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氢能聚焦·院士解读:“本田宣布终止氢能车生产”对中国是坏消息吗?

6月前浏览1472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日本车企本田、日产减少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投入,但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认为这不影响中国氢燃料电池车发展。他强调发展“绿氢”,预测中国氢能将快速发展,特别是氢燃料卡车与商用车。他建议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制氢储运方案、国产化燃料电池材料和部件等方式降低成本,并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通过管网输送氢气,以促进氢能在中国的发展。


近日,日本汽车厂商本田汽车突然宣布,自2021年8月开始,终止以氢气为燃料的氢燃料电池汽车(FCV)的生产。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日系中的日产也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的计划,将力量集中于发展电动汽车。


此前,日本是FCV的重要拥趸,是目前拥有加氢站最多的国家。日产、本田相继宣告退出,是新能源汽车的氢能路线走不通了吗?对于中国发展氢燃料电池车有何影响?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衣宝廉明确回应:

“本田宣布停产燃料电池车,不过是燃料电池车发展过程中的插曲,不会影响坚定发展燃料电池车人的初心与信念。”

衣宝廉院士还说道:

“汽车在转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时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正像有人不停报道锂离子电动车燃烧爆炸一样。”

日本FCV出现“插曲”,中国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将去向何处?衣宝廉肯定地说:

“我国氢能会获得快速发展。”

衣宝廉院士认为,中国的氢燃料电池车发展,关键在于“绿氢”(即可再生能源制氢)。

“有了绿氢,燃料电池是氢转化为电的最适宜技术,所以燃料电池会获得快速进展——特别是氢燃料卡车与商用车,用高比能量的燃料电池优于锂离子电池。”衣宝廉说,商用车进展反过来还会促进燃料电池的进步,促进乘用车商业化。

衣宝廉表示,为实现“碳中和”,就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而为消除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上限,一定要发展氢能及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


衣宝廉院士说,燃料电池车是氢能利用的突破口。但现在燃料电池车没有政府补贴,企业是赔钱的。但是,中国因为地方政府或特殊企业买单,燃料电池车还有市场,所以丰田、现代、巴拉德等均进入中国。


衣宝廉介绍,本田燃料电池车技术几经变动,并没有大量进入市场,它的技术还需创新和降低成本。因此它在停产同时,还和美国通用在发展燃料电池车技术。


谈及中国在发展FCV方面有哪些优势和要做好的工作,衣宝廉表示,在政策的支持下,要突破燃料电池电堆等卡脖子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大幅度降低成本。此外,在进行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运行的同时,还要有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电堆的比功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FCV乘用车实现产业化。


在早前6月26~28日在南京召开的2021全球智慧出行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南京)国际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GIMC 2021)上,衣宝廉院士就作了题为“燃料电池车的现状与愿景”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燃料电池车(FCV或FCEV)绿色、动力性能、安全性等优势明显,但未来要实现规模应用,降低燃料电池车与运行成本是关键。


对于如何降低成本,衣宝廉分别从燃料电池创新、优化制氢和氢能储运方案等角度,提出三条“锦囊”。


FCV优势多,且具有更高安全性


FCV的的动力燃料主要是氢能。“FCV与传统内燃机汽车很相似:FCV的氢瓶相当于传统汽车的油箱,燃料电池发动机相当于内燃机,但传统汽车的尾气排放是污染物,氢燃料电池车的尾排是水。”衣宝廉认为,与其他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相比,燃料电池车具有续驶里程长、动力性能高、燃料加注时间短、安全性好等优点。


他解释说,由于燃料电池的比能量高,可达0.5-1.0KWH/Kg,因此特别适合重载卡车或大客车;同时,氢燃料电池车的续驶里程、加氢时间、驾驶舒适性均可与燃油车媲美。此外,由于FCV的电堆与氢罐是分开的,电堆不会产生爆炸,提高了发动机的安全性。


衣宝廉提到,人们已经习惯于以汽油作燃料,但是对氢气这种燃料还缺乏了解。事实上,氢的物理特性让其更能保障应用安全。“在开放空间,氢气的扩散系数是汽油的12倍。利用氢易于检测、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在可能有氢泄漏的地方加装氢传感器,当氢浓度高于千分之五时,联动风机自动启动,可确保氢安全。”他说。


退一步讲,即便发生爆炸事故,氢的危险程度也更小。衣宝廉解释说:“发生爆炸时,氢气燃料由于密度远低于空气,会迅速上升扩散,爆炸将发生在气源上方;对比而言,汽油发生爆炸是在燃料的泄漏处,危险程度要远大于氢气。数据显示,汽油的爆炸能量是相同体积气体的氢气的22倍。”


降低成本是“必须要攻克的难点”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优点显著,但成本等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摆在桌面上:目前不仅燃料电池发动机贵,加氢站的建设成本、制氢加氢成本等都居高不下。


衣宝廉列出了一组数字:目前由于燃料电池发动机贵,导致一辆车售价是燃油车的2~3倍,锂离子电池车的1.5~2.0倍;一座加氢站的建设费用,高达1200~1500万元;高成本的加氢站导致加氢费用居高不下,当前每公斤高达60~80元。


