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焦点人物·中复神鹰张国良:神鹰终展翅,勇跃碳纤维高峰

2月前浏览867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中复神鹰在江苏连云港突破碳纤维制造关键技术,2015年建成国内首条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2年4月,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资用于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董事长张国良表示,公司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企业,将继续集中技术力量研发新一代高性能碳纤维,提升生产效率和规模优势。

  中复神鹰董事长 张国良

  碳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密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一直是世界各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发展重点。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黄海之滨、江苏连云港的中复神鹰突破了碳纤维制造关键技术。2008年,当时已88岁高龄的材料大师、两院院士师昌绪亲赴连云港,考察中复神鹰,留下了“重视基础,强化集成,神鹰展翅,勇跃碳纤维高峰”的谆谆教导。

  2015年,中复神鹰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级干喷湿纺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该项目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2年4月6日,中复神鹰登陆科创板,募资筹建“西宁年产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等。近日,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企业。”

  转型:十年冷板凳,一跃成为龙头

  从战斗机到民航大客机,从专业自行车到高端羽毛球拍,从风力发电装置叶片到现代化索拉跨江大桥……你或许还不知道,这些场景都是碳纤维的用武之地。

  然而,自碳纤维问世以来,日本、美国等碳纤维强国技术遥遥领先,直到2000年,我国碳纤维的产业化技术仍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相关领域仍被人“卡脖子”。

  2005年,张国良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爱国之情,立志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于是,他决定从纺织业转型。那段时间,他这个对碳纤维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长时间“吃不好、睡不好”。

  “中复神鹰正式启动碳纤维项目是在2005年9月29日,在公司的代号为‘9·29工程’。”张国良告诉记者,当时很多人都来“泼冷水”,“他们说,这东西难度太大,专业研究所都久攻不下,你一家民营企业能行吗?”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张国良没有退缩,找来书本和研究文献,自己一个人“闭关修炼”,又将东华大学碳纤维研究专家潘鼎教授邀请到连云港,“恶补”碳纤维知识。当时,张国良一头“扎进”车间,留下连续74天不回家的纪录。

  这一时期,张国良带领团队相继攻克了高温牵伸机,湿法纺丝工艺百吨线、千吨线原丝制备和碳化工艺等全流程的关键技术。公司设立之初至2012年,主要从事湿法T300碳纤维的研发、生产。经过自主研发,2007年,公司实现产业化生产的第一批碳纤维下线;2008年,建成千吨SYT35(T300级)碳纤维生产线并稳定生产;2010年10月,公司“千吨规模T300级原丝及碳纤维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我国碳纤维产业化实现了“从无到有”“自主制造生产设备”的跨越。

  突破:“敢打硬仗”,自制产业设备

  十年努力,碳纤维“新秀”一下子成为产业龙头企业,但这并不是中复神鹰的终点。张国良知道,自己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差距。“几十年来,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两种原丝制备工艺路线,分别是湿法纺丝和干喷湿法纺丝。此前成熟的干喷湿纺碳纤维生产工艺,只掌握在日本东丽和美国赫氏手里。”

  张国良介绍说,相比湿法纺丝,干喷湿纺工艺的喷丝头不直接浸入凝固浴,喷头温度可独立地进行精确控制。纺丝液由喷丝板喷出,在进入凝固浴之前,先要经过一段几毫米的空气层。纺丝液在空气层中发生一定的拉伸流动,不仅能提高纺丝速度,还有利于大分子链的取向。“现在把这个说出来十分轻松,但当时真的是太难了。比如,纺丝液要经过空气层,如何在那么短暂的时间里把纺丝液细流快速从水里拉过去?纺丝液进入水中后,本身没有强度,怎么办?得靠温度。光是试这个温度,我们就试了无数次。”

  “有段时间,我甚至想把湿法纺丝工艺重拾起来,毕竟装备是现成的。但我还是想为产业发展、为国家做点事情,所以要坚定地朝前走,不走回头路。”张国良的决心和坚毅,正如他写下的那行字“为祖国奋斗,为民族争光”。

  星光不负追梦人。2015年至2017年,中复神鹰逐个攻克了“干喷湿纺”碳纤维的核心技术难题,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更让张国良感到自豪的是,中复神鹰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与中国天和空间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等,共同入选了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情怀:为国争光,攀登一流高峰

