发达国家针对碳纤维原材料制备的技术封锁,我国在近些年非常重视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的发展,从政策到资金,从人才培育到项目补贴,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迅速推动了碳纤维原材料国产化的进程。据统计,2020年国内碳纤维的总产能约为3万吨,初步摆脱了碳纤维原丝必须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在产品应用方面,已从原来的体育休闲等民用低端领域不断向轨道交通、医疗器械、工业制造、航空军工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批量化产品全面渗入模式。在产业布局方面,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已逐渐成为碳纤维产业的集聚区,一大批规模不等的碳纤维企业和研发机构相继涌现。市场需求加上政策刺 激导致产业聚集化的同时,也会加剧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因此,政府层面需要及时对碳纤维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出台相关的调控措施,减少恶性竞争带来的消极后果,引导行业有序地、健康地发展。2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 社会资本进入碳纤维产业的“门槛”不能过低,技术实力不够或者资金链不能承受长期负荷的企业是不适应于碳纤维产业发展要求的。地方政府在鼓励和支持碳纤维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从客观角度严把入门关,限制“过小、过弱”企业擅自入场,必要时还需制定相关政策,严禁没有可靠技术来源的项目仓促上马。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合规理念,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骨干型企业,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另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碳纤维上下游的大循环,扶持下游复合材料企业发展,提高需求拉动能力,促进全产业链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指导和督促碳纤维企业提升自我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推动碳纤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3 依靠自主创新,提供 产业发展新动能 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高性能先进复合材料的代表,碳纤维材料被现代科技领域誉为“新材料之王”,其发展的核心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力量。一味地模仿与复 制不会实现超越,碳纤维产业的发展必须突出科技创新,在普通消费级的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取得了初步胜利后,连续碳纤维增强高端工程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被推上日程。不断拓展碳纤维复合材料优势性能的新边界,不断创新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的新形式,这不仅是碳纤维行业发展的要求,更是产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之源。来源:新材料探路者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