“只有加氢费用降到每公斤30元以下,FCV才能与燃油车竞争。”衣宝廉说,要实现无补贴的FCV商业化,必须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和氢气的成本,同时降低加氢站的建设费用,“这些是必须要攻克的难点。”


2020年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重点支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及中部地区的城市开展燃料电池产业化示范应用,示范为期4年。值得注意的是,该示范并非直接补贴。示范期间中央财政将按照结果导向,对围绕FCV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攻关、采取科学有效措施降低各类成本的示范城市,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奖励。


降本增效的三条“锦囊”


要降低FCV的成本,要从燃料电池上作文章。而燃料电池的基本单元——单电池又由膜电极组件(MEA,由电解质膜、电催化剂、扩散层等组成)和双极板组成,因此,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还要从膜电极组件下手。


衣宝廉介绍说,大连化物所相关研究团队已经通过改进电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提高MEA性能、探索MEA批量生产技术等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他们制取的“超小铂铜合金催化剂”,质量比活性是传统铂碳催化剂的3.8倍;通过对MEA催化层、气体扩散层的配方和工艺的优化,实现了MEA性能提高、铂用量降低等。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不同功率和规格的系列化燃料电池电堆,并在一些新能源车型中试用。


“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部件国产化、批量生产,同时提高电堆的比功率,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成本,进而降低燃料电池车的成本。”衣宝廉说,此外,还要依据工况和电堆适宜运行条件制定控制策略,以确保电池系统的可靠性与耐久性。


PCV降成本靠电池,PCV加氢降成本靠什么?衣宝廉给出的“锦囊”是:优化制氢来源和储运方式。


“制氢的方案有三种:工业副产制氢、化石燃料制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三种方法中,石油化工、焦化、氯碱合成氨、甲醇等工业副产氢潜力巨大,但这需要我们发展精准对燃料电池有毒杂质的净化方法、制定标准、规定检测方法和仪器;同时也要开发新的化石燃料制氢方法,比如采用天然气热催化裂解法,制备氢气和固态碳,做到零碳排放。”衣宝廉说:“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幅度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


衣宝廉说,我国仅四川、云南两地每年弃水电量就超过400亿千瓦时,三北地区弃风电量近500亿千瓦时,西北五省平均弃光率20%,若将弃风、弃水、弃光电量用于电解制氢,年产可达300万吨。


因此,他建议,应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目前较为成熟的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然后采用管网输送氢气——氢气可借道天然气管网,在需要氢气地方,当氢浓度高时(如大于5%)可采用膜分离器从天燃气和氢混合物中提取纯氢,当氢的浓度低时,可抽取等热值天然气进行重整制氢。如此,加氢站加氢成本可降至每公斤30元以下,“就可以和燃油车竞争了”。


据了解,大连化物所开展PEM电解水技术研发的历史已有二十多年,技术已趋成熟落地。2020年,他们承担了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站科技示范项目,采用的就是PEM电解水制氢。


衣宝廉还给降低加氢站建设成本提供了一个“锦囊”:“实现氢气压缩机、高压储氢瓶等国产化和批量生产,建油、氢、电合建站,就可大幅度降低加氢站的建设费用。”

“基于上述‘锦囊’,我们可以先商业化对加氢站依赖度低的商用车,待加氢站达到一定密度,再示范、商业化DCV乘用车。”衣宝廉最后表示。


来源:未来科技


相关文章:本田宣布终止生产氢能源汽车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燃烧化学燃料电池通用汽车电力新能源爆炸材料控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18
最近编辑:6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29粉丝 40文章 377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复材资讯·俄罗斯开发生产碳纤维的独特原材料 增加复合材料强度

俄罗斯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科研人员近日使用焦油蒽油馏分作为溶剂,研发出一种新的类煤沥青产品,可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并很好地改进碳纤维的特性。基于碳纤维的复合材料应用于飞机制造、火箭工程、机械工程等领域,小规模碳纤维的生产基于煤沥青。煤沥青耐酸,不溶于水、丙酮、乙醚等,采用这种生产技术和工艺实惠,原材料便宜。但在俄罗斯,碳纤维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该材料是通过碳化合成纤维来获得。目前,俄罗斯没有基于煤沥青的碳纤维生产技术,因为没有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化学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研究所所长图塔季扬娜·切尔卡索娃教授称,煤沥青具有价格低廉、富碳低灰、性能稳定、黏附性好、固液态可逆转化、聚合度、结焦残炭值高、易石墨化等优点,是制备各种碳材料的核心原料之一,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机械、航天、军事、建筑、电子、绿色新能源等领域。但获得煤沥青的传统方法是煤焦油分馏,这种方法具有许多经济和环境问题,例如,煤焦油的产量减少,煤沥青中高含量的聚芳族物质有致癌作用。她表示,最有前景的替代方案是在溶剂环境中处理煤,该过程绕过焦化阶段在煤的热分解开始时相对低的温度下进行。切尔卡索娃说,俄研究人员使用煤焦油蒽油馏分作为溶剂,获得了一种新的类煤沥青产品,这是一种软化温度为70—150℃的固体物质。上述过程所得残余物可以作为煤沥青的替代品。她称,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产品质量通过了表征煤沥青性质主要指标的验证,包括软化温度、灰分含量、挥发性物质的产量、不溶于甲苯等。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