  “设备不能自主制造是不行的,从技术到产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张国良介绍,在聚合工艺阶段,中复神鹰研发出了干喷湿纺的纺丝原液聚合物配方和制备技术,以及大容量60立方米用聚合釜和匹配聚合工艺,实现了单套5000吨/年PAN原液的稳定化均质化制备。“在中复神鹰,每条生产线都是一公里,每一次突破,都是技术的攻克和量产的提升。”

  面对新的机遇期,张国良语重心长地说:“我国碳纤维的产量远远不够,亟待规模化扩产。我们做了17年的技术攻关,接下来,就要做产业、做企业了。”

  2022年4月6日,中复神鹰登陆科创板,发行1亿股股票,募集资金29.33亿元,筹建“西宁年产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试验线项目”和“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

  中复神鹰西宁碳纤维项目采用干喷湿纺工艺技术,实现了设备高度国产化,一期设计年产高性能碳纤维1万吨。“西宁项目的生产线并不是连云港生产线的简单复 制,而是瞄准‘高品质、低成本、更大规模化’的目标建设的。”张国良说,该项目运用的大规模系统集成、大规模全控制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都是最先进的。

  在资本市场助力下,中复神鹰将继续把握住国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期,把“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作为战略定位,集中技术力量研发和突破新一代高强、高模高性能碳纤维,在生产装备的先进性、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把握好“更低成本、更大规模化、更高稳定性”这几大核心要素,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规模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企业。”张国良透露,他正在组建新团队,带领中复神鹰向着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征程的“光辉顶点”继续攀登。

来源:上海证券报

特别声明:公 众号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公 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文章版权或内容的准确性存在疑议,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广告免责声明:为了公 众号稳定发展,本公众 号会不定时承接行业广告、产品推广、会议培训推广等广告展示方式有文章前/中/后以图片形式展示、软文展示、产品链接展示等。本公 众号只提供发布平台,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或有效性不做评价,请自行判别。所有广告内容及相关事项与本公 众号无关,特此声明。

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复合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控制试验纺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6-23
最近编辑:2月前
碳纤维生产技术
助力国内碳纤维行业发展
获赞 19粉丝 20文章 355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航空航天·湖北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轻型飞机首飞成功

7月4日下午4时,荆门漳河机场,“中国首飞第一人”侯珉驾驶卓尔ZA800飞机圆满完成空中首秀。该飞机是由卓尔自主研发、拥有完整核心技术和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轻型飞机,也是湖北首款全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航飞机,整机结构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填补了湖北省飞机整机先进复合材料研制的空白。“飞机设计很成功,操控性、稳定性都非常不错。”在首飞成功后,侯珉表示,卓尔ZA800飞机座舱宽敞舒适,机翼优化好、升力大,能在二三十米短距离完成起飞,有望成为国际一流的运动飞机。 2017年11月2日,首架“武汉造”飞机——卓尔Skyleader 600轻型飞机在黄陂临空产业园内下线。时隔五年,卓尔消化吸收国际先进制造技术,采用行业领先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机身、机翼一体成型,机身线条圆润流畅,比金属机身强度更高、重量更轻,更绿色环保。该飞机搭载了整机降落伞,具备夜航能力和自动驾驶功能,最大飞行速度222公里/小时,最远航程1200公里,可应用于飞行培训、私人旅行及通航作业等。为掌握轻型飞机整机制造新材料核心技术,卓尔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数十名航空工程师历时两年克难攻坚,经过近百次设计修改优化。仅气动外形优化设计,设计团队累计开展了10余轮次、1800余小时的实验,并利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算中心完成了近10万核小时(CPU处理器单元工作时间)的流体力学计算分析。据悉,ZA800飞机从概念到设计、从图纸到样机,全部由卓尔自行研制,飞机供应链企业80%以上为国内企业。其中,起落架、螺旋桨、发动机大架、机加件、焊接件等零部件及复合材料模具供应企业为湖北企业。卓尔宇航计划今年内取得航空管理部门型号合格证(TC)实现飞机量产,上海索鹰、苏州天海等多家合作航企与之签订了预购协议。下一步,卓尔宇航将开展4座、6座飞机研发,并开展电动飞机的预研发技术攻关。民航湖北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姜顺表示,卓尔宇航新机型填补了湖北先进复合材料飞机自主研发及制造的空白,希望卓尔坚持科技创新,打造出更多经济安全、技术领先的飞机,努力在中国通航制造及运营领域取得新突破。来源:湖北日报来源:碳纤维生产技术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